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曲溪的前世今生
userphoto

2023.09.29 福建

关注

曲溪的前世今生

涂明谦

官方介绍

曲溪乡地处梅花山北麓,属玳瑁山脉中山区,东南面群山起伏,高而纵深,千米以上山峰近60座,其中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有14座最高峰是将军山和天子山,海拔1665米

曲溪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春夏多雨,夏无酷暑,年平均日照时数155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约20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3月至6月

罗胜村海拔1200米的高山上,有古杉木2株,树龄980年以上,其中1株高34.8米,胸径191厘米,材31.6立方米,称杉木王

到2011年为止,曲溪乡有耕地0.64万亩,人均1.2亩。主要农产品:芫荽,李子,香菇,番石榴,花椰菜,红苕,小芋头,茅菜。

截至2020年6月30日,曲溪乡辖9个行政村,为曲溪村、黄胜村、蒲溪村、木陂村、大东溪村、冯地村、罗胜村、白石村、军山村,乡人民政府驻地曲溪村。

曲溪沿革

《崇祯汀州府志》:“连城 宋一乡统二里四团,国朝改为六里,统图三十二,今减一。在城里 旧古田乡,附县,统图四。姑田里 旧姑田团,县东九十里,统图六。南顺里 旧南顺团,县南四十里,统图八。河源里 旧河源下里,县南八十里,统图五。北安里 旧北团,县北六十里,统图四。表席里 旧席湖团,宋志县有表正里,疑并入此里,故合名表席,县东南一百一十里,统图四。”

属汀州长汀县古田乡

1133年之前,属汀州长汀县古田乡

1133年之后,属汀州连城县古田乡姑田团

属福建路汀州莲城县古田乡姑田团

属汀州府连城县古田乡姑田里

属汀州府连城县古田乡姑田里

民国

属姑田区曲溪保,姑田区为连城第三区

现代

1949年,属姑田区李曲乡。

1958年,成立曲溪公社。

1984年,改公社为曲溪乡。

关于古代汀州古田乡和姑田里的关系,请参看拙文《姑田的前世今生》。

道途、疆域四至与人口

道路

205国道山海关至深圳,称山深线,自姑田经过曲溪出文亨,境内长度五公里。

交通战备公路,经东溪、蒲溪、香根、村子洋,与205国道相接。

交战公路,与步曲线部分重合,起于步云,终于曲溪;与连新线部分重合,起于连城终于新罗。

上村线、姑梅线,穿境而过。

永武高速擦边乡境,无出入口。

疆域人口

曲溪乡政府驻地曲溪村,下辖9行政村,全乡一共有59个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山乡。地处连城县东部,玳瑁山之中,北部和东北接姑田镇,正东接赖源乡治,东南接莒溪镇的乐地、高地、厦地,东南接赖源科明、黄宗,正西与文亨镇席湖营接,西北与揭乐乡接。曲溪区域总面积157.86平方公里,截至2019年末,曲溪乡户籍人口为5087人,常住人口当然远低于这个数字。

道途归属

曲溪距连城县城25公里,距姑田9公里,距莒溪40公里,距赖源35公里,所以历史上一直归属姑田里。

地名由来

曲溪

曲溪这个名字出现得比较迟,这个名字当然也是来自对水脉水源的认识。溪水流动,自然运转,在山林中形成百折之势,所以人们将在深山中的溪流与相对平地上的那些溪流和某些断裂带上的溪流进行对比,他们会发现山间溪流在无人工干涉的情况下,会曲得厉害。而近村庄的河流则会因为田亩周正和灌溉需求被修直,差异很大。

这大体是曲溪的来源,在曲溪乡境内,也不是所有的溪都叫曲溪的,比如蒲竹溪和元甲的溪,就在大断裂带上,一路直下,很直,一点也不曲。所以这个曲溪,专指流入姑田溪的那段。

《康熙连城县志》:“曲溪 姑田里,水流至小淘。”

至于曲溪的这个名字,宋代方志,没有提到到姑田以下级别的村庄和区域,我们无法证明。曲溪这个名字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应当是明代开始。

清初的连城方志,可以证明曲溪这个名字最迟在清初就已经开始使用了。

《康熙连城县志》:“东乡 郑屋村 楮岭下 布地 御地 余地 大小洋地 小地 陈地 大地隔 雷鸣地 徐地塘 北坑 邓坑 曲溪 南板 黄胜地 后溪 香根 蒲竹 东磜 姑田 溪边 华坑 丰头 源隔 董波 招洋 坎兜 石后 新庄 后洋 郭坑 溪口 城兜 长诰 磜头 芜头 济溪 冯地 郑地 小地 山背 当坑 赖源 马面下 官屋坝 松溪坂 黄沙窑 石燕背 罗胜地 老屋营 同关窑 大河思 陈地。”

可印证的方志还有一段。

《乾隆汀州府志》:“蔣正春 連城人。母吳氏死于㓂。正春聞拊膺大慟,追擊賊于涯婆嶺,殱其魁,余黨悉遁。因獲賊所俘男婦,悉歸之。順治間,賊䧟連城,正春率衆固守其鄉,㓂莫敢犯,又捐貲除道,自頼源至永安湖口及曲溪司,一百二十里,行人德之。少年嘗遭蠱毒,因精其方,以施人全活頗衆。年六十八,無疾而逝。”

这个涯婆岭在哪儿呢?

姑田地方的人们和连城的一些方志说这个涯婆岭在姑田靠永安方向,其实是不对的。

为何?这有一个劫掠的途径的顺序问题。

因为从永安沙县这些地方抢掠,所以那些妇人男子是向南方带,在途经姑田里时,杀死了蒋正春的母亲吴氏。贼寇离开姑田继续向南,经过曲溪时,被复仇的蒋正春父子追上。贼寇被击杀了首领,余党星散。

《康熙连城县志》:“鸮婆岭 曲溪。”

涯婆其实就是崖鹰,客家人把大多数奇怪看起来有异能的东西称为婆,因为有力量,所以叫婆。比如蝙蝠叫檐婆,比如蟾蜍叫鸡寂夜婆,所以老鹰就叫崖婆。这些山岭往往是高不可攀,人们只能在这里绕行。

但是上头这条蒋正春条目,给我们好几个信息。

1、这位蒋正春很能打,胆气与武功相匹配,于群寇中“殱其魁”,能把贼魁杀了,这是很强大的人。事实上也是,他还是开创了蒋氏元甲纸业的人,是姑田制纸行业的公认祖师爷。

2、蒋正春身份复杂,同时还是山中经验丰富的猎人,知道如何围猎,他能于山岭中追击贼人,那对道路无比熟悉,同时他一定抄了近路,极有可能是绝壁速升一类的天险飞渡;同时,知道如何用草药救人,能解蛊毒。

