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谈公益时我谈些什么? | 阅·公益(第2期)
userphoto

2022.11.23 山西

关注

我从小就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性格也还算热心,所以有机会我总是乐意去帮助别人和分享;我高中和大学的暑假有时间就会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学习经历,但我也不曾把这些看成是公益,只是当成自己的兴趣而已:把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告诉别人,如果能对他们中的某些人有哪怕一星半点的启发,那对我自己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事情。

       是的,我是一个实用主义至上的人,我永远都更关注价值,也很早就开始诸如生命意义之类的问题。这种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会有每个人的看法,轰轰烈烈的人生并不见得比平平淡淡就伟大或者高尚那么一丁点,但每个人至少都需要有自己的一个答案。我很庆幸自己比较早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而促使我思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杨绛《我们仨》,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人生百年,无论孤单繁华还是名声财富,最后能留下什么?最多最多,也不过是至亲之人绵长悠远的思念,和他人三言两语的评价,除此之外全是虚空而已。这一定程度上带给我诸多的紧迫感,促使我不停的地去寻找人生意义。直到我看到胡适的解答:“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一个人与一只猫,一只狗,有什么分别?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自己怎样生活。……你若发愤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杨绛先生去世不到一周,感谢她把答案带到我这个陌生人的生命里,生命是有限的,但她的人生是无穷的。

        可以说我的人生观基本是受到上面两位的启发而成立。我会觉得如果我一辈子都在为自己、为本能的欲望而活,那大概是最无趣、最空虚的一种选择了,因此我过去十几年的生活也都在对抗这种无趣和空虚。业余时间的我从来不会为了打发时间去做一件事,我坚持看书、写作、学英语、关注心理学,就算玩的时候我都会一直关注如何进步,也会通过重复训练让自己变得更熟练。我觉得这样才是有价值的,才更能让我更满足。


        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听上去很无趣,我很少跟人提起这些,但我也不避讳谈及这些,我只是试着坚持做我认为对的事情而已,别人的看法和评判并不会给我带来困扰。但是我在很长时间内也并不确定这价值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让生活变得“有趣”吗?似乎这也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价值呢。还是仅仅在逃避内心的某种一直尾随的虚无感?直到某个时间点之后,到我开始试着认真地去做一些事来帮助别人,真正接触公益的内容,之前的积累才开始带给我支撑,让我感到实际的价值。

        2
011年底我写了一篇5万多字星座心理学论文;紧接着又写了一篇7万多字的情感经历和分析的文章,长期的写作习惯让我得以更系统地表述和分享自己的想法;随后因为这两篇文章的发表,在后来的两年多时间里,我在网上和数百人通过邮件和QQ沟通,为他们的感情和心理、生活等方面提供义务的咨询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写作能力、阅读量和心理知识的积累也帮了我不少忙,让我可以在文字表达和心理分析上不受阻碍。虽然我只把当成是个人行为而不是公益,我也还是尽量用更专业的心态去对待;而各种各样的情况也带给我巨大的挑战,促使我进一步去了解和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即使精力旺盛超出常人,这些也还是耗费了我大量的业余时间,同时要面对各种负面的情绪和经历,精神压力也很大,所以整个过程实在谈不上愉快。但我也因此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亲密关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公益行为也有了更深更直接的认识。这些认识简单来说就是几个方面,我觉得有必要提起这些,因为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构成了我公益态度的核心观念。



第一:永远不要试图改变别人

        我自己具备一些来自背景的性格缺陷,例如没有安全感、过度敏感、悲观主义等……从十几岁开始我就一直试图去对抗这些缺陷,这个过程旷日持久且异常艰难,至今我都不敢说彻底战胜了它们。这种经历让我对人性的改变持悲观态度:主动的改变尚且如此艰难,更何况被动的呢?

