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实版"樊胜美",为何逃不开原生家庭的牢?

最近一则“现实版樊胜美”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热议。

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三年,三年期间不断的被家人索要钱物,要给家里人寄钱,还要照顾自己的弟弟。

她妈的手机永远是最新款,而她自己用的是五六年前的老款6s。

她爸每次都会一万两万的管她要钱,如果钱不够,那就是“都给我!” 。

在家人的压迫下,已经是公司骨干的她,连一双匡威鞋都不敢买。

2019年10月份,在又一次被父母索取钱财之后,压抑的女生在钱塘江旁散心,意外遇到涨潮去世,事后公司出于人道性补偿给了家属6万。

三天后她父母翻脸不认账,索赔41万,背后的原因是要给女孩的弟弟买房付首付。

在曝光的视频中,女孩父母理直气壮地问公司领导索赔,其母妆容精致,衣着讲究,厉声质问:“我女儿一条命,才值六万块钱吗!”

观者无不愤怒,恨不能通过网线穿过去,朝这位大言不惭吸女儿鲜血的母亲脸上抽上几耳光,方能解恨。

同时,另一疑问和不解在心中升起:为什么洛洛不想办法脱离家庭的控制,要放任家庭对自己的剥削和蚕食呢?

方法那么多:报警也行,断绝联系也行,每个月除了固定的赡养费坚决不给钱也行……

那么多条出路,她为何不努力逃开原生家庭的控制,要把自己逼上绝路呢?

我们就尝试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1

道德压力

洛洛的妈妈在向公司老总索要赔偿的时候,说了一段略显矛盾,却又似乎合情合理的话。她先是说:“女儿是我身上的一块肉啊!”接着,开始算账:

“你说从生来,就算抚养她到20岁,培养她要多少钱?就算一年三万,到大学三万够吗?”

这笔帐算得那么熟练,很难相信这是她第一次如此演算,以惯常的角度推理,这笔帐,她平时估计也没少跟洛洛算。

这是典型的绑架式算法。亲子关系被简化为一种交易关系,过去付出了多少, 现在就要一一向孩子讨还,并且以此为要挟,让孩子乖乖地顺从。

洛洛在微博中发出,要用钱来买断亲情,便是佐证。

哪有那么简单。

除了钱,还有父母付出的时间、青春,甚至是虚无缥缈的梦想,都能在恰当的时候被摆上台面,堂而皇之地作为因此孩子做出的牺牲。

钱可以还,这些无形的所谓付出呢?该如何还?像哪吒一样剔骨还母,割肉还父吗?

亲情道德绑架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只要想绑架,永远有理由。

只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讲,养育孩子是一项绝对亏本的买卖,不谈付出的金钱和精力,即使一切顺利,孩子最终能回报的,也很少很少。

真的想赚钱,多买几套房子,甚至多买一些彩票,都比养孩子要划算。

养育孩子,原本就是一种单向付出,一旦算回报,就会心理不平衡。

但确实有人将养孩子作为一项投资。

孩子长大了,就是应该算总账的时候了,连本带息地算。

越是善良、心软,在意他人看法的孩子,越是容易被绑架:不给钱,别人会怎么看自己呢?会怎么说自己呢?说我忘恩负义,说我白眼狼,说我薄情寡义?

事件的主人公洛洛说她倒宁愿自己“薄情寡义”,然而她做不到,于是只能背负着种种的道德绑架,一步一步,艰难前行。

直到一切将自己彻底压垮。

2

付出,才能获得爱

洛洛这样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只有乖,只有付出,才能获得爱。

在视频中,爸爸强调着他的教育理念:从小让孩子独立。自己上下学,自己做作业,自己准备好第二天上学的东西。爸爸似乎很自豪,将孩子培养得这么能干、懂事。

孩子并非天生独立,而是知道父母想要她独立,她便将自己训练成凡事靠自己的样子。

从小习惯察言观色,揣测父母的“圣意”,努力做到父母喜欢的样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父母本就不多的爱和认可。

其他孩子获得父母的爱是天然的,而他们,是需要努力去“讨”。

我们很疑惑,这个女孩为什么要把钱给父母,自己却节省到一双鞋都舍不得买?这种付出是一种惯性,从小她便习惯压抑自己的需要,去满足父母的需要和期待。

小时候是压抑希望父母陪伴和关心的需要,变得过早独立和懂事;长大后是金钱的回报,是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

这是一种惯性。

即使痛苦,即使挣扎,这种惯性也会拉扯着她继续在泥沼中挣扎,告诉你: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

打破这样的惯性,会让人彷徨和迷茫,不知所措的。

改变意味着未知,意味着恐惧。

很多时候,我们宁愿痛苦,也害怕改变。

 3

越不受宠,越忠诚

仔细观察一下,你便会发现,一个家庭中谁最忠诚?一定是最不受宠的那个孩子。

这就像一个班级里被批评得最多的那个孩子,对老师的挂念往往是最深的,多年后仍然会常去探望老师,并且要心心念念地问一句:“老师,你还记得我吧?那个经常被你批评的***。”

反而是那些被老师器重、欣赏、成绩优异的同学,展翅高飞,很难再记起自己的启蒙老师。

这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不受宠的孩子,内心里永远有一个“未完成事件”,就像只写到“逗号”的文章,会不时提醒他们:这里,还差一点。

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关爱的孩子,会用幻想和自我加工,把那爱幻想得无比美妙,无比甜蜜,为了得到那爱,他们可以付出自己的所有。

而得到那爱的孩子,会像一个吃到梦寐以求的孩子咂咂嘴说:“哦,原来就是这个味道啊。”

接着便欢快地跑开,去自由地探索广大的世界。

只有那个不受宠的孩子,忠诚地守在父母的病榻前,仍然不死心:“你看你们,当时那么疼弟弟,现在呢?他人呢?最后还不是要靠我。

父母仍然要为自己的宝贝儿子开脱:“他是工作忙,离得远。”

不受宠的孩子无奈地叹口气,带着不甘与不满,继续为这个曾经亏欠过自己的家庭,付出。

 4

无法面对现实

外面的世界那么大,为什么不放下对父母的执念,好好地过自己的生活呢?

身边的好心人不停的劝告的。

就像洛洛的朋友劝她的一样:“不行就报警。”让法院来判。

这样做的前提,是接受父母不爱自己的现实,与原生家庭彻底划清界限。

显然,洛洛在提到她的原生家庭时,是情绪复杂,无比挣扎的。

她愤怒、无助、纠结,她失望、痛苦,抑郁,根源仍在于她放不下,她不甘心,她不愿面对现实。

于是,她一边给钱,一边又控诉父母对自己的折磨。

面对什么现实?面对父母对她的爱就是那么稀薄,那么有限的,面对父母就是重男轻女的,还有,父母就是自私的,是只爱他们自己的。

这样的现实,对一个孩子来讲,是无比残酷的。

一个婴儿从出生之初,完全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他能依靠什么活着?只能依靠父母对他的爱活着。

父母因为爱他,便努力满足他的需要,逗他开心,保护他免遭危险。

如此,他才得以生存下来。

这是每个孩子最原初的安全感来源:父母爱我,保护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现实版“樊胜美”引爆1000万网民愤怒:生前供养全家,死后为弟买房!
现实版樊胜美:女儿意外去世,父母索赔41万给弟弟买房,心寒
现实版樊胜美事件:父母发飙,我却看到重男轻女家庭最丑陋的一面
失去择偶资格的这3种家庭,真的断了家族的香火
被嫌弃的“樊胜美”们的一生
现实版樊胜美除了给钱和去死,还有这条路可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