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一阁新书库之特色
userphoto

2023.08.30 重庆

关注

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建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四十多年的历史。1982年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又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2010年,天一阁入选文化部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

明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告老返乡之后,为了给自己花费一生收集的七万卷书籍找一个藏书处,创建了天一阁藏书楼。他取《易经》郑玄注中“天一生水”,以水克火之义,命名为“天一阁”。宁波知府王原相手书“宝书楼”书匾题于其上,至今仍完好无损地悬挂于天一阁楼上中堂之上。从明代至新中国成立,数百年来,范氏家族十三代人薪火相传,秉承先人遗志,恪守家族遗规,几经磨难,忠实履行保管藏书的职责。

在防火防盗方面,天一阁前凿有“天一池”以备不时之需、在四面门窗上安有防盗窗以防不测。在防虫防潮方面,天一阁亦有“芸香辟蠹”、“英石吸潮”的传统,而且每年天一阁霉季过后,天一阁后人都要定期检查藏书(即民间所说的晒书)。还有个特点是天一阁的书橱是二面都可以打开,通风是很方便的。加之天一阁制定了“书不出阁,代不分书”等阁规,至今天一阁能够存世也不是偶然的。不过,作为库房,它存在很多缺陷,由于它的密闭性能不好,天一阁存世的明代文献,大部分虫蛀严重,破损率高达80%以上,个别文献甚至出现“书砖”现象,一时无法揭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天一阁。历届领导对天一阁的保护也很重视,宁波当地的藏书家、收藏家为拯救濒临败落的天一阁,纷纷把自己的珍品捐赠给天一阁,使天一阁古籍藏品达到16万册,30余万卷,其中善本达到3万册8万余卷。

考虑到天一阁的保管情况,以及纸质类文物极易受自然环境侵害而酸化、虫蚀、霉变、焦脆、板结、破损,一座古老藏书楼所具备的保存条件是远远达不到文物保管要求的,加之藏书楼本身也是一处需要特殊保护的国宝,因此宁波市政府于1981年重新建造完成了一个新书库,面积960平方米,因书库位于天一阁之北,故称“北书库”。北书库是天一阁第二代藏书楼,具有防潮防蛀防盗的功能,当时可称条件一流、设施先进的书库。北书库唯一的遗憾就是按照国务院最新标准无法实现24小时恒温恒湿,只能由人工来控制温湿度。国内很多单位采用改造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天一阁及有关领导结合了诸多因素,决定在天一阁西北库新建一个书库,这就是新书库建设的由来。

新书库总占地5000平方米,形式古朴、内涵深邃、理念现代、设施先进,传承范氏天一阁的流风遗韵,继北书库的收藏经验,是天一阁在新时期集古籍整理、研究、修复、数字化等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库房与设施,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色:

一、建筑主题:天一生水

新书库的建造继承了宝书楼“天一生水”的重要理念,将防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首先,仿造宝书楼前凿池蓄水、以水克火的方式,在新书库天井中营造了两汪清池,池中睡莲宛转,游鱼历历,既美化了环境,又延续了“天一生水”的文化内涵。其次,办藏分离。宝书楼为了防止外界生活火源对藏书楼的威胁,范氏故居与宝书楼之间隔有一条2米宽的通道。为了防止明火,新书库吸收了这种生活区与藏书区隔离的建筑理念,在布局上将古籍库房和辅助管理用房(办公用房)分开,在古籍库房与辅助管理用房区之间设了一条2.5米宽的通道。再次,新书库内设置了分区域的气体灭火装置系统,采用了当前最先进杜绝静电的矿物电缆和烟感、温感消防报警。该装置设有火警自动报警联动控制和手拉启动装置,当遇到火警时,自动灭火装置可在一分钟内喷出惰性气体,抑制明火燃烧。这一举措,使天一阁纸质类藏品完全可以达到灭火的要求,以此确保了文物的安全。

二、建筑形式:形承古制

天一阁内有一个以宝书楼为中心的传统建筑群。这个建筑群经过文化的积淀、时间的洗礼,形成了典雅古朴、书香脉脉的美学特征,是宁波传统建设一个代表。为了与这样的审美情趣相协调,新书库在形式、高度、体量、色调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设计,力求在形式上与古建筑群保持高度的一致。

