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练琴:重回音乐》读后

《练琴:重回音乐》

【美】格伦·库尔茨/著  林幻奇/译

漓江出版社 2014年12月第1版 2018年2月第2次印刷

定价:35元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美国的小男孩,出生在一个从来不缺音乐的家庭。母亲会在钢琴前弹奏儿时就学会的肖邦和莫扎特,生育了三个孩子,四十岁还会每周踩着学校的石子路去上吉他课。

7岁时,他拿起母亲的吉他,看着吉他曲集自学了几个和弦,很快就能弹奏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

8岁,他开始在母亲那个吉他讲习班上课,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学习吉他。

10岁,已经是吉他讲习班里的明星。

12岁,能演奏斯考特·乔普林的《哭泣的杨柳》(Weeping Willow Rag),这是老师保罗都演奏不了的曲目。弹吉他,成为他的梦想,他觉得自己就是个音乐家了。

六年级的时候,得到一把二手电吉他,找到一帮朋友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排练几个月之后就充满自信地在学校集会上表演。

16岁的一个星期天早晨,忽然着了迷,完全被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给吸引住,梦想着成为他那样的艺术家。

17岁生日之后不久,在卡耐基音乐厅听了安德烈斯·塞戈威亚的独奏音乐,满怀敬畏。

高中毕业前,最后一次在吉他讲习班表演,观众们为他的演奏惊叹欢呼,他为这些反馈兴奋不已。

17岁那年的秋天,开始到波士顿新英格兰音乐学院读书。父母虽然为他的前途表示担忧,还是接受了他要成为一名音乐家的决定。

在音乐学院,重新开始最基本的技巧训练,第一节专业课上,老师艾伦把他从一个音乐会吉他演奏家变回了初学者。本科四年,他孤独地练琴,反复纠正以前的错误,不停与自我抗争。

大二某个冬日的午后,被老师艾伦邀请到他的公寓上课,学校有一长排的吉他手排队希望得到老师的教诲,而他只挑出一个学生在校外进行私人指导。

19岁,参加由长岛区《新闻日报》报纸赞助的青少年才艺大赛,演奏弗朗西斯科·塔雷加的《阿拉伯风格随想曲》,获得决赛第一名。

大三开学前,跟父母一起去百老汇看了彼得·谢弗的戏剧《莫扎特传》,感觉自己被这部戏剧砸得粉碎,恐惧自己会变得平庸。回到家,父母都睡去,他把自己关在厨房里练琴。

大二开始,每个礼拜都去工作,在各种开幕式演奏。大三那年的春天,在一个婚礼上演奏,每小时55美金外加40%的小费。想过不要练琴了,但没有放弃,不愿意去过一种不错的生活。

大三快结束时,被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吉他演奏家之一的佩佩·罗梅罗挑中,参加为期一周的大师班。

大四的冬天,在波士顿戈达德教堂举办一个小时的毕业音乐会预演。次年5月,成功完成两个小时的毕业音乐会。

21岁,以学生身份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希望像一个音乐家一样生活。

四个月之后,完成了毕业所需要的全部要求,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就从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毕业了。

毕业后,在维也纳大学附近租了公寓。跟同学马库斯一起,在各种咖啡馆、夜总会演奏。跟来自德国的克里斯蒂娜谈恋爱了,她是一个天才中提琴手,来维也纳接受专业训练。

22岁那年的7月,恢复练琴到练琴状态,报名参加了米兰和马德里的吉他比赛。持续练了三个多礼拜后,第一次出游欧洲,整整一个月没有没有碰吉他。

秋天回到维也纳,在一家教授商务英语的学校里找到一份工作,以每小时60拍的速度在课堂上轻轻演奏音乐,据说能促进学生掌握语言。

冬天,跟马库斯一起寻求收入来源,以期在各种开幕式上演奏。

23岁那年的5月,到维也纳已经两年。克里斯蒂娜已经在维也纳第二大的交响乐团实习,同时还在音乐学院上课。跟马库斯到格拉茨一家画廊进行最后一次演出,15年的练琴生涯从此以后结束。

