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汀州 | 夏阳的前世今生
userphoto

2024.06.07 福建

关注

夏阳的前世今生

涂明谦

夏阳简介

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地处明溪县东北部,东沙县富口镇,东北接沙县夏茂镇,东南接三元区陈大镇,南接三元区岩前镇,西南接明溪县沙溪乡,西部接明溪镇瀚仙镇,西北接将乐县白莲镇,北部与将乐漠源、南口镇相接。
夏阳距明溪县城43公里,距三元区46公里距将乐县城57公里,距永安市区85公里,距沙县市区68公里,距清流县城93公里,距顺昌县城97公里,距延平区135公里,距长汀县城168公里。
2019年,夏阳乡辖有:夏阳、下坂、杏村、御帘、长兴、陈坊、旦上、紫云、后洋、俞云坂、良村、瓦溪、新坊、地美、岭头、溪边16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在籍人口16155人。

夏阳为水源的诸溪以及山河逻辑

夏阳乡最高点旦上村西面的九天山主峰顶,海拔1192.4最低点下坂村河口,海拔342米。
夏阳溪源头 水源起于俞云坂,经后洋、夏阳,于下坂离开夏阳境,在梓口坊与漁塘溪交汇,流入三元区境内,由黄沙溪,汇入沙溪。
东溪源头 水源起于七姑山和五虎寨,汇流朱厝坑,再过溪边,汇入地美溪水,流入下心贯水库,出明溪,汇入沙溪。
台溪源头 水源起于朝阳,经紫云、张坊、骆驼坑,流入三明境内,汇入沙溪。
碧溪源头 水源起于际头,经岭头,流入三元区境内,由陈大镇汇入沙溪。
这些水有两个共同的特征,第一就是最后都汇入了沙溪,第二就是都是沙溪北岸的水,所以“山南水北”是为阳,这些地方在历史上都是沙溪之阳,因此这些地方就叫沙阳里,后世启用的夏阳,虽然是来自夏阳巡检司,但与沙阳名字其实还是很接近的。这也是为何将现今夏阳乡诸村捏合在一起的原因。

夏阳古道

明溪城关到夏阳

城关,5里先到坪铺,再5里到达万新亭,再5里到达十里铺,再10里到达龙湖村,再5里到达天上岗,再10里到达旦上村,再5里到达黄坊,再10里到达御帘村,再5里到达杏村,再5里到达夏阳肖铺。

夏阳到夏茂

5里到达罗布头,再10到达居洋村头,再5里到达居洋口,再5里到达地美村,再5里到达溪边村,再5里到达倒马岭,再5里到达底岭后,再5里到达东坑,此夏茂境。

夏阳到白莲 迳一

5里到杏村,5里到藤岭迳,5里到长坑,5里到大窠,5里到三溪,此将乐白莲境。

夏阳到白莲 迳二

5里到杏村,5里到藤岭迳,5里到牛栏寨,5里到古楼,此白莲境。

夏阳到南胜

5里到上吴坊,5里到俞云坂,5里到俞云际,5里到虎山凹,5里到虎山寨,10里到上瑶,5里到小拔,10里到南胜,10里到南口。

夏阳到漠源

10里到后洋,10里到小磜,10到良村,10里到叶地,15里到圭洋,10里到张源,10里到漠源。

夏阳到三元

5里到下坂,15里到紫云,10里到砂蕉,10里到小蕉,5里到台溪,10里到双江口,10里到台镜头,过渡到达三元。

夏阳到富口(沙县)

5里到罗布头,10里到居洋村头,10里到地美,10里到倒马岭,10里到荷山村,20里到富口,20里到沙县。

三州之交,五县之汇

夏阳为三州之交,邵武、延平、汀州,所以是各州出一块地方。
《正德歸化縣誌》:“興善里,統圖三,在縣東三里。中和里,統圖二,在縣東八十里。上二里,舊將樂縣地。沙陽里,統图五,在縣東北一百里,舊沙縣十九都地。”
当时属邵武的将乐出了中和里数村,而属延平的沙县出了沙阳里数村,剩下是汀州的清流出了归下里数村,组成的夏阳区域,正是三州之交。当然古代也是三县之交,现在五县之交,将乐、沙县、三元、永安、明溪。
《民國明溪縣誌》:“沙陽里一二三四五圖在屬一都所轄地為距城九十里之龍坑九十五里之小磜小溪一百里之地尾當門地紫竹溪葉地廬厝坑一百零二里之溪邊新坊一百零三里之吳坊一百零五里之羅坊一百零七里之楊坊一百零八里之凹坊一百一十里之嶺頭瓦溪峰下常溪石溪横坪吕公村一百十五里之山坊一百二十里之良村天文地鐵場倒馬嶺嶺後珠坑坊一百二十里之倪地中和里一圖在縣東屬一都所轄地為距城三十里之天上崗四十里之張源磜四十三里之上地五十里之黄坊六十里之御簾中和里二圖在縣東屬二都所轄地為距城六十里之中嶺六十五里之長坑杏村七十里之夏陽七十里之蕭㘵八十五里之下地九十里之磜頭。”
所以这三州之交,也造就了今天夏阳乡的原始三块组成。
一块是从沙县的沙阳里划入明溪的,一共有五图,相当于今天近十个行政村的规模,分别是新坊、良村、后洋、俞云坂、溪边、地美、瓦溪、岭头。这些村庄在以夏阳为中心的的东南、东部和东北部。
一块是从将乐的中和里划来,两图,大约今天四个行政村的数量。分别是旦上村、夏阳、杏村、下坂诸村。
一块是从清流归下里划来,今天的陈坊村,历史上的陈村,以及紫云台村。
这些划自不同的区域的村庄最后组装成了今天的夏阳乡,历史上并入了汀州府治下的归化县,也就是今天的明溪县,于是沙县方言和将乐方言以及宁化清流的汀北客家方言在这里产生了融会交流,或者往大了说,这里是闽赣吴粤诸多方言的交汇区域,故而对地名和人群以及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夏阳地名解析

