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pH插入肽-蛋白酶激活受体1复合物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摘要  目的:观察低pH插入肽-蛋白酶激活受体1(pHLIP‑P1AP)复合物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设计、合成荧光标记的pHLIP‑P1AP。观察MDA-MB-231细胞与MCF-10A细胞表面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的表达情况。分析不同pH值(7.4、6.0)条件下荧光标记的pHLIP‑P1AP与MDA-MB-231细胞的结合情况及其对MDA-MB-231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成功合成了pHLIP‑P1AP并进行荧光标记。在酸性环境下(pH 6.0),荧光标记的pHLIP‑P1AP与表面高表达PAR1的MDA-MB-231细胞有较强的结合能力,可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pHLIP‑P1AP为0.5 μg、1 μg、2 μg、4 μg、8 μg时,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39%,5.27%,14.29%,22.14%、35.69%。
结论:MDA-MB-231细胞表面表达大量的PAR1。pHLIP‑P1AP在酸性环境下能够有效靶向MDA-MB-231细胞,并抑制MDA-MB-231细胞的生长,有望成为治疗TNBC的有价值的新型药物。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均为阴性的乳腺癌,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占15%~20%。TNBC具有侵袭性强、进展快和预后差等临床特点,乳腺癌治疗常用的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对TNBC无效,因此,迫切需要针对TNBC开发新的治疗药物,以改进治疗策略[1]。
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1, PAR1)参与多种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包括TNBC,是治疗肿瘤的潜在靶点[2]。Pepducin PZ-128是棕榈酰化的肽,由脂质部分和PAR1同源蛋白片段P1AP组成。有研究显示,PZ-128能够通过靶向PAR1的第三细胞内环抑制肿瘤细胞中的PAR1/G蛋白信号转导[2]。但PZ-128对肿瘤细胞不具有选择性,也可与人体正常细胞结合,因此PZ-128的不良反应较大、药理活性较弱。若能寻找一种新的载体将P1AP运送至肿瘤细胞内,可大大提高P1AP靶向治疗肿瘤的作用。
低pH插入肽[pH(low)insertion peptide, pHLIP]家族来源于细菌视紫红质C-螺旋,是一类可以靶向酸性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的新型载体[3-4],靶向的分子机制是基于pHLIP在pH值较低的TME中插入肿瘤细胞膜并形成pH依赖性跨膜α-螺旋[5]。pHLIP将其C末端穿过细胞膜插入肿瘤细胞内,标记其C末端能够达到将治疗性分子运送到肿瘤细胞内的目的,并避免耐药,使P1AP高效积聚于肿瘤细胞内,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将pHLIP的C端与P1AP的N端通过二硫键连接起来,得到pHLIP‑P1AP复合物。通过实验验证pHLIP是否能够将其C端连接的P1AP运送至TNBC细胞株MDA-MB-231内,并通过靶向PAR1的细胞内环抑制PAR1/G蛋白信号转导,探讨其对TNBC的治疗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PAR1兔单克隆抗体(Affinity Biosciences,江苏常州);Cy3标记山羊抗兔IgG(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泰州);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南京凯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江苏南京);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上海]。
1.2 (FITC)pHLIP‑P1AP的设计、合成及纯化
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分别合成pHLIP(Var7)Cys与CysP1AP序列。pHLIP(Var7)Cys:AEEQNPWARYLEWLFPTETLLLELC;CysP1AP:CKKSRALF。将pHLIP(Var7)Cys与CysP1AP通过二硫键连接,得到pHLIP‑ P1AP序列,在pHLIP‑P1AP的N端标记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C端进行酰胺化修饰,最终得到(FITC)pHLIP‑P1AP:(FITC)AEEQNPWARYLEWLFPTETLLLELC-CKKSRALF。将多肽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P-HPLC)纯化(Gemini NX 10 μ C18 100A,4.6 mm×250 mm,流速1.0 mL·min-1),测定其纯度,并采用电喷雾电离质谱法(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ESI-MS)进行质谱分析。
1.3 细胞培养及细胞表面PAR1表达情况
