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展的“大年” 改革的“小年”

读政府报告 解决现实难题

—— 关于国企改革的几点思考

李 锦

在听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感觉到从头到尾都在讲企业。平时可有可无的,属于标语口号的话删掉了很多,篇幅也比过去少了约5000多字,但是企业的内容增加很多。

去年写了《企业家,应该读懂政府报告的关键词》,有12000字,为现代国企研究、长江商学院、企业管理、企业观察报等采用,效果很好。今年还想写一写,至少要写三天。可是,我觉得这多数是树杈和树叶的事情,我还是写树根吧。

所谓“树根”的事情,是国企改革的带根本性的问题。有一些问题,天天在头脑里旋转着、琢磨着。以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第一个观点,关于“大年”与“小年”,正确认识改革背景问题。今年经济增长面临强大的压力。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

企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动力,而强大的动力需要企业的活力。今年,发展在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决定性支配 地位,更为重视,内容更充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大年”。而改革要服从发展和稳定,不能因为改革动作过大过快而影响发展,这时候改革就处于“小年”阶段。当然,“小年”也只是是相对而言,对国企改革周期来说,今年也应该视为“大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收官之年,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往年要多。

从长远看,今年有些难度大的改革措施要放一放,譬如混合所有制、投资经营公司等。但是总体目标不改,持续努力,不可动摇,暂时放一放,而不是根本的放,这点要明确。

第二个观点,企业在政府报告中地位空前突出,是十八大来最多的一年。看到对政府工作报告一个统计,企业是若干年来出现最多的一次,达58次。和发展一样,非常醒目。而改革这个词的出现,是这些年最少的。改革一词,从2013年起,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到了2019年,有突然下降的感觉。下面有三张表,还是很有咀嚼头的。对我们认识趋势,是有参考价值的。

从2013年来,企业一词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是出现最多的一年。

从这张图看,发展出现118次,企业出现55次,改革出现42次。

从这张表看,发展始终出现次数最多,改革在2019年出现最多,以后便下来了,

仅仅依靠这些数字的统计来判断问题,未必科学,但是对于我们思考和研究发展、企业、建设与改革的关系。理解政府重视程度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第三个观点,市场经济的活力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对改革的一个定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即“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中,要求“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现在有一种倾向,很多单位做文章时把改革的目的总是说得很大,用“做强做优做大”来衡量每一件事,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和防风险能力,都是最终的目标,用来套现实,觉得帽子太大了。其实,中间有一个逻辑中介,也就是活力,“活力”是改革基本的要求。这几年讲改革,讲来讲去把“活力”讲丢了,把远大目标讲得更多了,也影响人对改革的阶段性的分析。目标太大太远,容易与实际脱节。上面讲,是对对的,而执行层面就需要结合实际了。如果”活力“不明显,就容易让人产生“没有改”的错觉。

活力和内生动力,是改革的基本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强做优做大。就好像口口声声讲共产主义一样,眼前要做的是什么,初级阶段要做的什么,忘记了。改革,应该把“活力”作为首要的、基本的、短期的、眼前的、必须实现的目标。“活力”这两个字,对于长期是手段,短期就是目标。所以,今后的国企改革,还是要把活力放在突出位置。

第四个观点,改革的活力,主要是指市场主体的活力。从政府工作报告来讲,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实际上还是讲政府要改变监管的方式“放、管、服”。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细胞和力量单元,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韧性及潜力所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改革的主要动力和目标导向之一,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总体看来,《报告》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表述,是讲得充分的。为了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必须坚持以企业和人民群众满意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不断深入,“放”出活力、“管”出公平、“服”出便利。现实中,可能管得很严,“放”出活力很不足,“服”务更不足。光讲监管而忽视活力,忽视服务,把活力弄没了,这种改革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第五个观点,内生动力的四层意思。我们注意,国企改革内容所在的范围,政府工作报告标题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2021年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2020年是“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稍早一点,2019年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完善市场机制”;2018年是“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今年加上“内生动力”几个字。

发展的内生动力,所谓内生,是指内部的、内在的、内发的,应该说投资、出口和消费都是外部的动力,而企业自身的发展的动力是根本的。从范围讲,依靠国外市场到自己内部的市场转变,也是一种内生的动力;第三方面,内生的动力还包括企业外和企业内,不是政府给予的,而是企业自发的原动力;第四个方面,内生动力是人的潜力和人的积极性。内生的动力,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如果我们的监管过度,内生动力的发挥就会受影响。

第六个观点,今年改革的重点是结构调整,向现代化经济体系努力。今年国企改革强调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对待产业链上非常重视,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总理报告中有9个字的纲领, “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抓改革、调结构是今年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揭示了在今后一段时间现代经济体系主题。现代经济体系,从19大提出来,一直没有回答和解决,当然是因为百年巨变许多复杂因素导致。可以理解。现在,埃尘落定,没有悬念,这个问题是该解决了。这也预示着国企改革将是以经济结构布局、结构调整和阶段性重组为主要任务,走向现代经济体系构筑阶段。产业链的基础是生产链,生产链的基本载体是企业链,供应链是产业发展过程中上下游产需连接的基础要件。报告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和带动能力,理应得到重视。