夏阳

由夏阳、上吾坊、下吾坊、小溪、石陂、罗布头、肖布诸村组成。
夏阳村有耕地2886亩,人均1.3亩,林地36951亩,人均17亩。
夏阳乡的核心是夏阳村,这个位置地处平洋,夏阳溪从中穿过,将村庄分成了两个部分,南部肖布村和北部的夏阳村居住中心。夏阳当然不是“夏天的太阳”,按照汀州区域的命名法测,这里在区域下游,且地势平洋,故称下洋,所以在上游一定能找到一个甚至多个平洋之地。确实有,上游有后洋村。上下吴坊的所在也算地势平洋,但是面积远不如夏阳乡所在的小盆地。
夏阳之名极早,大约明代中前期的事情。
《明會典》:“歸化縣 夏陽巡檢司。”
这本国史典藏,是李東陽主持编修,他出生于正统12年公元1447年,去世于正德11年公元1516年。明成化六年即1470年,明溪县也就是归化县建县,归属汀州。
《萬曆歸化縣誌》:“夏陽巡檢司 在縣治東北八十里屬中和原巡檢司在縣西二里土坊宋紹興間葉夣得奏置元初徙于明溪國朝因之成化七年以其基為縣治遂徙今所成化八年知縣郭潤建。”
明溪巡检司因为归化建县被征用了,所以迁于夏阳。从以上逻辑说夏阳之名要早于成化六年,就已经存在于明溪区域了。下字在当地可能觉得不太好,所以区域内的下都改为夏。比如夏字的使用在明溪、沙县一带,夏茂,来源于区域内的下茂溪,夏坊,来源于下觉里。所以夏阳的夏字来源于下,是情理之中的。下洋变夏阳,不是孤例,比如今天三明尤溪的新阳镇有夏阳村,也是变化来自于下洋,因为边上有中洋。
上吾坊和下吾坊,显然是上吴坊和下吴坊的去姓氏化的书写。上下吴坊,中间为上下吴坊的田地,这些田可以进行水资源利用上的协商,前提是村庄有姓氏上的共同。吴氏为区域大姓,一会儿我们还会再提及此姓相关。
小溪,在两个小溪交汇之前,交汇后,溪流始大。罗布头则是与肖布是一对相关的名字。
肖布其实是小铺,而罗布头则是大铺。五里一小铺,十里一大铺,或者呢五里一亭十里一铺。这是当年驿站系统中的事物。夏阳在通往沙县和将乐、顺昌三县的主要陆地通道上。故而当年这些地方相当繁荣。
这种繁荣不会是单个原因,同时还因为今天夏阳村所在是当年巡检司的司城所在,因为驻军,所以给周边提供相当的安全感,所以夏阳同时也是中和、沙阳、归下三里的交界处,也是此三里的商贸交易处。
《萬曆歸化縣誌》:“夏陽墟 在縣治東中和八十里。”
至迟到明代中期,夏阳墟就已经是区域经济中心。
《康熙歸化縣誌》:“丰禄 在縣治東六十里夏陽。”

下坂

由下坂、水尾、福田寨、团石、东坑、白坑诸村组成。
下坂村人口783,耕地面积1125,人均1.4,有林地1.6万亩,人均20亩。
下坂,位置同处夏阳之“下”,但有别于夏阳的田是洋田,下坂的田多为坂田,坂田就是斜坡田。水尾则是因为这个地方在某个地方的水尾,哪里的呢?夏阳村的。一度我以为不是,因为民国的时候把水尾和杏村、下坂放在一起。
《民国明溪县志》:“杏村保 辦事處設在邑東北杏村距城七十里計十甲所轄地為杏村水尾福田寨等處。”
但是实地走一下就会知道,水尾位置在上游,杏村水还未汇入之前,所以水尾只能是夏阳村的水尾。为何是这个地方是水尾呢?因为当年中和里与归下里在水尾之后交界。陈坊村、下坂村、紫云村这三村,是归下里的。而水尾以上,则是中和里。东坑在夏阳溪之东。白坑,则是因为做纸,常一坑全白,被称为白坑。现在东坑似乎也和白坑一样在做纸了。团石则是因为村中有一天然大石,以此石为依托,改变溪流走向,因而形成大量的塅田。大头墘则是因为两山溪汇水之处,溪水一大一小,村子又在大溪一边且在河沿。
历史上下坂沿岸居民数量不多,且大都紧贴着山坡建筑房子。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常发大水,自紫云村方向来水,常有冲毁道路与村庄的风险,比如近期比较严重的是20195月间的那次。二是土地有限,承载能力有限。三是地处汀、邵、剑三州之交,古代很乱。所以人们在此地,要扎寨。
福田寨,在两溪交汇之处,溪水下犁之后很深,人要想跨域是很难的,两面环水,两面环山,陆地上能通过的地方很少,因而需要防守的面很少,村庄只要召集周边人们一起守备就可以应付一般的匪患了。同时这个地方地较高,不容易淹水,再加上寨中有田,故称福田。福田寨现在在两河切出的三块平地上都有居民了,当然是因为现代的架桥技术,同时还因为有林业公司在当地经营林业采育场。

陈坊

由陈坊、黄坊、笠窠、儒州诸村组成。陈坊村600人,耕地面积900多亩,人均1.5亩,山林面积26000多亩,人均43亩。
陈坊历史上是叫陈村的。
《康熙歸化縣誌》:“歸下里一啚在縣西属十一都  陳村五十五里。”  
同时陈坊与夏阳乡诸村不同,陈坊是归下里的属地,建县之前是清流县属。同时陈村之陈,历史很是久远,在宋代,陈氏就已经是当地大族。
《康熙歸化縣誌》:“寶慶 在縣治西五十五里歸上里陳村宋嘉熙元年係陳良建爲祠。”
陈村是当年清流很重要的城外市,官方在此设立官市以便三州之民交易。
《萬曆歸化縣誌》:“陳村市 在縣南歸下四十里,每年九月九日,集貨交易。”
市场与村落往往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于安全和安全感的考虑。所以这个市场设于北坑。
《康熙歸化縣誌》:“陳村市 在縣南六十里北坑,每歳九月初九日貿易。”
这个北坑的位置大约是今天成元坑的所在,也可能是今天笠窠所在。成元坑即是陈源坑的意思。笠窠意思是如同斗笠一样的山窝。陈村市就是历史上的“草市”,也是最有可能成为区域中心的所在,也就是说在明溪(归化)建县之前,这个市其实是清流东部的中心,主要用于三州民间、官方的贸易。这种中心位置在夏阳巡检司出现之后,还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直到夏阳墟的兴起,陈村市才被渐渐取代。
黄坊历史上不是归下里的,而是归属中和里,虽然和陈坊村离得很近很近,但行政区划就是这样的,只与道途、水源、山川逻辑有关,与远近无关。黄坊为黄氏开拓居住。儒州,则是余州的雅化,在汀州地区儒发余音。儒州显然是进行过改造,河流被扯直了,以便得到更多的土地,原本的余州当然是在水中的小洲,故而余州其实就是余洲。

后洋、俞云坂

历史上后洋与俞云坂是一个行政村。这个区域由后洋、大际坂、俞云际、凹丘、俞云坂诸村组成。
后洋村人口496人,耕地面积1049亩,人均2亩,森林面积10058亩,人均20亩。
后洋是相对夏阳而言的,这个地方处于水源上游,所以称后,意思是更深的山区,更后开发。洋,指的是地势平洋。这个地名当然也能证明夏阳原本应当写作下洋。
俞云坂村有405人,耕地面积1300亩,人均约3.5亩,山地面积17000多亩,人均42亩。
俞云坂、大际坂,这个坂,是个古老的地形用字。
西晋皇甫谧所作的《帝王世紀》有:“舜都䈬坂。
就是上古的圣君舜,将都城建筑于一个叫䈬坂的地方。
《康熙字典》中这样解释坂:“【廣韻】【集韻】【韻會】甫遠切,音反。坡坂也。一曰澤障。一曰山脅。【前漢·文帝紀】帝從灞陵,欲西馳下峻坂,爰盎諫,乃止。”
就是山坡地,斜坡。或者是“泽障”就是天然形成的堰塞湖的边坡,或者是自然崩碎的山的一边形成的坡度比较缓和的斜坡。
《文选·曹操·苦寒行》:“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宋人戴复古《夜宿田家》:“雨行山崦黄泥坂,夜扣田家白皮扉。”
日本的大阪用的“阪”字与这个坂字是互通的,意思也是一样的。
而际字,则是漈和磜字的误写。
漈指的是或大或小的瀑布,磜则指砌起石头的拦水墙,抬高水位,让水流入圳、渠,在福建江西广东,磜是因漈而生的,没有漈的地方基本没有做磜的必要。
所以大坂际和俞云际,都是有漈在先,而后人们开拓此地,以人力去影响水的流向,故而今天这个际,大多数时候是要写作磜的。
凹丘,凹指的是地形,是两山中凹之处,也是古人所说的“托体同山阿”的“山阿”。丘在这里不是姓氏,也不是山体,而是指田,在汀州区域,丘就是指田,比如笠嫲丘。同时也作量词:一丘田。不止汀州,闽南或者整个福建,都这样用。比如厦门鼓浪屿有三坵田码头,三坵田即指三块田。凹丘,大体就是山凹处的田地,或者凹口通道处的田地。

