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中州集〔金〕元好问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系列


近日以读《中国学术名著提要》一书为日课,把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书目的提要稍加理董后摘录于此。自渡顺便渡人,觉得有帮助的朋友,麻烦点个在看和转发,在此先行谢过。

《中州集》,又名《中州鼓吹翰苑英华》、《翰苑英华中州集》,正文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辑。现存最早的版本,是元至大三年(1310)曹氏进德斋刻本的残本及其递修本的全本。明刊本有弘治九年(1496)李瀚刻本与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本书较好的读本,是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出版的标点本,该本据诵芬室影元本排印,并用汲古阁本校正误字,惜印数较少,流传不广。故目前的通行本,仍为《四部丛刊》所收以诵芬室影元刊本为底本的影印本。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传为唐诗人元结后裔。七岁能诗,少从金著名学者郝天挺学,兴定五年(1221)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材郎、国史院编修。金亡前夕,任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天兴二年(1233),金都汴京为蒙古军占领,因随被俘官民北渡黄河,“羁管”于山东聊城。晚年寄居冠氏县(今山东冠县),往来四方,采摭遗文,以编纂金代历史为己任。是有金一代最为杰出的文学家,诗文质实苍劲而不乏表现力,感情深沉而遣辞奇崛,颇受后世推崇。著作除本书外,尚有《遗山先生文集》与《遗山乐府》等。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纂的一部金代诗歌总集。其编纂的缘起,见于本书卷首元氏所撰的《中州鼓吹翰苑英华序》。据序称,在《中州集》编纂之前,已经有一部魏道明原编、商衡补录的《国朝百家诗略》钞本存世,只是这部钞本仅藏于钞辑者商氏家中,世人无从窥见。天兴元年(1232),元好问入京任尚书省掾,阁僚中颇有人建议其编纂金诗总集,但因当时京都被蒙古军围逼甚急,国家存亡之际,元氏不暇顾及此事。次年京城降,元氏也被羁管于聊城,杜门深居,时以翰墨自遣,于是当日友朋的建议,重新浮现于心头,考虑到“百余年以来,诗人为多,苦心之士,积日力之久,故其诗往往可传。兵火散亡,计所存者才什一耳。不总萃之,则将遂湮灭而无闻,为可惜也”,因或传钞摘选,或凭记忆,开始了编选本书的工作。适此时商衡之子商孟卿携钞本《国朝百家诗略》来访,元好问便将自己所选与钞本合为一书,题其名曰“中州集”。
其序撰于天兴二年(1233)十月二十二日,序末有“嗣有所得,当以甲乙次第之”之语。今考书中既以甲集至癸集题次十卷正文,卷十“滕奉使茂实”小传又详记滕氏诗稿发现经过,中有“庚子春,(好问)自山东还乡里,值乡先生雁门李钟秀挺,求秀颖(滕茂实字秀颖)诗文”云云,庚子当南宋嘉熙四年(1240)。据此《中州集》的编纂,始于公元1233年;编定的年月,则不会早于公元1240年春。书以“中州”为名,大约是由于中原为金朝政治文化中心,而书中所选录的诗家,又多聚于中州一带之故。
《中州集》共收录了二百五十一位诗人的两千零六十二首诗作。其书卷首有“总目”,正文卷一前列“圣制”,录金显宗、金章宗诗各一首,以下卷一至卷十,依天干排序,自甲集至癸集,每集一卷。各集之首,又分置集内所录诗家名氏及诗歌数。然后以人系诗,人各有小传。
其中卷一至卷七大致依诗人时代前后排次。卷八第一人“邢内翰具瞻”小传前,则有“别起”二字,卷中所收诗家,亦重新自金初起排次,但与卷一至卷七所收人诗不重复。至卷九后部大半与卷十前部,所录又改为以类相从,计有“诸相”、“状元”、“异人”、“隐德”、“三知己”、“南冠五人”六类,卷十末“附见”赵滋及元好问父亲与其兄诗。
书中小传,大多每人一篇,间有数人合为一传,如卷九“隐德”即合薛继先、高仲振、张潜、王汝梅、宋可、曹珏六人小传为一篇。传后所录各家诗,亦多寡不一。其录诗数较多的前十家,依次为周昂(一百首)、刘迎(七十六首)、党怀英(六十五首)、赵秉文(六十三首)、蔡松年(五十九首)、宇文虚中(五十首)、蔡珪(四十六首)、元德明(元好问之父,四十四首)、边元鼎(四十二首)、完颜踌(四十首)。其下则有王若虚、朱弁(各三十八首)诸人。至各家诗后,偶附录他人之作,如卷五庞铸《田器之燕子图诗》末,小字附杨之美等人同题诗,即其例。