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和人正常乳腺细胞MCF-10A购自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MDA-MB-231细胞培养条件:用含10%小牛血清的L-15培养基,于37 ℃、无CO2条件下培养。MCF-10A细胞培养条件:DMEM/F12(1∶1)培养基+马血清(5%)+胰岛素(10 μg·mL-1)+表皮生长因子(20 ng·mL-1)+霍乱毒素(100 ng·mL-1)+氢化可的松(0.5 μg·mL-1),在37 ℃,5% CO2条件下培养。
在培养板中将达到细胞饱和密度的培养皿用PBS浸洗3次;用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PBS浸洗培养皿3次;0.5% Triton X-100(PBS配制)室温通透20 min。PBS浸洗培养皿3次;在培养皿内滴加5% BSA,37 ℃封闭30 min。用移液枪吸掉封闭液,在培养皿内滴加足够量稀释好的PAR1兔单克隆抗体(1∶200),37 ℃孵育3 h;PBS浸洗培养皿3次,滴加稀释好的荧光Cy3标记山羊抗兔IgG(1∶200),37 ℃孵育30 min,PBS浸洗培养皿3次。滴加DAPI避光孵育5 min,对标本进行染核,用PBS冲洗多余的DAPI;用50%甘油封闭培养皿,然后在荧光显微镜(OLYMPUS)下观察并采集图像。
1.4 (FITC)pHLIP‑P1AP与MDA-MB-231细胞结合分析
将MDA-MB-231细胞以5.0×104个/孔接种在24孔板中。细胞附着于平板后,除去培养基,用磷酸盐缓冲液(25 mmol·L-1, pH 7.4)洗涤细胞。将细胞分为两组,将pH值为7.4、6.0的pH特异性L-15培养基分别加入孔中,置于37 ℃、无CO2环境下孵育过夜。向每孔中加入30 μL 100 nmol·L-1的(FITC)pHLIP‑P1AP,然后将24孔板置于培养箱内的摇动混合器中2 h。用相应的pH值(7.4、6.0)特异性磷酸盐缓冲液(25 mmol·L-1)洗涤所有细胞5次以除去任何未结合的探针,然后进行细胞荧光显像。
1.5 抗增殖实验
将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以5.0×104个/孔接种在24孔板中。细胞附着于平板后,除去培养基,用磷酸盐缓冲液(25 mmol·L-1, pH 7.4)洗涤细胞。将pH值为7.4、6.0的L-15培养基分别加入孔中,置于37 ℃、无CO2环境下孵育过夜。将不同量的pHLIP‑P1AP(0 μg、0.5 μg、1 μg、2 μg、4 μg、8 μg)分别加入孔中,然后将24孔板置于培养箱内培养72 h。用相应的pH值(7.4、6.0)特异性磷酸盐缓冲液(25 mmol·L-1)洗涤所有细胞5次以除去任何未结合的探针。使用比色MTT测定法测定细胞活力,将20 μL 5 mg·mL-1 MTT溶液加入细胞中,37 ℃孵育4 h。将所得的晶体溶解于150 μL DMSO中,并使用酶标仪在490 nm处测量吸光度,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0.0(IBM)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变量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one-way ANOVA进行变量的比较,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ITC)pHLIP‑P1AP的合成及纯化
成功合成(FITC)pHLIP‑P1AP,简言之,pHLIP(Var7)Cys和CysP1AP通过固相多肽合成法合成,通过氧化反应使两条肽之间形成二硫键,得到pHLIP‑P1AP,在pHLIP‑P1AP的N端标记FITC,得到(FITC)pHLIP‑P1AP。(FITC)pHLIP‑ P1AP的RP-HPLC分析显示有1个主峰(96.877 7%, 11.193 min)和2个较小的杂质峰(图1A);ESI-MS分析显示3个质谱峰,m/z分别为753.8([m+6H]6+)、904.3([m+5H]5+)、1 130.2([m+4H]4+)(图1B)。实测分子量(4 516.8、4 516.5)与理论分子量(4 517.17)基本相符。

2.2 MDA-MB-231和MCF-10A细胞表面PAR1表达
MDA-MB-231细胞高表达PAR1,而MCF-10A细胞中PAR1表达水平较低(图2)。半定量分析显示,MDA-MB-231细胞相对荧光强度/细胞为(100.00±3.53)%,MCF-10A细胞的相对荧光强度/细胞为(39.04±5.70)%,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629, P<0.01)。

2.3 (FITC)pHLIP‑P1AP与MDA-MB-231细胞结合分析
在酸性pH下(pH 6.0),探针与MDA-MB-231细胞有较高的结合能力;在pH 7.4时,探针与MDA-MB-231细胞仅有轻微的结合(图3)。

2.4 抗增殖实验
与pH 7.4时相比,pH 6.0时pHLIP‑P1AP可明显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P<0.05)(图4)。在pH 6.0,探针剂量为0.5 μg、1 μg、2 μg、4 μg、8 μg时,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3.39±0.7)%、(5.27±1.1)%、(14.29±0.1)%、(22.14±1.2)%、(35.69±1.2)%。

3 讨论
TNBC发病年龄较小,早期易发生转移,因缺乏相应的受体导致常规治疗无效,已成为乳腺癌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研究热点[1]。PAR1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存在于多种肿瘤细胞表面,是肿瘤的潜在治疗靶点[2]。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证实TNBC MDA-MB-231细胞表面存在大量PAR1,而正常人乳腺细胞MCF-10A细胞表面基本未见PAR1表达,因此,PAR1有望成为TNBC诊断、治疗的潜在靶点。
