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长汀河田沈氏源流与墙头银地名考
userphoto

2024.05.05 福建

关注
长汀河田沈氏源流与墙头银地名考
涂明谦


汀州吴兴沈氏

汀州沈氏为吴兴堂,即郡望吴兴。
汀州沈氏的祖源指向,基本是宋代的廷辅公。今天汀州诸沈,都将源头指向廷辅公八子,在沈氏内部称为八木,因为用的是单字,他们的辈份排名其实就是隐藏在名字里的那个木字边。
沈氏真正的上源,可能比廷辅公传说要早,应当追至清流大丰山的沈氏祖坟。诸多沈氏族谱中记载的:“沈氏,唐初有沈勇者,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辟地教化,其功甚伟。宋淳佑间追赠武德侯,是为沈氏闽粤始祖。”
吴兴沈氏在江南算是土著,所以当中原的中央政权要向南开边,比如开发福建,使用吴兴沈氏这样的吴越人来开发气候习俗相近的闽越之地,是理所当然的。这位沈氏先人在汀州地方的方志中是有记载的。

大丰山沈源

《民国连城县志》:“豐山沈氏碑記曰:豐山者,今歐眞仙宫闕。初故侍郎沈公佳城也。公諱彪,在宋有護衛功,誥封銀青光禄大夫,檢校國子監祭酒,兼殿中侍御史,上柱國,御賜名勇,字見義,别號冰潔。今不從彪者,從賜諱也。公先世居杭,宋入閩,娶夫人胡氏,生子二。長永欽為連令,家連城。路欽家清流琴源。而豐山為清連界,道公素往來間,覽其奇峭葱鬱,林壑幽間,若蓬島,若桃源,徘徊久之不能去。乃構數椽,攜二三友人盤桓容與。時而吞吐煙霞,時而吟弄風月,蓋不知歲月之幾何,而飄飄羽化矣。及卒,葬其中,即眞君殿座是也。時眞君受吕仙秘聞,有投桃索藕之奇。迨紹興己卯望氣雲端,隱隱靈異,將卜宅于茲,而公塚存焉。則謂欽曰:此仙宫也,昔六祖假座具于亞仙,而還其塚,功德無量,聲施至今,若能為亞仙乎,當報以吉穴。於是卜一里,許改阡公塚。而眞君遂從原墳右坐化焉,是為今之化身巖。”
对应族谱,沈氏碑记记载了两个事情。一是沈彪是唐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沈彪有两个儿子,一个居住在清流一个居住在连城。这两个地方今天一个归三明市一个归龙岩市,古代都是汀州所辖。所以可以肯定,陪同陈氏开漳的沈氏,最后选择了汀州。所以今天清流与连城留有大量沈氏生活的印迹。沈氏后裔在宋代有功于朝廷,于是朝廷重新给他们的祖先赐名同时追赠侯爵,这是肯定的。所以沈氏以大丰山(大丰山算玳瑁山脉组成部分)为中心向福建散播,是从唐代开始的,今天闽中沈氏、尤氏都是来自于此。
连城沈氏族谱中记有:沈孟化《沈氏重建石门岩碑记》略曰:出连城东门八里许,为石门岩……有宋元祐,吾宗永钦公来居……再传宣尉寿宁公,衣冠之藏在焉,乃即岩而祠之。自始祖侍郎以下数公,皆治主以升,岁时禋祀,从者数千人……在洪武时,则有若彦和公;在嘉靖时,则有若长权、瑁源、珍等;越今万历时,则有若世鼎等,鸠材孔良,协谋孔臧,乃肯之堂,乃锡之光。……当侍郎公卜藏丰山……六百年来,或通籍而树骏,或立言而流鸿,不下数千百人,固宗德之垂荫远,亦宁可谓地之无灵也? 

沈与琴、尤

今天连城和清流大量沈氏,并留下了大量地名,比如琴源、琴寨、上琴坪,都是在大丰山附近,这个琴就是古代沈的汀州发音,这些地方其实就是沈源、沈寨、上沈坪。这样的名字在长汀河田也有,有一个地方叫琴子坑,其实就是沈子坑。迁入闽中的沈氏曾经很旺盛,数量巨大,所以今天尤溪在五代之前,溪为沈溪,城为沈城。五代时因为王审知主政福建,他的名字中有审,这个字的繁体与沈的繁体很接近,所以闽王政权和王氏的继任者称帝的那些,就要求所有与王审知的名有冲突的字都要回避,于是沈城所在的沈溪就变成了尤溪,而很多沈姓也被要求改姓,今天福建闽江流域的尤氏就是这样来的,可以从他们的族谱自述中看到这个说法。而今天我们知道的福州市内的尤溪洲大桥,其中的尤字,也一样来自沈氏,出于同样的避讳逻辑。这些地名都是唐代开始叫,到了五代被王氏政权强行要求避讳的。也就是说,地名中,即有沈氏在福建的历史脉络可寻。
所以连城方志中的那些,是可靠的。丰山沈氏的碑记来自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汀州进士张显宗,再结合方志与族谱的自述,以及地名历史,沈氏在福建播散的历史就可信了。
沈氏今天在各地的播散有一定的规律,那是在宋之后的事情,家庙与谱牒的兴起,其实与经济、人口有关,所以明清之前的姓氏历史只能靠家谱和口述。汀州沈氏显然在宋代有一次人口大爆发,出现了一个超级祖先,他生出了沈氏八木。故而汀州沈氏的脉络则要从廷辅公开始找寻。

