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2:了不起的女孩不是好女孩?少数族裔文化对此有何影响?
原文:13、有一 张“对胃口” 女孩的照片,就是成功展示男性魅力的新证据。女孩会因性感遭人骂“ 荡妇”,但男孩不一样,他们会因自己的性感赢得注意力和社交热度。性爱短信赋予男孩爬上自己性别高层的机遇 。

感受:双标不要太明显。这个问题也跟性的自主权有关,女性往往需要隐藏自己的性欲望,而男性则需要表现得欲望很强烈。这种文化需要警惕,否则对两性都是伤害,所以不要那么轻易就羞辱女性为“荡妇”,鼓励男性去把女性当做猎物追求。

原文:14、光打字不说话的女孩会失去面对面谈话的机会,而后者有助于发展社交技能和提高沟通能力。依靠短信解决最难应付的谈话,并不能让她们更理智或有效地解决现实冲突。

感受:是的!我发现自己现在打字很多,面对面交流变少,沟通能力退化,所以今年也努力地想要调整,没事多跟朋友见面聊天,避免打字。

原文:15、尽管对“了不起”的定义有区域性差别,但始终存在一条底线。自以为了不起的女孩打破了一些规矩,这些是关于女性特质的规定:女孩必须谦虚,自我克制,沉默矜持;女孩必须友善,先人后己;女孩的权力源自他人的喜爱和肯定,来自人脉圈,而非自身能力。打破这些规则,就会给人留下“自以为了不起”的印象。

16、人们在衡量“自以为了不起的女孩”时有一个共同标准,而且从未改变过:这类女孩往往流露或闪耀着坚定自信的光环。她也许对自己的性感程度、独立个性、身材或口才充满自信,她拥有野心和欲望。自认为了不起的女孩通常是否定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的女孩,而自我牺牲和克制正是“好女孩”的标准。她的口头和肢体语言乃至穿着打扮,都在说明自己并不会将他人放在首位。

感受:我最近几年对自己有一个观察:我不太会和特别自信的人相处,或者说内心有一点抗拒,具体的原因我还没想清楚,但好像跟上面提到的内容有点关系,因为我自己就不属于“自以为了不起的女孩”(褒义),所以跟她们在一起我会不自在,仿佛隐形人。

原文:17、研究者发现,“好女孩”必须贬低自己,因此寻求恭维时要采用峰回路转的方式。

感受:在上野千鹤子老师的《厌女》中也提到类似的现象,就是在女校的漂亮女孩,不能既漂亮又聪明,否则就会被排斥,而是要表现出笨笨的状态,才能被接受。

原文:18、“模仿”是一种谴责,女孩们有时会将竞争和嫉妒隐藏其中。女孩常常说自己讨厌模仿者,因为她们想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感受:高中时期,隔壁班有个家里家境富裕、很有个性、攻击性和伤害性的女孩,听别人说她曾经因为对方直直盯着她,扇了对方一巴掌(她穿着和打扮都与众不同,在一众普通的学生当中特别显眼),找人打架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又因为家里不仅仅有钱,也有点势力,所以虽然经常违反学校规定,但学校也不敢拿她怎么样。

我跟她接触不多,更多的时候觉得她有点可怜,因为感觉到她很希望被人关注,被人爱,而家庭似乎没有给到她,据说她会莫名其妙地哭,会自残,也会做出很多在当时看来离经叛道的事情,所有喜欢她或者她喜欢的人,她爸爸就会派人打一顿威胁一下,让他们离她远点。

现在看来,她可能患有心理类疾病,做的一些事情颇有点行为艺术的意味,比如她会扮成乞讨人员的样子在镇上最热闹的街道上乞讨,然后让其他人偷偷的在角落里拍下视频,结束后再把讨来的钱给路边真正的乞讨者。

有一次,她说自己很讨厌某个女生,因为她模仿她在眼镜的镜框上贴钻石、涂不同颜色的指甲油,大概就是源于这个心理,她的这个创意确实引起了全校追赶时尚女孩的关注,形成了潮流。