良村

良村在俞云坂村的更北部。由良村、良坂、倪地、峰下、霄霁、三珩诸村组成。
《萬曆歸化縣誌》:“良村 一百二十里。”  
如果说夏阳是汀、邵、剑三州之交,是三角地名中的枢纽,那么良村的位置就是枢纽的枢纽,所以夏阳自明代以来就设有巡检司,而良村则一直设有关隘,良村隘。直到1930年代,这个隘寨都还在。
根据当地文献:“19337月,彭德怀率领东方军从瑞金出发,连克连、清、归、将、永诸城。红军来夏阳之前,夏阳区良村的地主、民团就做了宣传,百姓躲进杨家土堡。东方军先头部队来到良村隘前,发现隘口的土堡里有设防。彭德怀亲自上前喊开了土堡。”
良村人口849人,耕地面积1896亩,人均2.3亩,林地面积36132亩,人均43亩。境内五虎寨海拔1100米,以盛产红菇——黑面菇著称。
有人将良村来由解释为凉村,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在有温泉的地方就有可能,比如在龙岩市连城县新泉镇附近,有大量良字开字的村庄,都与凉热有关。
但是良村这个良可能不是。极可能与梁氏的迁居有关,今天福建闽西北境内,梁氏已经不再是唐宋时代的大族,他们南迁至广东成为粤地大族或者福建沿海成为福州大姓。所以良字极有可能是从梁字改来,一面是去姓氏化,二来是为了统治“巫术”。因为梁字有“有力量”的意思在内,而良则只指良好。
《后汉书·苏竟传》:“良医不能救无命强梁不能与天争。
《道德经》则有:“强梁者,不得其死。”
明溪一地,地处汀州、延平、邵武三州之交,良村又在三交之地的深山处,故而,统治者会认为改个好名字,是风气改变的开始吧。这与良村所在的山形有关,五虎在西在左(金白)七姑在北(水黑)五云在东(木紫),水自西北而东南,癸丁之向上有虎山凹,这样的好风水被认为出将、出豪强。
良坂,原为下坂,下字在当地不讨喜,在雅化运动中被更为良坂,也就正常了。倪地,为倪氏居住之地,有人用“端倪”来解释是不太对的,地名中很少用极为艰涩的字眼。峰下,这个峰,在良村的巽位,应当是良村的文峰,这是为何村庄命名峰下的原因,在山区,谁不在峰下?当然是山峰本身的属性特别。霄霁,则是由小磜改来,山坑中的田依赖山坑来水,由于小漈的存在,所以修成小磜,而地名雅化运动中就把小磜改为霄霁,意为雨过天朗气清。

旦上

由旦上、黄地、杨坑诸村组成。旦上村499人,耕地面积940,人均1.88,森林面积13200,人均26.5
旦上,当地解释为“山抛呈一字形,日出时似旦字,故称旦上”,这当然是一派胡言。试问题在平原或者高处,哪里不是日出如旦字?所以这样的解释很糟糕。旦上,其实是店上的讹误。店,是当年的驿站的组成,驿、馆、铺、店、亭,店即是官店,是官方开办的中途食宿补给点。
当地文献:“19337月—19341月,彭德怀、杨尚昆两度率领东方军入闽作战攻打沙县,东方军两次入闽作战都经过或住过旦上。1934年著名的'归化之役’即铜铁岭战斗,就发生在旦上。'归化之役’临时指挥所设在旦上村田埂垄黄家,田埂垄黄家还保留着“红军万岁”标语。”
也可以侧面证明旦上即店上为明溪、将乐、沙县之间的半途之数,同时也是必经道途和补给点。
黄地,即黄氏之地,地在汀州不止土地之意,还有地坟之意。杨坑,则为杨氏之山坑。

杏村

杏村人口1210,耕地面积2186亩,人均近2亩,由杏村、腾岭干、中吴坊、翻身垄诸村组成。
翻身垄,地名特别,且位置也特别,所以先说。第一是这个地方看起来更接近上吴坊,很多人会误会是夏阳村的下属村庄,但不是,这是杏村的村庄,这与地方上的山场土地在土地改革之时的归属的小集体有关,比如这块地当时归杏村中的一个家族所有,那夏阳乡就会将这个地按这种归属给杏村。为什么叫翻身垄呢?其实原本是叫泮洋垄,泮是浅水沼泽的意思,洋是平洋的意思,垄是垄田,这意是在山坑中处于浅水沼泽中的不是很大的洋田。在“水改”运动之后,这些田就变成良田,于是当地人将这块区域的田称为翻身垄。
而腾岭干,这个干字在明溪被解释为山下,当然并无不妥,但在汀州地区更大可能是迳,从这里有一条路可于山中通过。由此迳可以到达将乐白莲的古楼村,为何在此设楼,当然是防御这条“迳”上可能的敌情。腾岭,则是藤岭的解读。在将乐、明溪一带,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地名。
《弘治將樂縣誌》:“藤嶺 在縣西二里其嶺起伏縈廽嶺側多藤蔓故名。”
为何用藤起名,是因为藤、苎麻、杉、竹这些植物是当地用于制器的常用物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山林产出,所以常以这些事物命名山林土地。
而中吴坊与杏村,则是一对相关联的村庄名字,不能分开解释。
《萬曆歸化縣誌》:“二都二圖 距城 牛嶺(六十五里)長坑(六十五里)下村(六十五里)夏陽(八十里)蕭佈(八十里)磜頭(九十里)地下(八十五里)。”
万历归化方志中的长坑与下阳之间的下村,就是今天我们的杏村。中吴坊所在其实是上村,而杏村是下村。因为这个位置在中吴坊的下游,所以称为下村。为何今天叫杏村,我们在说夏阳的时候就说过当地人显然有些忌讳下字,所以刻意回避,因此可以用夏时就用夏,不能用夏时就用别的名字替代,这个下村就是这样,用夏村就很怪,所以用了杏村。而为何会叫中吴坊,则须要与周边的御帘、长兴,还有夏阳村的上吴坊一起来解释才行,所以我们且放后头。

