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视生活23篇文章
篇创作于2004-2015始发于红袖添香短篇。
第1篇:论富
这是一个让人们难忘的字,也是人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事。富,是一种矢量,既有数量,也有方向,还有速度,更有三者合一的质量。
数量权衡于有形的物质,数量的多少,时常让人们无奈,更让人们疯狂。无奈于不曾拥有,疯狂于不曾施善。如果有人说:不想拥有太多的物质,那必定是忌妒之人,因为他没有能力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物质。如果有人说:想拥有全天下的物质,那必定是疯子,因为他没有能力让自己合理分配拥有的物质。因此,数量是权衡人们应用富的数量效益,而不是拥有富的数量多寡。
方向权衡于有形的名利,方向的角度,时常让人们无助,更让人们痴迷。无助于不曾把握,痴迷于不曾反省。如果有人说:只要富,不管向哪个方向,那必定是狂妄之人,因为他没有心智让自己分清善恶实现名利。如果有人说:只要富,不管在那个方向坚持,那必定是愚痴之人,因为他没有心智让自己适合方向的名利。因此,方向是权衡人们拥有富的方向正道,而不是发现富的方向明暗。
速度权衡于有形的岁月,速度的快慢,时常让人们无力,更让人们祈求。无力于不曾顺意,祈求于不曾控制。如果有人说:只要富,不管富的快慢,那必定是短见之人,因为他没有能量让自己如何在过程中赢得岁月。如果有人说:只要富,不管富的难易,那必定是盲目之人,因为他没有能量让自己如何在结果中享受岁月。因此,速度是权衡人们拥有富的岁月创造,而不是享拥有富的岁月多少。
如果人们把富的数量、方向和速度充分结合好了,那人们的富才有质量。只有拥有高质量的富——“富于效益,富于正道,富于创造”,那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才能把人生赋予一定的价值,才能让人生才能真正的富。
第2篇:论贵
有位xx品牌的同事开玩笑问:冯伟雄先生,一直听到有人说你是他的贵人,请问一下,贵人贵在什么地方呢?当时回答:贵,是因现象与实质的落差,因此贵是一个相对数,基于对比的。如果人们不去对比,那生活或许会比较平淡,不会波澜起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得不去对比:与自己对比,与他人对比,甚至与他类对类。正因为有了对比,我们人类才会有今天的成果,可以在这个星球上有话语权;我们人类才会不断进步,可以向这个星球外发展……
贵的对比,大体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同类与同类的对比,另一类是异类与异类的对比。如果是异类对比则是价值标价上失衡的贵,如果是同类的对比则是价值上失衡的贵。价格失衡是常事,因为异类之间可比性是暂时的,例如一只鸟和一只鸡相比,只能靠数量上比较,物稀者贵;但无法从性质上比较:鸟有鸟的性质,鸡有鸡的性质。价值失衡是偶然,因为同类之间可比性是长期的,例如一个人和一个人相比,只能靠质量比较,高质者贵。正因为这样,贵才能体现价值本质:现象与实质的竞变。
价值上的贵,才是真正上的贵,也才会有人们常说的贵人。贵人是一个人能为自己的贵分享给人,并在长期中修养自己的品质,否则就会沦落为贱;这个贱,主要是没有分享自己的贵。因此,贵人的贵在于:贵于胸怀的大度,贵于品质的纯度,贵于分享的高度,贵于智慧的锐度,贵于竞争的敏度,贵于让人成为贵,贵于让人能进步。也是这个贵,才能让人们不断地向往做贵人,或遇到贵人。
因此,我们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以贵为修身,让贵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提升,让自己在贵中生活,让自己在贵中快乐,让现象与实质的落差不断竞变,实现和提升贵的价值。
第3篇:论名
《老子》开章篇里有一句: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不在原文里翻译,今天人们就有多种解读,但人们好像不太喜欢原文的意思,而是喜欢脱离原文去解读:引用时时常从名气上解读:认为名气要去传播,大了自然会更大,就会有带来更多的利益,实现想要的梦想。人们为什么会这样解读里呢?因为当今的人们生活在快餐时代,凡事讲究简单和快速,因此人们对这句话也简单地直观地解读,并捧为至上名言——放之四海皆准,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因此,有时候人们为了这个名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名,甚至不怕丢失生命。例如,娱乐圈的人们为了不让自己被人们遗忘,时不时地制造一些绯闻:谁和谁私约,谁和谁婚外情,谁曝露走光……又如,一些想未名的人们为了让人们知道自己,时不时地炒作一些新闻:史恒侠事件(芙蓉姐姐),罗玉凤事件(凤姐),郭美美事件(晒富)……还如,一些为了更出名的人们为了人们知道自己的厉害,时不时地做出一些罪闻:分裂祖国,毁谤政府,自杀袭击……
既然名可以让人们如此疯狂,那名的背后一定有人们误读的信息。究其原因有如下:一是名可以带来利益,二是名可以体现德行。利益于生前,一闪而过;德行于死后,经久不息。有人为了利益而放任自己,不分善恶是非而废掉自己;有人为了德行而禁锢自己,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困死自己。
其实有名于过程而非结果,是生命自然的释放。释放在自己的心怀,不以名而取利,不以名而立己。而是在自然规律下专心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在自然时间和空间里发挥到极致,且不刻意去标榜自己的言行。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会反问:冯伟雄,现在你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了。不否认,因为我认为写文章的人要凭心而说,凭心而写,所以时常会拿自己说事——那怕是坏事,只有这样才能做真实的自己,才不会有失于名的正道:名于无求,名于自然。因此,我想我是一个把名释放在自己心怀的人。
名可利人,也可害人。利人者,温馨久远;害人者,鼓噪一时。所以名要以《老子》言“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名于释怀和淡然,名于未来和历史。
第4篇:论利
史记里有一句话: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来这个利确实是人们一生所追的东西,而且是一个千古不变的东西。有人为了利,与亲朋好友反目为仇;有人为了利,丢掉了自己的生命;有人为了利,可以背负历史的骂名;有人为了利,甚至违背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既然利,让人们如此狂热,那我们必须弄明白利是什么东西。
从历史发展到今天来看,人们对利的定义大多数是在有形的物质,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更是把物质看成利的一切,为了物质可以不顾一切。其实利不单是有的物质,而是人们想要而又需要付出一些东西才能得到的东西;这东西包括有形或无形的,例如钱财、权力、地位、名誉、生命、能力等等。也正因为这样,人一生下来就被这个东西所困,谁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的控制。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对这个宇宙怀着无限好奇,并不断地各自追求着好奇:钱财的第一,名誉的永恒,地位的至尊,生命的长久,权力的无边等等。也正因为这样,人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的,如果不为自己存在而努力善待生命,那我们的生命就得不到延续,也就无法去善待其它。因此,利是人的根本,值得我们时刻去追求。
当然,当人们去追求这个利的时候,应该去思考这个利是否能够得到了最大化。最大化是不单自己从这个利中获得利己,还让这个利最大限度地让他人也获得利己。如果能让这个利得到了最大化,那人们必定会追随你。或许很多人会迷惑地问:冯伟雄先生,你这个最大化是什么概念?记得有诗句“横看成峰侧成岭,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这句话终究说的是山;因此这个利也是一样的,每个人看利是不同的,有人希望从它身上得到钱财,有人希望从它身上得到名誉……
当然,避免不了,一群人都想从一个利上获得同样的利己。如果是这样,那就要竞争,通过竞争后,进行合理化分配。有人害怕竞争,其实竞争并不是残酷的东西,而是自然发展基本规律。竞争决定生死,不是自然的规律,而是自然的假象,其实竞争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是整合资源并分配应用的过程,实现竞争获得更大的利。例如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虽然我们人类与其它生物在竞争过程中,获得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但也认识到其它生物消失后的痛苦,因此我们今天不得不不断地去尝试保护它们,尽全力去挽回一些东西,退让一点利给其它生物:退耕还林、植被沙漠、保护动物等等。
或许还有人不明白为了利与竞争的意义,其实利要实现最大化和合理化,必须通如下二个步骤:一是利而竞争,是为了分享;竞争而利,是为了进步。二是竞而争利,是提高能力;争而竞利,是为了进化。只在进步和进化过程中,人们才能充分认识到如何应用利:不为了多利而亡身,不为了久利而失众。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某利上获得一定的程度后,要学习分享和应用利为自己、他人创造更多的利,而不能只为了自己而不断地掠夺和积累,让这个利变质伤害自己和他人。
第5篇:论善
今天早上醒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对毛笔字感兴趣,因此从书柜里翻出了旧临摹水贴和毛笔,想把它带到花都办公室,在闲休时练练。可是在路上东走走,西停停,不小心把它丢失在什么地方,倍感遗憾和自责:冯伟雄,你除了工作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或许为了对过去行为的安慰,心里隐约泛起一句话:上善若水。但是,就在泛起后的那一刻,却有一个问题让我迷惑:什么是水?
