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旭生:伏羲来自苗蛮集团,与东夷集团的太昊不是同一个人

文/徐旭生

在战国以后伏羲靠着周易系辞的势力成了圣人,可是在春秋时代和以前,他的踪迹一点也没有见着。此后同他合成一人的太皞,据我们的研究,知道他是东夷集团的首长,看不出来他同伏羲有什麽关系。

早期的书,如论语、墨子、孟子等书中没有提到伏羲一字。他最早的出现大约在战国的中叶。称述他的第一部书,据我所见当为庄子。《人间世》篇说: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王先谦解释说:“此禹、舜应物之纲纽,上古帝王之所行止,而况凡散之人有不为所化乎。”成玄英说:“几蘧,三皇以前无文字之君。”《大宗师》篇说: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崐崘;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这一节前面是说的道及对于道体的形容,此节就指出得到道的就有这样的好处。

《庄子》的内篇各篇虽然或者也不免有后人加入的话,可是上面所引的两段却不像后期的文字,大致可以相信是出于庄周自己的手笔。不过这两段措辞深隐,并不能使我们了解许多。看《大宗师》篇中,各句首所罗列的一大批名词,里面有斗、日、月的自然现象,有堪坏、冯夷等的神话人物,有彭祖、傅说人格确实而被神化的人物,有黄帝、颛顼的古帝,可是豨韦氏与伏戏氏排列在最先。他们不惟排列在古帝的前面,并且在维斗、日、月的前面。“袭气母”三字的意思不易明白,“天地”二字的意思人人皆知。成玄英说:“挈又作契,言能混同万物,符合二仪。”这样以契合解释“挈”字,未必合原来的意思。《说文》以“系持”解“挈”,又以“挈”解“提”,淮南子俶真训内也说过“提挈天地”。如果用提挈的意思,那“挈天地”“袭气母”二词所属的人物或者是指天地开辟时候整理天地的纯粹神话的人物吧。

此外《胠箧》篇列举“至德之世”的十二氏,伏戏、神农二氏却处最末。《缮性》篇内说:“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在这里伏羲的时代确实地放在燧人氏后,神农、黄帝前。《田子方》篇内说:“古之真人……伏戏、黄帝不得友。”这里只举两个人,但他也在黄帝前。从这三段文字可以看出伏羲的时代和古帝的地位已经相当确定了。不过这几篇写作的比较晚,或许晚到西汉的时候也很难说。括总说起,庄子书是一部最好谈伏羲的古书了。

在庄子以后称述他的还是不多。虽商君书(商鞅人在庄周前,可是书的写着却应该在庄子后)、管子(管仲,管子书大部分为战国人所写,小部分更在后)、荀子、战国策也间或提及他,但全无关重要,我们从这些材料里面什麽也推测不出。韩非子、吕氏春秋两书特别好称引杂事,可是对于他老先生一个字也没有谈到。它们每次谈到远古,也不过追溯到神农、黄帝。

伏羲变成首出庶物的大圣人的原因是靠着《周易系辞》的力量。至于后期谈他最多的却要推《淮南子》。《系辞》下篇内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庖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它在本节里面并没有列举很多古帝,仅仅谈到顶烜赫的神农、黄帝、尧、舜,可是在他们前面却拿他老先生来开场。所谈及的事迹里面又毫不含神话。虽有“以通神明之德”的一句话,可是遍读古代哲人的传记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同神有或多或少的关系,这又不是他一个人的特点。他能仰观俯察,又能“制器尚象”。如果这些叙述完全确实,他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哲学家,与希腊的达来斯、亚纳柯西曼德尔、亚纳柯西默奈斯一类人相较,也算出色!只要我们继续相信系辞的说法,他老先生“首出庶物”的大圣人的宝位是安若磐石的。

前人尊重《系辞》的权威是由于说它是孔子的著作,而孔子却是絶不会错误的。现在据我们看,不要说孔子也会有错误,并且《系辞》的著者也絶没有告诉我们说《系辞》为孔子所著作。我们现在并不疑惑《系辞》作者的作伪骗人,可是在我们瞻仰这位大圣人以后,不禁要想问问:他这样的宝位是怎样上去的?

