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图轻松记:《礼记·大学》三纲八目
userphoto

2022.05.05 重庆

关注

知止七步法实现的是明明德,如何实现呢?

分三段来谈吧。

俗话说,一个人的认知,就是囚禁Ta的牢笼。这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这牢笼、突破隐蔽的自我限制,从升维认知开始。

下附三纲八目图,这样既能使大家对全文有整体的认识,也方便我们轻松记住大学总纲。用原文的话来说,这就是“知所先后”

但这也只是辅助而已,我们务必要理解其文之真意,以明明德的秘诀·上篇明明德的秘诀·下篇为参照物,看一次、用一次,用一次、回看一次,回看一次、对比一次,对比后再用,如此循环、自得真意。

不要问我多久才能自得真意,我不是你、我肯定不知道;而且,也别问别人,人和人、不尽相同;这和吃美味一样,与其问别人,不如自己品尝。

孔子曾提到过四类人: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知之者,困而不知者。各位自行判断,勿多言、且自行之。

如果非要给这第一步命名的话,可以勉强叫做:合知以道解真意。

从某个角度说,真意并不在文章上,而全在自己身上!不看、不用、不对比,字就是那几个破字,对自己来说,作用不大。

如果说第一步是以“知”为主,这第二步就以“修”为要了,以自身能做到多少为衡量标准。

上面提到了要“知所先后”,其实,知之最先在知本,本就是“物有本末”之本。再具体点说,什么是本呢?就是作为万物之一的人身(自己)。没有了这个身体,我们跟这个世界就没有丝毫关系。

与其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倒不如说“人不修己·天诛地灭”。

一个终日蝇营狗苟、不知道成长自己的人,对社会的危害倒还是其次的,殊不知、这岂不是在摧毁自己呢?

其实,这也回到了《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上,大学就是由小人成长为大人的学问,这个学问能汇集一身,就是大成之学(什么是大学?中篇)。

道德经(王弼本)也在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所以,大学的真意并不全在文章上,更在于自身。

这第二步,可称之为道以正物先修己

最后,修己的本质是先本后末、修内行外、正内治外,最终实现内圣外王。这离不开明德过程中的处世行事。

处什么世?现实点说:处当今之世(社会)理想的说:处有道之世(社会)。儒家的世界观全在八目。即社会的四重-chong组织结构(身-家-国-天下)和个体微观的四重chong结构(--知-物)。都知道组织由个体组成,其实,更细致的说个体也是由更微观的“个体”组成的。来继续看图:

普天之下有N多的国家;每个国家又有N多的家庭、家族,也包括企业这种组织形态;每个家庭有若干个人(父母子女等等、角色不同而已);这不同的身份都以人身为基础。这是相对的外结构。

就个人的生命状态而言,是不同情绪(心)的叠加,情绪因意念(意)的累积导致,构成意念的是认知(知),认知则被客观事物(物)所影响。这是内结构。

可以说内决定

分裂是由内而外开始比如,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一国变三家,这是一个整体组织分化为三的典型。人也是这样的,好比一个人行为错乱的根源在于精神紊乱

这就是“修己为本”的根本逻辑,也正是儒家所倡导的“内圣外王”。

足以见得任何形态的组织都包含双重属性:内与外。Ta既可以向上扩容-合,也可以向下分化-分。合的力量越大,其地位越高(例如国的品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官的品级,国级←省部级←厅局级←县处级乡科级;分的力量增加则不断堕落。合的力量越持久,组织生命越长,分的力量越持续,组织生命越短。

儒家强调的是“合”并且“合”的方式就是行事。

行什么事?从个体来说:行修齐治平之事。从终极目标来看、是:行-使物(身、家、企业、国、天下)复归于道之事。这是一个人由内而外、修己正人、始终不变的核心目标。

这就是第三步以道应世彰明德。

正因因此,《礼记·大学》才有了“入德之门”一说。

用一句话总结:三纲是内外并进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内圣外王的社会实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学之道】第五讲:如何做到“内圣外王”
大学生应读《大学》修身律己
人生少槛八部书:“老四书”与“新四书”
国学十道题看你能答几道?
《问道大学》第九集: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之道,修己安人之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