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1宝山一模I在绝对理性的道德规范之下,寻找人性的善

21宝山一模

社会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这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⑴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可能是一个比较迟来的攻略了,这礼拜比较忙,前两天就有小朋友把题目交给我了,但是攻略一直迟迟没有来得及写,但是任何事情都不会太晚,那么今天我们就把关于这道题目的攻略,呈现给大家。

不得不说,宝山区的一模卷这次考题,可能会难倒不少的同学,毕竟如果没有参与过之前比较系统的作文培训,这道题目应该就很难写得很好,毕竟很多同学,连道德是啥都很难说清楚,那么这道题目就基本上无从下手了。

这几天朋友圈也看到了不少关于这道作文题目的攻略,写了不少,但是大部分的东西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没有太多帮助,具体原因就是,太多人强调了一个概念,那就是本真的人格。

我们之前在作文中说过,作文来说,要整体去看,不要孤立的看某一个词语,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定语逻辑”,那么同样,所谓的本真的人格,单独讨论,你会发现您能够得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外延的结论——
就比如很多人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人性的本能。

如果你写本真是人性的本能,那么在我看来,这个审题是有点问题的。因为赞美的属性是什么?赞美的属性是社会对于个体的认同,而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其实绝大多数后天的社会化教育,就是叫我们去压抑这样一种人性的本能。

就比如人性本能是贪婪,但是我们不能认为社会会认同个体无止境的贪婪,比如人性的本能是短见,是一种最为简化的因果律认知,而这种短见也不应该得到太多的赞同。

那么我们这篇文章的本真的人格是什么呢?我们要结合第二句话,也就是道德规范的内化的角度去说。

在我看来,所谓的本真,应该是我们个体处于一种道德规范之下,然后在这种道德规范之下的一种增量的行为,而这种规范之外的行为,也是有不少会得到赞美的。

这句话本身也非常难以理解,那么面对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我们之前有说过,当我们看到一个自己不知道如何理解的内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举例子的方式,来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

那么上面那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来尝试着举几个例子试试:

比如说,我们这个世界,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核是公正,也就是公正的看待每一个人,但是我们的本真,却是一种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冲动,我们不会平衡的,用一致化的方式帮助所有的人,而会去帮助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那么这种行为,与道德规范不一样,却是一种被赞同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这个世界,道德规范的基本内核是我们要追求宽容和一致性的和谐,所以忍让来减少人际之间的摩擦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实现这样一种和谐的追求。但是我们本真的制造冲突也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课上说过,惩罚具有利他属性,虽然小题大做不对,但是只有主动承担惩罚的成本,才能让社会中非道德行为的代价降低。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道德规范要求我们要求我们绝对的诚实的表达自己的认知,因为欺骗会加剧社会沟通的成本,但是医生如果站在自己悲悯的立场上,能够善意的欺骗隐瞒绝症病人的病情,让他有更好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那么医生这样一种超脱于社会规范的本真人格,是不是也应该被赞美呢?

上面说法是不是都是我们所谓的概念?也就是,这些超脱于社会规范,又被社会认同的本真行为,才是我们所谓的本真人格,而这样的人格,是值得我们赞美的。

那么这样,这道题后面叫我们讨论的问题就出现了——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就是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

道德规范内化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化,大部分被认同的做法,但是它不是完美的,因为情境中,会有比道德规范内化,更加有效的行为,对情景会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

这么这就是关于这道题目的审题了。

如果作为听过我们课程的老生,这道题目其实解起来就更加容易了,这道题目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在道德律课程中所说的东西——

社会的道德规范,必须是绝对理性的,在康德的概念中,所谓的道德之中的正义,必须契合于普遍法则公式了。

也就是说,所谓的道德规范,如果是被我们社会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必须满足的内容就是所有人必须普遍的从事这种行为,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

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绝对理性本身,是要被批判的——康德的义务论经常会撕裂我们实际的行为动机,用绝对理性来面对这个世界。

因为绝对理性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个体的特殊性,忽略了个体的那些悲悯,善良,共情等品质的价值。