在周、秦及西汉初期的著作里面谈到伏羲同八卦的关系的,除了上述的《系辞》,大约只有《淮南子》了。《要略》篇内说:今易之乾坤足以穷道通意也,八卦可以识吉凶,知祸福矣。然而伏羲为之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测淑清之道而逐万物之祖也。它没有说伏羲作八卦,却说“伏羲为之六十四变”,骤看似乎同《系辞》的说法不完全相同,但是,第一,它肯定伏羲同《周易》的密切关系;第二,《系辞》下文说“盖取诸益”“盖取诸噬嗑”等类,然则《系辞》的作者的意思同主张“伏羲为之六十四变”的人的意思并不冲突。因为《淮南子》比较浩博,并且它也喜欢谈伏羲,我们从那里去探讨,或者更容易发现伏羲的真相。

《淮南子》第一篇,《原道训》就提到“泰古二皇”,高诱注说:“二皇,伏羲、神农也。”我觉得二皇之一指伏羲,大致不成问题,可是另外一位是否指神农,却还须费考虑。《主术训》内虽有“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牺、神农之所以为师也”的文字,《泛论训》内虽有“夫神农、伏羲不施赏罚而民不为非”的文字,可是《览冥训》内也曾说“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俶真训》内也曾说“乃至神农、黄帝剖判大宗,窍领天地…”。但《俶真训》不惟上面也谈到伏羲,可以证明“二皇”非指神农、黄帝,并且它接续上段引文就说:“于此万民睢睢盱盱然,莫不竦身而载视听,是故治而不能和下。”这几句话或者已经足以取消神农列于“二皇”的资格。

固然,上面叙伏羲氏之世,后而却说“而知乃始昧昧晽晽(王念孙说“今本晽晽当作楙楙,昧昧楙楙,一声之转”,很是。高诱注:“昧昧,欲明而未也。”楙楙义当相近),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也表示一些不足的意思。但是,淮南子此节以“纯朴未散”为“至德之世”,到伏羲氏的时候人民“昧昧楙楙”,想要明白,却还没有明白,按着它的说法,纯朴还是未散,离“至德之世”,没有比它再近的,从至德说,应当没有比他再高的。当为“二皇”之一,毫无疑问。至于其他一皇恐怕是女娲。女娲在古书中更为稀见,仅在《楚辞天问篇》、《山海经大荒西经》、《礼记明堂位篇》内偶然遇到她的名字。可是她到《淮南子》里面却极烜赫,并且同伏羲氏好像有不能分离的关系。览冥训内说:

昔者黄帝治天下……然犹未及虙戏氏之道也。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鍊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絶止之。当此之时……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重万物……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祖之下。然而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何则?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

里面的虙戏就是伏羲,也就是《系辞》中的庖牺,古音相同通假。上面说“未及虙戏氏之道”,语意含蓄未尽,下面就接着说女娲的功绩,那女娲同虙戏氏有很密切的关系可以想象出来。从前读书的人总是忽略过这一句接笋的话,以为下面是专叙女娲。其实下面必须也与虙戏有关系,才需要这样一句接笋的话,否则这句话毫无着落。

女娲不是创造天地的神,却是整理天地的神。天地没有经她老人家整理以前,天也缺块,地也缺角;火灾不息,水患不停;猛兽吃壮年,鸷鸟捉老弱:如果那样可怕的情形继续下去,人类是否还能生存也真成问题了。一经她老人家的工作,一切全都就序:水火息灭,四时调和;狡虫死去,人复壮健;阴阳逆气不通而伤民的均得窍理通畅;浮游(即蜉蝣,一种甲虫)、魍魉、禽兽、虫蛇虽还存在,却全不能为害。她这样的功烈,说它“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薰万物”,真是一点不愧。可是她还是“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以从天地之固然”,至德如此,如果她还不能被推为泰古的一皇,还有什麽人能被推呢?并且“氏”就指氏族,虙戏下加一氏字,那所指的就不是个人,却是氏族的全体。女娲下不加这一氏字,那她或为虑戏氏族中的一员。此后各书中女娲后多加氏字,是因为它们已经不明白他们同氏族的关系,遂致随便滥用。