为了让大家充分认识水,想了许多表达方式,总是感觉不妥,最后硬着头皮决定采取了简历形式向大家介绍。现在请大家细心阅读《水的简历》:姓名:水;民族:水族;笔名:H2O;学历:无凭无证;身高:高矮无常; 体重:轻重无常; 体态:方圆无常;面貌:有无无常;个性:变化无常;性格:强弱无常;身份:黑白无常;特长:适应环境;爱好:随波逐流;铭言:既载舟,又覆舟;阅历:藏于深山,溜过城市;跳上刀山,去过火海。养出生命,杀过生命;到了天堂,下过地狱……
看完水的简历后,大家有没有想法,不知道有没有HR敢录用水。但在我心目中,水就是神:神到了可以是一个无赖,也可以是一个君子,但还是被生命所追随。无赖于无常,君子于存在。无常是因为心灵的需要,存在是因为名分的需要。如果心灵与环境共鸣,就是平凡;如果与环境相左,就是出众——向好就是伟大,向坏就是渺小。伟大是因为恩惠了生命,让生命感恩;渺小是因为摧残了生命,让生命记仇。正因为有了感恩和摧残,生命才知道水的存在,或许因为生命对水的摧残根本不想去度量,所以干脆就把它当成一个符号——久了就无所谓了;对水的感恩根本无法去度量,所以干脆就把它吸收在生命的身体——时刻在生命里随波逐流。存在是因为能左右生命的生与死:生于感恩,死于摧残。感恩是水对生命的宽容,摧残是生命对水的无知;宽容是无法度量的,无知是不想度量的,因此无知多了,水也成为无赖,会让生命失去生的空间。
如果我们抛开《老子》原文的含义,肯定'上善若水’是对的,那想必是水的无赖和君子在一起的。善于摧残生命的无知,善于感恩生命的宽容。善,是生命自我行为的标准,与自然规律无关;若有关,则善即是自然规律。因此,善对生命服务,生命对善承担,承担于积极向上的标准。例如:诚于言行,孝于父母,信于亲朋……故,善如水:既载舟,又覆舟。载于生命的相融,覆于生命的相左。
第6篇:论恶
昨天在xx品牌广州直营部会议上,让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一是看到同事积极主动交流,二是看到同事有些困惑茫然,三是看到同事渴望突破现状。因此不得不去思索一些方法,让同事从中实现各自今年的梦想。在会上发言的时候,心里突然泛起佛家的一个词语:十恶。也正因为这样,才让自己快速结束演讲。或许有人会问:冯伟雄,一个词语就可以影响演讲,没有那么夸张吧?是的,因为恶是一个极端的词汇,能让心灵顿时爽失热情和主动。
我们暂且不研究佛家的十恶,但如果综合恶的总体含义,个人认为:恶是心灵不适或扭曲而产生恨,采取极端的表现。其实恶是自我心灵的放任和纵容,放任自己于欲望,他人于行为;纵容自己于性格,他人于习性。欲望不是不要,更不是不高,而是需要管理和专注。管理于欲望与时空对位,专注于欲望与规律一致。例如:如果一个国家受到外敌入侵,那你的欲望是杀敌无数,可能成就千古英雄。如果在一个太平盛世,你的欲望是杀人如麻,那必定是千古恶人。放任他人的行为,是因自己的欲望与时空错位,认为与自己无关的行为,或许在自己容忍的行为里,可以让他人为所欲为。如果是这样,那他人的行为就会成为恶的源头,迟早会祸及自己,最终会毁灭自己和他人。性格不是不可以改变,更不是不可以控制,而是需要培养和应用。培养于性格与环境相称,应用于性格与群体引领。例如:一个人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认识吸烟危害而戒除,让自己和他人受益,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敬。如果一个人在大家的劝告下,还在公共场合我素我行地吸烟,让自己和他人受害,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厌恶。纵容他人的习性,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与环境相左,认为自己受一点委屈,或许受一点伤害,可以息事宁人,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如果是这样,那他人的习性就会成为恶的洪水,迟早会泛滥成灾,最终会毁灭自己和他人。因此,我们不能对自己的心灵放任和纵容。如果放任和纵容自己的心灵,那就会引起佛家十恶焚身:杀、盗、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嗔、痴等十恶。正因为恶是心灵的放任和纵容,昨天我在会上,才简短地给同事加油打气:我们xx品牌,是以王者之爱而营销天下,所以今天大家要充分认识到竞争是残酷的,但不能因为这样,而放任自己的惰性,放弃自己的初衷;更不能纵容自己的恶习,委屈自己的斗志。我们要用善良的心灵,去服务和回馈消费者,相信在公司二流的方案,在大家一流执行,大家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年初目标和梦想,一定会过个好年!
恶,是自己心灵的放任和纵容,是人们憎恨的物质,因此我们要时刻对心灵的管束,让自己远离恶,走向阳光快乐的美好生活。
第7篇:论诚
曾些日子,城市还没有被'中国梦’淹没的时候,人们总能看到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那究竟什么是诚?个人认为:诚,是与他人言语后去实现承诺的过程,与言语一致,则以之相对为'诚’;与言语不符,则以之相反为'伪’。诚,非于信的必要,而是是信的充分,如果你的诚不充分,想必没有多少人可以去信任你,除非他有足够承受受害的能力,或许会信任你一次。但诚是需要人们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己言语与行动,否则人们没有办法去衡量诚是充分。
然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有些人往往忽视言行是否一致,总给人们感觉没有'诚’的基础。那是因为他们认为只要能给自己拿住实时感觉的利益,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承诺。关于有没有能力去做,或能不能去做,那就看感觉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利益:如果一旦没有达到,可以把曾经说的言语或承诺当作放屁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特别是在酒后,有些人更不在乎自己的言语,所以常常给人们感觉他们不太诚实,或没有诚意,抑或没有诚信。或许,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物质时代,没有办法谈论诚与否,只有谈是否获得利益。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出现诚与信的危机:谁也不相信谁,谁也不敢以诚相待。更令人可气的,有些人还无限度地拿'诚’来做文章:故意拍些不着边的照片和视频来佐证文字的描述,让人们黑白不分,是非颠倒,最终只能拿'诚’当做笑料或出气洞。例如:最近发生在首都北京的中国大妈坑外国朋友的事件。又如:娱乐圈的那些绯闻,有些明星有事没事就自我炒作一下……等等。这些都让人们对诚的底线彻底崩溃,以致不敢去扶起摔倒的路人甲,更不敢阻止偷盗去援助路人乙。
当今诚的崩溃,最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们欲望无度:总想一劳永逸,或者不劳而获。以前只有商人以'一本万利’为宗旨,现在是所有人以'空手套白狼’为宗旨,恨不得伸手可穿天下衣,张口可吃天下餐,走路可开天下车……也就是说,以前的交易是为了平衡物质,现在的交易是为了占多少便宜:最好能零成本占到天下所有物质。因为这样,人们只能昧着良心打着诚去相互欺骗——言行不一致,也正因为这样,今天的诚才崩溃如此不堪入目。如果人们要重建于诚的根基,只能从心中坚定'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做到老,活到老自养老’信念,去除老来享福的陈念。学于交流,服务生活,不能封闭自守;做于劳作,始终生死,不能轻诺寡行;自养于学与做,活时勤勉,死时淡然。
因此,诚于言行一致,是与言语后去实现承诺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言语的兑现,而非结果。如果结果没有达到初衷,或者与初衷相反,但在过程中是尽心尽力的,想必还是言行一致的,值得人们去相信和肯定你的诚。
第8篇:论信
信于人言,是考验人们的胆量和见识,这也是信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人,只听到一些言语就信以为真,或信以为假,那这人或许胆大,或许愚痴;胆大于盲目,愚痴于无知。如果一个人,在详细的事实面前将信将疑,或不敢决断推测,那这人或许胆小,或许无能;胆小于见识,无能于精明。因此,信是一种心灵'明与智’的抉择:对虚实判断其真假,并与其过程及结果进行对比是否符合判断。
