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年级语文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吧!

一、总述。

1、课文结构图示

2、课文主题思想

课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课文感悟
周恩来志存高远,心系祖国。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应该像周恩来一样,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一份力量。
4、写作特点

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先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写12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上学,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然后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受到外国人的欺侮却无处申辩,从而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最后写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

5、资料链接
周恩来(1898一1976):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春回国。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政府总理等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二、生字街
1、会写、会认的字

2、会认的字


三、新词苑

1、词语释义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的。
例:会场的气氛既严肃又隆重。
光耀:使显耀,光大。
例:古代的读书人大多通过考取功名来光耀门楣。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若,好像。
例:月光下,他默默地站在大树旁,若有所思。 
为之一振:因此而振奋起来。为,因。振,振奋。
例:听说儿子回国了,卧病在床的母亲为之一振,病好了许多。
抱负:远大的志向。
例:周恩来从小就很有抱负。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感到困惑。
例:我对这件事一直疑惑不解。
沉郁:低沉郁闷。
例:他神情沉郁地看着我,欲言又止。
肇事:引起事故,闹事。
例:警察接到报警,迅速赶到了肇事地点。 
训斥:训诫和斥责。
例:他被父亲训斥了一顿。 
围观:(许多人)围着观看。
例: 摄制组不管走到哪儿,后面都跟着许多围观的群众。 
劝慰:劝解安慰。
例:他多次来信劝慰我,嘱咐我不要泄气。 
屈辱: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2、近义词
清晰一清楚
坚定一坚决
惩处 处罚 
劝慰 一安慰
沉郁 一忧郁
果真一果然 
拯救一挽救 
左顾右盼一 东张西望 
3、反义词

 严肃一 活泼 

光耀一 辱没

训斥一 表扬 

屈辱一光荣

清晰一模糊 

坚定一动摇

左顾右盼一 目不转睛 

4、多义词

坚定:

①(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

例:我们要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

②使坚定。

例:班主任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我考取大学的信心。

四、课文段落

1、课文段落分解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在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憾和赞赏。

第二部分(第11-14自然段)十二岁的周恩来初到奉天,伯父告诚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感到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写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个中国女人受到外国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阅读点津

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1)、文题扩充法。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根据文章内容把文题扩展成一句完整的话,在此基础上逐步进行丰富,使表达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2)、六要素串联法。一般写人、写事的 文章,通常都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 因、经过、结果六大基本要素。因此,概括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我们只要把这些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该篇文章 的主要内容。

(3)、段意合并法。用合并段落大意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时,要先理清文章脉络,写出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再根据文章内容分清主次。合并时要对各自然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其他的内容。

(4)、抓重点句法。我们所学的文章很多都采用总分结构。这样的结构,文章中总是有总起句或总结句。概括主要内容时,只需找到总起句或总结句,稍加整合即可。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文章,分析理解。同时,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互相结合运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会更容易、更准确。  

五、课后习题解析。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首次要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如对话起疑、奉天见闻、立下志向。然后再将这几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多次出现“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下面周恩来写的诗,理解他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点拨:课文中出现的“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对我们来说比较陌生,我们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者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诗句的意思,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答案:早在1842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就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后来, 又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美《望 厦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中华民族从此走进了屈辱的历史。这就是“中华不振”。 少年周恩来正是因为身处“中华不振”的年 代,亲眼看见中国人受外国人的欺侮,中国巡警不为民申冤,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的情景,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就是要振兴中华,并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1917年9月,周恩来要到日本留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出发前写下这首诗。整首诗意气风发,慷慨激昂,表达了周恩来救国济世的凌云壮志和战斗豪情。1919年,周恩来为了投身到祖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洪流中去,毅然放弃在日本学习的机会,决定回国。回国前夕,他把这首诗赠给同学张鸿诰等人。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想一想,写下来,注意写清楚理由。   
点拨: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理想来思考。可以先想想自己的答案, 再说说自己的理由,最后写下来。
答案:我的回答是为国家的富强而读书。因为我想当科学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报效祖国。
六、本文学习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

2、会写“肃、晰”等11个字。

3、会写“严肃、清晰”等词语。

4、 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重点 》。

5、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重点) 

6、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难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优质教学课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共2课时 44张PPT)
部编语文四(上):第22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讲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知识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