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洞藏书:读书人之梦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这种“血脉”和“家园”的内核是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书籍,就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传承文化这种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重要载体;而读书,则是人类摆脱低级趣味,走向幸福彼岸的不二之途。作为读书人的梦想,谁又不想“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呢?!

从古到今,真正的读书人都将二酉山奉为圣地。因为,《诗经》有云:“学富五车,书通二酉”。作为这一成语的指向地——二酉山,在天下读书人心里,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高度。酉山藏书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正是这屹立在三湘大地的名山,以及那些人和事,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薪火相传……

但是,多少年来,不少人发生了误解,即将湖南沅陵县的二酉山,当作了“书通二酉”的“二酉山”。其实,“书通二酉”的“二酉山”是由大酉山和二酉山两座山组成,一座在湖南省辰溪县,称之为“大酉山”;一座在湖南沅陵县,称之为“二酉山”,两山合成为“二酉山”。其中,大酉山有“大酉洞”和“小酉洞”两洞,二酉山有“二酉洞”,“书通二酉”所指的“藏书洞”是指大酉山的“小酉洞”和二酉山的“二酉洞”“两洞”。

1

大酉山位于湖南省辰溪县辰阳古城的南面,地处辰水之畔,沅水南岸,是龟山、钟山、鼓山和九峰岭的统称,是一座集德、道、儒、释多种文化于一体的文化圣山。大酉山绵延数十里,远望去,形似一幅生动逼真的八卦太极图画。自三皇以来,因伏羲、善卷和张果老的传说,更增添了大酉山的神秘与无穷魅力;大酉山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很多;它承载着几千年历史文化,自古就有“善卷归隐”、“屈子登山”、“刘尚平蛮”、“诸葛亮屯兵”等历史传说。今天,它依然郁郁葱葱,四季常青,是寻古寄情、缅怀先贤以及生态旅游休闲的胜地。

大酉山并不大,是其底蕴深厚。

辰溪酉山,古名丹山、钟鼓山,商周后至隋开皇九年(公元前589年),古官衙设在潭湾及铜山一带,相对于官衙而言,此山为辰山酉向,故名酉山,有九座山峰,最高峰名钟山,不过海拔340米,整个酉山绵延不过数十里,主峰区域方圆不过三公里,论区域、论高度都是丘陵小山包。之所以被称大酉山,《山海经》记载是“帝台之觞百神”之地,是神、道、仙文化的发源地,又是辰砂的产地,辰砂在古代极其珍贵。大酉山之所以冠以“大”,是对这一个区域形成的厚重文化的尊称,表示神圣、庄严,如大汉、大唐,前面的大并不是其实名。大酉山在藏书典故之前就有“大”之名,是古人悟道成仙的地方。

尧、舜时期,就有名人善卷辞帝位隐居于此,教化人们,形成道德文化之源。大酉山的“石桥仙迹”是有名的历史景观。大酉洞一名也源于此。大酉山上的洞称为大酉洞,实际包括大酉洞和小酉洞,古人习惯称大酉洞的前洞为大酉洞,称大酉洞的后洞为小酉洞。“大酉藏书”就是指周穆王的小酉洞藏书和伏胜的大酉洞藏书。

相传,大酉山首开西周穆王在大酉山的二酉洞中藏书之先河。穆天子死后,葬于辰溪大酉山。《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湖广通志卷八十一之四十七》载:“周穆王陵在辰溪县钟鼓山。”钟鼓山,系大酉山主峰,俗称“羊牯垴”。状若大钟鼎立,故又名'钟山’,昔穆王藏书于城南大酉洞内,山崖壁立万仞,临江鼎立如鼓,故而又名'鼓山’(今龟山)。”此二山合称“钟鼓山”。山中有洞,名钟鼓洞。见《通志·卷十二》载:“钟鼓洞在县南,龟山石壁峭立,入数十步,二石悬焉,扣之作钟鼓声。”洞内有明代哲学家、礼部尚书王守仁(又名王阳明)的石刻题咏:“见说水南多异迹,岸头时有钟鼓声。”

在周穆王陵钟鼓山的四周,有大酉山九峰鼎立。九峰中世传有九穴,穴中藏有西周穆王的国史文书,古又称“九丘”。见《唐孔颖达疏引·尚书志》载:“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皆聚此书也。”又见《辰溪县志·卷之三十四·明太仆满朝荐·丙寅春遍游大酉洞》云:“纵横玉荀积三岛,宛委烟衢彻九丘。”

又传,秦博士伏胜,避秦庭“焚书坑儒”而不远千里将书藏于大酉山的二酉洞(大酉洞、小酉洞)中。《辰溪县志》载:“大酉洞去邑治里许。在龟山南。旧传有七十五石室,琴案棋局,石床丹墀具焉,盖仙灵之宅也。”见《辰溪旧志·古八景》云:“昔秦人藏书室。”为此,大酉山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出典处之一。