3、他带领众人修通了赖源至曲溪和赖源至湖口的道路,这两条路今天的现代公路也大体走这样线路,除道,就是把树木藤蔓除去,将已经有的道路进行维护。汉代赵晔编著的《吴越春秋·夫差内传》:“王闻之,除道郊迎,身御至舍。”说明古代曲溪一带树木极为茂盛。

4、曲溪有官方设置的“司”,这个司应当是今天派出所的级别,有司兵那种。这种司的称谓,不一定是曲溪有巡检司,但可以是曲溪当时有巡检司的派出机构。《隆慶永州府志》:“寶慶府界,舖九,柳溪,石板,斷橋,西江,蘆洪,都塘,長冲,花橋,周家,共司兵二十一人。西至全州净界界,舖一,曲溪,司兵二人。南至零陵縣磨頭界,舖四,永安、大塘、獅子、石期,共司兵一十六人。”当然这些曲溪司的兵丁是归连城的北团巡检司管辖。

5、“贼陷连城”,这指的是顺治初那场浩劫,蒋正春万历崇祯之间,是跨越明清两代的人,而曲溪这个名字,是明朝就已经开始使用,但是否能推至明以前,就没有史料支持了。

结合两方志中信息,可以肯定,曲溪这个地名在明代已经开始用了,清代渐次繁荣,人口多起来,变成正式的行政村庄。

曲溪的历史归属问题

曲溪我们之前说,行政划分上在古代一直在姑田里,但事实上还要复杂一些。

《康熙连城县志》:“潼关寺 姑田里曲溪,南六五甲,僧福境纳租银伍拾参两肆钱柒分伍百。”

也就是说潼关寺所在,曲溪,税收归南顺里。

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末民国。

《民國連城縣誌》:“潼關寺,姑田里曲溪,南六五甲,僧福境納租銀五十三兩四錢七分五釐。員峰山,姑田里洋地,姑五五甲,道人陳華,納租銀三錢四分五釐,巫福崇户下。”

我们能看出来,行政上归姑田,但税赋上缴则归南顺里。

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当时在曲溪设有关隘,而养关隘的兵员,要从当地寻找供养。《崇祯汀州府志》:“瓦碗碟窑 二座,姑田里。铁炉 四座,俱姑田里。”

当然,更大可能是曲溪离南顺里更近,他们如果烧出了瓷器直接带到县城里就可以换粮抵税赋,将税赋归于南顺里更方便,不必再一次运到姑田去完粮完税。

所以曲溪虽然地属姑田里,但税赋则归南顺里。当然还有一个归属原因,我们后头说。

潼关窑和潼关寺

大部分明代以后的志书和现代志书都这样写曲溪的这个名胜之地。为什么呢?

因为“山河表里潼关路”啊,这个诗句的影响太大了。

同时当年官方在此设关隘,也是事实,这个地方就像是潼关一样,有表里河山的天险的味道。

但是确实从明以后的志书可能都错了。

《嘉靖汀州府志》:“同關寺 在姑田里,五代唐天成間建,洪武十二年復建,舊為院,今改為寺。”

我们今天能看到最早的汀州地方的志书写为“同关寺”,这不是错误,而是我们的想象力和思维习惯出现了惯性,还有就是《潼关怀古》的力量实在太大。

其实古代山区的关卡,由于山高路险,本身就设置在绝险之处,所以哪怕名头很大,关的规模不会太大,特别是明代之前,很多都是小关。比如曲溪这个关就是一个典型的宋代之前设置的小关。

这个关,一旦小起来,兵员和后勤人口就不会太多,那如何进行有效防御呢?

毫无疑问,这是和烟墩体系配合使用的。

如果沿途方向上有贼寇入侵,烟墩的守兵就会举火燃烟,山区动物的粪便以狼粪最佳,因为食肉啃骨头大量无法完全燃烧的物质,大颗粒物质升腾,烟白且直,不行就狗粪,当然这差很多。平地营寨中的驻军和那地方上的乡兵,看到烟墩的信号,就会前往险要之处设防,而前方一些关隘的士兵已经动身带着敌军信息向后方传报,战争机器的齿轮启动。平时这些关隘只有少数兵丁盘查,他们在一定时间会与山下换防。这种制度和民政不太相关,所以在连城的志书中没有提及,甚至没有提及曲溪这个小关,原因很多。那我们如何得知呢?

因为还有上一级方志,汀州府一级的方志,就提到一个类似的关隘的设置过程和情境。

《崇祯汀州府志》:

“靖远隘 府南一百一十里,路通上杭。天启六年,署府推官寇从化捐钱增筑墩铺。

有详文云:长桥迳铺离府治颇远,道出两山之间,丛木蔽天,以故绿林借为渊薮,客旅称为畏途,职数至其地,因行人苦诉,随令顾典史割其繁乱杂木,防盗隐匿。复念旧一铺设于山麓,虽拨有守信官军,以荒僻绝烟人数寥落,兼以偷安卖关奎者八九。且铺址污下,山径迂回,兼以林声乱响,五步之内亦不听闻,固宜行劫者之接踵也,议于南来出谷处择坦平一区,增设一铺。额名靖远,添卫军六名,常川传筹把守,仍于山顶南北增筑墩台二座,责令军士轮流四望,倘有盗贼,风闻鸣金救护,庶可以壮行人之胆,而寒盗者之心。又恐铺兵孤处无依,离铺半舍,建茶刹三间,名靖远庵,召僧讽诵于内,使军得借僧舍以为声援,颇不岑寂矣。年久颓塌,僧去戍迯,伏戎如故。

崇祯十年冬,知府唐世涵捐俸六十两,复请详公帑百金,檄同知黄色中、知县叶玮亲诣彼地,择胜据险,陶砖垒石,重建隘楼三间,兵房十五间,拨兵巡瞭道路安枕。

马天根诗:绸缪早在雨阴间,念切苞桑计未闲。半壁堪教雄越北,一丸谁信塞秦关。风吹锁钥无宵警,日照旌旗静伏蛮。可是长城堪重倚,谩言固国在溪山。”

