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金沙江之子 | 蔡应律

/ 图:堆糖 / 

/// 金沙江之子

——序石兴普诗集《守望家园》

□    蔡应律

金沙江本身,就是一首旷伟壮丽的长诗。

因此一点也不奇怪,目力所及,金沙江畔相继出现了两位诗人:会理的祁开虹,会东的石兴普。

他们都在江边落生,长大。金沙江涛声依旧,他俩却出落了。

我多少知道一点金沙江。二十岁时,为了买到一把传说中的龙头二胡,我曾于七月盛夏,拖根打狗棒戴顶破斗笠,只身一人沿陌生的金沙江对岸走了三天。数年后,因工作关系一度在江边安家的我哥,因渡船失事曾被金沙江水冲下去十五里远才获救上岸。上岸后,幸得一位布衣族山民剥一把大蒜在手心一捏,挤出蒜汁兑了杯烧酒让我哥喝下,才解了一肚子的江水和所受的惊骇……此后,则是为采写报告文学《命脉》和《泥石流  泥石流》,而在金沙江河谷往还奔走。

石兴普是我的小老乡,1978年出生在金沙江畔一个叫“水隰湾子”的小山村,被称为“世界滩王”的老君滩,就在近旁。这里山高水险,目光一看出去即被坚硬的岩石撞回来,火星迸溅中,那目光或者就被灼伤了,变卷曲了,变得来丝瓜苔一般敏感,柔嫩,又多情。这目光在宁馨儿般的小山村上缠来绕去,在家乡狭窄的天空上殷殷编织,在故乡亲人热汗哄哄的胸膛上沿鼓跳不息的经络体贴攀爬,便有了石兴普这个人和他的诗。

认识石兴普是在本地报纸上。这名字一时出现得繁密,又来自家乡会东,便不免留意。不过,谁都知道,一个名字老在你眼面前晃,这并不能算一回事,重要的在于,他缘何而晃、都晃了些什么。譬如这个石兴普,“晃”新闻报道之外,就还“晃”诗歌散文,并且不是你说它是诗歌散文它就是诗歌散文的那种。正是这后一点,让我的目光,开始了在个名字上愈来愈长久的停留。这个时候再去瞅他的那些新闻报道,就能发现,字里行间,字前字后,种种“未能免俗”的时代通病之外,就还多了某些别人鲜有的东西,诸如人情、人性,诸如常理、常识。

无意中吧,我曾有个小小的发现,即我身边的一帮子舞文弄墨者流大抵走着一条相类的人生之路:他们中不少原先是教书的,且多为僻远小学,是这些苦焦之地上好不容易冒出来或者分配来的孤独的智识分子、文化人,因为远离市廛,物质上无所以求,便转向精神,诉诸笔墨,或写点小诗小文,以浇胸中块垒;或写点豆腐块报道,以示自己的文化存在。一来二去,终于将自己熬炼成地方上小有名气的“笔杆子”,而被上面“发现”,而网罗至宣传部门,并从而开始了一生的仕途之想。这多少算个“中国特色”,至少是打上了西部泥土烙印的“中国特色”罢。因为各级宣传部门大抵为中国所特有,这倒为无奈中尚不泯些许精神追求的年轻人预留了一条改变自身命运的山阴小道。石兴普大抵走着这同一条路径。所不同者,是他早在上师范校时,即已开始了文学方面的试探与磨砺,且时有所获。后来的路,便差不多可以叫做顺理成章了。

走在县城街上,石兴普对每一个迎面走来而年龄稍长的男性熟人或者朋友、同事,都一律叫“哥哥”,一开口便叫了。甚至掏出手机打电话、接电话,也“哥哥”个不停。轻柔,自然,山间小溪般打心窝里渗出。我知道,这仅仅出于山里人谦卑的天性,而非其他。山里人无论骨子里怎样强悍,在做人和处世上,也是谦卑的。不过这解释还只说了一半。这县城本身就是山区县城,它其实就是山里人的县城,这县城却没有变成个布谷鸟窝而“哥哥”(咕咕)声一片,红不说白不说管别人叫哥哥的,只有一个石兴普。

这便是他的独异之处了。一般理解加人之常情,从山村小学到党政大院,不变也难。基本说来,也就是作为个人的人品清纯度和对文学的虔敬心能葆有多少、多久的问题。姑不说这个,能不在穿靴戴帽又无休无止的假话、空话、套话中把笔头子写滥,也是需要一番持续又恒久的挣扎的。不过石兴普大抵做到了这一点,到我们打县城街道上走一遭后,想要掩饰对这后生小子的喜爱,老实说,已经比较难了。

人生之路,多种多样。这是毫无疑问的。年轻时曾热爱过诗,或有过写诗的经历,则是人生的一件幸事。人无论是存有一颗诗心或者是曾有过一颗诗心,事实上都算是获得了一种仰望星空的习惯和能力。这样一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即便是降低了成为各式暴发户的可能,却也庶几可以保证自己不至于被世俗的潮水轻易地漫过头顶了。

石兴普说:“其实生活于我的馈赠已经相当丰厚了,我感谢这样的馈赠,感谢我的生活家园、生命家园。”

换一个说法,他感谢的,其实是浩荡金沙江在他幼年时即已植入的那颗诗心。

石兴普还说:“做好分内之事,不着急,少顾虑,莫强求,有空读点书,抽空陪陪父母,想动时写点东西。”

且看真了,这也是缘于那颗诗心,而不是别的什么。

至于他的诗,就不用我饶舌了吧。诗是不可以解释的,尤其是现代白话诗,一解释就走样。我是信奉这一点的。

这正如金沙江两岸沉默的大山、跟大山一样沉默的人。他们,都不需要什么解释。

我只是知道,出了大山,或有那敞开大山般的胸膛而歌吟者,则这种歌吟,也往往是低沉的和忧戚的。其音色,多属啼血的杜鹃谱系,而异于嘹亮的喜鹊家族。

  2008年6月3日于邛海之滨

*作者简介:

蔡应律,1946年出生,原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曾在《诗刊》,《星星诗刊》,《小说界》,《四川文学》,《萌芽》。等刊物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数百万字。小说《回声》、报告文学《命脉》分获第二届、第三届四川省文学奖、小说《家当》、散文随笔录《氤氲》分获第一届、第三届凉山州文学艺术山鹰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诗歌报第九临屏诗创作室第131期优秀精华作品
蔡厚炳||父亲(外四首)
第四届【散文精选入围作品】一个人的路​II蔡钰洲(广东省)
赏石散文:山里人家
【朗诵】秋天的童话
散文天地|向森林诗歌的先行者致敬 文|桃花源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