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松江一模|正确的事情,不仅仅是有效

【23松江一模】

有人说:我们坚持一件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正确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松江这篇文章其实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文章主要论证的内容,其实就是对于事件的两种不同的描述——一种是有效果的事情,一种是正确的事情

当然,文章在内容上来说将效果和正确两个词语的含义做了对立,但是这里要强调的一个重点是,虽然正确和效果两者之间在文章中处于对立的位置,但是绝对不代表这两者处于意义上的对立,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并不是说我们坚信正确的事情一定是没有效果的,而是重点在于我们所谓的判断优先级角度来看,正确的事情和有效果的事情哪一个放在优点考虑的第一顺位。

当然,这篇文章不太难的地方就在这里,文章的主语是有人说,那就意味着这篇文章从正面和反面两个角度都能够去写。



那么首先,我们先从第一个正面角度,认同这句话来说,也就是,“正确”比“效果”更重要。

翻译一下,就是说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执行的衡量标准,功利化的量化指标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尺度,但是却不是唯一的衡量尺度,功利化的评价本身具有溢出性——出了功利之外,还应该有一些别的判断角度会影响事情的结果,或者说,有一些事情的结果变量,比起“效果”来说更为重要。

比起效果更重要的变量有哪些?其实比较简单的逻辑有两个——第一个是关于道德律的。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正确更重要,功利化的效果不是最重要的

举例来说,我们大肆发展经济的时候,经济很重要,但是可持续发展才是正确。

比如说,我们功利化的利己是有效果的,但是利他才是一种带来最大化幸福总和的事情。

或者反过来说,利他行为可能不能直接在我们生活上赋能效果,但是却是正确的行为,而这时候,单纯从利己和效果出发,那么就没有了利他行为。

这个是第一个角度。

第二个角度就是将效果视为即时性的眼前的具体收益,而将正确视为一些不可量化但是却有远见的收益。

正如我们课上所说的,叫做积极数据和消极数据的原理,也是我们课上一直说的,叫做业绩指标本身来说具有很强大的局限性。

比如说衡量一个警察的好坏,真的不能单纯从量化的绩效上来评价,确实,一个警察在单位时间内抓到越多的坏人,代表警察越是努力勤奋,但是我们却不能只从抓到坏人的多少来衡量警察是否是好的警察。

就比如课上给小朋友举得例子那样——一个警察,选择天天藏匿在饭店门口,每次有车子出来就跳出来查酒驾,钓鱼执法,那么这个警察抓到坏人的几率一定是很大的,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大量的业绩指标。

而另一个警察,他并没有选择钓鱼执法,他反而非常诚实的把警车停在饭店门口,这个时候,从饭店吃完饭的人,就没有任何侥幸心理,直接找代驾,这个时候,这个警察可能一晚上没有抓到一个坏人。

从业绩指标上来说,第一个警察确实满足了好警察的标准,但是第二个警察才是真正的好警察,因为钓鱼执法,不管你多么的努力,都没有办法将所有酒驾的人都绳之以法,而第二个警察,他从源头上解决了问题,这个时候,“效果”体现不出他的价值,但是他的这份”正确“的行为,却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个是认同这句话可以写的第二个角度。

当然,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反过来去写,我们可以批判这句话,也就是我们并不认为,自以为正确的事情,能够取代效果成为我们对于行为的衡量标准。

而当我们要这样去论证的时候,文章的本质就变成去讨论对于这个世界,客观事实与我们自我判断认知之间,两者是具有差异性的。

当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的收益期待会远远高于一件事情本身所具有的实质收益时,很多时候我们的这样一种坚持,非但不会带来足够多的收益,反而会蹉跎自己

而那样一种正确的认知,源自于认同感保护,这样一种保护,会让我们忽视价值上的收益,而让我们在自我宽慰中盲目的坚持。

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人不愿意为结果负责

就比如说,如果你认为努力是正确的,就选择坚持努力,但是你要知道,努力是有边界的,而正是因为努力效果是有边界的,所以你如果你追求一些努力收益边界之外的需求的时候,这样一种对于正确的坚持反而会成为蹉跎。

就比如有一棵5米高的树上有一个果子,你想吃,但是你够不到,这个时候,你的“正确的信念”告诉你,努力努力再努力,你会越跳越高的!于是你选择了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选择,但是当我们今天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不难返现,这样的视角和看法是错误的——一个人不管怎么锻炼弹跳都不可能摸高达到5米。

也正因此,“正确”会让我们忽略于效果,但是不符合客观印证的“正确”,只会带来反效果。

那么基本上,反面去论证的逻辑就是这样了,那么文章的构建就比较简单了。







首先,是正面的论证结构,时间关系,我就列举一个提纲给大家把——

表层逻辑——确实,我们用一些效果来衡量行为的正确性

是具有合理性的——带来有序

能够让我们对于行为产生——合理的期待。

深层逻辑一

但是我们单一化的用效果来衡量一切行为——非理性的

效果衡量——评判尺度——具有边界的,是具有溢出性的

单一化的追求效果——短见的错误的行为。

真正意义上的正确的事情,其实未必能够被“效果”这样一种量化的短视的指标进行表现

因此——量化指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但是这个参数本身是具有边界的

量化指标本身能够给我们带来效率的指引,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通过证实和证伪的方式来对于量化指标的认知进行弹性的思考

在很多情境之下,我们对于行为来说,效果本身知识一个尺度,但是有效果的行为未必是真正能够解决问题本质的正确行为。

对于问题来说,我们要学会挖掘本质,来用真正正确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方法论——量化指标——正确的事情——试错——多样性和可能的探索







反面论证的方式,提纲如下——

表层逻辑——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本身是具有合理性的

效果不是衡量一件事情的唯一尺度,而很多时候,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是一种具有远见的表现。

深层逻辑一——但是脱离了效果我们去谈正确

很多时候会将人的行为和努力陷入一种“被解释的状态”

当我们只是追求在解释后的自恰,却忽视了一件事情所具有的真实效果

这样一种认知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问题。

深层逻辑二——理性人——会将效果作为一种更加重要的衡量标尺。

客观的收益才是实质的,而围绕某种认同感的努力——自欺欺人

尊重客观的实在性而不是仅仅关注与解释和自恰,这个才是人对于自己行为收益的真实衡量。

方法论——元认知,认知弹性

基本上文章就可以按照这个逻辑进行论证了。

这篇文章还真没有太复杂,关键还是在于对于题目的破题上。

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巧妙运用“失控”元素写好一个故事?
每一步的荒唐似乎都有逻辑,每一个逻辑又都包含着扭曲
功利心让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
培训评估五级评估六类指标
从内核到外延,运营活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凡事预则立,做一个有远见的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