这个设于明末的关隘,在设置逻辑上和设置方式上,和宋代设置的关隘以及曲溪司想必很是相似的。

一样有山上山下轮值,一样有僧人建寺陪伴,一样驻员不多,一样南北有烟墩传警。

和连城曲溪的这个关隘不一样是,长汀南部的这个靖远隘是有名字的,有名字无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隘在主要官道上,重要一些,还有一个就是王朝末年的官员在政绩考核上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一点豆大的事情都安上名目上报。

所以说,曲溪关隘边上的寺院,修建目的是为了陪伴这个关隘,所以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就叫同关。这个“同关”之意,就是陪同关隘之意。同样,这个同关窑,也就是利用当地的瓷土资源进行烧制瓷器,用瓷器来供养驻扎的军队。

那僧人愿意吗?当然,他们是拿国家度牒的正式僧人,国家派你去哪儿就得去哪儿。当然实在活不下去,逃吧。崇祯府志说到靖远寨就提及这种情况。

兵丁愿意烧窑吗?当然,特别是明代的地方军队,或者不能叫军队,应当叫卫所军户,他们不爱打仗,基本是出则兵、入则耕,除了当差点卯,还要相当一部分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因为有老有小。这种制度延续到了现代,近现代的屯垦军团就是古代这种军屯政策的余波,如果不是王朝末世,的确会让国土扩展。

因此,我们的志书在明代之前没有写错,“同关寺”是对的,“潼关寺”“潼关窑”,也不能说错,算是一种雅化的叫法吧,但如果要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必须“同关寺”。

这样我们就会明白,同关寺边上的区域其实是军管区域,这一带的土地赋税会上交南顺里,其实是因为驻扎的司兵是归南顺里的,也就是从北团迁下来到南团的那个北团巡检司的。等北团巡司迁去了表正里,席湖团归了表正里,合并后叫表席里,而曲溪一带的税赋则仍归南顺里,这时候就不再是军方因素了,而是税赋缴交的方便问题了。

同关窑和同关寺时间不会差太远,应当也是建于五代,同关窑自然村分成了上窑、里窑、外窑,一共有遗存窑址三十六座,这个规模是巨大的。

《嘉靖汀州府志》:“【連城縣】窑四座。瓦缸甕器窑二座,在本縣南順里,瓦碗碟窑二座,在本縣姑田里。”

《嘉靖汀州府志》:“卷四 课钞 长汀县 窑冶钞 四十三锭六百一十文。宁化县 窑冶课钞 一十二锭四贯五佰七十文。上杭县 窑冶课钞 一锭二贯六百九十二文。武平县 无。清流县 无。连城县 窑冶课钞 三十五锭二贯六十文。归化县 无。永定县 无。”

可以非常肯定,同关窑这一类连城当地窑口烧制技术和产量在明代中前期就已经经过了近三百年的发展,到了清代到达顶峰。不但官办窑口存在,更大体量的是民间窑口的存在。当然这一切的存在都是因为玳瑁山脉是一座瓷土之山,同时还是一座金山。

由于瓷土和金的逻辑,我已经在庙前篇和文亨篇中分别论述过,都是指玳瑁山脉全境的论述,这里就不多说。

同关寺有一座等身观音像,大约是清代的,加上背焰和千手,大约有两米高,还有一部《中华大藏经》,其实都不会太远,小贼们就别惦记了,这些年走乡野常听老人说丢了东西,其实这些东西不值钱,但罪不小呢。

罗丹先生为寺题过额,想必是因为故乡情谊。同关寺,可能是闽西地区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连城最古老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五代。

曲溪的新旧中心与道路

曲溪村有新旧两个中心,这是肯定的。

旧中心是以关隘为主的,今天可以从地名的命名方式中看出来。比如洋西山和东磜,这两个位置都是以曲溪司的关隘位置来称谓的。所以曲溪应当是先有关隘,再有寺院,再有窑口,后有村庄。这个居住顺序,其实一定程度上是连城区域很多村庄产生的标准过程。

进入近现代后,产生了新的中心,因为道路。

《民國連城縣誌》:“东曰连永路,......為四二公里,七八二輿梁,三十渡,以曲溪、留壠、姑田下堡、把隘四渡為長,皆以木。”

民国时代引入了水泥,相当多的地方开始修筑永久性桥梁,但是连城区域还大量使用木头,一是地方财政相对困难,二是木头实在是多。这时候的连永路和连龙路、连长路是连城最为主要的三条交通外界的道路。

连永路从县城出发经曲溪到姑田至小陶,走的就是今天曲溪集镇,小地名叫樟树桥头,这是从明清时代的官道沿袭而来。所以曲溪区域的中心就从关隘彻底移到了居民区。

这个转移的过程大体就是洋田开拓的过程。

洋田和山林土地

曲洋、洋尾

明清两代的曲溪人,利用山溪水从前的冲积效应形成的山间小平原,开垦出了大量的洋田。只要有条件开发出洋田的地方,就会有人烟,可以说这些叫洋的地方,有客家人开拓山林的特征在其实中,因为洋的边上,必然是万山挺拔。

比如今天从邓屋到曲洋到洋尾,是这一带的山间难得的平洋之地,所开垦的洋田虽然远不如平地,但是一旦这些田亩集中,就会形成大的村落,最后成为曲溪的治所。

村子洋

村子洋这样的名字,就太有地方特征了,大体能概括村子与洋田的最细致的关联。

但是,全乡6000亩上下的山间洋田,有大半是集中在村子洋以北的。近年来曲溪的常住人口不断下降,我们一面要担心劳动力缺失问题,但更多应当想的是留守者如果可以统合这些资源,其实是致富之路。这些田亩供两到三千人耕种,人均两到三亩耕地,家庭平均可达十亩左右,再加上人均近百亩的山林,家庭整合五百亩,如果流转可达千亩。我用这样的数字作猜想,认为如果曲溪的留守乡亲和归乡旅人,从小做起,不追规模,不求工业化之农业,其实是可以实现田园牧歌的。

双躯枯山和双全岵山

这两个名字实在找不到乡党访问,大多志书都回避这类怪名,因为解释不了,很是丢人。我也只是勉强解释,只能纯猜想。

《嘉靖汀州府志》:“髻頭山 在縣東姑田里,群峯盤結,若綰髻然。”

我猜这两个山都是从西向东看,山顶的形态呈现各种象形,比如黄胜当地有称某峰头为双乳峰,因为像。

所以这两山也应当如此,或叫双髻岵和双钱岵,山头圆润或者平板,多草,少木。

若有乡党确知山名来历,也请告知。

黄胜

黄胜今天已经没有黄姓居住了,而是姓华。同样有意思的事情是罗胜没有姓罗,而是姓吴。我们在这里一起解释,后边不再解释。

我们在姑田篇和莒溪篇中其实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玳瑁山其实是当年古田乡的最大的坟山,也是我们闽西人的祖源之山,可以这样说大多数姓氏都来自这座大山。

