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实录》史料价值研究考证

                   新雨水 

     片云风驾雨飞来,顷刻凭看遍九垓。

     楹外近聆新水响,遥穹一碧见天开。

                               明 · 朱元璋

一、简介 

1、内容概况

《明实录》共17朝(建文合并到太祖朝,景泰皇帝附英宗,思宗无实录),16部,2925卷(1940 年影印),民国51年5月18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出版的《明实录》有 14 位皇帝,《实录》中《成宗实录》称《太宗实录》,缺惠帝(建文帝)、代宗实录、英宗 (顺天)等 ,3045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史学史》(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 )中说明的就是该版《明实录》,而《中围史学史刚要》(瞿林东.北京出版社,1999)里说 2909卷 ,15位皇帝,多睿宗皇帝。  

 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役”推翻建文帝,自立为帝。为了弥缝其“靖难”之不正当性,在实录的纂修上大做文章。《明太祖实录》在建文元年,就由董伦等主修,“靖难”之后,明成祖马上敕令解缙重修。改修完毕,成祖并不满意,永乐九年(1411)又令胡濙复修,直到永乐十六年(1418)才最后完成。在《永乐实录》中,卷一到卷九,题为《靖难事迹》,隐没建文年号,只书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建文朝的史实就这样被阉割,到万历以后才将建文四年事迹附录于《太祖实录》之后。沈德符批评道:“《太祖实录》凡三修,当时开国功臣壮猷伟略,稍不为靖难归诸公所喜者,俱被划削。建文帝一朝四年,荡灭无遗,后人搜刮捃拾,千百之一二耳”【1】。而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景泰帝的实录,景泰帝因“土木之变”英宗被俘而登大宝,又因“夺门之变”而失帝位,英宗不修景泰实录,而其子宪宗修英宗实录时,只将景泰朝史实附入英宗实录中。

16部目录如下:

1.《太祖实录》(洪武附建文帝);

2.《成祖实录》(永乐);

3.《仁宗实录》(洪熙);

4.《宣宗实录》(宣德);

5,《英宗实录》(正统);

6.《代宗实录》(景泰);

7.《英宗实录》(天顺);

8.《宪宗实录》(成化);

9.《孝宗实录》(弘治);

10.《武宗实录》(正德);

11.《世宗实录》(嘉靖);

12.《穆宗实录》(隆庆);

13.《神宗实录》(万历);

14.《光宗实录》(泰吕);

15.《熹宗实录》(天启);

16.《怀宗实录》。【2】

《明实录》是由明朝史官修纂的有关明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文化方面的并融入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与典章制度体于一体的复杂的大型编年体史书。《明实录》研究属于史学史与文献史范畴,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它有两层结构,第一层结构为以皇帝为核心、后妃、宗王等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以及孝子、顺孙、义夫、工匠等平民百姓;第二层结构是以政治为核心,以军事、经济、文化活动总和为外层的结构形式。《明实录》就是按照这两种结构进行编写成书。

《明实录》内容主要有:顶层政治制度的建设、政府机构设置(包括政府内阁设置、内阁成员组成、内阁成员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地方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平生事迹以及死后评价等)、皇家礼节仪式(包括皇帝即位、皇位更替、皇后册封、皇子诞生、公主下嫁、各种祭祀及颁奖仪式)、经济措施、军事行动(包括边疆边防、兵政、靖边、讨伐、军事构筑物的建设等)、外交、社会情况、少数民族(包括少数民族官员的任免、中央朝廷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情况、边疆的开发与防御等,少数民族包括蒙旗、朝族、维吾尔族、苗族、女真、回族、藏族等)、自然灾害以及农民起义等。

《明实录》誊录正、副二本,正本藏之宫中内府,副本藏之内阁,底稿于正式进呈前焚于太液池东芭蕉园。嘉靖十三年(153年)七月,明世宗下令修建皇史宬并将之前的各朝《实录》《宝训》重新工整抄写,到十五年,皇史宬建成,重抄的《实录》转藏于皇史宬。而原来藏于内府的《实录》,后来被大火焚毁(见《万历起居注》万历十六年二月至三月,万历让人去找内府本而没有找到。让宋坤传口谕:“恐世宗(将实录)请去西城万寿宫被灾”。)。藏于皇史宬的《实录》遂成为唯一正本。