相传2000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京城咸阳儒生惨遭坑戳,经书古籍行将灭迹。有文士儒生,将家存1000多卷竹简书偷偷运出,奔往南方,沿着沅水而上,将书简分别藏在大酉洞和小酉洞。汉高祖刘邦灭秦建汉之后,藏书才得以重见天日。于是后世就有“书通二酉,学富五车”的成语。

自汉代以后,大酉山、小酉山及藏书洞成为圣地,成为读书人毕生追求和向往的地方。明代著名理学家王阳明、太仆寺少卿满朝荐、兵备道叶宪祖等,途经辰溪时,都特地带着辰溪知县和一批书生秀才,到大酉洞顶礼膜拜,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满朝荐所作《丙寅春游大酉洞》诗云:“未知何代启鸿蒙,旷览周遭兴不穷。洞空蜿蜒通地窍,玲珑黛碧达天工。修丹羽客呼仙兔,遁世幽人驾懒龙。日驭凤辇囊胜景,狂吟瑞不负豪雄。”因大酉洞久负盛名,慕名游大酉洞的达官显贵川流不息,给辰溪县当地官员带来不少困扰。明朝末年时,当时的官员封其洞门。于是,千年名洞从此与世隔绝。

清代中叶起,众多文化爱好者千方百计在大酉山周边寻找大酉洞,一直没有下落。近10年来,为了挖掘地域文化,辰溪县旅游、史志、宗教、文化等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搜寻,依然没有结果。2012年6月,历经300多年尘封之后,大酉洞终于在辰溪县城对河的潭湾镇小田坪村大酉山麓被重新发现。经初步发掘,在洞门石壁上发现明朝隆庆年间的摩崖石刻和明代嘉靖年间湖广布政司拜谒大酉洞后所刻的斗大三个字——“大酉洞”。

之所以大酉山能成为藏书洞之一,是与中华民族祖先的文脉之源密切关联的。相传,4000多年前尧帝的老师善卷,婉拒舜帝禅让归隐大酉山,直至仙逝。善卷是尧舜禅让时期的大贤人。善卷不接受舜帝禅让,决定隐居。他顺沅水而上,一路走常德德山、沅陵,来到辰溪。他见对河大酉山,林木森然,又处高岸深谷,便遁于山中,过着自食其力、安逸闲适的隐居生活。善卷终老仙逝后葬于大酉山。

而更早的传说是道教圣地之说,《太平广记》载:大酉洞列为“天下道教三十六洞之第二十六洞,号妙华洞。”龟山为张果炼丹修道的古遗址。张果又名张果老,唐龙标县(今黔阳县)人,出身于一个以放排撑船为生的贫寒家庭。其父死后,他随母寄住于龙标重阳溪村,是传说中的“八道仙之一。”张果老心地善良,以孝著名,他做事执着,悟性极高。传说他遵循仙翁指点,潜心在辰阳龟山大酉洞内炼丹修道。由于痴迷与执着,历行数年寒来暑往,他终于修成正果。

《辞海》载:“唐玄宗时,召张果至京师,演示种种法术,授银青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辰州府志》载:“丹山在南门外西,辰、沅交汇处,壁立万仞。上有庵,窗棂映水,山碧风清,顶有果老丹池。”

《辰溪县志·山川卷五》云:“唐时,张果老隐大酉山曾炼丹药于此地,今炼丹池在丹山头,故又名丹山。”丹山上面有个丹山寺,沈从文先生这样描述丹山寺:“对河与小山城(辰溪)成犄角,上游是一个三角形小阜,阜上有修船造船的干坞与宽坪。位于下游一点,则为一个三角形黑色山山嘴,濒河拔峰,山脚一面接受了沅水激流的冲刷,一面被麻阳河(辰水)长流的淘洗,岩石玲珑透剔。半山有个壮丽辉煌的庙宇,名“丹山寺”,庙宇外岩石间有成千大小不一的浮雕石佛。”

两千多年前的屈子大夫第一次放逐进湘入沅,过苍梧(今常德)入溆水,途经辰溪古辰阳时,听到大酉山的神秘传奇,他不想走了。《楚辞·离骚》载:“饮余马于咸池(注:今潭湾属地)兮,总余辔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第二次入沅时,屈原早就做好停留辰溪,祭拜善卷的行程安排。