所以很多姓氏的祖先都埋葬在这一区域,所以无论是叫黄圣,还是罗圣,无论是叫罗源还是叫赖源还是叫刘源,无论是叫吕祠还是何祠(河思),这里都是在说同一个事情,这里是某个山下姓氏真正的源头,他们在平地生活久了,忘记了祖先开拓的崎岖与艰辛。

另外就是按照长汀县涂坊镇溪源村圣公坑,使用圣字的原因,是因为当地有人做端公(斋公、师公)为人问圣,故而使用圣公之名。而曲溪同时出现黄胜(圣)与罗胜(圣)之名,我则倾向于前者,就是祖宗之地。

其实涂坊的圣公坑,也是涂氏先祖居住的地方,只是在历代传说中失落了,解释出现了多样化。

三江源头

在连城但凡外地人一提到曲溪,就会介绍说“水流三州顶”!

而这个水流三州顶的位置在哪儿呢?在曲溪黄胜,黄胜的牛头石岽。

《民國連城縣誌》:“南坂右界陳地,左界山坑,又東北經李屋坑東,尖峯山在其左,曲溪之銅關窰在其右,自南坂以東,山勢峻急,嶺路崎嶇歷,十餘里至黄勝地,而後達最高牛頭石崠。”

我们今天可以清晰看到这个岽已经叫牛头山。

水流三州,哪三州?哪些水?

水是汀江水、九龙江水和闽江水,也就是福建境内最重要的河流几乎都已经被包括了。因此三州也就好理解了,分别是汀江所在的汀州,九龙江所在的漳州,闽江上游的延平,历史上称为剑州

其实闽江流经的州府不止剑州,还有福州,而九龙江流经的也不止漳州,还有后来设置的龙岩州,而汀江流经的州府是跨省的,有计有汀州、梅州(嘉应州)、潮州。

如果用这样算,应当叫“玳瑁雨细润七州,曲溪水浅满三江”,而这个点应当就是曲溪黄胜的七州顶、三江源——牛头石岽。

我看到地质工作者只标出“北纬25°、东经116”这个经纬坐标,就是不把名字说出来,可把我急坏了。

其实当地百姓一直在说,田野调查的时候,他们对我反复说,“牛头山”“牛头石岽”。是的,就在那里,山如石牛,昂首天外,古人与我们一道都看到了祂。

烟墩与丁应

同关寺同关窑的关隘是有配套的,前头说到了烟墩。那这个烟墩还有痕迹吗?当然。

黄胜的丁应,也就是石坂墩,这个丁,就是,指的是烟墩。今天的石坂墩村的名字留下来了,民间称丁应,意思是墩上。这个位置背靠牛头山,也就是旧称牛头石岽的高山之顶,邻近最高峰,在这个地方设瞭望岗哨,可以看到大半个玳瑁山区的警报。向暗坑隔方向可以看到莒溪、河源方向的警报;向东蒲竹溪方向可以看到梅村隘方向的警报;向金鸡岭方向,可以看到县城方向的警报,向东北可以看到姑田的警报,向南可以看到古田、庙前新泉的警报。

古人没有测量工具,但在哪里是最佳预警点,这关乎性命,是用生命测量过的。

木陂

木陂为何叫木陂?因为用木头做陂坝。

为何用木头做陂坝?因为土石少,而木头有富余。其实木头做陂坝在曲溪挺常见的,今天在冯地也还能看到。别以为木头做陂不耐用,这样说吧,如果这是一段含油量很高的杉木或者松木的木心部分,做成陂坝正面当水的那个坝面,只要不是被冲走,几百年不坏是肯定的。想想那些水底的阴沉木和沉船木,就知道这是可能的。

不过用木头做陂坝这个事情虽然可行,对于木陂人来说也是相对随意的行为,因为木陂的特别在于少有平地,平地基本都盖了房子。木陂大多数田则基本是山田,即梯田,或者应当叫山垅田。这些田在古代仅是口粮田,或者叫口粮补充田,仅仅依靠这些田,没有额外收入,是养不活人的。

为什么?

木陂是一个高山村,海拔1100余米。由三个自然村组成,110户429人,耕地421亩,人均一亩,林地12000亩,人均30亩

这样的地方就是种点粮和菜安慰一下自己,然后大力发展山区的造纸和竹木制品。

你在这个村中,还会看到一些很好看的古民居,有风水桥(登龙)风水庙(关庙),这绝不是一个穷村,其实曲溪几乎是没有穷村的。

所以他们怎么富有的呢?这个放到后头,同罗胜一起讲吧。

由于境内山势高耸,落差很大,于是水势大的时候,尤其在山洪加持下,容易形成山潭,有些潭还是数潭重叠,有时会呈现九潭连珠,这认为是至尊之像。于是在从牛头石向下,有水牛潭,又有三叠潭,又有三叠泉。这种牛滚潭和三折水在客家人看来都是大吉大利的风水,于家于族都是大发之态。

而在这样的风水加持之下,木陂村背靠的山就被认为特别好的风水,在闽西客家,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天子地

什么是天子地?就是在这个地方做坟,后代容易出天子。

哈哈哈,但凡敢把自己家后山叫天子地的,都是胆大包天,但另一面也是“山高皇帝远”,你管不到我,今年皇帝到我家。

这些天子地的名称,其实流露出一种极及天真浪漫“且自逍遥无人管”的田野之趣。

你应当去一次天子地看看日出。从海拔1660米的天子地山顶,向海拔1664米的将军山方向看去,十公里的直线距离。

天子挟重威,将军拔剑起。

然后再去到将军山头看一次日落天子地

玳瑁山头,日与月;天地英雄,吾与汝。大日辉腾,万古落月,你如何可以不爱?