9月,不再寻找演奏机会,离开维也纳,回到了纽约。住在姐姐的公寓客房里。

10月,在一家出版社出版音乐书籍的分公司里找到一份编辑助理的工作,每天都感觉在浪费生命。

同年冬天,申请了文学学位的硕士课程,拿到奖学金以后,辞掉了工作,搬到加利福尼亚。

完成硕士课程之后,在旧金山一家当代艺术博物馆做了几年咨询顾问,又在因特网泡沫上做了一些冲浪活动,后来在一所艺术学院教书。

整整10年,过着与音乐无关但舒适的生活,吉他一直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三月里一个寒冷的夜晚,读到以前的笔记,听到毕业音乐会的录音,再一次感到自己作为音乐家的所有生命历程都是一个错误。拿出吉他又放了回去,彻底退出。

六个月之后,又开始练琴。这一次,不再追求遥远的理想,而是立足于现实。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中国的小女孩,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童年听得最多的音乐是松涛声,蝉鸣鸟叫声,蜜蜂嗡嗡声,以及鸡鸭鹅和狗的叫声。

她的初恋发生在10岁,准确地说,是暗恋。四年级,班里来了个代课老师。说是老师,其实他也才16岁,隔壁村的,还是师范学校的学生。

在小女孩眼里,他就是一道明亮的阳光,白T恤,牛仔裤,背着吉他,把她的整个世界都点亮了。但他只待几个月就走了。

升到初中,惊喜地发现原来他分配到隔壁的小学教书了。然而,除了因为成绩优异,能让他在学校宣传栏看到自己的照片,她什么也不能做。有时迎面碰上,她也只是低低叫一声“王老师”,然后红着脸飞快走开。用照相馆那把只剩两根弦的吉他道具照相,她甚至都不知道怎么摆放它。而他,据说在准备考音乐学院。

初二暑假,央求大姐的同学,借了他的吉他和一本书,123在哪里都搞不清,开始自己在家里对着书弹,弹到左手出血,也只学会几个和弦。

然后,漫长的岁月过去,经历种种生活,她都没有再碰过吉他,但总是能轻易被吉他的音乐打动。他,据说考上了音乐学院,如今不知道在哪里,过着怎样的生活。

2015年,她辞职了,结束朝九晚五勤出差的生活,她想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拿这时间来做什么呢?当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学吉他,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喜欢程璧,她选择了古典吉他。

2015年5月3日,开始上第一节课。老师很好,她却经常请假外出旅行,一直到2016年4月12日,几乎一年的时间,才上完第一阶段的12节课。

2016年4月19日,开始上第二阶段第一课。到5月17日,上了4节课,又因为长时间外出旅行,停课了,一直停到现在。

2017年5月,她举家搬到另外一个城市生活,两把吉他都没有随身带。2018年2月,捎过来一把,但琴盒一直躺在角落里。

2018年11月22日,在生活翻天覆地变了又变之后,她打开琴盒,重新拿起了吉他。

两个故事,完全不一样的开篇,不一样的发展,但是,有着一样的结局。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叫格伦·库尔茨(Glenn Kurtz),他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练琴:重回音乐》(Practicing: A Musician's Return to Music)。

第二个故事的主角呢,就是我。

我们两个人的交集,就是我看了他这本书,跟随着他的文字,一起感受了他内心的狂喜、痴迷、兴奋、恐惧、沮丧、痛苦、孤独……还有平静。

看到年纪轻轻的他被巴赫、莫扎特这些神明击中,全身心沉浸在音乐的世界,真是羡慕。12岁,我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完全一片懵懂,他已经树立一生的追求,并且狂热地投入。

而看到他在音乐学院里的那些日子,被各种负面情绪纠结拉扯,真是心疼,只想告诉他:“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尽管一直承受痛苦的煎熬,他还是学得很好,不然,何以能被艾伦老师选中到校外进行单独指导?又何以能被一流的演奏家佩佩选去培训班?能在才艺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能圆满完成毕业音乐会,某种程度上都证明了,他的演奏技巧可以支持他实现演奏家的梦想。

但是,他没能通过自己那一关。恐惧变得平庸,自我怀疑,最后,他证实了自己的恐惧和怀疑,成功消灭了自己的理想。

他的故事乍一读完,觉得很悲伤。可再想一想,他虽然没能如愿成为一个音乐家,但他在音乐里感受到的一切、音乐给予他的一切,以及他为音乐付出的一切,构成了他练琴那十五年丰富充盈的生命。