沈氏八木

沈氏族谱有载:廷輔公 乳名太乙郎大名廷輔,號恒志。生於宋高宗之世,習詩經,隨父之任汀州府官諫議大夫,妣楊氏,誥封夫人,擇居建陽卒葬建寧武夷山下,地名九析水,慶山已向。墳前有生成石印石蝦蟆在河中,石筆為記,地形號生蛇掛樹。生八子。
長樁 住汀州寧化縣貴溪石溪。次楸 號宣義。生二子。與長子移詔安,為詔安始祖。次子寧化嵩溪。三松 住汀州汀縣九曲源館前。四柏 住寧化縣徒居清流縣琴溪。五桂 住寧化縣招賢里若竹大址。六榕 住南劍西谷市今延平府是也。七根 住汀州連城縣內。八枝 住上杭縣古田里蛟洋村倒湖塘。
解读这段族谱内容,高宗之世就是南宋皇帝赵构时代,此时汀州府不存在,因为府是明代的建制,此时仍称汀州,而高宗时代也没有一个知州为沈氏。倒是有一位军事推官为沈氏。
《乾隆汀州府志》:“汀州 军事推官 沈燾 開禧間任。”
沈氏作为外来移民久居成为了当地人,做主官的可能性不大,但做副职、非主官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今天重新将古汀州境内的多支沈氏传说进行对比,会发现沈氏在汀州的居住远在族谱记载之前,这种情况极有可能是因为明代嘉靖大礼案之后,朝廷允许平民建庙祭祀自己的祖先,谱牒和家庙不再只属于贵族,人们在重新联系各支派的亲族时,如果中间过程断裂,他们就会倾向于造假弥补中间空白。所以沈氏追认沈廷铺为“入闽始祖”以及沈氏八木的传说,可以看成是一种“收族联宗”的文化现象,真假不必太过在意,但在族群内部却是团结的一个重要纽带。所以从方志、碑记以及族群自述,汀州沈氏源自吴兴,开基于唐,是没有问题的,大丰山为中心,也是可信的。

长汀沈氏

长汀沈氏,两地为主。
一为汀东沈氏,分布于馆前和新桥,来源有二。
馆前沈氏为廷辅公三子沈松后裔,今天在长汀作为长汀建筑典型的沈家大院就是他们的族产。馆前沈氏在汀东流播,分别居住在馆前老屋、馆前小洋、馆前坪铺、新桥沈屋。汀东沈氏在馆前一带繁衍超过29世,近七百年。
一为河田沈氏,主要分布于松林源、湖洋背、官坑这些地方。
河田沈氏分两枝。
一枝为廷辅公四子沈柏的后裔,今天松林源的墙头银沈氏就是。
沈柏是沈氏传说永钦永路的父亲,显然与唐代开闽的沈彪重合了,这当然可能是在族谱的抄录中出现了问题,不过这个问题应当留给沈氏自己去考证了。

墙头银

墙头银沈氏的族谱是很清晰的记录了他们从琴源大丰山迁连城,在明初从连城迁长汀河田松林源的过程。墙头银沈氏有四支,一支留居松林源,三支迁汀州府城,今天长汀县城的沈氏有相当部分是来自松林源。
墙头银这个地名一直被当地姓氏反复误解,常有沈氏埋银的讹传,为了保护古建筑的安全,我想有必要解释一下。在汀州方言中,墙头银这个只有河田人知道的松林乳名,听起来很是贵气,似乎墙头镶银。墙头要结合这个地方的大名来解读,墙头其实就是嵩头,客家话松树就是嵩,因而嵩头就松林,嵩头银其实就是嵩头源,写成官方文字就是松林源,嵩头源是当地方言。今天墙头银有邱有沈,是一个开拓成熟的地方,而当她被命名时,人们还在当地插松植杉造林成村,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千年,由地名我们可以知道沈氏和丘氏迁入的时候,依托的生计是扦插松树,这个活计后来被带到了福建和浙江,甚至南洋。
墙头银沈氏至今繁衍了25代以上,每一代平均二十年算,倒推500年,大约是明代初期迁入是可信的。
墙头银沈氏,有一支迁到新桥的岗头湾,也就是今天的沈屋岗,也是下沈屋,一部分迁出在上游形成聚落,即上沈屋。新桥沈屋岗沈氏繁衍超过20代,是明初落脚墙头银后两三代迁出的。时间上可以作为墙头银沈氏的佐证。
河田沈氏另一支为湖洋背沈氏,是廷辅公八子沈枝的后代。
沈枝先迁古田乡,这个古田乡其实就是今天的连城县,沈枝的后裔沿旧县河进入上杭,再迁永定,又由汀江北迁,迁到长汀河田湖洋背。湖洋背沈氏至今繁衍了24代,迁入时间与墙头银沈氏极为接近。我们有一定的理由相信,这些沈氏在迁入之初应当是有互相照应的,甚至先期到达的沈氏是后边到达的沈氏迁移的目的和主要信息来源。
沈氏在长汀建有很多座家庙宗祠。这些宗祠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他们的迁移脉络。
比如馆前沈氏祖祠,建于明初,为沈松后裔独有;而河田沈氏宗祠,在街上,则是墙头银、湖洋背、官坑多支沈氏所共有;墙头银沈氏家祠,则为松林源沈柏后裔独有;湖洋背沈祠,则为沈枝后裔所有;长汀县城的沈氏家庙应当是长汀所有沈氏所有,位置在长汀县城的县前街。这些宗庙所供奉的先人不同,也即是他们在迁移道路上分家的节点。
从现有史料上看,沈氏是汀州最古老家族之一,追到唐代,应当是无疑的。

大丰山图片来自清流颍川陈汝辉先生,感谢再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男子虚构交通事故 骗取保险金四百多万
客家最著名的“状元”传说解析
长汀汀州客家博物馆展馆导游词
长汀三太祖师庙|你知道多少?
【重要成果】汀州林氏与河田生态
汀州第一大菜 白斩河田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