第七个观点,怎么客观看待这三年,前五年,乃至前十年。总结工作的时候要重视新进度、新变化和新经验,和过去五年对比进行评价,这五年怎么评价,今后五年怎么来分析,这个“新”的总结与概括,是要下力气的。改革在一定阶段需要运动式,是一定背景下的必然需要;改革需要普遍推行以数量为基础,也是全面的要求;改革需要一定的形式,可以衡量,也是一种创新。从积极的方面理解,有前所未有的意义,甚至是创造。但是从根本上,需要长期进行,在于质量,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这一点还是要明确的。
三年行动方案是在表面的是全面的梳理,推进量的积累,要真正让企业活力迸发,做到质的提升,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下去,抓准企业问题要害,向纵深推进。18届3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全面”做到了,“深化”正在实现,这是一个基本判断。下一步,重点词是纵深发展。
第八个观点,改革需要给人信心,改革需要继续,不能停止。目前的三年行动,在全面、全局、全方位铺开,也是一次探索。如果宣布中国已经建成了新体制,再也无需改革,肯定不行。因为不在一些关键领域推进改革,不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就有固守或者退回计划经济体制的可能,很多社会矛盾将会呈现连锁爆发趋势,则是时候不到罢了。很多问题久拖不决,会派生出更多的问题。拐了一个弯子,最后还得再拐,就要付出更多改革成本了,耽误了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进程。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意识,改革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我们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差距是有相当差距的,与现代化强国的差距是很远的。改革不能也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整体上,需要总结成绩,增强信心,明确下一步重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
下面转载《中宏网》《第一财经日报》《企业家日报》发表李锦观点的文章。

3月8日,企业家日报发表李锦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

今年国企改革划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这些任务

第一财经日报·03-06 15:45

作者:祝嫣然    责编:黄宾

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国资国企的重点任务予以了明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第一财经表示,围绕稳增长发力是今年国企改革的主题。今年结合2022年稳增长任务,选择改革手段往实处、往深处推进。聚焦难点,追求实效,将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今年收官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收官之年。

国资委此前明确,要把锁定并高质量完成重点任务、补短板强弱项、务求改革实效、实现改革成果全面稳固化制度化作为今年改革工作的着力点,确保上半年在重点难点任务上取得根本性突破,并完成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在党的二十大前基本完成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扫尾工作,实现全面胜利收官。

李锦对第一财经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改革首要任务,包括混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垄断领域放开等。

“从内容上看,要突出重点,聚焦难点,追求实效。方法上坚持系统集成,系统高效。在实际操作上,更需要提倡改革创新,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加强示范引领,重点突破和激励引导,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更多实质性的成果。”李锦说。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董事长张义光表示,国有企业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有企业依靠深化改革不断走向市场、适应市场、融入市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张义光表示,改革越是向纵深发展,越需要我们坚定信心、扎实推进。面对困难挑战,国有企业要啃“硬骨头”、蹚“深水区”。一方面要对标世界一流,靶向发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推动建立改革长效机制,巩固改革成果。此外,还应对关键核心科技人才进行充分激励,完善科技人才培养发展机制,建立有利于原创技术研发的激励保障机制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董事长宋鑫对第一财经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后,企业仍然要在提高效率、增加活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方面持续不断地努力。因为企业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持续不断发展的过程,创新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上不断地下功夫,所以一定要沿着这条正确的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同时要把各项管理措施进一步细化,进一步落地。

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推进国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重点任务。

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从具体的路径上看,除了涉及企业间的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及并购外,“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也是重点内容。

前段时间召开的地方两会和地方国资委会议上,上海、安徽等十多个省份明确了今年国有资本布局调整的目标,还有不少地方提出在部分领域适时组建新的国企集团以及推进企业间的战略性或专业化重组。

李锦分析,调整优化国有资本的结构特别是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是一个重点。在2022年,预计将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是主要抓手。今年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可能还要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在粮食储备、港口码头这些领域的专业化整合将会要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突出主责主业继续推进瘦身健体,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控非主业投资比例和投向,大力推进“两非”剥离,通过资产置换、对外转让、无偿划转等多种方式,加快剥离不具备竞争优势、缺乏发展潜力的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加快“两资”的清理,通过集中打包、内部重组、央企间的整合等多种方式,加快低效、无效资产和参股股权的清理退出。

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包括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另外,在石油粮食电力这些领域,在初级产品的供给方面措施会加强。

国资委3月1日召开国企“瘦身健体”专题推进会表示,“两非”剥离和“两资”清退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两非”“两资”剥离清退完成率超过85%,全国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处置率超过95%,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

监管在稳增长中发挥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

国资委党委3月3日召开专题会议强调,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开展攻关,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这意味着国企不仅要系统谋划部署产业链供应链,还要加快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提升,要致力于成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链主企业、领航企业,带领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方面,李锦表示,对于监管,今年要侧重于监管内容,在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发挥监管功能与作用。一方面,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是要促进国企聚焦主责主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支撑和带动能力,在聚焦主责主业方面,仍然要抓住不放,剥离低效、无效资产,推进瘦身健体任务并不轻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激发内生动力 增强发展动能
2013
寥寥几句公告就能收获多个涨停 什么概念如此受追捧
樟树国资中心:深化三项制度改革 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收藏!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
6集纪录片《国企备忘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