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国农户玉米产后损失现状及原因分析(全文)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户玉米产后损失现状及原因。由于适用于农村农户的玉米产后加工处理技术设备缺乏、相关研究薄弱、政策支持手段不足等原因,导致玉米产后干燥储藏环节处理方式落后,造成大量损失,而且,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还影响到下游饲料产业,值得引起关注。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农户产后加工处理手段,减少产后损失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 干燥 储藏 黄曲霉毒素 玉米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调整食品结构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0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3250万公顷,产量同比增长8%,达到1.77亿吨。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变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原有的以国有粮库储藏为主的储粮格局已经打破,农民对手中存粮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储粮比例不断增大、待售时间也随之变长,加工企业和饲料企业的介入,使玉米由“卖难”转为“买难”,农户储粮逐步成为我国粮食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粮食的种植和产量,而忽略了粮食收获后的干燥、储藏等产后产地加工环节,由此带来玉米在干燥和储藏过程中腐烂霉变,损失很大,对农民增收、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

一、农户玉米产后损失主要环节

农户玉米产后损失的主要环节为干燥和储藏环节,主要原因有虫害鼠害、腐烂、霉变、自然损耗等[1]。据对吉林省14个县的调查,玉米产地的损失率为11.77%,其中霉变损失5%左右,鼠害4%左右,自然损耗3%左右。

在玉米产后干燥环节,对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调研发现,当前农村仍然延续传统的场院晾晒、马路晾晒的自然干燥方式,基本没有适合农户使用的玉米干燥机。在对河南的调研中了解到,玉米产后干燥主要采用自然生长干燥和自然晾晒干燥两种方式。在自然晾晒中,80%为公路晒粮,20%为庭院及房顶晾晒,玉米自然晾晒干燥占总产量的99%以上。

由于玉米产后农户采用自然晾晒等落后的干燥方式,一方面虫害鼠害时有发生,而且容易受到马路沥青、车辆排放尾气的污染,严重影响玉米品质;另一方面,自然晾晒受制于天气,正常年景造成的损失约为5%左右,若遇灾害年景不利天气因素,玉米籽粒经过晒、堆、盖等过程造成玉米发热,加速了玉米的霉变,造成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增加,损失率有时达到15%,不仅玉米品质很难保证,还危及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农户储藏玉米的方式也十分原始落后,以吉林为例,玉米储藏以穗储为主,一般储存半年左右。储存设施主要包括玉米仓、玉米楼子、玉米栈子,还有的直接散堆在露天里,俗称“地扒”储粮,“地扒”粮占农户储粮总量的50%。在河北,玉米收获后一般采用编织袋或粮囤进行穗储,也有企业采用水泥仓对玉米进行暂时储存。许多农户家里的储粮仓直接用木桩或秸秆搭建,没有任何的防雨、隔热措施,有些农户家里虽然建有粮仓,但在选址、建设等方面都比较随意,不具备安全储粮的条件。

由于储藏方式落后,玉米储藏期间因鼠害、虫害和霉变造成的损失平均为8%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1%~2%左右的粮食损失率。

由于玉米产后产地加工缺少必要的干燥环节和适宜的储藏技术,造成产后损失巨大。据测算,我国玉米在农户产后干燥储藏环节损失约886万吨以上,相当于2437万亩以上(占玉米种植总面积的5%以上)的产量,价值177亿元(以2000元/吨测算)。落后的干燥及储藏方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降低了玉米的品质和商品价值;同时,减少农民收入,对下游饲料产业乃至食品工业的持续发展和国民健康也构成了潜在威胁。

二、农户玉米产后损失原因分析

玉米产后因干燥储藏环节处理手段落后,造成大量损失,主要有以下三点深层原因:

1.适用于农村农户使用的小型玉米干燥设备缺乏,处于使用上的空白点

干燥是玉米产地加工的重要环节,对解决产后减损、实现安全保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常见的干燥设备主要为日处理500吨、200吨等大中型玉米干燥设备,但受国有粮库粮食收购不足的影响,很多大型干燥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而且我国干燥机的生产制造环节存在生产厂家数量多、规模小,自主开发的产品少、模仿多,干燥设备型号多、类型杂、制造质量差等问题,并且都是针对粮库和加工企业。目前缺乏适宜于农户使用的价格适中、运行成本低廉的小型干燥设备,无法对农户手中储有的大量粮食进行有效处理。对于大多数农户来说,一方面难以承受大型干燥机昂贵的价格,近年来粮食干燥机逐步进入农机购机补贴,但补贴比例较低,干燥机价格仍然远高于农民预期。另一方面伴随着燃料、电力以及人力资源价格的增长,使得玉米的干燥成本很高,这些都限制了大型干燥设备在农村的应用。以东北地区为例,由于气候寒冷,干燥设备作业环境温度大都处在-15℃~-25℃之间,且玉米水分高达32%以上,使得烘干1吨玉米的费用达到70~80元。另外,农户科学储粮意识普遍淡薄,储藏观念陈旧,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也是限制产后产地加工技术推广应用的一个因素[2]。

2.农户玉米产后加工处理技术研究缺乏,处于技术上的薄弱点

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制度的深入,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涌现,已经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主流发展方向,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相应规模粮食产地加工处理及储藏设施设备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虽然我国有从事粮食干燥仓储研究的科研机构和人员,但对农户粮食产后产地处理相配套的干燥、仓储设施、工艺装备及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很少,在该领域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介于小型农户和国有储备库之间的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粮食干燥储藏问题十分突出,农户产地加工过程中各种常规技术或规范的应用研究也处于空白状态。