冯地

冯氏在连城和周边州县,今天也还是相当多的,可能和吕氏差不多,是当年玳瑁山区的最早开发者。冯地者,冯氏之祖地,祖墓也。

九龙江源头第一村

从九龙江入海口的厦门和金门出发,向北,沿着九龙江北溪,贴着公路走,这差不多是当年玳瑁山区下漳州的路线的逆水而行。

冯地有寨

今天寨子已经没有痕迹,但从国营林场的名字中,我们知道古代的那个寨子叫黄石寨,这个寨子应当是冯地村古代居民的紧急避难之所。

冯地分为上、下村,上村今天仍然叫冯地,下村则叫学堂前。这是在之前办过学。

冯地的水头水尾

冯地的水头,其实是整个九龙江的水头,冯地村的气魄比较大,这是以将军山为水头,而水尾则在村尾岩,这个村尾岩当地老人说也称邓尾,可能是当年有邓氏居住过。

除了水头水尾的讲究之外,冯地的人们对于水的洁净有自己的要求,他们会在屋侧挖掘池塘,生活污水会先进这些池塘,然后,通过池塘的水草和鱼虾进行生物降解,再浇入菜地,不会直排入溪流中造成污染,可以说,这种卫生习惯是高山居民特有的生存智慧,是根骨里的高贵和干净

冯地的高山蔬果

冯地的乡人在当地开垦了两百多亩的高山田地用于高山蔬菜种植,由于冯地村海拔高达1200米,所以在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高山蔬菜呈现格外的甜美。果园面积也达到了两百亩以上,想必这些果子在气温加持下,也格外美好,拿一个果子一边啃一边吸氧,想必比健身房管用。夏天用九龙源头的水做成的豆腐,和高山辣椒、小葱,和溪里的鱼一起,做出绝世的溪鱼焖豆腐,想必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美好。秋后,打过霜的那些平地寻常的蔬菜,只需放点盐加一勺子猪油炒,在这里就是人间至味

大东溪

东入蒲竹

大东溪,从东面汇入蒲竹溪,规模比别的溪流要大,因为地处将军山南面山麓,迎风坡,降雨量会更大一些,所以称大东溪。

大东溪从前是和冯地在同一个行政单元的村庄,因为都是将军山且水都汇入蒲竹溪。从民国和现代方志看,这种格局维持到了比较迟,这明显是因为上述的有共同的山林与溪水的治理逻辑。后来分开,则是道路修建后两村到曲溪的时间成本一样,两村之间的行政成本反而上升,所以就分开了。

大东溪分上、下村,原本与冯地村有山间孔道可交通,是来往密切的村庄。

公王守水口

和一般的客家村庄一样,公王守着水口,边上数百年以上树龄的柳杉在周围长成了森林,看起来是公王托庇于森林,其实是森林托庇于公王。

大东溪的公王庙,是典型的祭坛形公王坛,这个款式,从玳瑁山到武夷山,都是同一款式,闽西闽北的墓坛也大体接近这个样式。以致于很多人看到了南平顺昌的齐天大圣祭坛,会惊呼:“我们发现了齐天大圣墓。”其实就是和公王祭坛一样的东西。

公王祭坛守着水口,背后有一围高高隆起的土堆,上头用大量卵石做了表面堆砌,这些是对山龙水脉的最后挽留和运化,客家人称之为化胎,就是用龙卵留住龙气,然后在水口处运化,滋润整个村庄。

大东溪的公王坛是典范型的宗教建筑,格式标准,上古遗留

坞堡与朝向

和冯地的黄石寨一样,村中也保留了寨墙坞堡的印迹,墙体留下了大量的射口,后来被手工纸作坊用作放蜡烛的地方,自此讹传那些纸作坊有大量开窗用于放蜡烛,蜡烛怕风,怎么可能那样放。其实不是,就是寨堡的墙,那些墙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结构,用的是条石和大砖,这不是一般屋宅的标准,而是小型城寨。

曾氏用造纸手艺累积了万贯家财,在乡间则建坞堡保障家人和产业。清代曾氏子弟为他们的宅子题写楹联:“两岸青山呈锦绣,一溪绿水涌银涛。横额:旭日东升。”因此大东溪的标准大宅子都是坐西朝东的。

为什么呢?因为客家人的习惯是不看去水,不看近山,所以大东溪的两山在南北位上夹着,而一溪中穿村庄自东向西,故而家宅多向东。

曾氏子弟还留下了“山作屏锦何须画,水为琴音不用弹。玉树琪花。”的门上对联。大体也是对将军山冬日降雪的即时即景的描写。

蒲溪

当然应当写成蒲竹溪,这个地名非常古老了,估计在清之前就形成了聚落。

但有意思是,蒲竹溪两岸的民居稳定时间是要远远晚于比如木陂、同关窑这些地方的,原因何在?因为不在大路上

今天步曲线从张泉坑直上曲溪,是因为现代道路对抗水毁塌方有相当抗性,但是古代不行的,临河道路的保障通过率很低,时好时坏,这在行旅之人来说是要命的事情。

所以古代的道路放弃了更直的蒲竹溪沿岸,而选取了同关寺而下村子洋、谢庄、黄胜、坪溪、石坂墩、大水坑、蛇骨坑、张泉坑这条路。过了张泉坑,就可以选隘上走莒溪或者店头坑走梅村、万安。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原因有二。

第一,除了村庄蒲溪和香根之外,沿溪流分布的村庄远远少于刚才所说的道路。这只能有一个理由,蒲溪所在的大断裂带在褶皱极为丰富的玳瑁山区暴雨时因集水面积极大,非常容易形成区域性的山洪,这些山洪过境如同绞肉刀车,从高处下落,带着极大的势能,会摧毁沿岸的一切。

第二,对当地老人的田野访问,大水坑传统称谓是喝水坑,行旅之人喝水之处,而张泉坑的泉字,大体是张姓人做的喝水泉,也一样带着同样的意味,坪溪从前叫后溪,意是溪流之后。这几个名字都指向这条古道存在有意避开蒲竹溪,原因正是蒲竹溪不定期、难测算的大水。

蒲竹是蒲竹溪上少数的村庄,因为只有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合适建村而不致于常受水患

所以什么是蒲竹呢?