并且《淮南子》作者的思想是一贯的。精神训中所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有二神混生……”,这混生的二神同泰古的二皇也有同条共贯的关系。所说“经天营地”也就同二皇的“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很相近,所说“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同二皇的“钧旋毂转,周而复匝”也是相类的表现。可是二神表现为“刚柔”,为“阴阳”。阴阳在人就成了男女。二皇同它相应,那就必不能为伏羲与神农,只可能为伏羲与女娲,也可以算有旁证了。

按三皇的名字,宋均、谯周虽有燧人、伏牺、神农的主张,白虎通义又有伏羲、神农、祝融的记载,可是郑玄注《尚书》中候勑省图引《春秋运斗枢》,《文选》班固《东都赋》注引《春秋元命苞》,皆以伏牺、女娲、神农为三皇。风俗通义也曾引《运斗枢》的说法。《运斗枢》、《元命苞》系纬书。纬虽晚出,但不得晚于西汉,早也可能在秦汉之际。这就足以证明女娲为皇实属古说。又自汉书古今人表以后各书全说女娲紧接着伏羲,《帝王世纪》说庖牺氏“继天而生,首德在木”,可是《三皇本纪》说“女娲亦木德王”。五德轮流,可是伏羲、女娲全“以木德王”,就足以证二人本出于同氏族,不能分开。

从《淮南子》及上列其他各书所说已经足以证明伏羲、女娲二名有极密切、不容易分离的关系,可是他们的传说从哪个集团里面发生出来仍是毫无所知。

清初陆次云的峒谿纤志里面曾说:“苗人腊祭曰报草。祭用巫,设女娲、伏羲位。”现代的人类学者实地考查,才得到些苗族传说。按他们的传说,苗族全出于伏羲与女娲。他们本为兄妹(或姊弟)。遭遇洪水,人烟断絶,仅存此二人。他们配为夫妇,绵延人类。有一部分传说,说这个男子叫作Bu-i,女子叫作Ku-eh。Bu-i就是伏羲的古音,Ku-eh同娲字的古音也极相近。Bu字的原义为祖先,i是“一”或第一的意思;Bu-i就是指最早的祖先。照这样说,苗人所说最早的祖先就是伏羲、女娲。关心这个问题的人可看前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的人类学集刊内的芮逸夫着的苗族洪水故事与伏羲、女娲的传说,不再赘述。

所要说的是这两个名字同汉族书中所载的同名万不会是偶合。如果不是苗族受汉族的影响,就是汉族受苗族的影响(三代及以前以华夏与苗蛮分)。春秋时代所留下的文献还算不少,可是没有看见伏羲和女娲的只字。战国前期仍未见到;中期若明若昧。大显最早在战国末期,晚也当在西汉初期。像这样的情形,说这种传说出于华夏集团,似乎不近情理。

更重要的是此传说中的兄妹结为夫妇与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不合。后代载籍中关于此二人普通的讲述里面也并没有这些。可是传说并不是没有,就是不很显著。这一故事又可分为两点:一点是他们两个为兄妹,另一点是他们结为夫妇。据芮氏文所搜罗,关于第一点的有风俗通义的逸文、广韵、通志三皇考、路史后纪、开辟衍绎、近人着的上古神话演义等书。关于后一点的记载较少,但也有汉武梁祠画像、唐卢仝与马异结交诗、僞三坟书、元杜道坚玄经原旨发挥里面均有证明。卢仝诗“女娲本是伏羲妇”,全唐诗下注:“一作'女娲伏羲妹’。”我疑惑这并不出于后来两个不同的本子,却是卢仝原来就有两个稿子,他原写作一种,以后又自己改作他种。如果这个猜测不错,那卢仝是知道这个完全故事,所以兼说到两点。

因为传说同儒家的传统观念不合,所以受尽压抑,可是它所遗留的蛛丝马迹,在各代的著作里面还都可以找出来。如果说这种传说不是从南方传播到北方,那上述的情况全要成了无法解释的谜底。如果反过来说,那就很容易解释。那末,何去何从,我们似乎不难抉择了。