 绵延二百七十七年的大明王朝,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对于明史研究者来说,如何从这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历史史料中火眼金睛中辨别是非找出对我们有用的史料至关重要。一般,原始历史资料越早就越有价值,在如此庞大的明史资料中,《明实录》是官方编纂最早的明朝史料,它是研究明史最原始的基础史料,它是《皇明宝训》、《典故纪闻》、《罪惟录》、《国槯》、《明通鉴》、《明鉴》、《明史纪事本末》以及《明史》编纂的重要依据,所以明朝晚期著名文学家沈德符说:“本朝无国史,以历帝实录为国史。” 【3】所以《明实录》成为后世研究明朝历史唯一的官方原始史料。明末学者徐乾学曾对明诸朝实录给予概论:“明之实录,洪、永两朝,最为率略。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褒贬殊多颠倒。莫疏于万历,而顾秉谦之修纂,叙述一无足采。其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仁、宣、英、宪胜于文帝,正德、隆庆劣于世庙,此历朝实录之大概也。”

 当朝历史档案与实录是历史研究原始资料,明朝灭亡之际,《明实录》原本被发往明史馆修纂《明史》.《明史》在编纂过程中许多内容是直接从《明实录》中摘抄。随后在乾隆十八年,为了泯灭满人早期(后金)作为建州女真隶属于大明帝国的历史,《明实录》原本被乾隆皇帝下令全部销毁。

  在整个满清在中原统治期间,《明实录》一直被列为禁书,严禁任何人收藏或阅读。虽然明朝历史档案典册以及《明实录》原本被满清毁于一旦,幸运的是早在万历年间,《明实录》传抄本陆续出现在民间被发现,但在乾隆年间也惨遭焚毁,仅剩少量留存在民间。

2、《明实录》近现代研究状况

 满清灭亡之后到民国期间,《明实录》研究与考证成为中外历史学家一门专门的学问,中外历史学家为此付出大量辛勤的劳动。在明史资料保存方面,不得不提一个人就是民国时期明史专家傅斯年。傅斯年是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曾任北大文学所所长、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等职。在满清灭亡,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之际,大量价值连城的明史资料被任意践踏,傅斯年在保护明史资料防止大量珍贵明史资料流落国外作出巨大贡献。不仅如此,傅斯年在《明实录》校勘长期工作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傅斯年的学生李晋华在对《明实录》研究后,纂修了《明代敕撰书考》和《明史纂修考》两部专著。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黄彰健先生在校勘《明实录》之后发表三篇著名文章:《明末实录书成誊写四分说》、《明实录校勘记引据各本目录》、《影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并附校勘记序》(《史语所集刊》31,32;1960年,1961年),成为研究《明实录》版本最为权威的论著。【4】

  由于政治目的,满人在修订《明史》时对《明实录》几经删改,纪传志表互相矛盾地方甚多。为订正《明史》之误,民国著名明史专家黄云眉以《明实录》为本,依据了天一阁本、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即梁本的母本)和梁本,旁采明代各种官私记载1400余种,积三十余年之功力完成了这部二百万言的煌煌巨著《明史考证》。作为一部详考明代历史的学术巨著,《明史考证》不仅为研读《明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为了解掌握明代全部历史辟出了一条便捷的途径。《明史考证》对明代历史的研究可谓'功莫大焉',该书的出版也为黄云眉在国内和国际史坛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还有一个就是对《明实录》研究有比较深的造诣的谢贵安先生,他于2003年,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明实录研究》(备注:1993年,谢贵安《明实录研究》处女作在台湾文津出版社首次出版)乃是当今《明实录》研究最深篇幅最大的著作,全书约40余万字。

 在国外,日本是研究《明实录》最早最多的国家,日本编撰过最大的一部关于明实录的作品是1944年出版的《明代满蒙史料—明实录抄》。东瀛学者小田省吾发表了《半岛现存の皇明实录に就いて》的论文【5】.1941年,日本人松浦嘉三郎撰写《沈阳图书馆藏明实录に就いて》一文【6】.岛田好发表《明实录の刊行につき》一文【7】。三田村泰助撰成《明实录の传本に就いて》的论文【8】;浅野忠允写了《明实录杂考:影印本を中心として》的文章【9】。直到1957年,间野潜龙还撰写了《皇明实录私考》的论文【10】。甚至到1963年,间野潜龙还写了《明实录の研究》长文【11】。该文于1979年收入《明代文化史研究》,作为其第一章,下分四节,分别是明实录相关的研究、明代历朝实录的成立(上)、明代历朝实录的成立(下)、实录修纂的过程。【12】.