这里还想多分享一点她的故事,高三的时候,因为她跟一个艺术班的女生谈恋爱,他爸爸找人强行把那个女孩安排到了北京上学,那天下午,整个走廊里响彻着她撕心裂肺的哭声,几个人拉扯着她,扶着她。在那之后,她就休学了,我再也没听过她的消息。

原文:19、否认自己具有伤害他人的能力,会进一步巩固刻板印象,让我们认为女性没有攻击性。我们在文化中成了帮凶,抑制坚定自信的女性,将攻击行为病态化、私人化、隐性化。这同样也压制了对女孩刻薄原因和途径的公开讨论。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态度让我们彼此之间产生隔阂。如果任由这些小片段局限于私人和情感领域,继续想象霸凌者都是胆大包天、堕落无比的小霸王,相信我,这样一来,我们就根本无法客观公正地看待另类攻击行为。这还会剥夺我们女性享有真诚姐妹情谊的权利,因为开诚布公意味着我们首先要承认,我们内心都有刻薄的一面,都有具备攻击性的一面。女性朋友们,我们的确如此。(感受:醍醐灌顶!)

原文:20、如果一个女孩是否被爱取决于她是否符合他人的条件,就毫无自尊可言了。她们情愿让他人控制友谊,这一点与在暴力关系中甘愿维持现状的被欺辱者存在相似之处,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不趁早教会女孩识别、抵制这种互动方式,也许就会导致她们在成年生活中忍受暴力。

感受:说实话,这个在我国的环境下很难实现,因为家长们的口头禅是“你不听话就不要你了”,“你不做什么什么我就不爱你”了,因为他们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原文:21、非裔美籍家庭通常有强大的亲戚网络,一些孩子有“干妈”,女性共同养育孩子。这些女性实践着“一种更为广泛的关爱伦理,黑人女性有责任关爱黑人社区的所有孩子”。(这些母亲知道,“如果女儿在限制黑人女性机会的环境中过于安逸,就会继续承认自己的从属地位”。

感受:这种网络让人感动,事实上,底层人民也确实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对抗来自拥有更多话语权的主流群体的压迫。

原文:22、(非裔美籍)除了在文化上允许女孩公开表达攻击性,语言还充当了社交压力的缓冲带,让女孩不必迫于压力陷入与人毫无冲突却虚假的关系中。语言能够提供一种表述途径,让女孩始终感受到真实的自己。

倘若一个女孩在冲突中失败或逃避冲突,可能会被叫作“窝囊废”,更容易遭遇暴力。“像窝囊废一样躲闪”指的是被袭击时不愿反击,即“打不还手”,这在一些地方可是大罪。

感受:有点羡慕有攻击性的女性,因为我完全做不到,但我不支持攻击不直接反击的人,因为这也是一种谴责受害者的暴力。

原文:23、成绩优异的非裔美籍女孩在心理层面也许并非表里如一,慢慢进入主流白人学术文化圈后,她们可能会越来越沉默,努力不让他人对自己的成就产生怨恨。感受:有点悲哀。

原文:24、被人欺负过的女孩会带着新力量从这段经历中站起来,她们长大后会选择健康的关系,避免虐待的关系。她们自己的经历会催生辨识有害人群的能力,能够在被伤害前就识别出这些人。如果文化环境在女孩经历痛苦时能够重视她们的感受,她们中会有更多人得以脱离困境并从中受益。(真好)

原文:25、黑人女性清晰呈现了文化对女性力量、声音和攻击的压制:她们愿意在公开场合发声,捍卫自己,维护家庭,且不顾是否有男性在场,她们敢于说出所思所想——这一切都有悖于社会的社交和性别秩序。(好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芭比娃娃的影响
文化差异下的女孩如何看待性骚扰 - 萝卜网 - 人人都是艺术家
身为美籍越南裔画家,何广(Quang Ho)在欧美艺术圈引人注目
英语成为国际语言之谜
这事印度媒体承认了,美国媒体还在沉默
女性的隐藏攻击文化:被霸凌过的孩子如何长成大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