看到他最后与自己和解,因为失去音乐而获得人格的完整,为他感到高兴。

这本书的思路很跳跃,作者在过去、现在的时间里来回穿梭。书中充满了各种丰富感情和深刻思考,文体上像是带着哲思的抒情散文,叙述着他与古典吉他之间的相爱相杀。其间还夹杂着吉他的历史追溯,和不少关于吉他演奏家的趣闻轶事。

值得一说,我认为翻译很好,词句表达很贴切,读起来很流畅。译者林幻奇,也是古典吉他演奏者,从小接受音乐教育。2012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成为该院历史上首位古典吉他专业硕士。

这本书我看得很慢,几乎是逐字逐句看完的。作为一个还没入门的古典吉他业余爱好者,在这里得到不少启发。我摘抄了很多语句和段落,有些是自己深以为然,有些是深有同感,更多的,是被作者深深打动。

天赋秉异的美国小男孩,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平凡普通的中国小女孩,却实现了自己的青春梦想,因为她的梦想很简单,就是弹吉他。现在,她每天都弹着。

摘抄附录在此,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中文版序

P1:练琴不仅仅是一种活动,或是一种精神集中的特有形式。练琴同样也是一个故事。

P2:如果我们不曾想象这样一个未来的自我,一个比现在更优秀的形象,那么每日的音阶或是各种练习,以及无尽的失误、缺陷会压垮我们。

P2:熟能生巧……很不幸,这句谚语其实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样说或许更为真实:练习使人养成习惯。你既可以练习完美的技巧,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可以轻松地习得错误和坏习惯。

P4:所以练习是一个关于进步的故事,一个达到完美的缓慢过程。但是练习也包含了一个相反的故事,一个关于被恐惧和自我批判吞噬,直面不可逾越的缺陷以及无能的故事。

第一章 坐定

P3:曾经有一句古老的、乐观的隐喻是这样说的:当一件乐器调准了音以后,它奏出的声音道出了世间的欢乐和宇宙的秩序,稍纵即逝的美感以及渴望爱情的战栗。

P5:我故意弹得很慢,在思维上构建一个声音的三步走模式——触弦,聆听,再触弦——直到双手都能意识到彼此的存在。

P9:和每个练习的音乐家一样,我深知练习的苦与乐。喜悦来自于你能够听见声音不断地从你的乐器中喷涌出来,痛苦在于你始终发觉你脑海中那完美无瑕的音乐越来越清晰,而你手指弹奏出来的音乐却怎么也跟不上你的脑子……让雅克·卢梭在他1767年出版的《音乐词典》中警告说:“不管我们有多努力,你必须有艺术才华,不然再多的勤奋也是枉然。”

P16:玛德琳·布卢瑟在她的《练琴的艺术:从心底创造音乐》一书中提到:“练琴的目的在于培植一个松弛的心灵,一颗开放的心,一种自由和自然的动作,以及充满活力和喜乐的听觉。”

P17:练琴是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冥想和精神治疗。但是在这之前,练琴是你讲给自己听的一个故事,一部教育小说,一个关于教育和自我觉醒的传奇。

第二章 触动琴弦

P38:音乐述说了一些东西,虽然我无法用语音表达那是什么,可是我确信那是直指人心并且深邃的。音乐点燃了我之前生命中从未有过的情感:痛苦、渴望、狂喜。

第三章 柔板与赋格

P53:里尔克在1907年写给他的画家妻子克拉拉的信中提到:“并不仅仅是教育或者刻苦使得人们能够如此热忱地投入到一项工作中去。而是喜悦,是一种其他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人类因为这项工作而产生的自然情感。”

第四章 越练越错

P79:我的手指总是走到老路上去……我必须重新学习如何坐,学习如何持琴,学习音乐如何作用于我的身体,这样才能根除弹琴时的紧张。最后我终于忍不住吼道:“你能不能干些正确的事情?!”我筋疲力竭地离开琴房,压根儿没弹几个音。

第五章 G大调练习曲

P82:如果我只是要做些音乐白日梦,我可以永远这样坐下去。这真是一个既舒适又可怕的想法:永远这样坐着。我身体的一部分不想前进,只想永远保持这样。另一部分却永不满足,想把我听到的,我的白日梦,变成现实。

