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棍棒教育,和孩子们的恐惧

最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其实家长打孩子,一般都不会打得很重,也不会很疼,小孩子怎么那么害怕呢?

还记那么多年,总是翻旧账愤愤不平,有必要吗?

所谓“打在孩儿身,痛在父母心”,孩子们怎么就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呢?

究竟谁对谁错,暂且搁置一旁。

我们今天来谈谈,挨打的孩子,他们内心到底在害怕和恐惧什么?

我们深知,反复积累的恐惧,必然造成内心创伤。

1

父母是孩子的依靠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在潜意识中,他们认为是会保护自己的人。

在外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可以告状,让父母去教训自己讨厌的同学。就算父母不动手,能有个人申诉委屈,也是好的。

兄弟姐妹之间,但凡发生矛盾,会第一时间想到找父母主持公道,父母在孩子眼中,是靠山,是权威。

小孩儿世界里除了学校就是家,而在大部分未成年的孩子眼中,家更重要。

一向信赖、倚重、仰仗的父母,生气、失望到要打自己,孩子内心恐惧、担心可比几巴掌严重多了。

因为你在欺负他。

孩子以为应该保护他的人在欺负他。

原本同一个战壕的兄弟,突然拿枪对着自己,恶狠狠地对自己说:“你再不听话,我就开枪给你点颜色看看!”

那时的恐惧和震惊,估计就跟突然挨打的孩子差不多。

相亲相爱的革命友谊,一夜之间演变成敌我矛盾,让人如何接受?而感觉到被背叛的孩子,又该全心全意地相信谁呢?

2

失去掌控感的无助

面对盛怒之下的父母,没有孩子是不怂的。

即使是梗着脖子,大喊:“你打啊,你打啊,我不怕你!”内心也怂得要命,大声喊叫,表现出大义凌然,是为了给自己壮胆。

小孩和大人力量悬殊,只要家长愿意,就对孩子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什么叫“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被按着打的孩子,大约最有发言权。

打得重不重,打多久,打到什么时候满意?全看家长的心情。

家长心里当然清楚,自己只是想给孩子个教训,手上的劲也是有分寸的,不会真的打伤孩子……

但孩子不知道啊。

更何况,盛怒之下,父母也并不能完全百分之八地保证,一定能手下留情。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激情伤人事件的发生。

孩子怕的是:万一,我哭死了,父母还是不理我,还是不停手,我怎么办呢?

没办法,只能等待命运的审判。

父母也不可能在打之前解释一下:不痛的,你不用太害怕,爸妈有分寸。

“打一顿”的教育方式,就是要想方设法营造恐惧,孩子越害怕越好,怎么可能去跟他解释呢?

在无助之中,孩子的恐惧值,自然也就“噌噌”地往上飞涨。

3

恐惧氛围的营造

从说要打,到真的挨打,一般都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

毕竟,家长的怒气,通常都会有一个逐步上升的过程,一言不合就动手的,毕竟是少数。

按照惯例,是先严厉教训,通俗而言是“骂”,声色俱厉地痛陈,孩子问题的严重性,越说越激动,越来越生气。

一股火闷在心里,不吐不快。

这个时候,一般会找拿工具,借助工具,才能把威慑力发挥到最大。

衣架、藤条、扫帚……通通可用。

从这时候开始,孩子就知道自己要挨打了。

作为人的正常反应,这时候一般会怎么办?拔腿就跑啊。

然而,不能。

没地方跑,也不可能跑,毕竟总不可能离家出走,浪迹天涯吧?

不仅不能跑,还得乖乖站着、跪着,恭恭敬敬。

直到此时,还不能立即开打,要在地上先试试工具,“呼呼”,是不是好使,打起来顺不顺手。

这时候,孩子身上的鸡皮疙瘩已经起来了,大气都不敢出。

心里想着:“要打倒是快打啊。给个痛快的行不行?”