《中州集》的优点,首在为后世保存了一大批金代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史料。书中所选,不仅仅限于名家名作,而且及于二三流诗人,且主在选辑能代表诗人个人风格之作,因此它对于后代学者研究金代文学尤其是金代诗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同时,元好问为每位作者所撰写的小传,或细述诗人生平,或详记诗家论诗主张,或评析各人诗风,或状摹传主个性,内容丰富生动,亦为金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如卷一宇文虚中小传所记宇文以宋黄门侍郎奉使金朝被留滞北地后,虽仕金为翰林学士,而仍有被奉为帅“夺兵仗南奔”事,便不见于《金史》与《宋史》的宇文本传,对于彻底澄清宇文被害的真实缘由颇有帮助。卷四周昂小传所记昂论文见解,诸如“文章以意为主,以字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辞语之工,而岂文之正哉”,尽管是零篇碎语,却保留了金代中叶文学批评的重要素材。又如卷三赵秉文小传剖析赵氏文风,谓:“大概公之文出于义理之学,故长于辨析,极所欲言而止,不以绳墨自拘。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律诗壮丽,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至五言大诗,则沉郁顿挫学阮嗣宗,真淳简澹学陶渊明,以他文较之,或不近也。”则既述传主文学风貌,又探求其根源,不为无见。至卷六雷渊小传状写雷氏“为人躯干雄伟,髯张口哆,颜渥丹,眼如望羊。遇不平则疾恶之气见于颜间,或嚼齿大骂不休。虽痛自摧折,然猝亦不能变也”,卷七刘昂霄小传描绘刘氏“为人细瘦,似不能胜衣。好横策危坐,掉头吟讽,幅巾奋袖,谈辞如云,四座耸听,噤不得语”,刻画诗人性格作风,亦可谓入木三分。
《中州集》的另一优点,是借诗存史,为学界提供了不少金史史料。从诗作方面看,像卷三所录刘迎《淮安行》、《修城行》、《河防行》诸诗,便堪称金朝淮安筑“鸡粪”城墙及黄河泛滥的实录。从诗人小传方面看,像卷八韩玉小传详记大安三年(1211)金与西夏交战及战败经过,又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臣僚内讧实为金亡的内因。
此外像卷二祝简传中考证王源叔未尝注杜诗,卷十辛愿传里载评金南渡以来诗风不淳语,从学术史与文学史的角度论,也都是精辟的见解。
《中州集》的不足,是卷七以下体制稍紊,某些小传文字虽多,却只字不言传主文学特征,亦略显偏题。
从总集编纂的历史上看,《中州集》的影响是巨大的。后来的总集名作,像明末清初钱谦益所辑《列朝诗集》,无论排次形式还是选诗宗旨,都明显受到本书的深刻影响。近人编选断代诗词总集,也颇有取之作范本的。
研究本书的论著,有全祖望《重定中州集序目》(《鲒埼亭集外编》卷三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八八本书提要、陈学霖《元好问与〈中州集〉》(载《饶宗颐教授南游赠别论文集》,香港,1970年)、梅津贺子《元遗山的〈中州集》》(《元遺山の〈中州集》》,《九州中国学会报》第二十三号,1981年2月)、詹杭伦《元好问编选〈中州集》的宗旨》(《四川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胡传志《〈中州集》的流传与影响》(《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周惠泉《金代文学学发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有关章节、薛瑞兆《〈中州集〉小传校札》(《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等。
(陈正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辉斌:《中州集》的文学史意义
从“南冠”到“道冠”:金代诗概说 | 附中国古典文学总集精选书单
【诗词文化】被金庸、琼瑶频繁引用的金代诗词大家,竟然是鲜卑皇族
着色屏风 回文锦字——《中州集》作家小传所载诗句篇什述略
金代士人的遭遇与元好问的悲剧意识
金诗词与元好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