如果信基于判断,那必须对人、事、物进行全面了解,并作出相关设想和推断。但在这里,信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论语》中有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暂且不解释文意,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就是先从'信’的对象着手,其对象就是信人与人信。他们之间的表现差异,就是信人与人信的承受限度。如果只要一方面不能承受这个限度,那他们之间就建立不起信的桥梁。人们对这个限度的常用定性词是:'差不多’、'还可以’,'还行吧’、'基本上’等。信人需要心灵的智,人信需要心灵的明;智于见识,明于胆量,在明智之间还需要糊涂——糊涂于小节。胆量需要用行动去表现,只有采取合适信人的方式去表现,才能使信人对自己的限度缩小;见识需要用勇气去宽容,只有采取合适人信的方式去选择,才能使自己对人信的限度放大。在人信的缩小与信人的放大过程中,结果会有相切或交集的时候,那他们之间就有信的基础,才能使双方交流,并在过程和结果之间反复对比,最终建立信任。
缩小需要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画饼。画饼需要结合远近,近于证明,远于依附。证明画饼的正确,依附画饼的多寡。多能使信人忠诚,寡则使信人怀疑。放大需要忍辱,日常的忍辱就是敌友。敌友叛合需要仁爱,仁于送敌,爱于迎友。送敌为了强己,迎友为了聚众。聚众能壮大声势,聚众能提高威信,使信无穷大。正如,昨天给一位从未见过Q友Ritaye解答心惑时,让她相信我的意见:“非常谢谢冯老师,您那三点顿时让我茅塞顿开,起码有了结果。本是无边际的大海没有方向,如今有个可圈点的范围……”如果,我不去迎友聚众,那这位Q友也不会信任我的解答,也不会赢得她的感谢,更不会拥有3万多名Q友。
故信人和人信之间需要信的无穷放大和缩小,使其相切,抑或相交,甚至重叠,这样信才能建立和坚固。
第9篇:论上
在东北,与姑父佟金宝先生聊天的时候,突然谈到人与人相处:“……小雄,在我看来,能和大家交流,是因为我一直让自己与人交流,从中不断地接收新的思想;不管是年龄上人群的差异,还是文化上人群的差异,抑或是领域上人群的差异等……钱不是问题,现在我需要的是一份真实的亲情与心灵交流,当然,前期也吃了不少苦,现在才能分享'上’的时空,就是人上人的上,或许这个上就是能让亲情顺畅与心灵交流……”当时,从我姑父言谈里能深刻感受到亲情的重要,却没有完全吃透这个“上”的殷实含义。因此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何为“上”。
上,如果从字意去思考,那是很复杂:复杂得让人难以置信。不信大家可以看看《康熙字典》、《新华字典》等字典,因此这里主要以人对'上’的情感去探讨。情感是一种虚无的东西,但可以让人无法解脱,总可以把人浸泡其中,可悬、可沉、可漂、可浮……或许这样,人们才有错觉,把'上’看成人生的终极目标,看成标榜身份的法宝,看成天下无敌的象征,用其一生去追求。有一句俗话可以隐约体现人对'上’的这种精神——“天外有天,人上有人”,虽然这句话是劝人要谦逊,但隐含了人的不服和向往:谁愿意让人骑在头上拉屎拉尿?不服于屈辱第二,向往于天下无敌,也就是要永远是第一。
或许人的天性就是上,所以谁都想第一,但是人们一直没有去研究“人何为上?人为何上?人如何上?”从时空发展来看,即时能自在满足心里所欲,就是人何为上;对所欲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是人为何上。去实现何为上和为何上,就是人如何上。如何上,从历史发展来看,人们总结出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的事例多如牛毛,所以在这里不举例,但这句话主要是让人主动奋斗。但是上是不需要主动的,谁需要上,人们都可以轻易地给他,特别是当今社会。例如企业职位,动不动就是总裁、总经理、总监等等,再例如社会头衔,动不动就是慈善大使、形象大使、终身成就奖等等,可是如果这些上如果没有扎根于责任,那就是浮云,时空一变,就消逝得无影无踪。因此如何上是被动的——被动于人让自己上,那是因为不承担责任是对上的最好逃避方式,也可为自己获得一个自由自在的位置。
承担责任是要牺牲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时刻在两者之间权衡,会让自己情感无助,更或是情感失位……这样常常会让他人感到难以承受,导致他人对自己不解,抑或对自己仇恨,更或对自己残害。因此,上是被动的,当责任缺失的时候,这个上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当责任到位的时候,虽然这个上会使情感与心灵短路,但可以让人敬慕。如果心灵与情感短路了,那这个上迟早就会失去,让时空寂寞,直至消亡;只有上于在被动中不断让责任在心灵与情感顺畅对流——特别是亲情,这样上可以给自己人上人,也可以给人空间,更可以让上永恒。
第10篇:论下
从沈阳回到广州已经有两天了,可是耳朵一直嗡嗡作响,好像还在飞机降落时那样:有点晕痛,声音细震。今早一位老同学打电话过来:“冯伟雄老同学,你现在在哪?”因为听得不清楚,所以回答很是干脆:“我吃早餐了,你现在在哪?”同学哈哈大笑:“我问你在哪,你却先问起我来了,是不是怕请客?”“啊?我在广州。对不起,因为坐飞机,耳朵有点毛病了……”“少来,以前怎么没有听你说过?”“老同学,这次是因为感冒、发烧和头痛,并坐了近5个小时,所以在飞机下地的时候,大气把我耳朵压坏了。”“呵呵,老同学,你这难得一回吧……”“呵呵,就是这一回,让我知道什么叫做'天堂无路,下地无门’……”挂了电话,突然感知到'下’的真谛。
从坐飞机的全过程来看,下是人们主动为了生命安全着陆而选择的,需要人们承受比起飞和平飞中更大的痛苦:气压变化。因为飞机起飞的时候,就像木头在水底下轻松自在地向水面浮起——受到自身重量小于水的浮力,会使大多数人们感觉自然;飞机在平飞的时候,就像木头在平静的水面上悠然自得地漂移——自身重量等于水的浮力,像人们在平地上走行一要,会使人们感觉甚是惬意;但是在飞机着陆下降的时候,就像木头漂浮在水面硬要向水底沉的时候,木头只有受到外力才能在与浮力共同作用下向下沉——自身重量加外力大于水的浮力,这样就会让人们感觉不是很舒服——特别是耳朵。所以下机是痛苦的,可是为了生命安全人们不得不下,而且还需要主动地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也不得不面临像坐飞机的'下’,需要人们魄力和能力,还要承担下的疼痛,否则会给人们无限的痛苦,甚至是消亡。因为人们奋发向上容易,但是退下图强很难,就像《资治通鉴》里的一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例如,前些年,我在职场上顺风顺水,短短的三年时间从最底层的业务员到拥有一家广告公司和一家网络图书公司,可是因经营管理不善,最终受挫,逼迫从头再起。在受挫后,很久一段时间在回忆和后悔的痛苦中挣扎,不但面对受挫责任的拷问,还面对寻职失落的羞辱,更面对心灵彷徨的煎熬……曾经一度有轻生的念头,这就是'下’疼痛,当时我差点失去'下’的魄力和能力。经过这一次的打击后,面对挫折的时候,可以轻松自在的度过。例如去年和他人合作投资产供一体化企业失利后,积极主动地面对和挑战下的结果,迅速投入到xx品牌头部养生养发企业来,并使xx品牌迅速发展壮大。所以'下’不是一件坏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为自己走得更远。
下,是主动的,也是无比痛苦,更是生存的基础。因为下后,能认识自己,也能更接近成功,更能创造奇迹,放出耀眼的光芒,让世人铭记。就像当今的褚时健老先生,不但是烟草大王和橙子大王,更是我们和后人的“榜样大王”:能上能下——上得顺势,下得淡然!
第11篇:论忠
昨夜浏览微信的时候,无意中注意到这样一条标题:80后人事,90后员工。点击阅读后,内容大体是:90后员工让80后人事难做,90后员工找些理由,而且是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为自己不稳重而开脱离职罪行。例如:“失恋了,不想做工作。”“公司晚上要加班,太辛苦了。”“感觉你公司不好。”“我心情郁闷,所以不想工作。”“我的游戏要升级,不能按时上班”……刚一看,这些理由着实有些可笑,也像是那位80后人事主管所说:90后生活在比较富有的时代,吃不了辛苦,没有责任心。可是经过深刻的思考后,个人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我们在教育上有些缺失,抑或是没有深刻细化传教一字的系统内容。说到这里,或许有人有些迫不及待地问:冯伟雄,你就不是说的一个'忠’字嘛,这字里面有什么好深刻细化,又有什么系统内容呢?又能论出什么东西呢?