3.农户玉米产后加工政策支持缺乏,处于政策上的忽视点

目前国家普遍对粮食生产比较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政策,但是涉及产后产地初加工环节的政策较少。另外,我国国家粮食储备加工体系已比较完善,但针对农户尤其是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产地加工体系还未建立,缺少相关服务体系或部门对农户产地加工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农户产地加工过程中问题。由于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力度不足,适宜技术装备的相关推广工作滞后,致使产后加工技术手段落后,损失量大。

三、玉米产后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

玉米产后损失的重要组成是霉变玉米,玉米产后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而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饲料兼用作物,黄曲霉毒素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很大,更应引起关注。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AFB1)、黄曲霉毒素B2(AFB2)、黄曲霉毒素G1(AFG1)、黄曲霉毒素G2(AFG2)等,其中以AFB1毒性最强,通常所说的黄曲霉毒素多是指AFB1。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在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强,是氰化钾的10倍。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质。

玉米收获以后,由于不良干燥和储藏条件,如仓储温度高、湿度大、通风透气性差等因素有利于霉菌的生长,会加剧玉米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此外,如果正常玉米中混杂有受黄曲霉污染的玉米,若不能很好地控制储藏条件,黄曲霉很容易生长,并会迅速污染周边的玉米。

我国50%左右的玉米用作饲料,饲料是人类食物链的一环,饲料品质最终将影响人类的自身健康。动物饲用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玉米后,毒素会在动物体内蓄积,人类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粮食、畜禽产品等食品后,也会对自身健康产生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据近期在河南的调研了解到,玉米由于自然晾晒发生霉变和鼠害等造成的损失量在30%左右,其中黄曲霉污染造成的损失率在5%-6%之间。黄曲霉素超标迫使当地一些将玉米用于饲料的大户,不得以在超标量大的玉米中添加脱霉素。脱霉素虽然可脱掉霉变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但也造成玉米自身营养结构的损害,脱霉素使用不慎可导致鸡、猪等禽畜的繁殖率低,影响饲养禽畜的质量,对养殖业的危害非常大,也会间接对人体产生伤害。

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畜健康的危害,世界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我国今年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1-2011)》规定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玉米中AFB1的的限量值为20μg/kg[3],高于美国(黄曲霉毒素总量20μg/kg)、WHO/FAO(黄曲霉毒素总量15μg/kg)及欧盟(AFB1为5μg/kg)的规定。我国《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2001》中规定了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限量,玉米中黄曲霉毒素限量值为50μg/kg[4]。

控制中玉米黄曲霉毒素污染,主要是对玉米收获前后和贮藏过程发霉的预防,玉米成熟后要及时收获,通过机械烘干等方式快速彻底干燥;同时改善储藏设施,加强通风,避免发霉[5]。目前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脱毒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和生物脱毒法。使用霉菌毒素吸附剂是目前处理霉变饲料的主要方式。市场上常见的主要有铝硅酸盐类和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类吸附剂,活性炭、菌制剂、PVPP等其它类型的吸附剂。但从益生菌或食用菌中开发出的酶制剂及生物吸附剂,在降解或吸附食品及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同时不影响其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不产生二次污染,将是今后黄曲霉毒素脱毒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向[6]。

四、政策建议

1.推广适合于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的玉米烘干和储藏设备

随着土地流转经营方式的推广,农民合作社的形成与壮大,以单个分散农户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将逐步被适度规模经营所取代。通过调研了解到,吉林省部分地区种粮大户的种植面积约占农村耕地的1/3,加入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数量基本占到农村农户数量的50%以上。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相应规模的玉米产后处理及储藏设施设备以实现节本增效、减损增收,并且在玉米产量和经济投入方面也有农户不具备的优势。因此面向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适用的玉米烘干与仓储设备,受益面大,带动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玉米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确保丰产丰收,带动农户增收。

2.筛选适合于不同区域粮食产后烘干与储藏技术,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加工惠民工程”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各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玉米产后减损技术方案,筛选出有针对性的设施与设备进行推广。如针对东北地区普通农户可推广储粮仓、一般种粮大户可推广储仓与干燥机的组合、超大种植户或合作社主推干燥机。长江流域玉米产后减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发霉,干燥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因此,在推广之前,应该先组织业内专家对技术进行论证筛选,然后对筛选出的技术设备进行技术集成,形成一定模式,并尽快启动惠民工程,采取试点示范,补贴设备的方式,组织科研力量解决示范点运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不断进行完善,待模式发展成熟,在示范实践中取得成功之后再进行推广。

3.加快建立完善的玉米产地加工服务体系,加大对玉米产地干燥与储藏技术的宣传推广和培训

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省区的优势,做好玉米产地加工整体规划与区域规划,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产地加工服务体系。另一方面加大玉米产地干燥、储藏等技术的推广力度和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户粮食产后科学处理的意识,加深农户对机械化干燥与储藏技术的认识,有效减少粮食损失,不仅对农民增收有重要作用,对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邓会超,董梅等.玉米产后流通中减损降耗应关注的主要环节[J].粮食流通技术,

2009,1:7-8,27.

[2] 高树成,董殿文等.辽宁农户玉米产后损失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粮食加工,2008,33(5):69-70.

[3] GB2761-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S]

[4] GB13078-2001,饲料卫生标准[S]

[5] 付建福.玉米黄曲霉毒素的检验与预防措施[J].猪业科学,2008,3:32.

[6] 杨椰.玉米黄曲霉毒素影响因子及脱毒技术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11,2:39-4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霉菌:左手发酵,右手致癌
冷冻食品会产生致死毒素吗?7人中毒死亡是因为什么毒素?
避开黄曲霉毒素的日常方法
黄曲霉毒素
别迷恋土特农产品,小心黄曲霉毒素
鸡喂玉米易发两种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