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孩子,成为家庭的“减压阀”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近日,浙江温岭。

1岁多幼童高烧晕厥急需送医,进电梯后,妈妈崩溃大哭捶打自己。

孩子爸爸做了什么呢?

因嫌电梯太慢猛踹电梯,5楼踹了一次,没事。3楼继续踹。

终于,电梯停运,全家被困。

接警后民警和消防火速赶来,共同破门救出被困人员。

不幸中的万幸,因为救援及时,孩子经过救治已转危为安。

看完不由自主地,捏了一把汗。

这个家庭,像一个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而不出意外,孩子很可能被放在“减压阀”的位置上。

而这,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

01

家庭的“减压阀”

一个家庭中,是需要一个减压阀的,以此来保证家庭稳定,不至于随时随地爆炸。

什么是减压阀?

就是当家庭中压力升高,氛围过热的时候,能有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适时地降降温,把阀门打开,降降压。

这种压力,可能是恐惧,也可能是愤怒,也可能是莫名的、弥漫性的焦虑,总之,身在其中的人,会感觉到压抑、憋闷。

就像一个气球里,被不断的吹气,气球涨得越来越大,压力越来越强,眼看着就要爆炸了。

身边的人,还是每一个走过来,都用尽全力往里吹气,因为情绪憋在肚子里,更难受。

于是,气球肉眼可见地膨胀着,被撑得越来越薄,甚至都可以清晰地看到气球内部的光线。

我们都害怕气球爆炸。

轻则被吓一大跳,重则身边所有人都被误伤。

因此,家庭里需要有一个人站出来,给气球减减压。

扎个小孔也好。

直接把气全都放掉也好。

帮气球直接装个减压阀也好。

总之,尝试做点什么,来保证气球不会一直临界在爆炸的边缘。

让气氛冷下来,静下来。

落实到人的身上,就是在一方火上来的时候,不要浇油,而是浇浇水。

在一方温度太高,过于激动的时候,降降温,来点冰块。

在一方过于焦虑,坐立不安的时候,稳一稳椅子,好让对方坐得踏实一些。

这些都是家庭当中,必不可少的“减压阀”工作。

02

谁来做“减压阀”?

那么,谁应该来承担这个减压阀的工作呢?

最好的分工,是作为家庭支撑的夫妻双方,轮流来,交换着做。

丈夫愤怒、焦虑的时候,妻子做浇水、搬凳子的工作。

妻子火冒三丈的时候,丈夫递冰块,放一放气球里的气。

轮换着来,谁也不吃亏,内心才能平衡,模式也才能持久。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相做彼此的“心理医生”。

如果长期是其中一个人做“和事佬”、“消防员”,一段时间还好,日子一久,就会生出不甘来——凭什么,都是自己忍气吞声?

没有谁是天生脾气好,喜欢免费做“心理医生”的工作。

了解这一点,能够避免很多冲突。

03

没人站出来

最怕的情况是,家庭的支撑者都无动于衷。

夫妻双方都不出手,眼看着气球就要在面前炸裂了,依然袖手旁观。

就像新闻中的,妈妈焦虑起来便打自己。

爸爸看到了,没有安慰,没有劝说,而是火上浇油。

爸爸也着急,也恐慌,于是干脆拳打电梯。

终于,电梯不堪重负,被砸停了。

作为父母,双方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为孩子担心,为电梯太慢心急如焚,心里都急死了,心火就要烧起来了。

偏偏,就是看不到对方,没办法去搭把手,把对方的压力阀门,拧一拧,松一松。

这时候,往往有一个人会坐不住,挺身而出——孩子。

而这,其实是最糟糕的选择。

04

孩子的身不由己

孩子本身,对家庭的压力,父母的情绪的其实是最敏感的。

一方面,他们的世界很小,全心全意地关注着家庭的一举一动。

另一方面,尚未发育成熟的心智,也直接决定他们的抗压能力,不会太强。

就好像一个免疫力不强的人,置身于满是病毒的环境,一定会最先出状况。

孩子在压力环境中,会更不安,更害怕爆炸的发生。

没办法,他只好硬着头皮站出来,去充当这个“减压阀”的角色。

偏偏,他的力气又太小,拧不动阀门,他只能做些边角的工作,尽量缓和状况。

甚至大部分时候,没有太多作用,更多是寻求一些自我安慰。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一目了然。

假设两个人吵起架来,甚至动起手来,你觉得谁来劝更容易?

a、同事或者同学

b、路过的陌生人

c、下级员工或者低年级同学

d、领导

答案是不是一目了然?

领导只要出现,什么都不用做,啥也不用说,就能解决问题。

而孩子,却是一个尴尬的,类似于下级员工的角色。

没有人给他面子,也很难顾及到他的感受。

或者他干脆当没看见,不管了。也不行。

他比谁都恐惧,万一这个气球爆炸,被炸得遍体鳞伤的,大概率是他。

05

孩子的无力感

他必须做点什么。

力所能及的,或者超负荷地运转起来。

通常包括:

尽可能的表现好,乖巧、听话,认真学习。

考个爸妈满意的好成绩。

多干家务,帮爸妈分担,让父母轻松一些。

努力安慰父母,做他们情绪的宣泄口,扮演“知心姐姐”、“知心大哥”的角色。

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做着这些工作,脑子里有根弦始终绷着,一刻也不敢放松。

这就好比,一个80斤的人,长期扛着100斤的担子,早晚会有受不了的一天。

遗憾的是,他们实际产生的效果,很可能像一只小蚂蚁,兢兢业业地每天搬着食物。

精疲力竭,腰酸背痛。

但是,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它搬了半天的东西,还不够塞牙缝。

孩子所做的事情,对于家庭的实际作用,就跟这差不多。

这会带来绝望的无力感。

这,将会埋下心理问题的隐患。

如新闻中一般,但愿这次经历,能给父母提个醒,可以在恰当的时候站出来,承担家庭中,“减压阀”的角色。

作者简介

周治琼,心理学硕士。

曾多年任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儿童青少年科心理医生。

目前自己开设工作室,专职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治疗工作。

接触过大量各类家庭及青少年,咨询小时数6000小时以上。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的安全谁来保障?
过生日带氢气球进电梯内点火引起爆炸,8人不同程度受伤,这种气球威力为何这么大?
吴参谋说消防丨当心!带这个进电梯会爆炸,已有6人受伤……
女人,在婚姻中不要只和自己的幻觉生活 | 幸知情感私董会实录
讲给发火的孩子的故事
二十年后没出息的孩子,从小就会有这些特征,再不改就等着吃亏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