御帘、长兴

御帘村754人,山林16349,人均22,耕地1383,人均1.8。御帘御帘、谢坑、下甲、上地垄诸村组成。长兴村人口595,耕地面积995,人均近1.6亩亩,山林面积1.6万亩,人均27亩。长兴由长兴、林地坑、切坑、吴地、水南、佑坊诸村组成。
先说御帘
当地官方和民间的说法是:“御帘村由北宋理学家张载的第十四世孙——南宋进士张日中携其长子张幼厚于1273年始建,取名'渔林村’。1277年,南宋幼帝赵昰南征路经该村时轿帘被风吹落山野,村民捡拾归还,其母杨淑妃深感落难之时村民淳朴忠君,嘱子赐名该村为'御帘’村。文天祥丞相为此题词:'山村何取御帘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风卷去,芳名留与世恩荣’。”
这个“帘”字可能性有多大呢?轿帘说当然是很不靠谱的。但是这个帘字可能是有来历的,当然,只是可能。
《萬曆歸化縣誌》:“水簾 在縣東四十里中和張源磜崖間一派狀如垂簾約高十三丈風吹灑然飛落四時不改。”
御帘之“帘”来自“帘”,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放在一起说时,就无法解释“御”字的来历了。同时二者相去二十里,名字合并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张氏居此取名渔林”,这个应当是比较可信的,别的都是野老不经之说。
为何?因为将乐那一边共有此山的村庄称岭,所以原本渔林或者渔岭当然更靠谱。不过这个渔林渔岭在地名中很少被用到,源头的鱼(渔)字应当是另有来源。因为夏阳为汀州、邵武军、延平三州交界之处,所以我们从闽西和闽北的方言出发。
郑晓峰先生有《闽北方言和南部吴语的共同点举隅》一文,提到闽北方言蜈、鱼同音的现象该文收录于《吴语研究(第三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之中汀州客家方言,有一部分地区吴、蜈、鱼是同音的,有一些地方受官话影响,这种吴鱼同音已经消失。郑晓峰先生的同音ŋɛ ,其实正是御帘之名的迷题破解的关键
客家话里也有鱼发ŋɛ音,吴也发ŋɛ音,比如梅州五华一带的山歌唱“白饭鱼肉”,会发成“白饭ŋɛ(吴)肉”。
所以御帘,其实就是鱼林,更本源的字其实是吴源。
我们要确证此事,就得把夏阳村北部和西北部诸村一起说了。
首先是北部的上吴坊和下吴坊,这个地方其实是左吴,而杏村北面的中吴坊是中吴,当然,御帘北部吴地部的佑坊是右吴。当我们背靠藤岭时,就会发现水向南流,而上下吴坊在左,中吴坊和杏村在中,而吴地与佑坊在右,这三吴并立于藤岭之南,意味着吴氏极有可能有共祖之墓在藤岭或者更北之处。
因此,我们可以用相同的逻辑确定今天在将乐与明溪交界处上,长兴村与将乐白莲交界的岭村,即是吴岭村。
想必当地吴氏还有自己的族谱,可以印证以上的结论。张氏迁入之后,一是听更早的居民发音为ŋɛŋɛŋɛ源,就接受为鱼岭和鱼林、鱼源,最后转音为岭和帘(源),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个御字显然是再次把客家话或者闽北话翻译成官话的结果:“你们这里叫什么?哦,ŋɛ源。什么意思?哦,鱼源。不好听,叫御源吧。
岭也写作牛岭,当然不排帘村也有牛岭转音的可能,因为这两村其实都靠同一山,即罗半天。
谢坑,为谢氏开拓之山坑,下甲则是下峡之意,也写作下岬,为通往下游村庄的一个峡谷通道。上地垄则是山谷中有垄田,此处在主居住村庄的相对高处位置。
长兴之名,其实是长坑改来,林地坑为林氏开拓之山坑,切坑可能与揭氏开排号有关,吴地当然就是吴氏开拓之地,水南则为溪水之南,佑坊为右吴之意。
《康熙歸化縣誌》:“豊稔寺 在縣東六十里中和里御簾村。”
长兴与御帘是当时明溪与将乐进入夏阳区域的主要通路。

十二换

帘一带的明清鼓乐“十二换”,已经申请了非遗。
当地的文献这样说“十二换”:“据县志记载,明朝景泰五年(公元1455年),御帘籍进士张昇担任台习天文、掌进奉御左少监时,将'十二换’乐谱带回家乡,亲自传授演奏技艺,并在御帘张氏大祖祠后山顶开辟了一块1000平方米的坪地作为每年正月初九祭天的活动场所。正月初九这天,御帘张氏宗亲(北宋理学家张载后裔)数百人撑着彩旗,打着龙伞,布列锣队与鼓队,在族长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绕村一周,然后直奔祭天场所。在进行一系列仪式后,接着由村中民乐师演奏'十二换’。此项习俗世代沿袭,至今已有565年历史了。”
听起来很不靠谱的样子,但却是真的。

中官数量巨大的夏阳区域

《康熙歸化縣誌》:“張昇 中和里人内官左少監掌欽天監事。”  
这位执掌软天监的太监带回了明代的宫廷鼓乐,也看来是真的。今天张氏一族正月初九祭天的仪式,选在初九这个时间,也是代表乾和天。而在祭天活动中“进表”的行为,也有别于一般的祭祀活动。地方文献只有一个说错了,就是张昇不是进士,而是太监。明代的明溪很奇特的之事有二,一是武官众多,一是太监众多。先说武官。
《康熙歸化縣誌》:“武職 孫正通 歸上里人,河南汝寧衛指揮使。蕭伯和 歸下里人,錦衣衛指揮。楊永晟 歸下里人,錦衣衛千戸。楊永冨 歸下里人,錦衣衛千戸。楊永義 歸下里人,錦衣衛千戸。楊永興 歸下里人,錦衣衞千戸。楊永貴 歸下里人,錦衣衞千戸。楊谊 歸下里人,錦衣衛千戸。楊永旺 歸下里人,錦衣衛幢播司百戸。楊永通 歸下里人,錦衣衛百戸。”
有明一朝,明溪一县所出武职都基本都是在归下里,同时基本是杨氏,这点就很值得关注。但考虑到闽西明代动乱,因军功而封的情况很正常。但是这一门杨氏永字辈,七个叫杨永什么的,显然不能用一般军功来解释了。非常可能是因为明初扫灭陈友定的那场战斗的军功。
《康熙歸化縣誌》:“賊遂遁,語人曰:吾遇將樂兵臥而战,遇永安兵坐而战,遇歸化兵立而战。盖惧之也。”
非常能打!大体能可以说明为何归化武职很多的原因了。但更不能解释的是太监现象。
《康熙歸化縣誌》:“楊昌 歸下里人,内官監太監,掌靈臺事。蕭忠 歸下里人,御用監少監。楊鵬 歸下里人,内官先祿寺太監,掌司禮事。林茂 归下里人,内官監太監。鄧忠 沙陽里人,内官監太監,掌借薪司事。楊鳯 沙陽里人,尚膳监太監。蕭興 歸下里人,丙官監太監,掌丙享庫事。湯鮮 沙陽里人,御用監太監。蕭通 归下里人,内官監太監,掌順成門事。鄧祥 沙陽里人,尚膳監太監。連通 沙陽里人,内官監太監,掌靈臺事。陳景明 中和里人,鐘鼓司太監。張隆 归下里人,司礼監太監,掌安宗堂事。阮澄 中和里人 内官監太監。鄧芳 沙陽里人,山東徳府承奉司事。楊禹 歸下里人,御用監。太監 張昇中和里人,内官左少監,掌欽天監事。鄧明 沙陽里人 内官監太監。”
有明一朝,沙阳里一带在朝中任太监的数量是不是太大了些,同时这些太监都身居要职,这其中如果说是偶然,也说不过去。其实不止归化如此,汀州边上的漳平,当年也出现过王景弘这样的大太监,他和郑和一道下的西洋。还有永定,也出现了宦官数量巨大的情况。我猜与明代镇压战争后的惩罚有关,当然这些有待学者考究原因。

