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一些误解



生活中,每当别人教导我们“三十而立”,或伴侣劝我们“知天命”的时候,我们能否理解其中的奥义,还只是无中生有的点点头?

比如父母说:“你都三十了,已到而立之年,该建立自己的一番事业了。”听罢,有的人是火冒三丈,有的人却面露难色,但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然而此时,只要你敢开口辩解,其实就已经做到了“而立”二字,哪怕是狗嘴吐不出象牙来。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多年后,孔子的弟子将他们与师父之间的言行编纂成集,称《论语》。《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其中第二篇《为政》涉及孔子一生学习、修养过程中所悟出的方法及心得,像“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句,皆出自《论语·为政》,两千年前的道理放今天依然适用。

在《为政》第四章,孔子以他的亲身经历,从生命的不同阶段逐一探讨了个人所应达到的理想生活状态,首次提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千古金句。

孔子认为,人生应始于十五岁,在七十岁时修成正果。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兒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见小孔丘会时常通过摆弄礼器来模仿大人的礼仪,那么当他年仅十七,就收获了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两个徒弟就不足为奇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由于先秦时教育没有普及,所以孔子就结合现实,将十五岁看作是个人应该立志学习的年纪,或是要定下人生目标。

进入二十,孔子就通过频繁更换工作来充实自己。由于地位不高,他先后做过会计和田吏,不久便离开鲁国,开始云游四方。

一日,孔子为探索周礼而来到洛阳,并有幸见遇见老子,后者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遂与孔子攀谈起来。不久孔门弟子骤增。

三十

回国后,在鲁的齐景公询问孔子:“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孔子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然后就拿具体事例加以证明,景公十分惊讶。

这年孔子三十岁,声名鹊起。

子曰:“三十而立。”立,立场也,原意指人到三十就应该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对事情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不能人云亦云。而该词今天却用来指代有所成就,尤其在金钱方面,有劝人财务自主的深意。

打破固有思维,三十岁的孔子有了主见,这也为他一生的政治、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齐景公喜欢孔子,就把他留在齐国问政,孔子告诉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大喜,遂每日与孔子为伴。这时,齐人晏婴妒火中烧,说儒者只是能言善辩,若以孔子的理念来治理国家,从此怕不能驯服百姓了。

于是,齐景公虽然对孔子热情如故,却不再咨询政事了,孔子也十分识趣地离开了齐国,这年他年近四十。

子曰:“四十而不惑。”字面上可理解为人到四十就不再迷惑了,但其深意,是指一个人在经历了四十年的历练后,就应该具备判断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不该再糊里糊涂。

四十

看来随着时间推移,孔子不断在突破自己,历久而弥新。

再次回国后,孔子深感“礼崩乐坏”。当时,鲁国政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三桓)所把持,鲁定公成了傀儡。而在势力最旺的季孙氏内部,宗主季桓子又被家臣公山不狃和阳虎所控制,政治极其混乱。

此刻,四十多岁的孔子不仅有主见,还具备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所以他立志要帮鲁定公夺回权利,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依靠国君支持,孔子先后被封为中都宰、司空、大司寇,见势利好,他就大胆联合三桓发起了“堕三都”行动,来对抗各自家臣。

“三都”本是三桓的私邑,当时完全被家臣控制,然而在行动过程中,先是费邑宰公山不狃率军顽抗,后来齐国军队又来趁火打劫,导致孔子计划落空。

五十

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可见孔子认命了。在古代,五十岁或已略显老态,关节一疼便知风雨欲来,体力和心态都不如从前,此时再遭遇事业上的挫折,就不免有些心酸了。所以孔子就再以亲身经历劝导我们,人到五十,做事就不要在乎结果,成败看天,认命才是正道。

果然,孔子对政治就不再抱有幻想,遂开始周游列国。

在宋国,寄人篱下的孔子很不自在,一边拿着卫灵公的俸禄,一边得提防卫人的暗算,无奈就去了陈国。

途径匡邑,孔子被人误以为是阳虎,遭到拘留,后来看人家眼色才获准离开,非常狼狈。

到了郑国,孔子又和徒弟走散,这时有个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好像丧家之犬啊!”子贡过去一看是师父,哭笑不得,然而孔子却说:“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意指自己的确是这个模样。

子曰:“六十而耳顺。”周游列国对孔子是一种历练,无论别国能否接受他的政见,他都能保持一种乐观态度。耳顺者,既能从他人言谈中窥知对方心意,又能听得进逆耳之言,哪怕遇到骂声也能听之任之,并顺其自然。

六十

话说回来,一个年逾花甲却仍心浮气躁之人,还怎么能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呢?更不要提著书立说,名垂青史了。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
-《史记·孔子世家》

十年后,回到鲁国的孔子潜心著述,将平生所学贯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之中,成为把贵族学术系统地引入民间的历史第一人,震古铄今。

《诗》即《诗经》,古人为祈求风调雨顺就编了很多颂歌,那些歌词后来就成《诗经》;

《书》即《尚书》,其中记录了周天子分封、出征等各种场合礼仪大典,为西周档案;

《礼》即《礼经》,又称《仪礼》,记录了西周贵族的礼制条文,由孔子和他的徒弟们陆续增改;

《易》即《易经》,共三部,现仅剩《周易》流传于世,记录了大量占卜知识,饱含哲理;

《乐》即《乐经》,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俨然一个音乐家;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至鲁哀公这段时期的历史事件,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时期”因此得名。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七十岁自己的一种解释。他认为,这个岁数的人做事就不该有顾虑,也没必要顾虑,因为按此时的阅历,如何发挥都应该能遵循法度,轻装上阵也不会出格。

七十

就像编纂“六经”,既要将自己毕生的精华融入其中,又需始终秉承一种儒家思想,编者就做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也。

孔子的人生就像游戏,通过不断打怪升级,主角每隔十年就会解锁一个新技能,故得以信心满满的走下去,当他解锁最后一个技能时,便是游戏通关,人生修成正果的那一刻,主角变身圣人。

圣人十五岁出发,三十岁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趋权附势;

四十岁时不但有主见,还能明辨是非;

五十岁虽忘情荣辱,却总能化险为夷;

六十岁又打通双耳,练就百毒不侵;

七十岁,圣人已处于旷阔天地之间,随意作为也不会伤及无辜,终于修得圆满。

夏商时,天下为大家共有,人人讲究诚信、崇尚和平,所以人们不会只赡养自己的亲属,不会盗窃或欺诈,回家也不用锁门闭户,孔子谓之“大同”。

春秋时大同不同,所以孔子就提倡礼制、推崇教育,想让大家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和保护自己,这便是对照“大同”而衍生出的“小康”概念。

为建立“小康”社会,孔子推出了一系列做人准则,像《论语》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论述就是一种模板,哪怕照本宣科也会有所收获。然而,今天我们除了在十五岁因备考而“志于学”,谁的余生又会按套路出牌呢?

悄悄冥冥,各种技能均被锁死。

(完)




- 往 期 文 章 推 荐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复活论语】为政篇(4)孔子一生治学有三个境界
中国古代年龄的代称
【每日论语】为政篇第四则
李零:怎样读《论语》
孔子四评管子,何以前低后高
【35】长夜孤灯话《论语》——孔子五十知天命,他知道了什么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