P84:要纠正一个错误很简单,但是要改进你的技巧意味着你必须否定所有你之前的练习,用根号的习惯去替代以前的坏习惯。

P88:我就这样在学院狭小的琴房中与我这双“被限制的”双手愤怒地搏斗着,这些问题时刻在我脑海中徘徊。我每做一个动作,就感觉自己被更加限制了一点。我觉得少了些什么,而这些失去的东西使我越来越痛苦,直到我都听不见自己的演奏。取而代之的,是听到“吉他仍然是吉他”。我觉得没有什么能比这更伤人了。我对自己和自己的才能感到不满;我想要进步。可是那些评论的声音始终在说:“你永远都只能是这个样子了。”

第六章 世上最美的和弦

P98:我试着保持平静,但是我已经在摇晃,发颤,突然在某一瞬间,终于控制不住想要呐喊,啜泣。这份寂静实在让人难以承受。我真真切切感知到这首浪漫曲。它根本不是什么故事,它是我生平听过的最孤独的音乐。

……在某个正确的时间点,音符能够揭示情感的力量,深层感知力,真理世界好像是被这种方式表达了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P110:音乐的本质是揭示。然而生活的本质,好像却是失望。我这次弹得很好,弹得比以往都好,拿下了比赛。第一次,音乐让我表达出分享经历的喜悦。但是一旦音乐结束,这种体验就悄然而逝。和谐并不永远存在,但是我们却一直在渴求着。

……在19岁这个年纪,我想要得到更多,我想让音乐占据我生命的全部。

第七章 《祈祷与舞蹈》

P112:如果你在演奏过程中放慢速度,那再困难的东西也会变得简单。但是,放慢速度演奏本身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P113:此时此刻我觉得吉他简直是个陷阱,焦躁是我的命运,是我那陈旧的,挥之不去的历史。可能这首作品对我来说太难了。每一个音乐家都有一些技术上的极限,或许这就是我的极限。但是这种想法使我更加觉得焦躁。

P117:不要对吉他产生什么幻想,让它只是一件乐器。不要抗争,学着去顺其自然。

P133:而索尔,则对他受到的每一个不公评论淡然处之。

……“我们为什么要寻找一些新的辞藻或者将吉他与钢琴合小提琴作比较呢?那些也是很好的乐器。但是有谁能说哪一件就比另一件更完美、更有表现力呢?”

……他这样对他的的朋友(阿瓜多)说道:“吉他比你自身要伟大,每一件乐器都是。把你自己交给那种伟大,让它打开你的心灵,拓展你的想象力。但是千万不要用你的认知限制了乐器的精神。竭尽全力去创作你能创作出来的音乐……让吉他成为吉他吧。”

第八章 厨房音乐

P140:“平庸无处不在,现在和未来都一样。”

……萨列里的悲剧揭示了我最深层的恐惧——我的才能注定我会变得平庸。

P144:音乐学院是一个野心过度集中的地方。我们事业的成功,取决于你比别人了解更多的音乐。可是我们的野心往往使得我们变得心胸狭窄。我们听音乐就是为了抓别人的毛病而完全不是从中获得启迪,就好像在说:“如果我不是最棒的,那谁也别想成为最棒的。”

P145:真正的悲剧并不是因为别人是天才……不,真正的悲剧在于,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竞争使得我们的音乐变得渺小。我们所听到的毁掉了我们。

P149:我突然觉得或许放弃抗争、放弃比赛、放弃练习的生活更加舒适一些。不要总是练琴了。如果我想要的话,我可以过上好日子,就像我的父母一样。我不需要再进步了,我已经足够优秀来养活自己了。即使是学院里也没有几个老师达成了我想象中的演奏事业。

……当天晚上我再一次翻开乐谱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出了两年、三年、十年以后的我。那个放弃了练琴道路的我,周而复始地在婚礼上演奏着同样一套作品,制造着美丽的、经典的噪音来装饰场面。我突然感觉浑身发颤。一个不错的生活,这是我所追求的一切的对立面……如果我依然有机会去创造伟大的音乐,却去过一种“不错的”的生活,那简直就是不可忍受的背叛。

P150:对于我来说,比知道自己实力不济更可怕的是生活在平庸之中,我惧怕那种永远对着那些根本不懂音乐的人演奏同样一套曲目的生活……与此相反,令我恐惧的是另一种命运,如噩梦般,我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无尽的悔恨中:“如果当时我听得再仔细一些,如果我再用功一些,再努力练琴的话……”