《说文解字》:“蒲,水草也。可以作席。”

《诗·陈风·泽陂》:“有蒲与荷。”

《周礼·泽虞》:“共其苇蒲之事。”注:“以为席。”

我们经常说一些姑娘柔弱叫“蒲柳之姿”,经不起风霜,旧时代意思是不好生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所以蒲字是指生长的地理特征,水边

《民國連城縣誌》:“蒲竹 葉大,亦曰箬竹。”

所以蒲竹是什么?是我们客家人说的白叶,如果拿来做斗笠,做好之后就叫白茅(毛)笠嫲,学名也称箬叶。如果用来包粽子,就叫粽叶。平原盆地边上那些叫白叶岭或者白岭的,都是大量生长这种植物,但叫蒲竹,却是不多。

历史上蒲竹很富有,这个也容后和罗胜一起说。

罗胜

罗胜我们之前说过,是罗氏先祖的祖墓所在,所以民间称谓“罗胜地”,吴氏迁入之后,开始建设家园,又称此处为吴山。吴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居地,但是并非所有吴氏都可以独居一隅对自己的村庄进行命名,所以罗胜吴氏的自称就有了唯一性:莲东吴山

水口磐安

罗胜的水口有庙,名谓磐安,意是如同大石头一样安稳。这个名字极具地方个性,当地人也确实个性如磐石一般坚韧。这种个性的塑成和这个村庄的传统有关系。

庙旁有“仁里”碑。

碑文载:“清雍正十三年,邑侯李公省方观俗,觏乡中上下有礼,男女有别,野无荒土,巷无游民,遂以'仁里’表旌。”

这个仁里碑,只能说明某一种生存的结果,没有办法说明原因,我们也在后一起说。

罗胜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罗胜这一天很是隆重,因为罗胜的海拔高度在1200米以上,冬天漫长,人们无法劳作,而不劳作就无法生存,故而人们对于漫长冬季的度过和马上进入春季的劳作是充满了期待的。

而二月二,正是苍龙七宿从地面抬起头的时间点,所以称龙抬头,这一天起天气开始提升。一直到“八月流火”,就是大火星即苍龙下行,重新沉入地面,气温下降变得寒冷。在将军山东北山麓的罗胜吴氏当然是看得很清楚这个过程的,他们对星象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而积极的生存态度,就是舞动巨龙,搬动龙气,让巨龙苏醒,正常进入升温之势中,这其实是与自然祈求生存之资源,谦卑而虔诚,二月二,于曲溪人,其实是“生命之重”。

罗胜特产

《民國連城縣誌》:“黄連 根連珠,而色黄,羅勝地區產者良。”

什么是黄连?中药里很重要的一味药,在很多中药处方里配伍使用。黄连如何算好?色黄且深,根连珠,九节、坚硬、厚重相击有声为胜。黄连什么样子?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花黄色。“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 ,色亦黄。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

为什么罗胜的黄连特别好?

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分布在1200到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是不是发现罗胜具备所有的这些条件,将军山北,罗胜海拔1200米以上,空气的湿度大,温度低,山北没有强光,林木茂盛,有丰富的腐殖土,非常适合黄连的野生和栽培。在罗胜栽培黄连,事半功倍。

为何要说黄连的事情呢?因为罗胜的耕地其实是严重不足的,如果在这里要求强制发展稻作农业,其实是非常恶劣的一种政策。这点我们可以从当地的地名得知,如畲田。

岭背畲和畲田

因为罗胜的土地无法和平洋一样多,所以当地人就在山间想尽一切办法进行烧畲开荒,因此山间有畲田,这些田差不多完全是靠天吃饭,而所种的品种最好也是千百年来适应了气候环境的品种,不求高产,但求能活。

这也是为何要提黄连,其实黄连和那些山头红米一样,是先民找到的高度适应当地生存环境的作物,祖先们不缺智慧,后人不须过度怀疑。

罗胜形势与古道

罗胜,西南、西面与东北、东、东南面都有山,或者不管高低,八面都是山。

西南面的将军山后边说。东北有古寨院冈,东面有茅湖冈,东南面有白石山,这些山将罗胜与东面的大断裂带分隔开来。古寨院冈,这个名字,则能说明古代,更古的时代,官方曾经在这里设定过类似曲溪的兵寨与僧院的组合,用于锁控从竹贯到姑田的道路,这个时间比吴氏迁入的时间还要早。元甲,其实就是源峡的意思,这个峡是天然形成的大断裂带,自然通路。大断裂带其实也是赖源、姑田、曲溪的天然分界线。

罗胜地,古代有孔道与村子洋和冯地村相通的。现代道路,则是上村线通过罗胜,从赖源过上村到白石,过罗胜,到村子洋。这其实也是现代技术加持下的古道的重生。

前头说了大断裂带,当然还有一条古道。

姑田元甲一直下穿到万安的竹贯村,这条古道与现代的姑梅线重合,也就是姑田至梅村的道路。这条古道虽然也在大断裂带上,但是水量明显比蒲竹溪的要小得多,所以,在下游才看得到小溪的汇水成溪。溪流的名字就叫小溪,谓之小,也就能说明这一带的水量。所以这条古道不必像蒲竹溪那样一直避让溪水,而是可以沿着溪水行进。这其实也是当年姑田下龙岩的主要路线,过了涂潭,就能利用溪水之力,进入九龙江流域。

罗胜如果要使用这个古道,就得翻越东面的大山,这和翻越西面的差别不大,但西面人烟稠密得多,故而罗胜在归属上也归曲溪,治理服从地理与人口。白石差不多也是这样的。

白石

《民國連城縣誌》:“北行者,經右白石,至東坑崠,歷郭地、陳地凹,復起為環山崠(或作横山)。”

这个右白石就是今天的白石。

《1983年连城县志》:“白石 曾用名 右白石。”

这当然也不是最原初的名字,因为民间管这个地方叫狗爬石。

客家方言但凡排、爬、白这些音的地名,多半是排,也就是写为上不下平的那个字。指的是平地很少的山间非常小块的平地,有些这样的地只够做一屋,下一层就得在下十米上二十米这样。到过白石村的人就会知道,“狗爬石”的无奈和调侃。

所以这个地名应当是右排石,这个排字应当是上不下平。字形示意我放在后头,因为还有一个一样的村庄也用了这个字。

当然,用白石当然也没有问题,因为罗胜与白石之间有白石岭,村从岭名,也说得过去。

画眉跳架

这是一首乐曲,也是一个地名。

地名与乐曲之间关系很大,因为曲子的特征正是快慢、长短、阴阳的各种相形而生的变化,表达在地名上,则此处有变化极快的气候与地理特征。长汀涂坊也有一个画眉跳档,也是光暗变化丰富的区域,从前在崇山深谷中,后来被淹没于水库。连城地名中还有这一类的称谓,比如莒溪溪源的暗坑隔,当地也称为暗光隔,又暗又光,正是因地形地貌产生的极为丰富的光线变化,如同音乐的变调。

此处也是如此。

军山

《民國連城縣誌》:“西行者,由羅勝地灣塘凹,分為两支,右支經湖北畲、小軍山、連竹凹,突起為崠背,向北行西,止於上堡之牛欄橋溪邊菴。”