《楚辞·九章·涉江》云:“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从东往西,远望大酉山,外形酷似一座蠢蠢欲动的乌龟,头(今龟山)已伸入江中,背脊驼着善卷(善卷墓遗址所在地)悠哉悠哉地跳入江中,奔入东海。屈老夫子看到形似神聚的大酉山,脱口而出:“鳌载山抃。”可见诗人的想象力何等丰富。正因为屈夫子先生的足迹遍布了大酉山,后人便在屈原小憩处建一“屈子亭”以示纪念。

2

其实,二酉山也并不雄伟,是其名气很大。

二酉山在沅陵城西北十五公里处,因酉水、酉溪合流,交汇于此而得名。而“二酉藏书”传说背后的一个“藏”字,隐伏着许多与书相关的历史谜团,值得人们去探究,去追读。穿过“二酉名山”的牌门,沿着三百四十五级石阶而上,林叶摇风处,有青岩似书,层层叠叠,曰万卷岩

循石阶左行,见一碧瓦重檐楼阁,贴崖而立,气势惊人,二酉洞,即隐于阁下。在山半石洞(藏书洞)下方,留有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即北京大学第四任校长、湖南督学使者张亨嘉于清光绪六年(1890年)二月所立的榜书碑刻“古藏书处”四个大字。洞并不幽深,亦不高阔。干燥的地面,堆放了一卷一卷的竹简,像古人遗留下来的书籍。这是景区模拟出的古人藏书场景。就这样一个小小的山洞,却衍生了几个版本的“藏书说”。

其中最流行的说法还是:秦始皇当年听信丞相李斯之言,毁《诗》《礼》,灭私学,焚书籍,坑儒生。朝廷博士官伏胜,为保全诸子百家学说,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以五辆马车,偷运一千卷禁书,历经千山万水,从咸阳运到沅陵,藏于人迹稀少的二酉山……

伏胜将《尚书》二十九篇,藏于壁中,汉初时取出,以教齐鲁之民。当时秦典法极严,伏胜冒着身首异处的巨大风险,将始皇帝下令焚烧的书籍偷运出来,并藏起来,使先秦文化流传于后世,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事情。里面看得见中国文化人的骨气与血性。兵燹离乱中,置个人的际遇、性命之不藏,却拼命要藏起一洞书简,这是怎样的一种凛然气节?

这些书简在秦灭汉兴时献给汉高祖刘邦,刘邦在获得伏胜所献大量秦前书简时大喜,亲自将二酉藏书洞封为“文化圣洞”,将二酉山立为“天下名山”。从此后,二酉山二酉洞就成为天下圣迹,成为读书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地方。以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前往二酉拜谒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

清光绪庚寅年(1890),大教育家、湖南督学张亨嘉,游历二酉山,挥笔留下“古藏书处”四个字,如今,镌刻在一块巨大石屏上,与清人刘豹、韩俊、舒宏训等人的诗作碑刻一起,笔力遒劲地佐证此山的悠远往事。

历史上,确有伏胜其人。

伏胜(后世又称其为“伏生”),字子贱,西汉济南(今山东邹平)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他是秦汉之际的经学大师,专治《尚书》。伏胜从十岁就开始攻读《尚书》,而且学习相当艰苦。他曾把自己关在阴冷潮湿的石头屋子里,在腰部缠上一条大绳,每读一遍《尚书》就在绳上打一个扣结。不久,八十尺长的大绳就完全打满了结。(段成式《酉阳杂俎》)正是这种刻苦攻读的精神,使得伏生成为秦汉之际的《尚书》大师。

前24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起初,秦始皇为了巩固已经完成的统一大业,非常重视儒生、方士等知识分子,《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他“悉召文学、方术十甚众,欲以兴太平。”他征召了博士七十人。博士是秦代的官职名称,担任者都是博通古今的大学问家,是皇帝治政的顾问。伏胜就是这七十名博士中的一员。

秦始皇到了晚年,对儒生的态度有了改变,为了打击与自己的统治政策相抵触的一些儒者、方士,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他下令焚毁六国史书,以及民间所藏的《诗》《书》等典籍。不久,又将许多儒生活埋,使古代文化遭受到一次严重的破坏。

就在秦始皇颁布焚书令的时候,伏胜等人违背禁令,千方百计的保存典籍,不使灭绝。《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言:“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久,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相继起兵反秦。天下大乱,伏胜不得不出外逃亡避难。西汉统一后,伏胜找回所藏的《尚书》,在齐鲁一带讲授,并由他的学生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下来。这便是传世的《今文尚书》。

经过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社会趋向安定,儒家和儒家思想又逐渐兴盛起来。汉惠帝四年(前191),撤销了“挟书律”,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朝廷也开始着手搜集以前散失的各种古代典籍。汉文帝时,又想要找一个精通《尚书》的人,但是当时已经没有人能够传习此书。经过多方了解,文帝终于听说济南的伏胜是研究《尚书》的大学者,便准备把他召进朝中传授《尚书》。可是这时伏生已经有九十多岁,根本无法进宫,文帝只好下诏令太常掌故晁错亲自到济南伏生家中学习《尚书》。