在这里,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校我们学过些什么样“忠”的内容。在我的印象里,忠的内容一切指国家。是的,自己的祖国一定要忠诚,但是忠的根基是什么?我们一直没有深入研究,因此我学习的内容就不是细化和系统的,只是片面的,这样会导致忠的极点:一个是愚忠,一是傻忠。愚忠于无知,傻忠于教育。无知是因为心智未触及到忠的真谛,傻忠是因为心智被教育误导。所以在这里,我提出对忠的另一个观点,希望大家能对忠进行再一次的剖析,并认识忠的真谛。
其实,忠是忠于自己的心志:心于意识,志于梦想,志于心守。意识是否正确,需要人们根据环境、知识和经验感悟自然的规律,再根据规律与当时社会道德规范去感知,并顺势作出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这些意识来自于个人的经历:环境是当下,知识是导向,经验是过去。所以知识是忠的基础,学习是知识的关键,能导向人正确地忠,因此如果学习不当、不全、不时……就会让人无忠、不忠、难忠、苦忠:无忠是因为不知道忠的利益,不忠是因为不相信忠的利益,难忠是因为分不清楚忠的利益,苦忠就是忠的极点愚忠和傻忠。当然意识让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后,就会有人生之志,也就是个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梦想。梦想是需要人们去构思——边实践边计划,它包括了梦想实现的过程和结果。在实现过程中需要人们常常应用意识去判断和选择,更需要志的坚定和心的坚持,也就是志于心守。
忠有大小之分,也就是大忠和小忠:大忠于己,小忠于国。忠己是忠于意识和梦想,所以如果不忠于己的人,就谈上忠于人、忠于家、忠于企、忠于国。很多人认为,忠国是忠的终极体现,其实它只是忠的终极荣誉而已,而忠己才是忠的终极体现,如果而放弃忠己,那他必定会失去忠魂,那就谈上忠国。忠己需要勇气,也需要能力,还需要责任,甚至需要牺牲。因此忠需要我们深刻细化和完善,只有这样我们才让自己正确地忠。
第12篇:论义
今天下午与位朋友在星巴克闲聊,他突然问:伟雄,你现在有多重?看起比以前瘦了许多。我很迷惑地看着他:说笑吧?昨天与同事一起称重量,那可是150斤啊,同事说我'对自己不仗义’。朋友有点不自然地追问:仗义,为什么这样说?看了看他,心想他误会了仗义一词,呵呵一笑:你看我这么矮,像我这样的身高,应该在120左右才合适。不过,现在你是对仗义感兴趣。朋友点了点头:知我者,冯伟雄也。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些人的通病,总是喜欢咬文嚼字,请你解释一下。
看了看他,沉思了一会儿,笑道:按普通的解释,或许不是你要的答案。如果脱离现实,你会说我在扯蛋。那就凭着自己生活和工作经历去解释,希望得到你的认可,抑或说能够忽悠过去。其实,要阐释仗义一词,首先要论一下'义’。那什么是义呢?通常来说,义的词义是极其丰富和广泛,但不管是从什么角度,在人与人之间的义,应该是不变的,而且是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为了实现符合自然之道的共同目标而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不背叛,坚持一起去实现目标——“不背叛不单是人,而且还有目标”,就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义最高定义。时常听到有些人说朋友背信弃义、无情无义等,其实不尽然。因为义里面含有自然之道,如果这个义建立在逆道、左道、毁道、超道上,人们的放弃就是坚守了义:例如妖言惑众、鱼肉乡民、杀人放火等等。逆于道的发展,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时势发展,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愚弄众生:固步自封、背道而驰等;左于道的虚实,如有些人明明知道实事真相,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沽名钓誉: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等;毁于道的存在,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法律法规,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肆意妄为:制造毒品、扰乱秩序等;超于道的时空,如有些人明明知道时机未到,可是为了私利,居然不顾一切蛊惑人心:占卜解难、看相算命等。因此,义的基础是顺道,如果脱离了这个,那就不存在义。所以希望大家在讲义的时候,一定注意人物和事件的义的基础,不要做愤青,随便去指责和否定人们的行为。
朋友笑了笑:什么东西到你手里都是理,刚才讲了那么多,让我从另一方面了解了义,让我更加明白了义。但是你如何解释你的'对自己不仗义’呢?我不禁一笑:你啊,装糊涂。我对自己的不仗义,引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吃饱才能有力气减肥’,所以,我啊,一边猛吃,一边喊减肥,今天才胖成这个样子,150斤啊。当然,从体态上,是看不出我胖的,因为身体比较结实,这样给人们假象没有150斤,就更加至于我不义了。朋友哈哈大笑,四周的目光,让我们相视一笑,他说道:现在我们也不仗义了,不仗义于这里的人们……
第13篇:论情
今天是公历2014年的第一天,本想给大家放假,可是为了春节的长假,所以决定不放假,把这一天的假期调到春节。正因这样,还是像平常一样,处理完桌面上的文件后,悠闲地打开电脑,点击QQ上线。没有想到,除了收到一些朋友的祝福外,还收到一位红袖文友向我发出一个请求:“孤鸿,昨夜看了你一些古诗词和几篇“论”的文章,其中有一首让我感触颇多:“情人梦里情人泪,心又何愁去许谁。梦未醒来肠已断,醒时忘问镜前眉。”从这诗中,可以看出你是一个感情是丰富的很复杂的人,我现在情感也很复杂,所以请你讲解一下情,帮我解惑心中的情结。”或许一直对情的纠结,所以不敢即时回复这位文友。
回忆2013年,xx品牌头部养生养发馆给我一些启示。她使我放弃了一些梦想,割舍了一些希望,忘却了一些伤痛……但让我一心一意地投入,想让她为我创造一个辉煌的奇迹:再树立一个行业标杆品牌。在这一过程中,身体在情绪上摧残,思想在情怀上徘徊,心灵在情操上煎熬,灵魂在情理上拷问,信心在情面上挣扎,决策在情绝处选择……使自己时而孤独无助,时而得心应手;让一些人离我而去,一些人随我而来;但总是全力以赴地去解决了困难,迎接新的挑战,最终在2013年的最后一天,让自己和伙伴们画上了完美的记号:突破年初的各项目标!昨天的兴奋,是难以言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当时我感到心在动,心点痛;情渐浓,情满溢!或许这就是情:心动有情,心痛乱动;生于心动,深于心痛。心动于所欲,动是无常事;心痛于所迷,痛则难过事。
古今大多数人们还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就是情的体现,特别是男女之间的亲密以情的体现尤为突出——以身相许,以心追随。是的,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情在,那就建立不了交流的美好时空。或许说,情有所向才能建立交流的基础。有人会反驳:当今社会,交流完全可以建立在利益上,例如金钱、权利等等。若是人们对金钱、权利没有一点情的所向,就不会心动,也不会心痛,更不会与他人去交流。当然情有主动,也有被动,主动是心有所求,被动是心无所趋。所以,有时候情会让交流痛苦,甚至毁灭,例如红颜知己、抑或情人,就是对方有自己所求的东西,希望对方和自己能长期在一起,却碍以妻子、家庭等自己不敢逾越的障碍,而建立的不寻常的关系人。这样的关系会让人心动,也会让人心痛:虽然双方会主动寻找时空交流,却常常会给人被动难过,这就是情的主动和被动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心不能乱动,情不会乱有;心不要乱痛,情不会乱伤。
总之,情于心,心动有情;情于心,心之需要:需要舒心,也需要责任,更需要正气。最后,祝各位在2014年身心健康,如意吉祥!
