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获得关注,孩子会做哪些“傻事”?

家长们有时可能会很纳闷:反复纠正孩子的一个行为,不停地提醒,就是说不听,不改。

家长也说烦了,孩子也听烦了,就是没效果。

问题可能就出在——关注,二字上。

孩子的很多行为,看似无法理解,背后的原因,可能都是想要获得关注。

1

具体表现

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言,来自亲近的成年人的关注,是保证他们生存的必要条件。

相对于被批评而言,被忽略,才是最直接的恐惧来源。

因此,为了获得关注,他们往往会做一些我们成年人看起来难以理解的“傻事”。

①哭闹

这是年龄较小的孩子们,密不外传的绝招。

诸如,一言不合,就躺地上,开始哭,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肝肠寸断,我见犹怜。

一边哭,一边还不忘偷偷瞄一眼父母,看看父母是不是在看着自己,一旦发现父母还没动静,便需要调整火力,让声调更大,更响一些。

更有甚者,发现父母离得太远,担心父母听不见,还会贴心地走到离父母更近的地方。再不辞劳苦地重新躺下了,继续哭泣。

直到父母妥协,答应他们的要求为止。

可谓是坚持不懈,用心良苦。

②故意捣乱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故意,不是理智上的有计划,有谋略的故意,而是潜意识里的“不由自主”。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里,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观念是:乖孩子不太需要管,大人不用操心,很省心。

要么你就是又乖,又优秀,一直是班级里的前几名。是周围人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便会自然地成为大家瞩目的焦点。

若是又乖、又普通,那大概率会逃不过“小透明”的命运。

回想一下,每个班级里,遵守纪律,勤勤恳恳,但成绩中等的那批孩子,是不是多年之后,我们可能很难想起他们的名字。

于是,另一帮孩子想到了一个刷存在的方式——故意捣乱。

上课讲课,下课欺负同学,给同学取外号,拉女同学的头发……总之,一切能让身边人注意到自己的手法,都一一安排上。

看着周围同学因为自己的玩笑而哈哈大笑,这波存在感算是刷足了。

③生病

这一点,是不是听起来不可思议?真的有孩子,为了获得关注,“专门”去生病吗?

还真有。特别是情绪、心理方面的困扰。

当然,这里的“专门”,也是潜意识的,孩子自己并不能意识到。

一部分孩子在一开始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确实是因为压力大,内心郁闷,紧接着,他们便敏锐地发现生病的“好处”。

例如,一向严厉的父母,会变得特别温柔,不再动不动对自己大喊大叫,不再提很多自己达不到的要求。

又如,父母变得从未有过的在意自己,脸色稍一变化,父母就会异常紧张,着急询问:“今天又不开心了吗?”

还有一系列的特权,身边同学会尽可能照顾自己,在学校有很多规则,自己可以不遵守……

一通观察下来,会“惊喜”地发现,生病太好了;被大家关注、看见的感觉太踏实了。

一种久违的心理满足感,让他们沉迷其中,想继续生病,不想好了。

④屡教不改

这就是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怎么孩子的有些毛病,越说越不改,反而孩子变本加厉了呢?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便是孩子在父母反复的纠正过程中,满足了“被关注”的心理需要。

比如,东西乱放。爸妈一看见就说。

比如,做事拖拉。父母不停不停地催。

又如,做作业,总是要父母提醒、催促。

孩子自己也嫌烦,但是除了这些互动,似乎家长跟他也没有别的交流了。

他乖乖做作业的时候,父母放心地在做自己的事情,接着就吃饭、洗澡、睡觉。

他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父母没啥可说的了,家里莫名安静了。

如果指责、批评,教育,是亲子互动的唯一方式,那么,孩子大概率会努力维持这些不良习惯,让父母“有话可说”。

被批评不舒服,但被忽略,会让人更不安。

⑤夸大和表演

有一类孩子,可能会无意识地“撒谎”。

当然,我们先排开道德评价,来从心理的层面,分析一下这一行为特点。

这里的“撒谎”,特指的夸大自己的成绩,甚至编造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而且说起来真真切切,不由得人不相信。

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幻想”出来的成就,他们自己是完全相信的

例如,跟同龄人吹嘘自己打游戏多么多么厉害,很多成年人都不是自己的对手。

又如,跟父母说自己考了班上的前几名,实际上成绩很一般。

他们有很强的倾诉欲,说起自己成就来滔滔不绝,不知疲倦。而实际上,大部分成就都是不存在的。

被关注的强烈渴望,会让孩子把“幻想”当作现实,以此来获得认可和肯定。

2

被看见的渴望

我们需要先澄清一点:前文的分析,并不是说明很多孩子很有心机,会想方设法的欺骗父母。

恰恰相反。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潜意识的,自己并不清楚自己的动机的。

是强烈的被看见,被关注的渴望,拉着他们在行动。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这些孩子为何会用一些看似荒唐,甚至得不偿失的方式来获取关注呢?包括生病,包括捣乱,其实都不舒服。

因为从大家都认可的途径,他们无法获得关注。

成绩前几名的就那么几个人,样貌出众的就那一小撮。人群的焦点,就像电视、电影的主角一般,就那么两三个。

但渴望被看见,是每个普通人的心理需要。

被看见、被关注,可能比任何的奖赏、夸奖,都更有杀伤力。

3

怎么办?

按照前文的分析,就会有一个新的矛盾出现:不关注孩子,孩子可能会感觉到被忽略。

但是关注孩子,又可能会强化他们的不恰当行为,怎么办好?

这里我们也提供几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①关注正向的行为。

简单理解,就是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该表扬要表扬。

让孩子清楚:爸妈看到你做得好了,看到你改变了。

我们对于表扬总是有所顾虑,担心一表扬,孩子就飘了,就骄傲了,紧接着就不努力了。

其实不然。

关注正向的行为,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是孩子持续保持好行为的,良方。

②忽略不恰当的行为

对于家长认为不恰当的行为,有时候,装看不见,比纠正来得更有效果。

特别是,当我们发现孩子是故意做出来,吸引父母关注的时候。

就像玩一个游戏,本来是有来有往,孩子发球过来,父母赶紧接过来,再打过去。

现在变了,孩子不停地发球,父母都假装看不见,时间一长,这个游戏就不再好玩,没意思了,孩子自然就放弃了。

当然,这种忽略,必然要坚持一段时间。一两次的忽略,肯定意义不大。

说不定,孩子还会做得更明显一点,让家长们更难忍受一点,以此来刺激家长,希望获得反馈呢。

这是一个考验家长定力的方法。

③日常的互动和交流

亲子互动方式,不是只有教育、指导一个方向,日常轻松的相处和玩闹,也很有必要。

这里的互动,并不跟陪孩子的时间长短直接相关。

我们可能全天陪着孩子,但是互动都仅限于催促孩子做作业,吃饭,上厕所,那就达不到真正满足孩子“被关注”需要的目的。

就算每天只有半小时,是全身心的陪伴孩子游戏、玩闹、聊天的,实际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怎么调整孩子不恰当的行为
父母的这5句口头禅,比棍棒还要可怕,瞬间毁灭一个好孩子
读懂孩子才能少些误解
这两类孩子在青春期,最容易变得叛逆,家长抓住机会“救”出孩子
教育孩子的五个“一分钟
孩子在家不听话,语言沟通的5个阶段来帮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