这有点好比电视剧里等待行刑的犯人,旁边行刑的官,一会儿擦擦刀,一会用刀砍砍地板,一会又擦擦汗……

就是不落刀。

五花大绑地等待人头落地的犯人,魂被吓去了半天,叫苦不迭。

有句话说:“死亡并不可怕,等待死亡是最可怕的。”就是这个意思。

恐惧的氛围,比恐惧本身,更可怕。

4

恐惧加工下的疼

有一种疼,是他自以为的疼。

实际上或许并不疼,但不疼的感觉被恐惧给掩盖了。

网上有一个视频,一个爸爸抱着一个小孩进门,爸爸用手敲了下门,门发出撞击的声音:“咚咚”。

随后又去揉小孩的头,假意安慰说“不疼不疼,不哭不哭”。

孩子一开始还有些莫名其妙,天真地望了一眼爸爸。

紧接着,孩子反应了过来,委屈地放声大哭。

孩子坚信是自己的头磕门上了,终于在爸爸亲切的爱抚中哭了。

哭得那叫一个委屈,彷佛头真的被撞出了一个大包,痛得撕心裂肺。

这个视频里,小孩本身并没磕到门,但是他自以为磕到了。头磕到门=疼,疼了=哭,我怕疼,而且我以为疼了=我要哭。

挨揍也是这个道理。

本身痛不痛不重要;父母觉得我痛不痛,不重要;我觉得自己痛,那就是真的很痛,很痛。

我真的很怕痛,因此,我要放声大哭。

真的痛的,不是打在身上的感觉,而是恐惧加工出来的折磨。

5

争取同情的求饶

试想一下,如果父母怒气冲冲,剑拔弩张地要教训孩子,气势汹汹地惩罚他。

接着,抡圆了胳膊,朝他的屁股打去。

结果,他就像孙猴子一般,感觉像挠痒一般,一边被打,一边笑,说:“打得好,一点都不痛,再打重点呗。”

一脸的挑衅。

父母会怎么样?肯定怒火中烧,用尽全力更卖力地打起来:“小兔崽子,还收拾不了你了?”

若是孩子还不怕,还不痛。会怎么样?

直接上家伙工具呀。衣架、棍子、皮带……

什么顺手上什么,什么效果好来什么。

一定要打到孩子怕了,痛了,认错了,家长才会震慑感觉效果达到了。

当然,也有那种挨打不喊痛,不哭的孩子,跟父母憋着劲对抗,一声不吭。

父母会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你不服是不是?你不认错是不是?”

结果呢?必然是皮肉更加受苦,被揍得更狠。

所以,父母打孩子,想让孩子痛、哭,求饶,那孩子当然要配合,哭给父母看,喊给父母听。

反正,说下,喊一下,也不要钱。

父母听到了,多少也会心软一点,手下留情一点吧?

识时务者为俊杰,该争取的同情分,还是要努力争取的。

之所以如此,是为了自保。

我们家长们,会满意地觉得孩子知道错了,臣服了

6

棍棒教育,历史悠久,我们很难否认他的有效性,特别是立竿见影的改变作用。

可以说,没有另一种教育方式,能如此快速、及时。

甚至在很久之后,仍然会留在孩子的记忆当中,让他们引以为戒,想想都还觉得屁股疼。

有些孩子谈到父母什么时候打他,用什么打的,自己多么害怕,一切历历在目。

父母一脸茫然地听着,早就不记得有这回事。

可见,挨打刻在内心深处的恐惧,有多么强大的震慑力。

然而,棍棒教育的副作用呢?心理创伤呢?造成的对父母的不信任呢?我们需要去看到吗?

我个人认为,这同样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每周更新文章,分析青少年心理特点,探讨亲子教育方法和误区。

解决心理困惑,与大家共同成长、进步。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普通家长和聪明家长教出来的小孩差别竟这么大!你属于哪类家长?
孩子做错事:惩罚=教育?这是门学问!┃青央
国际不打小孩日:别让暴力的种子,在孩子幼小的心中生根发芽
“妈妈,我不敢了”,4岁女孩因尿床遭妈妈毒打,却再也没有醒来
【荐】教育孩子的六个策略 - 名仕杰网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女儿动手打妈妈,新“家暴”真的让人触目惊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