今天的军山,就是当年的小军山,这个名字当然是由将军山变化而来,此山如将军山座前之小军

而连竹凹就是今天的斑竹凹,斑竹,就不解释了,是我们闽西最普遍的几种竹子之一。

湖北畲,就得解释一下。

今天写成胡畲,这显然是对这类名字无法解释的无条件投降。

我们在《1983年连城地名录》上看得到:“军山 胡畲 原名 胡佰畲。”

看到这里,客家人难免会心一笑。因为客家bei和bai经常是不分的,所以这个记录为湖北畲的就是胡佰畲,但是这是正确的名字吗?当然还不是。

和白石一样,这是失落的“”名。

胡排畲。排字,写作上不下平。

曲溪群山

说完了大多数的村庄,我们现在可以总结出,曲溪的生存,其实主要是受山影响的。从北到南,大体可以认为有几个大山影响了曲溪河流走向以及村庄分布和人口构成,最后影响了当地文化。

这几座山分别是洋西山、南坂山、石牛头岽、天子地、将军山,这些山中,洋西山和南坂山比较低矮,周边地势也相对平洋,所以也就形成了曲溪的集镇在北方,而南方山高之处,村庄散落。

我们无法把所有的山都喊一遍名字,虽然都很美。因此我想有必要将南部最重要的山,将军山,说上一说。这座山与天子地牛头石山隔溪而望,这座山其实是冯地、大东溪、白石、罗胜四村共同倚靠的大山,是曲溪南部的文化之山,生命之山

将军山为何叫将军山?

因为长得像将军,这真不是废话文学,也不是玩笑话,地方史志就是这样记载的。

《民國連城縣誌》“牛頭石崠分支,東南入龍漳,西北則為興、泉、永幹脈,由黄勝地東北迢遞而行,歷馮地,而入羅勝地可十五里許,回望來脈,若大將宿營,萬山環聚,不見高峻,包圍渟峙,中復突起,為將軍山崠,是山雄偉宏敞,嶂分四面,水流三路,姑田腹部山脈,多由此發出。”

这里说得很仔细,从罗胜地大约十五里,向将军山的方向回看来脉,山如同大将宿营,万山环聚,但不觉得这山高。因为罗胜地和冯地这些村庄都是在海拔1200米的高度,以他们高度看1600多米的山,当然不觉得高,但向更远处看,就会觉得天地寥廓,才会产生出大将宿营的那种感受。

这种感受很感性,因此将军山的名字也一点也不抽象,而是非常感性,非常直观,看过就觉得,真像。

将军容颜

春天当高山杜鹃开满将军山的南北东西,那情境想必是英雄归田壮士卸甲。夏季的将军山地气高起,蒸发量极大,看到玳瑁云海的机会很大,若见云海日出,则所有高过一千米的山峰都成海岛,低过一千米的山峰皆为暗礁,山海动荡,将军在东,天子在西,天地平分。秋季山色晴好时,你可在山顶望出数百里,汀州、龙岩州、南剑州近玳瑁山的城市与村庄是隐约可见的。冬季,当大雪飘满冯地的村庄,将军山头冰凝雪冻,你会看到“美人迟暮,将军白首”。

在将军山的南北两边的山麓,现在放置了好些巨型风机进行发电,这些风机叶片巨大,站立在比将军山更矮的峰头,如同将军的身边亲卫,手持剑戟,晨光暮色中经常呈现刀光剑影。

曲溪为何富有

山林土地的因素

曲溪富有,从很多地方看得出。

比如黄胜。村中有崇德祠,建于乾嘉时期,祠壁画凤,梁柱雕龙,神龛结构繁复。村中老人说在一百年来的运动之下,祠堂损坏严重。但在损坏之前,有满堂的匾额,书写着各种功名,而门前则立有30多个功名旗杆,可以说是繁盛一时。

无独有偶,罗胜也大体如此,蒲竹也大体如此。

我们之前说过曲溪如果用常住人口来算,人均土地1.2亩,山林数十亩,而人口因都市化进程虹吸下降后,人均土地当在3亩以上,山林当在百亩以上,家庭为单位则耕地十亩以上,山林五百亩以上。

这个被虹吸后的人口数字,其实与古代人口是匹配的,差异只在当年的人口多为精壮,今天的乡村则结构老龄化。

所以古代曲溪利用山场优势,做纸、运木、读书,发展林下经济,相当富裕。

从清入民国,连城各地兴办小学,最先响应的正是这一区域。

我们可以在民国方志中看到关于这一段的描述,而被重点提及的正是罗胜与蒲竹。

《民國連城縣誌》:“曰吳山,羅勝地吳祠。曰蒲溪,蒲溪公局。”

这段信息让我们看到,新式小学的建立,都是各村自行置办,所用的校舍资源则用的是村中的公共空间。这个吴山小学,用的是吴祠。而蒲溪小学,用的是蒲溪公局。其实都是村庄的公共议事空间。

另一段方志也能看出历史上的情境。

《民國連城縣誌》“東鄉在萬山中,惟姑田少為平坦,羅勝地嚮稱富實蒲竹溪夙號文明,喪亂以來,頻困於匪,昔日森林,化為荆棘,孑遺黎庶,劫於萑苻,山間廠槽,大半倒閉。” 

这一段纪录也让我们得到几个信息。

第一,东乡姑田里的村庄,罗胜和蒲竹是文明且富实的。

第二,丧乱让这个区域失去了一切。

第三,当地主要依赖的森林资源

第四,当地利用森林资源的方式是在山间开设厂槽,厂槽指的就是纸厂纸槽

由于竹纸是用竹子做的,而竹子速生且可以再生,山林不被破坏,可以源源不断的再生产。

因此,曲溪人背靠竹山,造纸致富,然后读书进仕,得到乡绅身份,保证自己,保障乡里。

而村庄人口不以农耕为主业,粮食依赖村外输入,这样就不必保持过高的人口劳力比例。大多数人可以投入造纸业的管理,或者干脆脱离生产,全力读书。在“劳心者”管理“劳力者”的时代,读书+生意的模式,当然是保有长久富贵的办法,而且是富且贵。