伏胜传授《尚书》,完全是口授,因年老口齿不清,晁错听不懂,伏生就让自己的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释。这样,伏胜的女儿羲娥便成了传播《尚书》最早的女学者。后人追念伏胜保全与传承《尚书》的功绩,也没有忘记羲娥的功劳,将她与续写《汉书》的班昭相提并论,认为二人都是历史上不多见的为继传史学作出了贡献的女学者。  

传道多年,伏胜自己也撰有《尚书大传》。成为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伏胜——追封为乘氏佰,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万民祭祀。

从古至今,世人对伏胜的纪念从未间断过。二酉山上一度建院立阁,修堂造亭,香火旺盛。为纪念伏胜修建的伏胜宫和为保护二酉洞修建的藏书阁就是典型的建筑代表。历代文人墨客都赋诗称颂,如宋吴澄.明张远登.清蒲松龄.王仕祯等。唐王维画“伏生授经图”现藏日本大阪美术馆。明朝崔子忠画“伏生授经图轴”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3

历代古籍对“二酉藏书”多有笔墨。甚至还有多种版本的记载。

南宋祝穆的《方舆胜揽》说:“尧时善卷隐此,洞在崖半,梯而上。”这说明,在上古三皇五帝时期,二酉山就已经成为当时君王藏书的地点。

明万历年间,《辰州府志》记载:“……石穴名妙华洞,穆天子藏异书于此,或曰秦人避地,隐学于此,有藏书室。又曰尧时善卷,唐时张果曾隐居于焉。”

“穆天子”即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姬姓,名满。周穆王是西周第五位君主,在位55年,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周穆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周穆王时作《吕刑》,是中国流传下来最早的法典。《穆天子传》记述了在周穆王在南征期间,曾把大量异书藏于二酉洞。     

西周穆王到春秋战国时期,乃中国历史的上古阶段,二酉洞,不间断地存放过大量书简。明代沅陵人唐九官诗句“深谷尚余三代俗,白云遥忆穆王歌”可以作为一点参考。

中国历代文人,内心都有一种隐逸文化的情结。诸子百家作品中的《庄子》与《吕氏春秋》记载:枉渚(今常德)人善卷,乃帝尧时期学问最高者,曾为尧帝之师。《庄子》杂篇·卷九下《让王》中记载:舜帝继位后,风尘仆仆来到枉山,三次禅让天下给善卷,善卷谢绝了:“予立于宇宙之间,冬衣皮毛,夏衣希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己得,何以为天下哉?”乃去往深山。

结合《方舆胜览》一书的记载来分析,此处的深山,指辰溪县的大酉山和沅陵的二酉山。善卷为上古尧舜、天下大同时期的人物,他辞帝归隐,德播天下,成为中国道德文化的渊源。

史载,善卷归隐后,曾有一段时间居住在枉山,后人将此山易名“善德山”,简称德山。于是便有名谚“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1956年6月,毛泽东在写《水调歌头·游泳》词时,提及这则广被人口的民谚。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间,辰州通判欧阳陟,上书真宗皇帝赵恒,言:“善卷有功于民,应予祠祀,以示崇德报功之意。”此时,皇帝迷信天书符瑞之说,欧阳陟一纸上书,正投其所好,于是批准辰州府为善卷修祠堂,封大墓,建亭阁,即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仰止亭”。传说中,善卷与“八仙过海”中的张果老,曾经隐居二酉山,虽然只是美好的想象,但也让二酉山因此增加了文化的厚实感。

二酉山,无疑是天下读书人文化乡愁的存放处。“二酉藏书”,这一个“藏”字,更是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希望。从竹简,到线装书,到纸本读物,再到电子书,如若没有一代代人的思想神采与精髓的典藏,我们与先祖、前朝,与传统、历史,除了有时代的隔阂,必然更有文化上的断裂与隔阂。有了藏书,我们才看得到,历史前浪的孱弱与壮观。

什么是乡愁?有人曾高度概括:“乡愁就是你离开后还很想念。”有人提出的“记住乡愁”蕴含的深意是要提醒我们记住我们的“根”。

二酉山,让中国人有了一处精神的原乡可以回望。

有视角的创意平台

ID:gechuwenhua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酉藏书”的前世今生
旧京最大的书店——老二酉堂
〖美丽风景〗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二酉山,上古时黄帝藏书的地方
中华文化圣山——沅陵二酉山
"大酉文化"访古 易律夫撰
我的故乡 沅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