第九章 《大教堂》

P157:人们很容易忘记音乐是如此简单。我就像是一块共鸣板,我的职责是传递激情,平衡张力。制作一件乐器并且学习演奏它,这牵涉到复杂的物理学。但是音乐只关乎振动,以及如何感动自己。

第十章 往事如音

P171:我肘部的过于紧张只是一个表象,这个防卫性的动作表达了我对于把音乐给予别人而把自己掏空的恐惧,我害怕自己变得一无是处……所谓真正的表演,是给予,把自己的音乐给予别人。是的,这正是我所企盼的。

第十一章 《蓝色吉他》

P186:音乐只存活在表演之中,只有到那时我们所听见的东西才变得真实……练琴就自身而言是一个追求完美的理想。只有表演才能把练琴变为可以分享的生活,在那里我们段时间与别人的交汇,变为音乐。然而练习是一个必要的谎言,它让我们停下,振作起来。它是表演的内在生命,是使我们发展、成长、前进的内在力。

第十二章 一件被误会最深的乐器

P207:我脑子里慢慢涌起一个黑暗的念头,这个念头来源于多年的自我怀疑和抗争。或许在我30岁,35岁,40岁的时候,我依然每天会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公寓里,幻想着那种不一样的生活,那种置身于音乐世界中心的生活。幻想着音乐厅,幻想着成为艺术家。演奏会的机会像毛毛雨,永远也解不了渴。我们没有方向。

P209:事实上,我才刚刚开始学习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是这个世界却不是我想为之奋斗的世界。就在那一刻,我看见了我的理想与现实之间那不可逾越的鸿沟。这道鸿沟让我觉得我找不到在自己的位置。长久以来因为无尽的渴望而积聚起来的痛苦在瞬间瓦解了。我理想中的音乐世界随之轰然崩塌。并不是我的手指让我失败,也不是我的技术和才能应当受到指责。我只是把艺术家的生活想得太天真,太孩子气了。我投入太多的渴望,太多的诗意,太多纯粹的 天真。这种图景毁掉了我。

第十三章 起身

P215:我花了整整十五年时间练琴来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是我却误解了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事实上真理是这样的:音乐的伟大之处并不是想象出来的。相反它是特定的,物质的,实际的。无论我的视野有多远,我对音乐的感觉有多深,表演的好坏永远落在你弹得好或是不好上面……我为自己曾自以为与众不同而感到愤怒,现在认清自己没什么不同,这更让我愤怒。

P217:任何一个放弃儿时梦想的人,余生都会生活在失落和悔恨中。

P218:加利福利亚是一片重塑自我的土地。在经历了四年波士顿琴房的孤独以及两年维也纳的灰暗之后,北加利福利亚留给我了一片从未遇到过的明亮蓝天。那种蓝深不可测,直指人心。我慢慢地走出了迷失、沮丧、愤怒的状态,开始接受告别音乐这一事实。接受心碎,不再抵抗成为另一个人对我来说是一种解脱。我把吉他带了过来,但是一直放在衣柜里从来不去碰它。

P221:再一次被这些充满生命力的情感击中,我意识到当我告别音乐时究竟失去了多少东西。我为自己建立起了成功且有趣的生活。但是我在这些尘封的笔记中遇到的却是充满灵感的炽热生活。突然我感觉之前练琴的岁月都没有被浪费,但之后的时光却是一种浪费。

P227:现在,练琴对我来说已经完全不同,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以前的我。告别音乐,我经历了最可怕的事物,那些我曾花费数年在琴房里与之抗争的事物。我的音乐理想表达了我的渴求,我的希望。但是,当我退出,藏匿于练琴之下的,那些所有我不想要的事物,那些我惧怕的事物,最终都被解放出来:愤怒,痛苦,狂怒,对于自己不够好的空余,没有音乐我就一无是处的感觉。在音乐里,我拒绝接受这些感觉,所以我只好在生活里来经历它们。这是我上到的最艰难的一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维也纳广播交响乐团面临裁撤危机,伦敦交响乐团推出专项奖学金扶持计划
看了世界顶级音乐学院的钢琴,我才明白练琴为什么要持之以恒!
梁博:声音不是最好却最较真
乐器也玩儿小清新
二胡演奏家宋飞
乐器为什么辣么贵? 原来限制我学琴的不是能力,是财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