而这道题目中所谓的被赞美的本真人格,正是在情境中,相对于普遍法则的道德规范,更优的一种选择,其彰显的,是人性的价值。

所以,这道题目的突破口,我用上述形而上的价值做进一步解释,大家就知道本质了——也就是,道德其实和善良是对立的,绝对的道德会忽视善良,而将所有人视为普遍的个体,而本真的人格,其实指向的是善良,而同时,我们认为,道德之外的善良,也是我们需要去赞美的。

于是乎,如果你在行文前学习过上述内容,这篇文章的写作,基本就非常稳了——

首先第一个,我们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先要写的是结论——内化道德规范,是一种大部分情境中被认同的特质,但是他却是不完美的。

随后表层逻辑,论证就是我们说,道德规范本身来说是具有合理性的,道德规范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用客观理性的方式来为社会成员构建出的行为范式,这样一种行为范式,能够为我们社会成员构建出行为的底线,让社会能够得到最为基本的运营,而也正是因为道德规范具有的亲社会属性,所以我们要对于这种道德规范,产生认同。

随后第一个深层逻辑,那就是,如果我们如果将道德规范内化后的人格特质视为完美人格并且绝对遵守,那么这个行为就是非理性的,原因就是道德规范本身只考虑到人所具有的普遍性,将所有人视为理性人看待,但是却没有真正关注到关于人性的那些独立的人格特质,甚至将人性的善良的意义进行无效化。然而在情境中,人性的善良,却能兑现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带来更多亲社会属性的增量——道德规范只能确保行为的底线和义务,而人性的善良却能带来奉献,无私,共情等更多的行为投入,带来价值的增量,带来更好的社会价值。

这就是这篇文章所具有的一层次的论点。

随后第二个深层逻辑,论证的内容就是本体论,本体论在这篇文章中写的就是,我们认为,作为理性人,道德规范本身只不过是人所具有的行为底线,但是在情境中,会考虑到自己所具有的道德直觉。

没错,这篇文章,就是用直觉主义,作为文章第二个层面的论点,去论证的是,理性人认为,道德底线,是我们对于行为的参考对象,也是不该破坏的底线,但是情境中,理性人会更多的将行为建立在良知良能的底线之下,用契合于自己良知直觉经验的行为,而不是用理性作为行为的主要驱动,而在这个过程中,善良的德行能够激发,那种值得被赞美的本真的人格才会兑现。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做法,能够带来的,是社会幸福总和的增量,让我们这个社会,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平。

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二个深层逻辑。

在这两个层面之后,那么对于这篇文章来说,我们要进一步去构建的,是这篇文章的方法论。

那么从这篇文章来说,方法论的论证也不是算是特别难,针对于“道德规范内化的特质并非完美人格”,我们要论证的方法论就是,我们需要如何做,如何做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论证的,就是我们需要做的,是亲社会改造,通过目的伦理学的方式来提高个体对于社会的最大经期望,从而让个体的善良的行为被更多的激发和兑现。从而导致的是让更多高于“道德规范”指向的义务底线的增量行为出现,让这个社会个体更加愿意为社会进行付出。

第二种,可能有点偏,但是也可以去说,也就是,虽然道德规范内化并非完美人格,但是我们却不能够将所谓的本真视为摆脱道德规范的合理化借口,本真并不是我们认同的,而只有能够与善良动机相一致的本真的人格,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对于道德规范的超越,必须建立在动机和行为一致性指向于善的前提之下。

那么基本上,这篇文章,这样写就可以了。

要记得,文章批判的,是绝对遵守与道德规范内化,而道德规范内化,在这篇文章的论点里,是我们社会应该认同,却不完美的一种人格特质。

以上

🐾  希 望 对 你 的 学 习 有 用  🐾



作者:余扬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结构、情感与道德:道德转型的社会学探索
现代性、理性与人性—读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
研究“人性”不如关注“人的行为”更有用!
第十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男人戒不了色,女人忘不了情,这是人性,无关人品!
道德个人主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