第14篇:论孝
年关将至,又是国人思乡的时节,也是国人归乡的季节,更是国人纠结的情节。今天来花都工厂的路上,一个问题一直纠缠着我:回梅州过年,还是回沈阳过年,抑或回惠州过年,更或在广州过年。回梅州过年,或许是我最大的心病,因为那里不但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成长的地方,更是我三年伤痛的地方。这个伤痛,起初是生死的伤痛,现在却是羞愧的伤痛:羞愧于犹豫不决,伤痛于人情世故,但不管是羞愧还是伤痛都源自于孝:对逝父的孝。
虽然父亲逝世三年,悲痛渐渐淡去,但时常自问:自己是不是孝子。父亲是一位坚信唯物主义的共产党员,当然具有崇高的觉悟,去逝前叮嘱我们:“不管有没有鬼神,我死后不要铺张。如果要纪念,把骨灰放到你奶奶的墓旁就行。”可是世俗不允许,因为我家乡人死后,需要修建一座像样的墓地,特别在这三年里,时常听到有人如何如何修墓,让自己如坐针毡。在2013年秋季的时候,本想在2014年春节后,不管如何也要给父亲修改一座墓地。可是,最近鼓励人们不要把人力、财力、物力铺张在墓地上,并结合前些年时常踩过的那些墓碑(麓湖公园用了不少古人的墓碑铺路),让我左右为难:做,逆父叮嘱,为不孝;不做,有失面子,但孝显。
按儒家思想,孝是百善之首,其有严格的礼俗规定。但我们生活在自我时代,孝的礼俗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哭丧,本是亲人自己的事,可现在可以请专业的人来哭丧。再如:守孝,过去需要三年,可是现在无需守孝。该吃的吃,不该吃的还得吃;该玩的玩,不该玩的还得玩……在这里,不是反对现在的风气不好,而是肯定孝的进化。
孝的进化,不但要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更加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要判断一个人是否孝,最有资格点评的就是受孝方,因为受孝方具有亲身感受。当然在判断之前,我们要建立时代的“孝的标准”;否则,不管谁也没有点评的资格,也无从点评。这个标准是否符合当下时代,就是判断孝是否进化合理;如果符合未来时空发展需要,那孝的进化更具有活力,更值得我们遵守。例如:以前土葬,现在火葬,就是符合未来时空的发展需要,我们就必须遵守履行。在这一点上,我父亲给我们兄弟三人很大的空间,让我们的孝体现得完美——时代的善孝;我祖父祖母虽然没有反对火葬,根据当时人们对百岁老人的尊敬,我们顺祖父祖母的遗嘱和人们的意愿进行土葬,也让我们的孝体现得完美——意愿的善孝。但时代的善孝一定比意愿的善孝要完美得多,更能让人们尊敬。例如:一代伟大领袖邓小平同志,不但叮嘱死后要火化,还叮嘱骨灰洒海——不与后人争土地,只留心梦润大地;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家人的孝:不在于死,而在于生。因此,孝的进化不应该在死后做文章,而应该在生前做礼俗。
如果人们都把孝关注在生前,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也许会少一些伤害老人的行为,也会少一些空巢老人死后无人知的悲剧。因此,我们的孝应该让生前的老人幸福:幸福于心。记得父亲生前对我说:“真想把你们带老一点,但现在拖累你们兄弟了。阿波,我知道你孝敬,也知道你心思,我会尽量战胜病魔……”如果按父亲的这句话,相信他生前感受到我的孝,可是现在他能不能感受到我的“不孝”:因为他死后,我们兄弟并没有把他的小阴亭放在祖母墓旁,而是单独放在一个山头——目的就是为了修建一座像样的墓。不管如何,现在我十分羞愧:羞愧于在他生前没有更好地孝敬他!也十分伤痛:伤痛于时空无法倒转!
要让老人生前幸福于心,其实很简单,只要:少许物质的回报,大把精神的陪伴;少许忧伤的离别,大把快乐的团聚;少许无聊的吵骂,大把和睦的笑声……这就是孝的大道:常在老人身边,让老人放心快乐。因此,在这里祝天下老人们健康长寿!祝天下回家的人们路上平安!希望天下回家的人们都能给老人带去一份孝心,一份健康,一份幸福!
第15篇:论生
在我们的印象里,“生”一直是这样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这样,才让我们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热和生不如死的日子里,苦苦为了当下或未来追求着一些东西。或许,有人会问:“冯伟雄先生,如果生不是这样,难道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如果按照当下的人们,如果还是一直这样忧患一下去,我看真有可能大部分人死于忧患。例如:不少企业中青年高管相续离世,表面上是因工作劳累而死,其实就是忧患而死。
一直没有想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追求着被扭曲的物质。例如:城镇的房子。有人为了它,既然可以不结婚生子;有人为了它,既然可以亲情反目;有人为了它,既然可以相互残杀……如果没有记错,房子只是我们衣食住行的一小部分,而且这部分在生命里完全是身外之物,因此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或许就不那么重要了,也可完全轻松获得。例如:我们完全可以在农村安家。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冯伟雄,你就是个胆小鬼,怕竞争;也是一个无能之人,没有能力购买,才说这样的话。”其实不然,因为我悟懂了生的意义。
如果不信,那举一些我亲身经历的事例:32G内存iphone4刚出时是6998元/部,但现在只需要3000多,这让我特不平衡。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小学收费,大学免费;现在小学免费,大学收费,这让我生不逢时。去年年初黄金价格持续上涨,今年黄金价格还没有探底,这让我六神无柱。2008年年未高清电视一时走红,2009年年初高清电视无人问津,这让我撕心裂肺……或许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都不是稀有资源,不足为据;城市土地可是稀有资源,房子是人们的刚性需求。”想必这些人是给假象所蒙骗,也是自己给心态骗了。有些人为了所谓的城市医疗、学校、交通等,可以方便服务自己的生命,我看未必。从现在天气变化来看,城市不一定比农村适宜居住:例如城市务霾严重、城市交通堵塞、城市污染严重、城市食品危机等,都会导致住在城市的人比较容易生病,生病后可能也比较难就医:或许交通耽误,或许人员排队……这些都容易会导引生命的死亡。因此城市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好,所以城市的房子不是人们的刚性需求。如果按照国家的现有发展规划和趋势,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一小时都市圈,把城市拉大了N倍,居住可以在农村,上班可以在城市中央。如果大家还担心,国家发展的前景,那我们可以参考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他们现在城市土地比值远比我们的低得多:也经过从低到高,从高到低的发展;也就是说他们的城市土地资源从丰富到稀有,再从稀有到丰富。因此我们城市土地资源也并不稀有资源,只是暂时的人为假象而已。当然这要看国家有没有把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的决心,还有人们对城市的看法是否改变,如果有一肯定,那城市的土地和房价就会回归。从我对生的感悟,相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其实,生不在忧患,而在于淡然得失和取舍:对过去有所反思,但不要去后悔;对未来有所计划,但不要去忧愁;对当下有所付出,但不要虚度光阴,与自己竞争,与他人共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们为目标一起成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事物为目标一起展示。就像我对xx品牌同事所说:xx品牌是大家的平台,不管她过去如何不是,抑或如何辉煌,都不要过分追忆,也不管她未来如何不定,抑或如何灿烂,都不要过分担心,只要我们身怀正气,相信自己的努力付出,这个平台永远都是大家的平台,大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成长和展示:成长有得失,展示有取舍。
第16篇:论死