3、收藏情况

 北京首都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分别珍藏抄本几百册,台湾大学历史学教授李玄伯藏有传是楼抄本《太祖实录》以及旧抄本《英宗实录》,辽宁省图书馆藏有《太宗实录》、《英宗实录》和《穆宗实录》,天一阁藏有太祖和武宗两朝实录,罗振玉大云书库藏有太祖、宣宗两朝实录。国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书库、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国家图书馆各藏一部:日本宫内图书寮、国立上野图书馆各藏有一部,内阁文库藏有两部 ;韩国一部,国外所藏 《明实录》多是穆宗以前的《实录》,而神宗、光宗、 熹宗实录,只有日本有,但也多是残卷。相当于其他国家,日本收藏的《明实录》要多一些,但全部是抄本和残本。越南也有《明实录》但都是后来从北平国立图书馆摄的胶卷了。【13】

二、编纂机构及成员

 《明实录》编纂委员会(史馆)设置总裁与副总裁,总裁由内阁首辅担任,勋戚当监修,内阁成员参与。史馆隶属于翰林院,但行政上受内阁节制,洪武期间由侍臣担任。

  唐、宋史馆与翰林原本是分途而立的,元朝才将二者合在一起,明朝则完全融合为一,史官的职责就变得模糊而不明确了。

三、编纂的宗旨与目的

1、修纂目的 

《明实录》编纂的目的是为了后世之君治国安邦之用,政治鉴戒成为《明实录》修纂立意的主题。《明实录》另一个主题就是仁孝,《明实录》是“家国一体”的集中表现。明朝是以“孝”治理国家的王朝,君主认为一个不孝的人绝对不可能忠于君主与国家和人民,所以在《明实录》编纂过程中,极力鼓励孝道劝化风俗等。

2、修纂宗旨

  二十四史都是继任王朝对前朝的历史编纂,前朝又是被当朝皇帝所推翻,因此,写起来触犯时忌的不多,可以直书前朝统治者的过错, 揭露昏君的丑行,而实录则是当代史是当朝人写当朝的事, 要贯穿直书原则可就困难多了。总裁大臣借修实录之机,在实录编修过程中,党同伐异、颠倒是非的事情常有发生,所以一旦政权发生变化,对实录不满,改修之事屡见不鲜。夏燮曾指责道:“明人恩怨纠缠,往往藉代言以侈怼笔:如《宪宗实录》,邱浚修郄于吴、陈(吴与弼、陈献章),《孝宗实录》,焦芳修郄于刘、谢(刘健、谢迁),《武宗实录》,董罡修郄于二王(王琼、王守仁),而正史之受其欺者遂不少。扦州(王世贞)所辨,十之一二也。至于洪武实录再改,而其失也诬;《光宗实录》重修,而其失也秽。”【14】.总裁以恩怨作为评判诸臣的标准,借修史而打击报复,实录修纂成了朝中党争的又一场所。

  二十四史之一《史记》之所以敢于批评皇上汉武帝, 是因为《史记》非官方编修而为司马迁私人编纂是私人修史, 而实录则是官修史书, 有皇帝派的监修一直在旁边监视, 书成之后还要进呈皇帝审阅. 因此,明代的史家在修《明实录》时, 便感到左右为难,但《明实录》的政治鉴戒目的要求《明实录》要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为子孙后代提出真实可靠的行为依据,要把尊重事实, 据实直书, 反对曲笔讳饰作为《明实录 》修纂的指导思想。《太祖实录》用大量笔墨来记录太祖皇帝有关以史为鉴、以史明治乱兴衰的言行, 就是贯彻了《明实录》决策者和修纂者鉴戒的主题, 折射出《明实录》是自始至终贯穿着“政治鉴戒” 、“惩恶劝善”的主旨。【15】

  永乐十六年五月初一日,明成祖朱棣在为《太祖实录》作的《序》中指出:“自古帝王之有天下, 其言行政治必有史臣记载以垂鉴戒, 此古今之盛典, 朝廷之先务也⋯ ⋯ 自古兴国之时, 皆由勤俭而得之, 衰弱之季,皆由奢侈而败之。后世子孙臣庶, 仰观我皇考创立之艰难, 栉风沐雨, 劳心焦思,辛勤万状,得之不易, 自不容于奢纵矣。于乎, 所以垂宪万世者, 此欤! 苟惟求之于言而不深究其实, 甚非皇考之心, 亦非联意也。后之览者其钦承之!”