所以从黄胜到蒲竹到冯地到罗胜,这些村庄是有着共同的特征和内在联接的。

一是对内使用乡约民规血缘姓氏连接、长幼秩序,减少内部的内斗与内耗,比如修同姓宗祠和跨越血缘的公王坛。

二是村庄之间则通过婚姻和神明达成血缘加地缘的同盟,比如以自然村为单位,三月二十三,轮流供奉妈祖娘娘,其实就是一种同盟

三是对外则使用乡兵与团练方式编练地方武装,有能力就干涉外部事件,没有能力,就躲入深山成一统。

除了粮食,在农耕时代,这些村庄几乎对外并无别的必然需求,读书则使精神世界充足,而功名科考则让他们在世俗的“成功”中得到声名的加持。

从这些讲述,我们大体知道为什么在曲溪的深山中能存有大量的巨宅大堡的原因了,正是因为这些长久的可持续的富贵,而这些富贵其实来自山林的钟爱,土地的祝福。

哪怕这些土地不平,只能建吊脚楼。哪怕这些山场要爬天梯,摩云吻雾。

人的因素

前头我们说过一次蒋正春,这会儿还是用他来做典型,虽然他是元甲蒋氏,但确实在姑田里各地有代表性。《乾隆汀州府志》:“蔣正春 連城人。母吳氏死于㓂。正春聞拊膺大慟,追擊賊于涯婆嶺,殱其魁,余黨悉遁。因獲賊所俘男婦,悉歸之。順治間,賊䧟連城,正春率衆固守其鄉,㓂莫敢犯,又捐貲除道,自頼源至永安湖口及曲溪司,一百二十里,行人德之。少年嘗遭蠱毒,因精其方,以施人全活頗衆。年六十八,無疾而逝。”

作为村庄的权威人物,他身上的威权是在生产生活之中自然形成的。1、武力值很高2、道德值很高3、技能值很高4、统率值很高5、内政能力值很高。

用白石村的村中祠堂的匾额来概括,就是处仁、德丰、昭俭,大体这是从个体到村庄集体的共同努力,做到这一点时,村庄自然兴旺,与风水无关了。古代黄胜、蒲竹、大东溪、冯地、罗胜的村庄领袖无疑都是这样的人,他们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一群人,有时候则是一个阶层。

比如蒲竹的华定祁

华定祁

华定祁,字叔宋,嘉庆生人,幼聪慧久负文名,道光中进士,选为农部主事,再升为郎中,后外放韶州知府、惠州知府

在任期间,解决了韶州太平军士兵放归原籍的遣散问题,还解决了惠州的土客械斗问题。惠州府西边湖畔的五先生祠当年有当地百姓为他立的长生牌位

华定祁是爱书之人,山居,但藏书很是丰富,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华定祁于光绪间病逝,享年64岁。

连城方志记录了他的数首归田诗,现转录于下。

《民國連城縣誌》:

“邑人華定祁歸田詩曰:

蒲溪不必有蓴鱸,竹熟山塘鯉可漁。

白鱔黃鰍有且旨,那須彈鋏歎無魚。

自注云:蒲溪鄉竹塘魚最鮮肥,魚亦肥軟。

山鷄竹鼠最鮮肥,野獸時隨獵户歸。

冬月香夏月,這般山味外邊稀。

自注云:野鷄鹿麂山羊等物,獵人常得。冬月生香菰,五六月生石筍,尤香甜有味。

最好兒孫是讀書,家藏舊卷未曾無。

孫曾幾輩皆童冠,風浴何須定舞雩

四面雲山似畫圖,結廬原傍寶林居。

日新樓外一溪水,也好持竿學釣魚。

鄉規訪問尚仍前,不識呼盧只力田。

讓路有風敦古處,老夫歸去亦陶然。

自注云:蒲溪鄉自先大夫嚴立鄉約,鄉人不知賭具為何物,客人經過,樵牧皆知讓路,邑人咸推為仁里云。

五桂曾傷折二枝,白頭兩弟久相思。

家藏美酒不開甕,待我還歸共酌之。”

那些说曲溪鱼美的我就不解释了,因为口水流了一地。

我们能从他的讲述中,听出他的思乡和对故乡曲溪生活的高度赞美,对生产生活后的文化,高度赞同。最有意思的可能是那一句“日新樓外一溪水,也好持竿學釣魚。”

藏书楼处有一泓溪水,读书累了,就抛钩静坐,听泉看山,冥想燕坐。

“五桂曾傷折二枝,白頭兩弟久相思。家藏美酒不開甕,待我還歸共酌之。”

他也提到了自己家中五个兄弟,已经去世二人,而家中进入中老年的白头弟弟还有两个,他对他们格外思念。再就是家中酿有好酒,他遥遥思乡,请在家的弟弟们先不要打开,等他回家里再一起喝。

华定祁只活了六十多岁,这在曲溪,并不算高寿,曲溪百岁老人很多的,是有名的长寿之乡。

想必是华定祁为俗世所牵绊,折了寿数吧。他最终是幸福的终老于胞衣迹的,他达成了他自己定义的人生至善

而这一切都有来源。

“四面雲山似畫圖,結廬原傍寶林居。”

家在画图中,身傍宝林居,这些富贵其实才是从容的来源。

“孫曾幾輩皆童冠,風浴何須定舞雩。”

通过这些财富与修养,大体人生的价值也就实现了。如同孔夫子和他的弟子曾点说的人生理想,二人的结论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华定祁和曲溪的那些先贤们,大体也是这样的,他们在暮春之日,穿上春天的衣服,成年读书人五六个,未成年读书人六七个,到曲溪、蒲竹溪、大东溪,到所有有名字没有名字的小溪中去洗洗澡,钓钓鱼,然后到将军山、天子山、石牛头山、铜锣顶、南山坂、洋西山诸山的山顶上去吹吹风,然后带着兄弟、儿子、孙子、重孙子,一路唱着歌儿回家。

是的不是这样啊?现代人,也不过如此啊。

我给曲溪作了一首打油诗,接在曲溪吴氏先贤的两句诗后,“家住白云洞,乡称载雾洲。”

游观曲溪有感

家住白云洞,乡称载雾洲。

峰回望攸竹,弯转识高峰。

昂首观木古,俯身察泉流。

坛庙飞泉箭,蛟潭鲤鱼弓。

座上客常闲,樽中酒不空。

天子不来呼,将军南山终。

美人终白首,山人岁如松。

芒鞋无须系,缘萝一声钟。

待到春来日,沐浴曲溪中。

凌风打草稿,漫山杜鹃红。

本文图片来自连城周茜女士和美玉堂连史纸邓金坤先生,感谢再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连城地名用字略探
连城梅花山部分景点
“走进连城”摄影创作采风系列之二《培田古村落篇》
杏花满山:去房山蒲洼看北京最美的梯田!
在北京就有这么一个号称“小西藏”的地方,您真的可以去看看!
上蒲溪:中国传统村落之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