看芮氏所搜集的苗族传说材料,伏羲、女娲由兄妹而成夫妇,大多数的材料都说是由女方主动,男方被迫,可也不是没有相反的说法。我个人相信由女方主动是母系社会中原型的传说,相反的说法是社会制度变革后的改造。再看《览冥训》的叙述,上面虽说过“未及虙戏氏之道”,下面叙述的却全是女娲的业绩,未及伏羲一字。再看《风俗通义》所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像创造人类这样重要的事业却完全出于女娲,与伏羲无干。这一切全可以使我们推测这个传说起源很早,发生于母系制度时代。等到以后父系代替母系,伏羲的人格才渐渐重要起来,最后他几乎遮掩了女娲。女方主动的事迹也逐渐变成男方主动的事迹。

苗人说他们最初出于伏羲及女娲;《览冥训》的说法同他们很相近;《系辞》虽没有谈到女娲,并且也没有谈及人类出生的问题,但庖牺为最古的帝,同苗族传说的意思也可以说是相近:这是三方面相类的地方。

另外,苗族传说的中心点集中于人类起源方面;《览冥训》的中心点注重于整理世界方面;《系辞》注重于仰观俯察,制器尚象:这是三方面不相类的地方。

我觉得当战国中叶,楚国的势力深入湖南,苗族传说逐渐输入华夏以后,首先受它的影响的是庄子一派人。庄周,蒙人(今河南商邱县北境),虽不是南方人,可是宋地绾毂南北,交通便利,固有受各方影响的可能性。并且庄周游心远古,话说得越远越好,这样正投到他的嗜好。女娲一名女希,那《大宗师》篇内的豨韦,是否同她有点关系也很难说。《楚辞天问篇》的作者属于南系,所以也受它的影响,谈到女娲。

最初祖先的原义或者当日的中国人还晓得,所以此后的《系辞》作者就把他列于古帝的首坐。《系辞》的作者不知是谁,但总是一位战国后期或西汉初期的儒者。他的思想很发达。《系辞》里面包有一种比《淮南子》简略而较精深的宇宙论,那麽他个人就是一位仰观俯察的名手。八卦代表天、地、雷、风、水、火、泽、山的说法此时大约早已成立。谁也不知道它的确切来源,但相传出于远古。作者既相信伏羲为古帝的首坐,说八卦或六十四卦为他的创造品,也很可以理解。又在作者的思想里面,八卦是表现自然界中最显著的八种现象的记号。

伏羲既能在自然界里面找出来这八件最显著的现象,“以类万物之情”,这就是说他把纷然淆杂的万物分成八类,他怎样能不是一位仰观俯察的大圣人呢?在北方华夏集团里面古代所称“比类百则”的是大禹,在其他集团的,“以类万物之情”就会是另外的一个人。来源不同,人物自然也不能相同。“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儒家的一贯思想,也由作者送给这位首出庶物的圣人。

不但如是,《世经》内说:“作罔(网)罟以田(佃)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说法出于《系辞》。皇甫谧也说:“取牺牲以供包厨,故号曰包牺氏。”司马贞兼取两说,分别解释,说:“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据路史所引,还有由于服牛乘马而号伏牺的说法,罗泌对以上诸说均斥责为“鄙妄”,独采用礼纬含文嘉“伏者,别也;羲者,献也”的说法。今按含文嘉及司马贞的解释全是望文生义,无遵从的价值。并且《系辞》作者接收南系最初祖先的神话,又用自己的理想加上一种缘饰,我们今日只能承认伏羲为神帝或神皇,不能拿他同原出氏族名称实属人帝的太皞和少皞同等看待。

但《系辞》、《世经》、《帝王世纪》的说法也还有它真实的一方面,未便一笔抹杀。《系辞》中的包牺氏,经典释文就作庖牺氏。作者特别于神农以前提出“以佃以渔”的现象,他或者也是有意地不用伏羲、宓羲及其他同音字,却特用庖牺两个有意义的字,他确切地认识社会进化在农业阶段以前还有渔猎阶段的存在:他所说的神农氏实在是指这一农业阶段,庖牺氏是指渔猎阶段。最初祖先的专指名词到他的思想里面又变成代表时代的泛指名词。他所用的方法我们不能承认,但是他对于社会进化的分段观念却不错误。

此后《淮南子》的作者同南方的关系较深,对于伏羲和女娲的关系知道得更清楚,并且由于这样的说法同他们那阴阳二气的二元论的哲学观点相合,所以称述得更详尽。可是洪水时期情状的描写却仍是汉朝人的看法。这也可以证明无论什麽传说,经过一次移地,全要受重要的变化了。