比如,新书库的整体建筑为两层斜坡屋顶,与江南小楼的温婉情调十分相宜;新书库一楼古籍库房采用大通间,这是对应明代宝书楼的楼上大通间;第二层设计成前后三进库房,对应了传统建筑院落前后三进格式。宝书楼的高度为9.5米,新书库山墙的最高点为9.42米,没有超过宝书楼,不会阻断这座明代优秀建筑的任何眺望空间,使新老建筑浑然一体。新书库紧邻北书库,北书库青砖黛瓦,山墙两边用马头墙装饰,非常古雅,为了延续这种风格,新书库在设计上吸收了许多原书库的设计元素,在外形上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坡屋顶、封火墙、青砖、灰色本瓦等形式,使得它与北书库在建筑风格上一脉相承。院墙和回廊是天一阁古建筑群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新书库在设计中广泛采用这种形式,书库与书库之间、库房与辅助用房之间都用幽深的庭院和曲折的回廊来连接,使新书库成为天一阁古建筑群的自然生长物。

天一阁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是个优雅宁静的藏书圣地。当年著名园林专家、大风堂弟子陈从周教授为天一阁设计园林时,就以上百棵自然生长了几百年的香樟木为中心,疏池叠石,因地制宜,未损乔木,宛若天成。新书库同样继承了这样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布局安排,设计时尽量由树木的位置来决定庭院的位置,将自然元素引入空间布局之中,与自然相知相亲。

三、建筑功用:卿云覆护

明代散文学家归有光有言:“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囷,覆护其上。”新书库的形式和建制价值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她能否担当其守护古籍的重任。新书库应该如卿云护持古籍一样充当古籍神圣的守护者。

天一阁古籍新库房主要分四个空间(不含接待等辅助用房),即普本库、善本库、冯家库和书画库。所有的库房都采用最先进的防火、防盗、祛湿、辟蠹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集防护、监控、通讯为一体。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全天候控制的恒温恒湿设备,它可以使库内湿湿度控制在温度18—22℃,湿度为40—60%之间,解决了天一阁400多年长期困扰的保管难题。新书库防卫森严,每道门都设有门禁和钥匙,并实行双人双锁,只有两位库管员同时到岗,方能进入库房。

考察到实际情况,新书库使用书橱350个,其中双面橱250个,单面橱100个。材质主要为榆木及樟木。虽然新书库采用较先进的恒温恒湿设备,防潮辟蠹得到了现代技术的保证,但并未抛弃芸草辟蠹的传统,在每一个书橱中都放上一定数量的芸草包。芸草、樟木,再加上古籍本身固有的墨气,使得整个库房书香绕梁、不绝如缕。

为了更好保护、利用阁藏古籍,馆方还投入巨资进行了古籍数字化工程,将馆藏的各类纸本古籍,诸如刻本、钞本、稿本、批校本等,以影像和全文两种形式进行复制,在充分提取影像数据和全文数据的版式、文字、图标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方便存取的数据库,开发出拥有快速海量检索、完备阅读功能的网络平台,使古籍资源可查、可读、可利用、可衍生。数字化为古籍提供了永久性的保护,解决了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

为了让民众更好利用数字化的成果,新书库的南边配套修建了一座二层小楼“待访楼”作为古籍电子阅览室。这座小楼原本由范氏后人居住,从原址整体搬迁过来,结构典雅,古意盎然,与新书库以及周围的古建筑浑然一体,现在成了新书库的一景。

从范钦时代的宝书楼到七十年代的北书库,再到新世纪的古籍新库房,这三代藏书楼在各自的时代中都担当了庋藏重任。古籍新库房继承了前辈优秀的建筑理念、典雅的建筑形式,并在现代技术的运用上达到了这个时代的高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45岁的天一阁新在哪里?
实地探秘丨书比人寿天一阁
书藏古今,天一阁
闲话天一阁
天一阁,亚洲最古老的藏书楼(1)——宁波6日(1)
姑苏纪事: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