死,让人们无助和恐惧,也让人们无知和难知:无助于无知,恐惧于难知;更让人们费神和纠结:费神于生前为死后的假想,纠结于生时为死后的担心。这不是人们的过错,因为大自然一直不想生命体去发现死的密钥,最少现在生命体还没有完全破解死的密钥,所以它还要用死终结生命:主要是让这个死没有回头的路。
死能不能尝试,对个体生命来说,只要不想死,谁也不敢去尝试。但对群体生命来说,可以总结出一些死法,例如:病症死、车祸死、自然死等,但也总结不出死时的真实具体感受。自古至今,人们总结出各种各样的死法,但最著名的应算是汉代司马迁《史记》那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死有没有价值,不在于死,而在于死之前的言行表现,只把言行表现总结出两个极端:重和轻。这容易导致人们对生感到厌烦,从而导致有些人自杀,因为人们很难可以把生命的价值推到极点流传给后人,所以我们要建立平凡意义也能流传的渠道:让所有的人都能“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死有没有价值,对个体生命来说,只要不想死,谁也可以去创造,但对群体生命来说,死就是营造生命价值,而且这个价值没有大小之分。因此人们应该为个体生命价值建立流传渠道。在古代,人们采用各式各样的坟墓作为流传渠道,这种方式至今还在流传:例如墓园、阴亭等。说到这里,我想我们应该建设一条符合时代的流传渠道:环保的,公益的,客观的,长久的。或许有人会问:“冯伟雄先生,这是你个人的一厢情愿,按目前来看,我们是无法建立的。”其实建立这条渠道并不难,方法就是建立国家网站公墓。网站公墓只可留下姓名、身份证、出生地、死时地、生地居委证明、死地居委证明、身份信息等七项内容,再建设一栏为纪念先人的鲜花栏,这样的网站应该费用不多,只需要国家拿出一点点钱就可以。这样做不但可以杜绝人们鬼神说,也可节约土地资源,还可让后人纪念,更是为个体生命的死创造最后一份价值:不管任何人都在这个渠道永恒流传。也就是说,死的价值就是尽量不烦后人,不与后人争资源,给后人留点念想就行。若是这个念想能让后人想越久、想越浓,那这个念想的个体生命价值就是越大。
死,虽然我们不能掌控,但总给人一个念想。念想在于在生的时候,用各种行为表现给自己和后人,目的在于后人,因此人们死于念想。生时,念想杂,欲必多,欲多必劳身心,身心竭尽衰死,念想,后人少念;生时,念想专,欲必少,欲少身心自适,身心轻松而死,念想,后人多念。
第17篇:论恩
今天在吃中午饭的时候,突然一个人站在身边,我边饮着茶边抬头看他,那张面孔似乎很熟却又记不起来是谁。正当我努力回忆时,他有礼貌地寒喧:“各位老板,今天这里修电路,大家都出来轻松一下。我这里有一款安穴位按摩器,大家看是不是买一台体验一下……”听到这里,茶水呛了我一下,不停地咳嗽,并挥手示意让他离开。他看到我这样,也没有继续推销,而是有礼貌地:“打扰了各位,大家慢吃。”然后躹了一个躬,慢慢地离开。这一幕,深深触动心灵,那是几年前的雨天,在天河南一路的一家饭店里我也这样推销过……
出门的时候,贪图方便,没有带钱包,所以向同事借了一百元,迅速追出门去:“老板,买你一款穴位按摩器。”那人惊讶地看着我,有点激动:“先生,要买哪一款?”“就是99元的那一款。”那人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套盒,并迅速地拿出一个小礼品,声音有点发抖:“先生,这个是送给你的,用好了帮我宣传一下……”我看了看他,接过小礼品,笑了笑:“好的。别着急,看还有什么可以送的?”我这样一问,他一下子没有回过神来,摸了摸头,左手伸进上衣的口袋,掏出一张名片:“先生,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也是按摩器保修卡。”接过他手中的名片:“谢谢!”说完,我正准备离开,他又说:“先生,你先试试这机器……”“老板,不用试了,我相信你。”我身后跟出来的同事:“冯总,怎么不试用一下呢?”“不用试了,有这保修卡,我相信他,也相信这按摩器……”其实,当时我不是不想试,也不是一定要买这按摩器,而是感觉他像几年前的他,也让我看到几年前的情景:在我放弃推销产品时,一个人急忙赶出门购买我的产品,并热情地鼓励我——“小伙,只要你坚持,一定有人买你产品的……”因此,今天我买的不是这款产品,而是一份感恩:自己的感恩!
虽然那位买我产品的人,是有鼓励我,但他却没有想要我感恩,更不会想到日后我也会这样做。因此感恩是源于心灵的伤痛,也源心灵的觉悟,还源于心灵的释放。伤痛是受恩前,被生活创伤;受恩时,被人所疗伤;受恩后,被己所忆伤。觉悟是忆伤前,心灵有所触动;忆伤时,使心灵所激动;忆伤后,心灵有所行动。释放是行动前,身心有所表现;行动时,身心力所能及;行动后,让身心能舒畅。因此,恩是心灵的债,债于他人的无私;感是心灵的善,善于自己的无私。只有这样恩才能使人感动,感才能让人自然,人们才能书写感恩的不朽篇章,也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更融洽,人们的生活才会幸福美好。
第18篇:论仇
仇,一直令人们头痛不已,是面子的催化剂,也是身体的衰老剂,还是心灵的摧残剂,更是生命的死亡剂。如果不信,请大家深思如下三句俗语:一是有仇不报非君子,二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三是君子有仇逢场必报。在人们心目中,君子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能呼风唤雨,能叱咤天下,能扭转乾坤,受万人追捧和尊敬的人物。像这样的人都会有仇,而且不管这个仇是大是小,迟早还得去报。因此,或许这就是仇为什么一直会在人们的骨子里滋生和疯长的原因,注定也是生命土壤的必要物质,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离奇的不定数:有时风平浪静,有时惊涛骇浪;有时一帆风顺,有时步履艰难;有时和颜悦色,有时穷凶极恶……
然而,在日常生活,仇虽然带给人们许多困惑和灾难,可是人们一直没有研究它,更没有制定一些有效的方法去控制它,而是任由它在生活横冲直撞,像冲出水库的洪水一样泛滥成灾。因此在这里,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仇,特定提出冯伟雄的仇二十八字理论:始于交流,壮于欲望,疯于失衡,乱于时空,止于心灵,成于逆志,名于品格。
任何仇都是由交流开始,如果一个人对外界没有交流,就不会与外界产生任何的作用,这种交流有主动和被动之分,相对大自然来,生命体是主动的,而非生命体则是被动的,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是仇的开始。随着时空的交换,交流对象相互了解后,如果有对象产生欲望,却其它对象不能给予或不能满足,那他身心就会逐步产生和积累仇恨。一旦仇恨积累到极点,身心就会失衡,让自己的言行失常,并暴发仇恨的方式:打骂、偷盗、杀戮等。在仇恨失衡的情况,对象之间就会相互攻击,如果不及时制止仇恨就会横行:小则伤及几个个体,大则波及一个社会,甚至是一个地球,例如:二十世纪初的二次世界大战,本世纪初的世界天气极端现象等。
只要心灵无仇,言行必善,使人们无从仇起;只要心灵无仇,即便敌仇,人们也会淡化仇恨。这需要人们敏锐的知觉无畏力和超越的时空判断力。敏锐于防范,无畏于丛生;超越于世俗,判断于势道。如果要心灵无仇,我们可以应用一个聪明的糊涂方法洗去心灵的仇,这方法就像今天一位朋友发给我的娱乐信息:求证1元=1分,证明1元=100分=10分X10分=1角X1角=0.1元X0.1元=0.01元=1分。这个证明如果不深入研究,看起来很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对仇恨应该聪明地采取方法一步一步减弱,在这过程中糊涂换个角度论证,这样仇恨就会渐渐消失。当然如果硬要追究原由,那这条等式证明就是不对,因为它混借逻辑概念、数学乘理来混淆换算,如果对仇恨也是这样追究,不但消除不了仇恨,还有可能放大仇恨。因此,有的人在仇恨中,除去仇恨,在逆境中成就自己,让对方顺服自己,从而名芳天下,名流千古;也有人在仇恨中,增大仇恨,在仇恨中焚烧自己,让双方再生仇恨,从而相互摧残,没完没了。
因此,只有心灵无仇的人,才能与己于人,才能与人深交,才能与人方便;亦能平息仇恨,在仇恨中警醒自己,让自己在仇恨中成长,并完善自己的品格,使仇恨衬托自己的品格:仁慈、智慧、包容……一切美好的形容词来修饰!
第19篇:论德
时常听到人们说自己和他人要提高品德修养,可是什么是德呢?个人认为:德,是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个体、社会与个体、个体与个体相互作用下,人们总结出与自然发展趋势相一致的能共同遵守的日常生活、工作等基本言行准则。既然这样,那有哪些德需要我们遵守?