  明成祖敕令监修李景隆、副监修茹常:“尔等皆茂简才识, 稗职纂述, 其端乃心, 悉乃力, 以古良史自期, 恪勤纂述, 必详必公。”要求他们不饰美不掩恶。既然据实直书是史家美德, 皇帝又首肯, 那么从小就受到史德教育的修纂人员, 在修《明实录》时, 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尽量做到直笔和实书。 解缙等在再修《太祖实录》时说:“皆据事而直书, 不假一辞之赞美”。 《英宗实录》的总裁陈文也说:“断臣下之善恶以其公。 ”刘吉等在《进(宪宗)实录表》中, 也强调他们在修《宪录实录》时, 尽量做到秉笔直书:“ 贤否决于众论之同, 是非公于天定之后。 ”《孝宗实录 》的总裁李东阳等在《进实录表》中说:“是曰是, 非曰非,岂敢专于独见; 疑传疑, 信传信, 庶以备于将来。 ” 【16】

 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宣宗御奉天门,对行在礼部尚书胡焱曰:“纂修实录,国家重事。自古帝王功德传之万世,只凭史书。祖宗以来,多有德政在天下,皆须纪载。今内外诸司,尚有未奏来者,是不体朕心,尔礼部移文趣之。”【17】 

 宣宗朱瞻基在为《太宗实录》作的《序》中, 也告诫子孙道: “夫有天下国家之任者, 诚考于是编, 法仁以施爱, 法义以兴治, 将宗社子孙生民之福, 绵永于千万年。” 

  宪宗朱见深在为《英宗实录》作的《序》中亦云:“ 联继统之初, 首命儒臣纂修《实录》, 垂宪万世⋯ ⋯观于是者, 可以见驭世载物之权焉, 可以见制治保邦之规焉, 可以见安民附众之仁焉, 可以见柔远伐邦之义焉,可以见居常处变之智焉。 即其事而求其心,天颜日表俨乎如在。然则是编所系之重如此, 联心切于景仰,宝藏惟谨, 自今吾子孙臣庶诚能是诵是法, 则可以保治安于千万亿年, 而统绪之传将与天地并悠久矣。”宪宗此言可以说是集中而深刻地阐明 了《明实录》的修纂立意是为朱家子孙明治乱兴衰, 以确保明王朝承传不辍。

  以上这些言行都反映出《明实录 》的作者在修纂过程中, 尽量地把直书思想贯穿其中。《明实录》不仅在写史时做到直笔, 在采摘史料时也尽量取信而有征的记载。《明实录》编纂成为政客们党同伐异的政治工具,这件事告诉我们史书的作者必须与政府官员脱离关系,才能保证史书内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编纂的依据

 《明实录》史料来源有三种,分别为起居注、日历、《钦录簿》和档案典册。起居注始于汉武帝时期,以“秉笔直书”近御前记录皇帝退朝后的一言一行,而且是禁止皇帝看的,是一种对君主约束的机制。据《春明梦余录》载 :“一日神宗顾见史官,还宫偶有戏言,虑外闻,自失日:'莫使起居闻知,闻则书矣。’起居之有益主德如此。”起居注在明朝维持时间比较短,后来逐渐被废弃。关于起居注废弃时间,目前有两种观点,一是钱茂伟,他认为起居注在洪武中叶就被废除【18】;二是谢贵安先生,他认为 “起居注之职责约废于宣宗朝之后,这一点我们从明代各朝 《进实录表》的︐微言大义︐ 中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但万历年间又重新恢复。【19】 编纂好的《起居注》藏于金匮中封存以备日后修《明实录》之用。

  当起居注、日历被废弃后,主要史料来源变成“诸司前后奏牍”,一是中央各部资料。“窃照累朝纂修实录,皆移文在京各衙门修辑事件文册.送馆参订,以备六曹编纂之所未备,此成例也。” 【20】二是地方各省资料。明朝也曾重视地方上的资料,例如修《仁宗实录》时,“行在礼部以纂修《仁宗昭皇帝实录》,移文南、北二京衙门,及遣进士陆俨等分往各布政司暨郡县采求史迹,类编文册,悉送史馆以凭登载”【21】这种设馆,视情况不同,也会有变化,基本上是按照六部机构分别设馆,因为没有起居注,对于皇帝及宫中的史实就难办了,所以朝中的奏牍及档案资料就成为最重要的资料来源。资料以诸司奏牍为主,几乎不作任何的前期史料的编排整理,《明实录》纂修之际就显得仓促得多。

  明朝中叶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因之指责明代实录失职,称:“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出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22】明朝学者郎瑛也指责道:“今史官虽设而不使日录,一朝晏驾,则取诸司奏牍而以年月编次,且不全也”[23]。“凡修史则取诸司前后奏牍,分为吏、户、礼、兵、刑、工为十馆,事繁者为二馆,分派诸人,以年月编次,杂合成之,副总裁削之,内阁大臣总裁润色”【24】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实录》的评价: “见其表, 其在里者已不可见, 况革除之事, 杨文贞( 士奇) 未免失实; 泰陵之盛,焦泌阳( 芳) 又多丑正; 神熹之载笔者多宦逆奄之舍人; 至于思陵十七年之尤勒惕厉, 而太史返荒, 皇成烈焰, 国灭而史亦随灭, 普天心痛”【25】