        在和陌生人沟通的过程中我发现也同样如此:大多数深陷泥潭中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找不到答案,而在于无法控制内心那个虚弱的少年,无法克制本能做出有效的改变。但我并不会因此去评判别人或产生优越感,因为我很清楚这种改变的艰难;也因此越来越明白几封邮件、几小时的沟通就算能把问题分析透彻,就算能给出最高效的建议,也无法真的帮到别人什么。而真正有效的心理支持必须是长期的密切干预,单纯讲讲道理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两年之后我就不再做下去了。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特别反感鸡汤文的原因,那些不提供方法论的鸡汤不过是精神毒品,而不关注实际有效的行动的人,学再多大道理也不过是自我麻醉罢了。

        现在和人打交道我更多的时候会用观察力,更关注本性和人性,接受和包容他人的特点甚至缺陷,而不会尝试说服或者改变。做公益宣传也同样如此:必要的公益宣传我们会去做,但目的只是吸引那些有公益特质的人了解和参与,绝不会忽悠或者勉强随便什么人进来。为此我甚至会设置基本的门槛让那些只想凑热闹的人知难而退。因为公益特质——假如有这么一种特质的话——也是因人而异的,一个人如果还没有到这个状态,不但不会有贡献,相反还会增加公益事务的成本,对社团来说弊大于利。


        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开始系统地接触到青少年教育,起初是从给我上小学的外甥补课开始的,慢慢地就开始带着镇上的小孩一起打球、踢球、上课、看书、写作。这时候我在运动方面的技能积累也帮了我很多,我可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尝试用不同的运动引导他们的兴趣,进而尝试促使大家在游戏和手机、电视之外找到新的关注点。同时心理咨询的经历也带给我启发,我已经意识到“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就开始做更密切的干预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每周末都骑摩托车40公里(公交2个小时)去小镇上带他们一起玩,去图书馆,至今还在坚持。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仅仅是输出,同时也在不停地从他们身上学到新的东西。和孩子们在一起,可以让我更单纯、更纯粹地去思考问题,深入亲密关系和教育的本质,这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人生体验。这也是我能坚持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公益也同样如此,它不仅仅要求你付出,同时也会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反馈,引领你不断前行。



第二:公益的常态是艰难的

        当我们说起自己在做公益的时候,很多人会给出诸如“好有爱心呀、好酷呀”等评价,但实际上真正做过公益都知道这是一件并不轻松的事情。不仅仅心理咨询类的工作比较沉重,而是大多数公益都是如此。因为公益的本质决定了其受众注定是那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也难免要承担很多负面的东西,可大部分时候出于专业性和尊重原则甚至无法和别人提及的,远不像别的什么事情可以发照片来圈赞,或者跟朋友发牢骚来排解。付出之后的回报和成效当然会让人感到欣慰和满足,但对公益的大部分领域来说,其具体事务上的投入和回报都是不成比例且难以衡量的,更不用提其中的诸多挫折了。

        以“小橘灯”这样的小学阅读课为例,虽然我已经深入接触了几年青少年教育,有很多的课堂经验,我也看了很多年的书,可以把读书这件事讲得尽可能有趣,但是对学生们上课的效果仍旧不能期望太多。现在的孩子大都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电视,注意力大大下降,对看书的兴趣也大大下降,引导过程注定长期而缓慢。我们一边努力提高志愿者的授课技巧,改进课堂效果,同时却无法做出可衡量的标准。设想这一个班有50个人的话,即使阅读课上得再好,可每周的这一个小时,最终又需要多久、能让几个孩子真正对阅读感兴趣呢?我们非常想知道答案,但遗憾的是从来无法评估。



        而这些,还只是最简单的部分,那些心理支持类的工作,诸如重大灾难的灾后心理干预,特殊人群救助工作等,很多义工自己也因此陷入抑郁,这种艰难甚至无处诉说。

        我们一方面努力做得更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我们正走在一片荒野中,看不清远方的目标。这就是公益,大多数时候都充斥着悖论,这种悖论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挫折和艰难,但对我们来说,它反而让我们更加充满斗志,去对抗这种混沌,把美好和希望带到他们身边。

第三:现实满是斑驳,公益是填补社会裂缝的粘合剂

        我是一个纯粹的行动派,对不了解的东西我从不预设和评价,想了解的东西就一定会深入调查,我练过半年气功,就为了搞清楚“气沉丹田”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我也崇尚自由意志和独立原则,认为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人生,我喜欢的作家中也不乏无政府主义者,主张用“小政府+大市场”的方式管理社会。我也曾因此思考:如果以上这些都成立的话,公益这种单向的福祉输出是不是就失去其意义了呢?