岭头

由常溪、常溪坂、际头、士周仔、岭头、曹地坂诸村组成。
岭头村人口852耕地面积2433,人均3亩,林地面积3.1万亩,人均近40
常溪从前不叫常溪,而是叫龙溪,而从际头、曹地坂、岭头、土周仔一直到常溪,整个岭头村山坑都叫龙坑。
《萬曆歸化縣誌》:“沙陽里十九都一圖 龍坑九十里。”
常溪坂与曹地坂,坂都是指坂田,所谓坂是斜坡的意思,而常溪其实是长溪,在闽越之地龙蛇是不分的,所以长溪也就是龙溪,曹地则指土地的归属姓氏。土周仔,应当是土洲子的误写,此处山坑两水合流,形成一个山包阻亘于中。
际头,也称天际头,是漈头的意思,天漈就是已经在山顶,再无高处。人们在此发现了持续不断的水源,因此在此下游就可以让农业得以发生,可以说曹地坂与常溪坂的坂田都是依赖天际来水。际头到黄连地之间附近曾有附近流亡之民聚集,故有留名寨之地名,其实是流民寨。
水从常溪汇合岭头来水,最后流出岭头村,出明溪界,进入三元陈大界,即为碧溪。其实古代这条溪都是叫长溪的,今天我们在下游三元区陈大镇镜内,仍然能看到长溪村。上游改为常溪想必是与此村重名,但也能说明,民间仍有记忆,就是这条溪叫长溪,也就是叫龙溪。

瓦溪

由瓦溪、小瓦、叶地、翁坑、杨厝坂、紫竹溪诸村组成。
瓦溪村人口747,耕地面积1350,人均1.8,林地面积46391,人均62亩。
瓦溪在官方解释中被说是地形象瓦,这就有些古怪了,因为这个地方旧名为鳌溪,在客家话里鳌发ngao,有瓦的客家发音的确有些像。叫鳌溪在古代是正常的,因为这个名字比较吉利,“独占鳌头”,这在科举时代,吉利得很。所以我们如果以叶地为坐标,会发现瓦溪村北部山峰突起,同时为叶地村的巽方,所以这个地方为文峰位,大概率会被命名为鳌峰。
所以发源于鳌峰的两条溪,自然就有大鳌溪和小鳌溪之命名了,小鳌溪也就是小瓦溪,流向洋邦村。
叶地,是叶氏开拓之地,叶在闽西北乃至福建都是大姓,历史上出现过宰相,比如叶向高。叶地是通往将乐的重要山间通路,所以在叶地西北面有小地名岭迳仔,水尾则是叶地村庄的水尾。翁坑,为翁氏开拓之山坑。杨厝坂则为杨氏建房的山坑且有坂田。紫竹溪,一是村庄建于溪边,当地以苦竹多而闻名,但近代觉得苦竹的苦不雅,代之以紫竹,这是用于指代观世音的紫竹林道场。

溪边

溪边行政村由溪边、底岭后、前岭后、朱厝坑、倒马岭诸村组成。溪边村人口1005,耕地面积2144,人均2亩有余,森林面积2.7万亩,人均27
溪边的意思就是在溪边建立的村庄,从前这个地方叫鲤溪,当然也可能叫里溪,这两个字的发音在客家话里是一样的,都是di,低音,表示里边和上边,以山为作标则是更深处。为何这样解释这个地名呢?因为下游不远有下心贯水库,这个下心贯,以客家话的命名标准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当然是下村迳。
底岭后和前岭后,也表方位,底就是里的意思,前就是前面,代表村庄在不同深度的山岭位置,后可能是口的音转,客家话,后与口同音。底岭与里溪,这样的命名方式在明溪有一定的代表性。朱厝坑,就是朱氏在此建房子,地貌山坑。倒马岭,则是此处在官道驿站之上,养有驿马,官方行旅之人可以在此换马。
关于驿站:罗布头到居洋村头,十里;居洋村头到地美村,十里;地美村到溪边,五里,溪边到前岭后,五里;从前岭后到东坑,五里,这里就已经是夏茂的地界了。
在倒马岭的东面有一个地名,通天大圣,这个地名我们放在猴王崇拜里说了。

新坊

由新坊、石溪、大村垄、土岭、居洋、居洋村头诸村组成。
新坊村1406人,耕地面积3171. 7,人均2.2,林面积28872,人均20亩。
新坊其实已经很古老,几百年前就已经叫这个名字了。
《萬曆歸化縣誌》:“沙陽里 縣東南仍沙縣領一都五圖 新坊一百二里。” 
民国的时候,新坊归石溪管,叫石溪保,这个区域是归于地美乡的。
《民國明溪縣誌》:“地美鄕 鄉公所設在邑東北地尾鄉,距城九十里,原屬第二區,計轄後列民生等六保。石溪保 辦事處設在邑東北石溪距城九十五里計十甲所轄地為石溪新坊居洋等處。”
当年设治所于石溪,当然是出于新坊离地美太近,所以放在石溪,今天放在新坊,当然是因为离地美较近,交通更方便,这种变化其实是治理思维的变化,是一种现代化的过程。
新坊为由山迁于平地,故而称新,而旧之名已经失落于史料。
石溪,官方解释是溪中多石,其实在汀州这种地名基本是因为背靠石岩而临溪,所以称为石溪。我们今天看石溪就是这样的地形地貌,三面临溪而背靠石岩,这在古代是很有安全感的所在。这大约也是为何纷乱的民国为何会选石溪为区域治所的原因。
大林垄,原本叫大村垄,再叫还叫过济垄。从村名的变化也能看出一些问题来,这个济当然是漈而磜的变化,是山垄田的水源来处。叫大村垄倒是常有的事情,不过大村之名在周边也容易重名,故而再更名大林垄也就是可以理解,大且有林有田,挺好的。
土岭之名比较奇怪,官方解释是“山高岭长无石”故称土岭,这当然是可以的。鉴于当地为卢氏居住,观察他们的族谱:“十五世定远公自延平茫荡宝珠迁于沙县卢家巷......二十五世大田公,迁居明溪夏阳土岭村,繁衍到四十九代。有108535人。从这点看土岭之名来自卢岭的可能性是有的,毕竟卢与土在汀州、剑州发音是相近的。但是如果从繁荣程度看,这个土岭来自途岭的可能性也有,即这是南下夏阳北去将乐顺昌东进沙县的必经之途。若作土岭解,则可以解释自土岭到居洋口一带的平田的泥土来历。同时我们能从史料中找到石溪与卢氏信息。
《萬曆歸化縣誌》:“盧舍坑 一百里石溪 一百一十里。”
这个卢舍坑显然就是今天的土岭。这个舍是由畲转来的,最早的地名应当是卢畲坑,畲是放火烧荒的意思。卢舍坑已经是进行了雅化,但是当地人当然是还明白舍字的原意的,所以他们会进行第二第三次的雅化,于是卢坑、卢岭最后被发成了土岭,也就一点也不意外了。
不过民国的时候,土岭虽然与新坊、石溪近,但却不在一个保内。而是与小磜、倪地在一个保。
《民國明溪縣誌》:“土霄保 辦事處設在邑東北霄霽距城九十里計八甲所轄地為霄霽土嶺下板倪地等處。”
会把这些地方放一起,这显然是因为这条路曾经存在一条古代通路,今天的乡道X790,从土岭到霄霁的部分,显然是还原了旧时通路。
居洋和居洋头、居洋口是一体的命名,与紫云的山居洋一样,居字来自龟,洋为平洋。而居洋和山居洋同在一条山龙之上,一在北一在南,叫同样的名字当然不是巧合,所以他们头尾守住的这座山应当就是叫龟山。龟为长寿之物,同时也是玄武的形象来源,所以这座“龟山”是否是某些村庄的“玄武”位呢?还真是,夏阳村、后洋村的水源相当部分发源于此,西流入夏阳溪,居洋新坊一带水有支流汇入地美溪最后汇入东溪,最后过横历过陈邦郭墩出富口汇入沙溪。南边是紫云区域发源于山居洋的台溪,最后在三元台江汇入沙溪。所以这座“”山确实就是几大溪流的共同上水口,“玄武”位。不过这些以龟命名的地名后来大多都被居所取代,原因应当是是汀州古音归、居与龟同音,而归化当地以龟命名的山岭村庄太多,为了解决重名问题,所以居字被广泛使用替代龟,另一原因就是古代的避讳问题,杨时即龟山先生在古代理学为“正学”、“官学”的时代,作为朱熹的祖师,同时也作为“倡道东南”的理学大家,地位崇高,所以当地为了让“龟山”二字在当地有唯一性,就把大多数有“龟”的地名都改了,而与“龟”同音的“居”,当然就是第一首选了。到今天为止,汀州长汀城关和河田的居民都还说“来去归”、“上街”“河田鸡”“乌龟子”这其中的归街鸡龟发同一个音,为“”。我反对认为“龟”字不雅而改名的观点,骂人“乌龟”是比较迟的事情,龟作为长寿之物与松柏、南山这些是相提并论的事物,在古代是吉祥之物,不然“龟山先生”就是骂当时的“官学正宗”,理学从宋后经明清一直是“官学”,这种可能性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明溪将乐一带甚至延平、建州的“龟”改“居”,可以肯定,都出于避讳。即便是认为龟不雅,也应当是民国之后的事情吧。