  据上所知,《明实录》编纂的依据为金匮石室之藏“原始档册”、兰台记注之文“《起居注》、《日历》、《钦录薄》”,在宣宗之前编纂依据是《起居注》与《日历》,宣宗后由于起居注被废弃,原始档册则成为编纂唯一依据,万历后《起居注》恢复后又成为《明实录》修纂的重要依据。

五、史学价值

1、虽然《明实录》的编纂过程也掺杂着一些政治斗争,成为极少数编纂者攻讦政敌,党同伐异的工具,但是《明实录》中据实直书的地方占了绝大部分,我们绝不能因为它存在的曲笔诬饰现象而否定其价值。正如傅斯年所说《明实录》是明朝史学之源,史学并是科学。【26】

2、《明实录》具有较大的校勘价值,国家典章制度与行政事务方面等绝大部分内容保持着客观性与真实性。《明实录》修自六曹章奏,而六曹章奏皆是诸臣原疏,此所谓诸臣者又复以甲科居多,文笔的优美与合理性是《国榷》所不及的。

3、 《明实录》与其它二十四史不一样,不再是帝王的家谱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上世纪满清灭亡之后,《明实录》被近代史学体系所接纳、所重视的时期。在问题意识和专题研究的支配下,《明实录》的史料价值得到重新的肯定,从而被广泛征引和应用,滋润了大量的学术论著,为明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27】 

4、从《明实录》中可以看到明朝的军事力量与军事部署。历朝历代军备数与部署是一项绝对保密的,除了皇帝与兵部尚书其它人都无从知晓,一般的史书也没有记载,而《明实录》却记载有明朝的军事力量与军事部署等绝密文件资料。

5、《明实录》对国家行政纲领与政策导向记录比较详细,从中我们可以窥视明朝的国家大政方针的变化以及与其它国家的关系情况。

参考文献:

【1】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吴小如,吴同宾.中国文史工具资料书举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3】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4】 谢贵安近百年来《明实录》的新旧转换与学术承传,殷都学刊,2018年40-49

【5】 (日)小田省吾.半岛现存の皇明实录に就いて[J].青丘学丛,1933(13:14)

【6】 (日)松浦嘉三郎.沈阳图书馆藏明实录に就いて[J].满洲学报,1941(6)

【7】 (日)岛田好.明实录の刊行につき[J].书香,1942(140)

【8】 (日)三田村泰助.明实录の传本に就いて[J].东洋史研究,1943(8:1)

【9】 (日)浅野忠允.明实录杂考:影印本を中心として[J].北亚细亚学报,1944(3)

【10】 (日)间野潜龙.皇明实录私考[J].神田博士还历纪念书志学论集,1957

【11】 (日)间野潜龙.明实录の研究[J].明代满蒙史研究,京都:1963

【12】 (日)间野潜龙.明代文化史研究[M].“东洋史研究丛刊”之三十一.京都:同朋舍株式会社,昭和五十四年(1979)

【13】 黄彰健 《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序》

【14】 夏燮.明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5】 谢贵安《明实录》主题思想及民族史料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四期(总第八十期)  

【16】 谢贵安《明实录》主题思想及民族史料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四期(总第八十期)  

【17】 《明宣宗实录》卷16, 宣德元年四月庚辰, 也见(明)俞汝楫:《礼部志稿》卷3 《纂修之训》,《四库全书》文渊阁本

【18】 钱茂伟《明代史学历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 谢贵安。明代起居注制度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的 响 — — 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和摩擦,史学月刊2002年 第 4 期

【20】 【明】薛三省.薛文介公文集·移阁列实录条例揭帖[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Z】.

【21】 明宜宗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卷5,洪熙元年闰七月壬子)

【22】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3】 郎瑛《史乘考误》6 3(卷13)

【24】 于鏊.震泽长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 黄宗羲《梨州遗著文集》卷三《谈君墓表》

【26】 《傅斯年全集》卷四

【27】 谢贵安,近百年来《明实录》的新旧转换与学术承传,殷都学刊(20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觅史记】宋濂《元史》: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上)
《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
金代修史机构与史注纂辑
册府元龟(宋)王钦若等 编修-●卷五百五十七◎国史部·采撰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卷三百九十七
明世宗实录 作者:佚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