PAR1抑制剂PZ-128是一类脂化肽,能够进入细胞内并抑制PAR1/G蛋白信号转导[2]。PZ-128目前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正在开发其通过靶向血小板表面PAR1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患者和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患者的有效治疗至关重要[6]。另外有研究证实,PZ-128可以抑制乳腺癌、肺癌、卵巢癌的生长和转移[7]。PZ-128与GPCR确切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但有研究者提出,肽可以直接与其同源受体相互作用,使受体处于活性或非活性构象[8]。PZ-128并不能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如果能利用特异性靶向肿瘤的载体代替棕榈酸,将P1AP运送至肿瘤细胞内,则可以最大程度避免探针进入正常细胞内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TME的特征是呈酸性[9-10]。几乎所有实体肿瘤细胞内pH为中性或碱性,而细胞外pH为酸性,可低至6.0[11-13]。TME呈酸性的机制包括缺氧引起的无氧糖酵解、有氧糖酵解(Warburg效应)、失控的细胞生长导致的CO2产生增加,以及细胞膜上离子泵活性增加[9, 11]。酸性TME具有稳定性,不受肿瘤克隆选择的影响,因此也被认为是有前景的肿瘤靶向检测标志物[3, 5]。研究显示,pHLIP家族肽能够靶向TME,该肽来源于细菌视紫红质C-螺旋,最初被称为BRC肽[14]。pHLIP能够感应细胞膜附近的pH值,当细胞外环境呈酸性时可自发插入细胞膜中并形成螺旋结构[15]。pHLIP的最大优势之一是能够将极性和中度疏水的分子直接运送到细胞内,避免了因细胞内吞产生的耐药性。许多研究表明,pHLIP可以连接多种不同的分子,如荧光染料、毒素、药物、肽和肽核酸等[16-23]。pHLIP变体中有4条序列具有较高的肿瘤靶向性:野生型(WT)、变体3(Var3)、变体7(Var7)及ATRAM[24]。有研究通过一种不可切割连接子(chloro-acetylchloride)将pHLIP(WT)与P1AP肽连接起来,得到pHLIP(WT)-P1AP,可以抑制高表达PAR1受体的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的生长[21]。我们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动:(1)本研究选用的载体是pHLIP家族Var7序列。pHLIP(Var7)是靶向肿瘤的pHLIP家族中最短、极性最强的肽序,具有容易合成、血液清除快等优点,最初应用于靶向GPCR的研究。血液清除快能够提高显像剂的靶/非靶比值,提高显像质量,这一特点提示pHLIP(Var7)也有成为显像剂的潜力(如通过荧光标记、放射性核素标记等),从而兼顾肿瘤的显像与治疗。(2)利用二硫键代替chloro-acetylchloride连接pHLIP(Var7)与P1AP肽,二硫键可在细胞内裂解,从而将P1AP送至细胞内,该方法简化了pHLIP-P1AP的合成,有利于推广。
本研究细胞结合实验显示,(FITC)pHLIP-P1AP与MDA-MB-231细胞在酸性环境下(pH 6.0)有较高的结合能力,在pH 7.4时基本上没有结合,提示pHLIP可以靶向酸性组织,与既往关于pHLIP的研究结果一致。抗增殖试验显示,pH为6.0时,pHLIP-P1AP可以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生长,提示在酸性条件下pHLIP可以有效地将P1AP运送至MDA-MB-231细胞内,二硫键裂解并释放P1AP,通过抑制PAR1/G蛋白信号转导起到细胞毒性作用。
本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合成了可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的新型治疗性分子pHLIP-P1AP,从细胞水平证实pHLIP-P1AP能够靶向MDA-MB-231细胞并有效抑制其生长,但能否抑制TNBC实体肿瘤的生长尚不清楚。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没有进行动物水平的治疗性研究,在条件允许时将会进行后续研究,也希望其他的研究者能够对本研究进行补充。
4 结论
目前,TNBC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手段,患者预后较差。新型靶点的开发对TNBC未来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MDA-MB-231细胞表面表达大量PAR1,可以将PAR1作为其治疗靶点。pHLIP-P1AP在酸性环境下能够有效靶向MDA-MB-231细胞,并通过抑制PAR1/G蛋白信号转导抑制MDA-MB-231细胞的生长,有望成为治疗TNBC有价值的新型药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行业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可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学者发现靶向三阴性乳腺癌新方法
MS8815降解剂
【精品文章】2-氨基葡萄糖荧光探针的制备及肿瘤靶向性的研究
北京中医药大学发现中药土贝母可抑制乳腺癌的转移
研究案例|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双靶点抑制剂研究
三阴乳腺癌预后 验证,做肿瘤方向的leader!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