地美

由地美、居洋口、梗桥头、廖坊、天文地、东坑坂、罗坊坂、大洋坑、五圳岭诸村组成。地美村人口1370,耕地面积2800,人均2亩有余,森林面积4.6万亩,人均34亩。
地美,当然是地尾雅化而来,人们不但不爱“下”也不爱“尾”,很奇怪的心理。今天在福建,几乎所有带美的地名,都是尾字转来,比如厦门的集美,比如泉州的康美,比如长汀的美溪。
地美的龙归庵,这个名字很能说明当地人是如何看背靠的山川与流过的河溪的。因为此处地处一地之尾,龙归庵,按照闽西北的表达,当然是龙龟庵,这是水口庵,用来守住村庄的财富、人丁。龙归有两意,一是离开此区域后龙归大海,山溪之龙一定会向下游发展,所以水口处须要作一下挽留,以便藏风纳气,有利村庄。一是龙源于龟,在山时静默栖居,所以龟代表静居,所以此处大山即叫龟洋,也叫龙栖,故而此处龙龟庙,也是“神龟醒觉,出山为龙”之意。在地美还有一个水口庙宇,可能时间上更早,那就是青云洞。按照当地的碑文记录,青云洞是南宋时,由吴罗杨三姓共建。青云洞的记录,印证了从地美到紫云,当地杨氏迁入不迟于南宋的族谱记录。
明溪夏阳紫云杨坊《宏农杨氏族谱》载:“六世迪(杨时的长子)生二子,云、彦。七世彦,居明溪夏阳,生四子,士衡、士龙(二子留居紫云)、士豪、士准(二子分迁将乐、沙县、和杉口黄家村等地)。”
青云洞的修建记录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杨时子孙迁居夏阳的时间。
居洋口,指的是龟洋的下口,这和居洋、居洋头是配套的地名。硬桥指的是石桥,意思用的不是会弹动的木板,村在桥头,其实客家话是有这个词的,可以用捲桥头或者拱桥头,在民国之前,当地也就是这样叫的。廖坊为廖氏开拓居住之住。
天文地,这个名字很是奇怪,所以历史上不叫这个名字。
《康熙歸化縣誌》:“沙阳里 當門地一百里。”
从万历到康熙的史料,这个地方都是当门地。到了民国县志,就记成了天文地。
《民國明溪縣誌》:“地美乡 民生保 辦事處設在邑東北地尾距城九十里計十二甲所轄地為地尾捲橋頭天文地洋坑李公村等處。”
地在客家地区有坟地的意思,当门就是对门,这个门倒不一定是村庄中民居的门,也可能是峡谷形成的山门。
东坑坂,即地块在东为山坑,坑中有坂田。罗坊坂,则是罗氏所有的山坑,山坑中有坂田。大洋坑为山坑地貌,但坑中稍为平洋。五圳岭,则是水源丰富,有五圳,圳为客家地区的水渠,但和水渠不大一样的是,圳往往直接与田联接,而渠就不一定,可能会架空飞跃,所以圳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接地气。

