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究竟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有哪些误区?--解读《熵增定律》S04
userphoto

2022.12.08 上海

关注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何圣君,欢迎做客熵增定律读书圈。我们继续来解读我写的这本书--《熵增定律》。

今天我们开始讲第1个熵减法则:成长型思维。这个概念出自发展心理学大咖,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德伟克教授。

德伟克教授曾花费10年时间做过一个实验。她随机把受试的孩子分成“智商组”和“努力组”两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去玩一个拼图游戏。

在游戏结束后,实验人员会对“智商组”用“聪明、高智商”这样的关键词去夸奖他们;而对“努力组”的措辞则是“你做得很好,因为你很努力”。

接下来,他们又引入了一副难度比较高的拼图游戏,让两组小孩自己去选。结果发现,大多数“智商组”孩子都会选择低难度拼图;而绝大多数“努力组”孩子,则会挑战更高难度的拼图。

这还没完,实验人员接着继续提高难度。此时“智商组”很多小朋友就开始表现出焦虑了,反而“努力组”则设法更努力地投入,去解决难题。

最后,当实验人员再次让他们玩最初那种难度比较低的拼图时,“智商组”的平均表现远远不及“努力组”。

在以上实验当中,德伟克教授就得出一个结论:被夸赞聪明的“智商组”会倾向于陷入固定型思维,他们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形象,会选择墨守成规,保住胜利果实;

而被夸努力地小孩,则会设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迎接挑战,并且在挑战的过程中增长自己的水平。

所以,这也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者的本质区别,如果一个人愿意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接受难度更高的挑战,当他养成这种习惯后,他就具备了成长型思维,这种思维能在客观上帮助他打破封闭环境,主动拥抱变化,并且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做功,在一次次地跨级挑战中拿到结果。

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呢?由于脑袋里在某些事情上就只有一套模板,一个固定套路,他们不喜欢变化,所以这些人畏首畏尾,这个也担心、那个也担心,结果就很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做的功也越来越少,自然更容易滋生熵增。

当然,成长型思维也会有3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以为自己有一种优势就说自己有成长型思维了。比如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成绩不错,这的确是一种优势,但这种优势很多时候是暂时的,如果没有把这些优势迁移到其他领域里,就可能在社会竞争中趋于平庸。这也是很多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原因。

第二个误区,是陷入勤奋的误区。他们的确足够努力,但做事情只会蛮干,没有策略。比如很多人是单位里的卷王,他们的确足够努力,但如果他们的人生没有规划,不懂得顺着趋势顺势而为,不懂得轻重缓急、抓大放小,那么这种努力最后也很容易陷入低效勤奋。

第三个误区,是错把目标当路径。因为成长型思维是一个目标,它是一个心法,但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不会把问题拆解成行动。所以,就很容易陷入到只有目标,没有路径,更没有行动的泥淖里。

今天我们讲完了成长型思维的上半部分,理论的部分,下一节,我会给你举一些案例,来帮助你更深层次地理解成长型思维。

--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每次为你凝结一个知识结晶,
每次都和你一起有策略地成为自己
我是行为心理的研究者和践行者,
畅销书《熵减法则》、《熵增定律》作者,我是何圣君,我的文章会定期更新。
请赐点赞、转发、评论、关注我,
希望通过本文的交流只是我们彼此成就的开始,因为人生所有的修炼都只为在更高的地方遇见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让孩子成为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斯坦福教授:学霸和学渣的差距,就在于这两种思维
这种思维模式,能让孩子的大脑越来越聪明
告别懒惰,如何让孩子养成勤奋的习惯,这个方法有必要试试~
"表扬孩子"与"鼓励孩子"差别巨大!
夸奖孩子最应该忌讳的一些字眼,很多人不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