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钢迁会钢铁厂:抗战大后方的钢铁脊梁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位于中国东北、华北等地的钢铁厂相继落入敌手,海港、码头等也被日本人封锁,进口钢铁来源断绝,国内钢材和生铁奇缺。

据介绍,1936年中国钢铁年产量仅14万吨,而当时全国的消耗量已达75万吨,相差约60万吨,完全依赖进口来弥补。随着这些进口源头被日本人封锁,钢铁可以算得上是当时战争中最稀缺的物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抢在日军攻陷武汉前将汉阳铁厂的机械设备和钢铁物资转移,1938年2月7日,汉阳铁厂奉令迁渝,同年3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成立。5月,决定将厂址设在如今的重庆大渡口区。

5.68万余吨机器材料(其中专属钢迁会的3.7万吨),长达900公里的距离,还有日军不断轰炸,迁移之路充满艰辛。  据了解,在1958年峡江航道整治前,由于夜航风浪大,危险系数极高,大小船舶一律不能夜航。可是,当时形势所迫,只能日夜航行,就想尽快将物资转运。

据史料记载,运输途中,行船在湖北省内即遭日机轰炸9次,炸死员工23人,伤50余人,损失物资2000余吨。尽管如此,押运人员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换取了数万吨兵工物资的安全抵达。

1939年2月,钢迁会第一个钢厂在重庆正式投产。据了解,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10个月的战略轰炸,而钢迁会是其中的主要目标。

曾亲历日军轰炸的老工人邹宗友说:“我们当时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生产,一边还得躲避轰炸,每天都要注意高处挂出红气球没有,如果挂了,就预示着日军很快就要丢炸弹了。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多炼一些钢铁出来支援兄弟兵工厂,多出产一些子弹、枪炮,好狠狠地回击日本侵略者。”

钢铁是当时战争中最稀缺的物资,抗战期间,中国生产的武器有近60%出自二十一兵工厂(现长安厂)。而厂内生产武器所需的钢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钢迁会钢厂。周勇说,钢迁会生产的大量钢材,通过制造成武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战场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资料记载,1940年至1945年钢迁会钢铁厂共生产生铁96057吨、钢28657吨、钢材15456吨,分别占抗战时期大后方钢铁总产量铁的90%、钢的65%、钢材的4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钢抗战时有多重要:大后方90%的铁由她提供
【中国抗战到底打败了何等恐怖的敌人,看这组解密数据才能真正了解】
钢材代码
钢材标记识别清单
产业发展 | 中国近代特殊钢冶炼技术发展研究(1890—1949)上
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