        我们从小都被教育乌龟可以通过努力战胜兔子,我们也习惯于把失败的人生当成是“当初不努力奋斗的必然代价”。如果这些也成立,那么是不是公益教育也就没有价值了呢?——他们自己不爱学习,你去帮他们也不过是多此一举嘛,能有什么用?

        可是,当我看到家乡深山里的孩子们无比简陋的学校、半工半农普通话都说不标准的老师;但我看到因为离家太远中午只能吃馒头喝凉水充饥的一二年级学生,还有七八岁就不得不独自生活,每天砍柴烧饭做家务到精疲力尽的留守儿童;当我看到上海图书馆里上百万册图书的书架旁占着座位玩手机的中学生们,和乡下一个学校抢着看一套课外书的孩子们;当我看给餐馆送外卖的和厂线上的稚嫩面孔,还有那些无法跟正常人一样生活的特殊人群……


(照片来自网络)

        我不得不承认:有些人是生来就没有机会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注定一辈子都要被困在世界的角落和社会的底层。他们的生活会不会幸福我们无权评判,可他们至少应该有选择的权利。遗憾的是,社会的不公永远存在,他们没有这个机会;商业和市场行为则永远是逐利的,无论多发达的市场也不可能完全覆盖到他们。这是一个巨大的角落,也是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角落。这里,就是公益一直存在和辛苦支撑的领域,是公益汇聚大家一点一滴的善行,用杯水车薪的努力填补着这个世界的斑驳缝隙。

        当然这也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存在的现实问题,差别只不过在于程度和数量罢了,年轻的时候看到这些也曾悲天悯人愤世嫉俗,但我们都清楚那并不能改变什么。理智面对困境,并尝试力所能及地去做些改变,在我看来这才是成熟人格应该具备的社会观。

        而公益,就是我和自己的愤世嫉俗和解、和这个社会对话的方式之一,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出口之一。

        好吧,我知道说完这些很多人已经开始觉得沉重了,的确,它很难称得上美好,也一点儿都不酷,绝不是靠一时冲动可以做下去的。可在我看来这才是公益的常态,我从不避讳谈及公益的艰难,因为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国内则更是如此。在这里,美好的幻想帮不上忙,我们更需要耐心和信心。


  

        我知道很多人期望听到诸如“成就感”、“收获和回报”这样的东西,它们的确会出现会存在,也听起来很美好,但却值得我们警惕。因为“成就感”很可能催生付出感,而付出感则会为任何关系本身埋下隐患。我们做阅读公益,只是因为我们认为它需要有人去做,它能使孩子们从书中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因此有权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哪怕是星星点点的机会。我们不去预设什么衡量标准,但即使只对几个人甚至一两个人有所启示,那它的意义就是无穷的。

        公益的范畴很广,环保、医疗、扶贫、教育……目前我主要在关注教育和阅读领域,在这个范畴内我们可能更擅长。但即便如此,一个人能做的事情也是很有限的。我也是俗人一个,我会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和职业,不能像圈子里的不少人那样把公益作为人生目标去投入和奋斗。但是我还是会尽力去做,把自己有限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因为这对于我,也许只是如何让自己业余生活更有“价值”的众多选择中的一个;而对于对于那些孩子们,这也许就是推开他们生命中另一扇窗的开始。


  

我从不能肯定会发生什么,但我肯定美好的东西正在发生;

我从不期望会改变什么,但我相信有些人能因此看到人生的改变;

我从不确定会收获什么,但生命不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才具备了无限的可能和趣味吗?

公益是艰难的,因此它需要更多人的关注,需要大家力所能及地持续参与;

就像我们常说的:莫以善小而不为。

公益也是美好的,因为你的每一次行动,都可能是改变世界的支点;

就像我们说过的:你是什么样,这个社会就是什么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活好烟火人生
平凡的世界 摘录
闲暇是人生宝贵的资源
珍惜今天拥有的,要让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生命的价值在于自己看得起自己,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虚假的命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