括总说起,我国古代三部族集团以华夏集团为主干。它同东夷集团接触得很早,并且后者的文化并不比前者低——现时有些人说后者比前者更高,但是没有充分的证据——所以虽说暂时有些冲突,却是很快地就能合作,并且达到颇完善的地步。尧典内说“黎民于变时雍”(于读同乌。“时,是也;雍,和也”),这就是说东夷集团中九黎的遗民变化了,和睦了。这还是两集团开始同化时候的情形。看《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末所记邾人灭须句事及论语季氏篇首章所记,就可以看出“崇祀皞、济”的属于东夷集团的须句、颛臾诸国与鲁国的密切关系,已经达到融合无间,近于不分彼此的程度。太皞、少皞、皋陶、伯益等东夷贤豪很早就加入了我国古代圣君贤相的大系统内,并无足异。

华夏不久又同苗蛮集团接触,由于后者文化较低,所以华夏开始用武力,继续长期地用宗教和文化把它征服。因为主要地不是武力征服,所以除初期外,并无激烈的冲突,归结也走到同化。可是因为到底是征服,所以我们在早期知道的仅是些檮杌、驩兜、三苗等失败英雄或氏族的名字。

一直到战国中叶,北方文化深入到湘水及沅水的流域,而后此集团的古老传说才能为华夏集团所接受和同化。

等到汉朝,又与今日的畲和瑶相遇,虽说这一次是大帝国征服小民族,可是这时候的文化交流比早期密切的多,所以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传说不久又为我们所接受和同化。

虽说古史茫昧,今日还有不少可疑的地方,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可是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比较可靠的材料,它的痕迹总还可以看得出,不至于有大错误。

战国至西汉作综合工作的历史学者一方面广搜博采,另外一方面又给它一种华夏的色彩,在第三方面又给它一种哲理上的根据,比方说:巢和燧的发明,渔猎和农业的分期。因为他们的工作顾到的方面颇多,所以承用数千年,无人怀疑,也不是偶然的事情。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他们把伏羲和太皞,神农和炎帝来自不同源的传说强捏在一块,应该为我们所不满。但是从另外一方面看,炎帝和神农的传说虽说来源不同,可是我前面曾经说过:炎帝氏族开始的地方在今陕西宝鸡、岐山一带。我们在斗鸡台的发掘,于史前遗址中在陶罐里面见到霉黑的谷(小米)粒,使我们猜测到炎帝氏族进入农业阶段比黄帝氏族为早。周祖弃兴起农业,此后被尊为后稷,他的母亲姜嫄明明出于炎帝氏族。周弃兴起农业或者就是从他外祖家学到的技术。如果这个猜测不误,就又是炎帝氏族早入农业阶段的一个证明。那末综合工作人把他们两个说成一人,也不能说他完全无理由。

太皞并非伏羲,但是他的时代似乎相当地早,对南方集团的渔猎阶段也未必不同时。或者更进一步拿代表渔猎时代的庖牺包括这两个集团的最古时期,也还可以说得通。这样来看,这些历史学者所作综合工作的结果,虽说还谈不上合于精确的科学,可是在当时也还有存在的理由。

盘古加入古史系统的时间最晚,并且欠缺哲理上的根据,所以在清朝末年夏曾佑诸人已经看出他的马脚。自此以后他在学术界中可以说已经推下宝座。可是我国古史上所有圣帝、明王、贤相的大系统,那里面所包括的人名也不是全出于华夏族。这个系统的成功同此后盘古加入的性质完全相同。但是由于大系统于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成立,所以从前大多数的学者还不敢轻于疑惑它,一部分大胆的学者却倾向着要一笔勾消它。究竟这两个极端似乎都不是真理之所在。从纷乱的史料中细心爬梳,找出来传说中主要人物的个别来源,剥出来它里面所包涵的历史事件的核心,却有待于此后历史工作人的耐心钻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娲氏
国人不可不知之二
史话太昊伏羲陵——伏羲论
三皇五帝史悠悠
女娲、伏羲古代主要典籍记载浅说王登明
女娲的传说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