紫云

紫云村1613人,耕地面积3800,人均2.4,森林面积7.6万亩,人均47亩。由紫云、杨坊、大窠、罗坊、张坊、长圳头、山居洋、黄连地、龙西、东坑头、骆驼坑、牛角坑、太平山诸村组成。
紫云台村和陈坊一样,当年是归下里统属。
《康熙歸化縣誌》:“歸下里五图六图 在縣東属十五都,黃與坑五十里,梓口坊五十五里,洪水坑六十五里,紫雲臺八十里。”
当年的一图就是今天大约两个行政村大小,当然深山区的大小也不能以此而论。紫云村即是当年的紫云台。紫云这个名字出现的时间比较迟,应当是在明代,宋代以及之前原本是应当是叫云盖山的。
《康熙歸化縣誌》:“雲葢山 在縣東八十里,周回二十餘里,高十五里,頂寛平,有溪有田塘,分爲三村,居民數百家。”
民国方志也这样说。
《民國明溪縣誌》:“雲蓋山 即紫雲臺山在東九十里二十餘里高十五里頂寛有溪澗田塘分為居民數百家氣候多凉,盛夏無暑每日風光掩映紫氣氤氲。”
为什么叫紫云台,因为山间有一个小盆地,可容三村。但是如果说紫云台岭时,其实应当叫紫云+台岭,这是当年清流将乐沙县三县的界山,凡界山,即大岭,大与台是同音,古代互通互用,比如台风比如台湾。同时山顶有相当平阔的空间,数百家居民,所以称台也很合适。同时此地归清流所有,为清流在当时的最东界的最高处,所以紫气东来,是清流一县的迎瑞之处。云盖山,当然就是地理特征描述了,而紫云则是一种文化、风水心理上的描述了,后者往往更有生命力。
均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极高,生物多样性极好,正式命名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康熙歸化縣誌》:“均山 在紫雲臺之上山上極凉盛夏穿夾衣日出嵐霧空濛,望之若紫雲然。”
什么是均峰呢?平均,因为在这里三州分界汀州、剑州、邵武,两州分水,汀州与剑州,水流两处,平均分,所以称为均峰。均字作为地名,在闽西闽北并不是少见的地名,比如漳平与大田、永安之间有均岭,长汀的新桥与河田之间有金(均)峰岭,都是分水之处。
均峰山有均峰古寺,从紫云村中看均峰山,形如仰面而卧的佛像,这可能是僧人在均峰山修建寺院的起因吧。试想一下,古人的行旅之人在千辛万苦越过群山之后,由紫云隘进入汀州,抬眼就看到一个巨大的佛像卧于群山之中,那种震撼应当可以体会到吧。除了佛教神明,均峰寺中同时还供奉了张氏和饶氏的祖先神,这也说明张饶二姓在此地很早开基。
从均峰古寺有古道可以由下坂进入夏阳,再选择前往明溪、将乐的路径。由于紫云台这个小盆地有相当的军事意义,所以当年在东西两侧的紫云隘和均峰都设有隘口,无论是明溪还是沙县、三元方向要通过此处,都一样要接受盘查。
因为险要,所以古今政权也好,地理学者也好,都很关注此地。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特地提到此地:“紫雲臺山 縣東南八十里周圍二十里髙十里其頂上平有田塘水碓民居四五百餘戸腴田數千畝氣候多寒夏月無暑每日色嵐光互相掩映則紫氣氤氳亦謂之均山以三峯連絡也。《聞見錄》:紫雲臺山路巉巖有險足恃奸人易以竊據戍守最切。”
东坑头即是今天的朝阳与紫云村的东面,人们在此开垦了大量的山坑田。东坑头东面的山天然将三州四县分开,所以古代官方在此设隘。
《萬曆歸化縣誌》:“紫雲隘 在縣治東北八十里永安沙縣界。”
紫云隘两边是不可逾越的高山,北部高处是雾西山,其实就是雾栖山。与龙栖山东成映趣,所谓“云雾从龙”。
杨坊,为杨氏开拓之地,杨氏为汀州大姓,在紫云区域居住,应当是宋元之间的事情了。罗坊的罗氏与杨氏迁入时间很接近,也是宋元之间,可能与当时闽西的动乱有关。同时迁入的还有张氏,他们开拓了张坊之地。大窠,也就是今天的朝阳,即是较大的山间平地,而在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光有平地是不够的,还得避风,所以当地的地形是即朝阳又微微凹下避风,是山居的良地。
长圳头,即是长圳之头,圳为客家一带常用的地名用字,比如深圳,比如大圳。圳的意思是水渠,这个长圳显然是如同红旗渠一样,开凿于山间悬崖峭壁之上的水渠,用于浇灌一些山垄田。今天看到大量的梯田被开挖于山岭之上,其实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些“可用之地”,之所以没有大挖,一来是限于人力有穷,二来则是主要的,得有水才有开挖的意义。所以有圳才有田,圳还得远高于田。可能有人要说,有太阳能。太阳再能,也还是水从高向低流的成本最小。这世间生存是有成本的,当成本过大,人就会迁移。今天紫云村的人口流失,也正是生存成本的因素。
山居洋,也就是山龟洋,洋为山间小平洋。在汀州古老的发音中,龟发居音,归也发居音,这也是为何大儒杨时称龟山先生,此地古来有龟,人们以地生特产而命名地方,所以归化之归也只是谐音,同时朝廷希望当地归于王化,历代造反让他们头疼吧。山居洋曾经命名为金龟洋,有可能曾经有淘金行为。古人“望气”,认为紫气升腾之处,下有铜金,所以紫云之下当有紫金。今天闽西北一带以金命名的地名很多,比如龙岩新罗的紫金山,龙岩上杭的紫金山,沙县的淘金山。
黄连地,名字当然是来自黄连。什么是黄连?中药里很重要的一味药,在很多中药处方里配伍使用。黄连如何算好?色黄且深,根连珠,九节、坚硬、厚重相击有声为胜。黄连什么样子?苗似茶,丛生,一茎生三叶,高尺许,凌冬不凋,花黄色。苗高一尺以来,叶似甘菊,四月开花黄色,六月结实似芹子 ,色亦黄。江左者,根若连珠,其苗经冬不凋,叶如小雉尾草,正月开花作细穗,淡白微黄色。六、七月根紧,始堪采。黄连地的黄连好不好?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自然分布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黄连地,就是天然适合生长黄连的地方。
龙西,龙西就是山龙之西,三州交界,也就是三州在此会龙,这也是古人认为此地为何紫气蒸腾的原因。也有人将这个地名写成龙须或者龙栖,当然也无不可,都是指山龙盘互。在明溪将乐一带叫龙西的地名很多,大多都是龙栖的意思,比如今天将乐白莲的龙栖山,比如圣水岩所在的龙西山,写作龙西当然也有避免重名的意思在内。史志上的龙西山不是紫云的龙西,而是在柳杨里。
《萬曆歸化縣誌》:“龍西山 在縣北五十里地名柳楊其山奇峭約高千丈中有聖水巖里人創庵以紀勝㮣。”
骆驼坑,按乡人说法是因为坑像骆驼,我觉得是否有另一种可能:台溪水流向下,冲涮山坑,落沱?骆驼坑之后,台溪就流出夏阳区域了,进入三元地界。
牛角坑和太平山,这两个村落原本是与洪水坑一道属归下里另一图的,现在被合并入紫云。当然,由于紫云与梓口等地的交流密切,所以牛角坑与太平山其实是紫云往外界的重要通路。牛角坑就是形如牛角,有别于羊角,牛角的弯大且用于地名时,常会因为山坑的“角”成对出现。太平山,其实是大坪山,这个坪的本字上不下平,其实是不平之意。
紫云区域的杨氏和罗氏在明代中叶就已经是大族。
《正德歸化縣誌》:“龜山堂 在縣東七十里地名金坑原名千金堂有田以供祭福正徳十年其裔孫楊長因不均具告臬司發縣問知縣楊縉問明改扁曰:'龜山堂’。”
除了在乡下修祠,他们还在县城修。
《萬曆歸化縣誌》:“西山祠 在縣東南沙陽紫雲臺里人羅黯茂天順元年建奉祖豫章先生。” 
《正德歸化縣誌》:“豫章祠 知縣賴永正芙蓉萬叠紫雲峯中有先生一畝宫香大儼然當日像子孫千古挹餘風。”
杨氏和罗氏分别是龟山先生杨时与豫章先生罗从彦的后人,他们在紫云建有祠祀,并用族中蒸尝田进行每年的祭祀。
张氏、罗氏、杨氏分别是张载、杨时、罗从彦的后代,明清两朝,这里一共出现了很多的读书人,同时因为处于三州要冲,所以武力值也强,当地称“一朝七进士,一门双武举”。几乎人人读书人,同时几乎人人可挽强弓。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那么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及杨时以及他的门生后学,则在张载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人就是天地心,人与万物有血缘伦常关系”。
这正是闽学也就是理学最为精义的一点,是对古代“兼爱”的总结,也是所有现代人一切“博爱”的出发点,可以说张杨罗朱这些先贤其实是在做将民族文化推入现代化的勇敢尝试,重新定义个体与世界的关系,这已经是在追究哲学终级。所以,这个村庄考学好出举人进士的数量,其实与三姓先贤的思想比起来,只是萤光末流。
最后把各村一些散落的小地名也说一说。
扒坑洞,扒在这里是拔的误写,本字是上不下平,发pei或者bie音,指地不平,洞在这里为峒,指山中平地。把扒、坑、洞三者连起来则是建房的地为扒,大的地貌为坑,可操作的土地为峒。
岭干仔,好几个地方叫这个地名,岭即是山岭,但是干则是迳,仔指小路,合起来,就是山岭中的非标准大官道的通路。
通天大圣,大圣为名的地名多在山顶,为猴神祭坛,有些有庙,有些无庙即为露天祭祀场所,同样名字的还有齐天大圣,御帘村的凌宵阁也建于山顶,但名字加以文饰,说明当地受到文学作品的浸染,地名称谓已经不再是最原始,产生的变化,即是由原始崇拜往文学发展的过程,值得小说研究者关注。
紫竹州,在夏阳当地,凡有州之地名,基本都为洲之误写,虽在山头,都近溪水,山溪或者山坑水大时,这些洲会在水的环流合抱中,故称洲。紫竹为苦竹雅化而来。
坂岭厂,坂岭指岭之山麓呈现斜坡之态,且有“厂”,这个“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纸厂,一种是矿场夏阳乡境已探明地下矿产主要有煤、萤石、石灰石、稀土、透闪石、白云岩,这里自古就有矿场,铁、金、银、铜。