从古至今,人们按不同角度总结出各式各样的德及其标准,这些不但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也给人们不少困惑和束缚:困惑其繁琐和得失,束缚其发展和矛盾。追究其原因,人们没有恰当地从人类自身与自然的总结,而是一味地从人类自我出发。现在,或许有人会问:“冯伟雄先生,你有什么高论?”去年与xx品牌家人一直奋斗,从而悟出人类自身与自然的七德:一是话德,二是听德,三是嗅德,四是视德,五是触德,六是形德,七是意德。
话德,就是人们讲话的标准:让听方能轻松易懂,并使其心灵变得真善美。例如,当一个人得到绝症的时候,那怕有很大仇恨,也不能与其说:“你怎么现在才得这病!”再如,教一个刚学习的幼儿时,不能对其说:“H2O是可以喝的,CO是有毒的……”如果这样说了,那就没有话德。
听德,就是人们聆听的标准:让讲方能愉悦说话,并使其言语变得真善美。例如,当一个人向自己大声吆喝的时候,那怕是再难听的话,也不能当场顶撞,而把它转变成一种财富:其实最大的听德就是把别人言语转化为自己的财富。如果顶撞而发生冲突,那就没有听德。
嗅德,就是人们闻味的标准:让闻味双方能自觉控制,并使其身体变得真善美。例如,当一个老人大小便失禁后行走在街头时,他需要控制气味的发散,闻方也不能因为这气味而对他有蔑视行为。
视德,就是人们看相的标准:让看相双方能自觉控制,并使其外表变得真善美。例如,当一个女人摔破衣服挤在公交车上时,她需要控制特殊面积的暴露,看方也不能因为特殊面积而对她有色心表现。
触德,就是人们触摸的标准:让接触双方能身心愉悦,并使其灵魂变得真善美。例如,当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握手时,男方不能因为女方长得好看,而失态地长摸对方的手;女方不能因为男方长得难看,而失态地像接触瘟疫一样不与握手。
形德,就是人们仪态的标准:让自己的形象和礼仪得体,并使自己的表现变得真善美。例如,一个人不能不穿衣服走在大街小巷,也不能在大街小巷谩骂他人……如果这样做了,那就没有形德。
意德,就是人们期望的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寄予合理的责任,并使其人生变得真善美。例如,一个人应该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也应该承担孝敬父母的责任,还应该实现自我价值的责任……如果没有这样做,那就是没有意德。
总之,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如何总结德,都需要我们从自身与自然相结合,让自己的德达到更高的真善美,因此我们就还是从自身出发,按照上述七德修身养性。因为话德可以感染心灵,听德可以净化心灵,嗅德可以沉淀心灵,视德可以美化心灵,触德可以升华心灵,形德可以传递心灵,意德可以养疗心灵。或许,xx品牌人在过去的几年一直以“厚德载物,大爱无疆”为企业行为宗旨,所以才让xx品牌人热爱xx品牌,让xx品牌迅速发展成为国内知名品牌,才能让我在开工大会上提出上述七德,让xx品牌人变得更加真善美,让更多的人们体验和享受更好的头部养生养发产品、项目和服务!
第20篇:论成
记得青少年时期,时常羡慕亲朋好友口中的成功人士,例如某人考上重点高中,某人考上重点大学等。然而现在不管面对谁,也提不起当年的羡慕劲:朴实、向往和加点小嫉妒,而是一种不服和仇杀的蔑视。蔑视于自己无能,亦蔑视于他人努力。无能于脆弱,不敢正视他人的成功,也不敢分享他人的喜悦,更不敢盘问他人的真谛;努力于根本,不是没有目标的奋斗,也不是损害健康的勤劳,更不是巧取豪夺的名利,而是一种内心淡定和坚强的顺应自然的无穷无尽探索,并不断地收获和与人分享这一过程的感受及结果。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亲身经历三十几年的人间烟火来分享和定义“成”的含义。
成,成于己心,成于人意,即以主观为主,客观为辅;主以自我而表达,辅以表达而喝彩。自我于梦想、意愿和能力,表达于身体、心态和行为,喝彩于内容、时空和能量。因此自我的成是核心,也是始点;表达的成是基础,也是过程;喝彩的成是结果,也是终点。若始点和终点一致,那成的希望就有了1 %,但这1 %是随着表达不断增长,最后会占据到99 %,让表达只占1 %。若始点和终点不一致,那成的失望会100 %,所在表达的时候,只有自己让成伴随前行。
08年年初,曾经与恩师争辨某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在我极力维护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恩师严肃地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所以你要听我的,那是因为我的信息量、经验度比你多……记得当初我是这样强辩:是的,关键谁能知道始点和终点是一致的,所以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只要是始点是好的,终点是对的,那我们就要少些选择、少些怀疑、多些坚持、多些专注,做好每一个过程,享受每一个结果,那怕是永远达不到终点,我们也是成功的,因为我们一直让企业健康活着。可是恩师没有听取我的意见,所以我们只好分道扬镳。前些天,再次与恩师分享某个企业的时候,发现企业的业绩并不理想,还在生死线上挣扎,与09年我在底子较弱的某企业相比,业绩反而差了4、5倍,因此恩师也肯定当年我的观点是对的,我也发现恩师对自己的没有实现始点和终点一致很是失望。也或许有人会问:冯伟雄,那成含义里的表达究竟有什么奥妙?
奥妙就是在于表达,因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梦想,有大有小;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会有意愿,有厚有薄;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学习都会拥有能力,有高有低。也因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内容,有多有少;在一定的时空里活动,有宽有窄;会暴发出一定的能量,有正有负。但不管是自我三要素,还是喝彩三要素都会受到表达里的身体、心态和行为所限制。只有身体的存在,才能让自我存在,让梦想更大,让意愿更厚,让能力更高;才能让喝彩诞生,让内容更多,让时空更宽,让能量更正。只有把握心态才能让始点是好的,让终点是对的,只有付出了行为,才能把始点和终点联系在一起,才能有机会让自我和喝彩联系在一起,让成在自我中永恒,在喝彩中持久。或许有人还会问:冯伟雄,那你现在是否感觉自己已“成”?
在这里,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我现在感觉自己就是“成”的。不管我前期受到了多少挫折和痛苦,但现在我最少还活着,而且还努力地为xx品牌头部养生养发馆工作着,并在这一过程中,我是快乐的!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始点和终点是一致的,这样或许到死的那一刻,大家还会为我喝彩:冯伟雄是个人物,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如果大家不吝啬,还可以这样评论我:“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当然,这也是N年之后的事了,所以我也管不着,只能活在当下,努力去表达自己。
第21篇:论养
在这纷乱繁杂的社会里,人们早已迷失了生命的方向。自古以来,人们对生命的定义、意义和作用是各抒己见,例如佛家、道家、儒家等各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特别是人们死后无法自己去证明各家的结论,也无法佐证生前的活动是对还是错,更不知道来者如何对待自己。正因为这样,人类走到今天,对生命还是一个谜,是一个解不开的谜:有的人戏弄生命,有的人自残生命,有的人无视生命,有的人珍惜生命……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惧怕死亡,或者害怕活着时要经历巨大的痛苦,所以总是在寻找一些方法让自己活得更长久些,活更好一些,因此就诞生了今天鱼龙混杂的养生产品、项目、场地和文化,让人们对养生也迷失了方向。
那我们究竟要养什么呢?在这里,养这个字的意义不研究,只与大家一起探讨养的方向。请大家先允许我冯伟雄先提出观点:养的方向或路径就是养身、养命、养德、养神、养福,它们的关系就像五行里的金、水、木、火、土,既相生又相克,且最终会尘埃落定,形成一个永恒的“道”。目前,很多人只关注的是养身,所以导致养身的方法十分不妥,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养身只是个体自身的自我协调,可是有些人为了个体会残害其它生命,例如非法取得他人的内脏移植到自己身上,使他人的身体不健康,甚至死亡。养命是个体生命与自然规律一致,使个体与自然形成一体,虽然现在人们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可是还是一味地伤害自然,例如有些人无法无天地破坏环境,例如猎杀动物、砍伐植物。养德是个体行为与社会群体的融洽,使个体与社会形成一体;可是有些人不安分守己,为了个体总是不断给社会制造麻烦,使人们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丧失生命,例如恐怖分子。养神是个体与时空的融合,使个体的影响随着时空变化而永恒;但是有些人为了个体,不顾一切去混淆时空,甚至逆时空,使人们更加迷失,例如算命求佛,把自己吹成“天上有,地下无”神仙妖魔。养福就是个体在有生之年与梦想同生共死,让梦想为个体服务,使自我在有生之年收获无穷乐趣,使他人无限向往;可是有些人为了让自己高高在上,不顾一切,冷酷无情地打压他人,甚至是残害他人。当然,养生的宗旨是让自己存在,否则就失去了意义,但这存在是要符合规律,不能任意而为。
养生的规律就是懂得死亡,并在死亡中永生,也就是如何把养生变成自己的金身、水命、木德、火神、土福:金身于存在,水命于适应,木德于建树,火神于荣辱,土福于永生。存在是为了健康,是个体与群体的健康,而非个体的健康;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自然,也只有适应才能让命好,是个体与自然的命好,而非个体的命好;只有这样才能建树社会,也只有建树才能让德高,是个体与社会的德高,而非个体的德高;只有这样才能荣辱时空,也只有荣辱才能让神奇,是个体与社会的神奇,而非个体的神奇,只有这样才能永生自我,也只有永生才能让福厚,厚于个体的健康、名利、富贵、快乐……因此,我们的养生方向要按五行原理:把握相生,克制相克,让养生达到最好效果,服务于个体、自然、社会和时空。或许有人还会问:冯伟雄,你说得太好了,但是现在做到了吗?在这里,我不敢说做到了,但我会尽全力做到!我在鱼龙混杂的美容美发、化妆护理这一大行业里工作了十几年,时刻提醒自己要对得起消费者、投资者、合作者,不敢有半点马虎。因此,现在我正和xx品牌家人一起为做中国最受人尊敬的头部养生养发企业而努力奋斗!