夏阳的猴王崇拜源流

福建是孙悟空的老家,这是肯定的。福建是否是东胜神洲傲来国,可能是,没有史料说不是,所以玳瑁、戴云可能是花果山,也说不好是真的哈。
在明溪夏阳,供多位大圣,比如通天大圣,这个神明的全称是通天大圣仁济真君。一般通天大圣与齐天大圣会并列祭祀,但也大量是只有通天大圣的祭坛,同时一起祭祀的往往有本坊福主也就是土地还有村庄姓氏的祖先。御帘村也供大圣。村中有小地名,叫凌霄阁。村民也称之为大圣阁,地处岭迳山顶,祀奉齐天大圣。邻县顺昌则齐天通天二位一起供奉居多。到了下游接近福州的区域以及福州,则大多供奉齐天大圣,这当然可能是受了吴承恩版本的影响,福州城内“玉封齐天府”很多。当然这个齐天府里的大圣因为《闽都别记》,被指为“丹霞大圣”。在明溪、将乐、顺昌这些地方,齐天与通天二位猴神多半是农业和平安的保护神,而到了福州区域,齐天大圣(丹霞大圣)则更多是协助陈靖姑的孩童保护神,这应当也是文学作品影响了神格。
福建遍地大圣崇拜,主要是在闽江流域。顺昌有齐天大圣、通天大圣、弥天大圣的祭坛。延平三千八百坎有通天大圣碑。夏阳紫云和倒马岭都有通天大圣碑。顺昌元坑秀水村也有通天大圣碑。顺昌大干镇余富村也有通天大圣碑。明溪胡坊镇肖家山有泗州大圣庙。三元与永安交界处有齐天大圣庙。按照宋代以来的杨氏族谱上的墓图,将乐县光明村永吉村东岭头的杨氏祖墓边上有通天庙,按照今天的方位,应当就是在光永吉村之中。由于杨氏子江公为宋初人物,所以通天大圣和齐天大圣的猴王崇拜至迟到北宋就已经存在了。这与我们所认为《西游记》出现的时间为明代,肯定是不相符合的,事实上日本保存有元代《西游记》,这也并非秘密了。
按照闽北一带的说法:猴崇拜与福建山区多猴有关,群猴下山会破坏粮食,人们就会先期将粮食带上山,放在固定的地方供猴群取食,久之当地就设立祭坛,并由当地民众从猴王中升格出神格,于是大圣形象出现。学者们则认为:印度的猴王哈努曼是大圣形象的原型。
我想这二者并不冲突,毕竟唐宋以来,海路来的文化与神明崇拜沿闽江进入上游区域,与当地的原始动物崇拜结合,以神话与故事的形式传播,最后形成话本、小说、杂剧,最后在明代统一成本,又在福建的刻书优势的加持下,影响最广的《西游记》定型诞生。所以现代人只熟悉这一版本中的孙悟空形象,更早的杂剧、话本其实要比这个复杂。元代杨景贤《西游记》杂剧:“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姊巫枝祗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就是元杂剧《西游记》中去取经的是通天大圣。
除了闽江流域,其实在福建还有汀江流域也有猴神崇拜,流传最多最广的传说是“人猿”和“山魈”,我们也称他们为山大人或者独脚公王,也有人称之为五通公王,今天五通公王被认为是一个神,而古代很可能是五个神,且都是猴神,正是与上述元杂剧中的形象可以印证。
宋人陈彭年的《重修廣韻》:“魈 山魈出汀州獨足鬼。”
今天在汀州地区还能看到独脚公王庙和传说,比如长汀县濯田镇东山村和南安村。与汀州相关的史志和传说汇编,其实一直是有猴神的,只是大家容易忽略。
比如宋代李昉编的《太平广记会校·卷三百六十一·妖怪·三·元自虚》:“开元中,元自虚为汀洲刺史。至郡部,众官皆见,有一人,年垂八十,自称萧老,一家数口,在使君宅中累世,幸不占厅堂。言讫而没。自后凡有吉凶,萧老为预报,无不应者。自虚刚正,常不信之。而家人每夜见怪异,或见有人坐于檐上,脚垂于地;或见人两两三三,空中而行;或抱婴儿,问人乞食;或有美人,浓妆美服,在月下言笑,多掷砖瓦。家人乃白自虚曰:常闻厨后空舍是神堂,前人皆以香火事之。今不然,故妖怪如此。自虚怒,殊不信。忽一日,萧老谒自虚云:今当远访亲旧,以数口为托。言讫而去。自虚以问老吏,吏云:常闻使宅堂后枯树中,有山魈。自虚令积柴与树齐,纵火焚之,闻树中冤枉之声,不可听。月余,萧老归,缟素哀哭曰:无何远出,委妻子于贼手。今四海之内,孑然一身,当令公知之耳。乃于衣带,解一小合,大如弹丸,掷之于地,云:速去速去。自虚俯拾开之,见有一小虎,大才如绳,自虚欲捉之,遂跳于地,已长数寸,跳掷不已。俄成大虎,走入中门,其家大小百余人,尽为所毙,虎亦不见。自虚者,亦一身而已。(出《会昌解颐录》)”
这里头的萧老,其实就是魈老,喻指修炼成精的老山魈
夏阳历史,大体上有明溪即归化历史的缩影,夏阳文化则有包容了闽西北多元文化的缩影。
家表兄名夏阳,正是因为纪念祖父母辈1950年代在夏阳的流寓岁月,所以我将这汀州最东界的第一乡镇,作为明溪第一篇,也算是致敬先人在夏阳的血泪与汗水以及同山水一道奋斗的岁月。
大体上我理解的夏阳,是张氏的夏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杨氏的夏阳“我们与万物皆有血缘”,是罗氏的夏阳“简易天理天下平”。
所以是否有时间去看一下紫云日出,均峰日落,在星天下看一下龟山隐动,沙阳水静。大体是天理合于人性,大道在夏阳
小夏阳,大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平天国败军藏身之地,三角地带,世外桃源
晓风寒 || 蕉坑明溪:曲水流觞见明溪
泉港区各村地名的由来
秋雨乡村行!
带你走进陕州农家地坑院
明溪县评出淮山王” 单株2公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