第22篇:论美
自古以来,人们对美持有一种偏见,特别是对人类自身,几乎所有的美都指向女人。例如说美丽的女人,人们会感觉正常;若说美丽的男人,人们会感觉可笑。其实:美,不单是女人的权利,也是男人的权利;美,既有外在体现,也有内在体现;美,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过程;美,没有标准,只有手段……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美。
或许有人会这样问我:冯伟雄先生,不会站在你的行业角度来审视美吧?答案是有些肯定,因为只有美容人士才能更了解人们对美的偏见,也只有利用偏见才能更好地阐释美的含义。从美的诞生角度来看,是一个会意字,是一个“个体主观”极强的字,是随着人、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有不同含义,因此美是个性的,无法比较,只可感受:感受于己内和人外,如果己内和人外相符、相悦则为美:己内就是心有所想和所求,人外就是他人外在形象和行为。既然美是个性的,那就很难界定美,所以在这里只和大家探讨美的前提、基础、核心、作用和价值等五个方面。
美的前提是健康。现在有些人为了所谓的美,不惜伤身痛骨,甚至不惜生命:绝食减肥、开刀整容……从而扭曲美的本质,身体受到摧残,生命受到威胁,让美变得短暂,让美变得虚幻:短暂于美的摧残,虚幻于美的意想。其实,一个人的美不在于修饰,而在于健康:随时间而享受健康的岁月,少有少的稚容,老有老的鹤颜;随空间而享受健康的氛围,少有少的稚气,老有老的鹤骨。
美的基础是真善。现在有些人利用所谓的美,藐视道德底线,甚至藐视法律:以美行骗、以色乱性……从而扭曲美的真谛,美丽受到质疑,生活受到扰乱,让美变得丑恶,让美变得虚伪:丑恶于美的造作,虚伪于美的行为。其实,一个人的美不在于展示,而在于真善:随形体而享受真善的表象,内有内的魂魄,外有外的气质;随行为而享受真善的喜悦,内有内的品格,外有外的精神。
美的核心是幸福。现在有些人得到所谓的美,甘愿牺牲幸福,甚至一切财富:闷闷不乐、孤傲不群……从而失去美的动力,美丽受到挫折,人生受到折磨,让美变得苍白,让美变得虚无:苍白于美的结果,虚无于美的过程。其实,一个人的美不在于炒作,而在于幸福:随身心而享受幸福的逍遥,日有日的轻松,夜有夜的悠然;随人群而享受幸福的自在,日有日的欢笑,夜有夜的快乐。
美的作用是和谐。现在有些人表现所谓的美,不顾他人感受,甚至不顾自我:自我恶搞、任意妄为……从而污染美的源泉,美丽受到蛊惑,社会受到动荡,让美变得混沌,让美变得虚妄:混沌于美的吵杂,虚妄于美的怪异。其实,一个人的美,不在于另类,而在于和谐:随自我而享受美的自由,左有左的风韵,右有右的优雅;随他人而享受美的自在,左有左的歌唱,右有右的赞叹。
美的价值是交流。人的美除了为了自我外,那就是为了与他人更好地交流,因为只有交流才能真正体现美的价值。正因为这样,现在有些人把“美”应用到极致,例如近代的“公关”:以美色诱骗。公关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有些人歪曲了公关的内涵和行为。美的交流是对等的,而不是自我设想。例如,如果去拜访一位农民,就不要穿戴土豪的服饰,而要穿着朴素一点的服装,才不会显得与众不同,好像去他面前显摆一样;再如,如果去拜访一位富豪,就不要穿戴乞丐服饰,而要穿着体面一点的服装,才不会显得自己寒酸,好像去他那里乞讨一样。因此美在于相互适应交流时价值最大,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交流美的健康、基础、幸福和和谐的高度统一。
综上所述,美的前提、基础、核心、作用和价值在于自我修养,修养的关键在自我养生,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养生。正如我要求xx品牌人一样:“以身心和谐的生活理念,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尊重自然的生活方式,去指导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平等感恩的生活行为,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我们的美才能美得更远,才能创造人生和社会的价值。
第23篇:论业
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是为了企业的一些公务,还是为了家庭的一些琐事,抑或是担忧同事的一些决策……如果没有记错,多次创业伤痕还深留心底,有时还会隐隐作痛,特别看到身边能力欠火候的亲朋去创业痛得更加厉害。前天,一位同事向我递交离职报告——从学校毕业后,是我一手培养的:其原因就是创业。看到他一脸幼稚,还有日常的表现,不得不让人担心他的鲁莽选择,或许这就是引起我的忐忑,并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进行“论业”。
不管是从业的字义,还是从业的词性,抑或从佛教、道家等理论,业都有多种诠释,所以我们不能从字的具体意义分析和论述,也不要从原有的理论去分析和综合,而应该从抽象概念去总结出符合自然发展的意义,并让它着陆于生命,服务于生命。或许会有人急于问我:我先生,业已经给人论述透顶,还能总结出什么新意?其实,在这里不是为它的新意,而是让我们再深入地了解。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让大家学习、推敲和借鉴。个人认为:业就是人们用行为去诠释生命,也就是说人们在活着的时候让行为积累成生命的标志,使这个标志能有意义、有价值地服务于时空发展。
时常听到人们会说建功立业这一成语,却不知道如何去建功立业,只让它一直停留在幻想里,到最后形成了生命的幻想标志——毫无意义和毫无价值。其实,每个人都是生命的开拓者,没有一个人能经过重复的风景:时间、空间、人物等因素的组合。也正因为这样,人们才需要用自己的行为去积累一个标志,这标志是大是小,是实是虚;是高是低,是直是曲,是;是美是丑,是好是坏……是由人们行为是否顺应时空发展决定的。顺应时空发展是指人们在生的过程中,就是不给其它生命体造成阻碍、伤害和摧残,如果还能为其它生命引导其顺应时空发展,就像人们开车在路上,不在路上乱停、争道、占道、挖坑……那就能让业成为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标志,永恒地矗立于时空长河中。
孔子曾曰“三十而立”,而让人们误解了千年,认为在三十岁时要确立自己的为人处事方式方法,对待生命的态度和原则,去面对生活上一切人、事、物。实际上,每个人在出生时就开始形成,因为这形成是动态的,不断受到身边的环境影响:他人影响、自我影响、风俗影响、气候影响等。因此,我们要时刻充分认识到自己行为重要性,一旦行为形成一个难以改变的趋势后就会影响其标志的内在和外在。很多人不太在意当下的行为,一味地纠结过去行为,抑或幻想未来行为。如买彩票的,幻想中500万后的行为;在工作的,幻想自己不劳而获的行为……其实,当下的行为就是你业的建设。
因此,现在认为是给别人工作,而不是为自己工作,这是大错特错的思想。不管你是刚工作的人,还是工作了很久的人,抑或是刚刚出生人的,更或是即将死亡的人,你都在为自己的业在工作、在建设。曾经有人质疑我的努力:“XX公司不是你的,为什么这么卖力,天天加班,做好了还是别人的,这是何苦呢?”那时我没有办法回答,只是傻傻地微笑。或许今天我的发展可以回答她一些了,但我认为还不够回答,所以现在一样天天在努力工作,天天以自己为榜样,去影响身边的人:爱自己,爱企业,把事情做得最好,让自己的行为时刻为自己的业去建设。或许有一天,我这个业就能像丰功伟绩的人一样光芒万丈,照亮一些人不断地前进,永恒地发光发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日一书:《权力意志》分享
给心灵种一棵忘忧草
生命中柔软的部分,
仇恨是一个无知的牢笼
南怀瑾大师的9个人生智慧,记在心里,受益匪浅!深度好文
中华民族的精神吸引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