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户县古镇名村

​           户县古镇名村

秦渡镇俗称秦镇,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南方,与西安市长安区相连,古有“丰京盛地”之称,为千年古镇。

秦渡古镇

秦渡镇俗称秦镇,位于陕西省户县东南方,与西安市长安区相连,古有“丰京盛地”之称,为千年古镇。它居于沣河西岸,文化底蕴浓厚,民俗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商贾云集。秦渡镇是古朴的,它有着古色古香的镇落、深厚的历史文化传说以及精美的民间艺术;秦渡镇又是现代的,它积极创建一个以沣河自然风景区和秦渡新城区为依托的“北方第一水乡”,努力打造一个集商贸、旅游、文化、饮食业为一体的新型城市。一个古朴而又现代的秦镇即将跃之眼前。

据传后秦姚兴皇帝及文武百官由京城长安赴草堂寺听鸠摩罗什讲经,为往来方便,遂在沣水设立渡口,秦渡之名即源于此。 秦渡镇古谓之“丰京胜地”,旧有二宫(当阳宫、连城宫)、五门、九楼(以药王楼最雄伟)、十三堡等遗址。80年代后,虽有较大发展,而古街门店犹存。“文武盛地”美名源自于秦渡。中国人的文武治世思想的启蒙和实践源自于秦渡。周文王迁丰以后,以文治思想立国,赢得天下民心,为武力推翻商王朝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昌明言,纳贤才,重用姜尚等人,后在武王姬发的率领下,武力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分封治的王朝——周王朝。姜子牙打鬼封神的故事发生在秦渡,这是三千多年前,历史上第一次对一场战争的总结和审判。文武治世思想为中国封建制的王朝模式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文武治世思想是中国人政治思想的一大发明,文武之道作为中国人的一种谋略,数千年来已经渗透到东方文化的各个方面。



周礼文化是中华民族文脉肇始之处。文王姬昌在丰邑,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论著,五经之首的《易经》。中国第一部兵书《六韬》,也叫《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尚居丰时所作。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文王、武王等人与姜尚讨论关于文治武功,用兵之道等治国谋略的思想及言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据魏《王泰括地志》及清康熙年间的《户县志》记载,周文王在灵台附近引沣水设立“辟雍”,教化天下,明达和谐。这是最早的官办教育机构。其实,自周迁丰以后,实现了国家统一,创造了相对和平,富足的社会局面,在此基础上,周人还创造了以《礼》、《乐》、《诗》、《书》等典籍为代表的、高度文明的贵族化的等级制度及诗乐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脉设定了基本框架。自《诗经》以后,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经》中大量经典的诗篇源自于西周,那都是周人居丰以后创造的文化。周代是中国第一个诗歌的创作高峰,直到唐代中国才出现了第二个诗歌的创作高峰期,以至当代,我们也难以望其项背,可见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

祖庵镇

位于陕西户县西部,距县城12.6 公里,距西安50公里,东临玉蝉镇 ,南抵蒋村镇,西以白马河为界与周至接壤,北接甘河镇,居关中平原腹地。祖庵古镇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祖庵曾是夏王启伐有扈氏“大战于甘”的地方。古镇坐落于甘水中上游,上古时称“甘野”。据文献记载:夏禹死后,其子启继王位。这种废“禅位”而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引起了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同姓邦国有扈氏起兵反对。公元前2086年,夏王启率领军队沿雒(洛)阳西大道西进,越崤山,滨黄河,经桃林,过华山北麓抵达有扈氏国,双方大战于甘。有扈氏败,沦为“牧竖”(即放牧奴隶)。又《尚书甘誓》云:“甘,地名,有扈氏国之南郊也。启与有扈大战于甘之野”。《周至县志》“甘野图”注:“甘在户县西南。而户即古扈”。《夏书》大战于甘即此,“甘野在县东50里,即古有扈氏国之南郊。夏启立,有扈不服,大战于甘,召六乡、作甘誓。今邑中甘谷水出处,曰甘河,即其地。”甘峪口望仙坪古有夏王庙。古镇商代为郝国。郝国系商之诸侯国。据《陕西地理沿革》记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即今之祖庵镇辖之郝村”。今郝村存有一古石桩,刻有“古郝国”字样。又有庙碑记载:“今之郝村即古号为郝国是也”。晋、唐年间,古镇归户县管辖;宋大观元年(1107)设置终南县,辖于终南县;元至元八年(1271)撤销终南县建置,划归周至县辖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1958年,周、户两县以白马河划界,古镇重归户县管辖。



重阳宫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祖庵镇境内,是道教全真祖师王重阳的修道和葬骨之地,是我国金元时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山西永乐宫、户县重阳宫)之一,为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故事的流传,故事发生地重阳宫也随之闻名遐尔。重阳宫位处关中平原腹地,甘水之畔。西望周至,山曲水弯,东接县城,沃野良田。远望终南如黛,峰峦叠嶂,甘水出峪,自西南逶迤而来,经宫西北去流入渭水。重阳宫座落于此,实乃一方风水宝地。正如《广两曲志》评述:“考兹区形势,甘水翼之。是以郝国分封,五帝肇基,重阳建宫,三辅巨观。加以九峰峦峙,六耳泉澄,五行荟萃,一气联结;此代生贤哲,间有飞仙,所由来也。…今虽地脉暂歇,然积久必发,地理宜然”。王重阳以仙风慧眼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成就了他的全真道教事业,赢来了身后殊荣与恢宏的重阳宫。

                     郝村

有史料记载,明末年间,郝村因遭水患外迁,宫姓人迁居到今蒋村镇宫家堡(鄠邑区)。郝村是鄠邑区西部大村之一,与户县西部秦岭山下另一大村“曹村”并称为“南曹北郝”。



本村原为商古郝国封地,随得名:郝村。郝村一直隶属祖庵镇,在晋、唐年间,祖庵镇归户县管辖;宋大观元年设置终南县,辖于终南县;元至元八年撤销终南县建置,本村随祖庵镇划归周至县辖。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伟同志



解放初期郝村还隶属周至县第八区古郝乡,后划为户县甘河乡,1958年,周至、户县两县以白马河划界,郝村归祖庵古镇重归当时户县管辖。本村是汉族郝姓起源的最早发源地,今村中央修建有“郝国剧场”。


         村委会大院的文化宣传墙


关于本村为古“郝国”。雍正《陕西通志》记载:“商郝国,太昊弟郝骨氏后。右扶风盩厔(周至)也。”《重修盩厔县志》:“盩厔(周至)于商为郝国。”《广韵》:“商帝乙之弟期,封干郝,今之郝村。”《路史》:“太昊弟郝,省氏之后,右扶风盩厔(周至)也。”


商古时期的郝国封地遗址已成为郝村小学


《陕西地理沿革》记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即今之祖庵镇辖之郝村。”今郝村存有一古石桩,刻有“古郝国”字样。《户县志·都邑遗址·郝国遗址》(1987年4月版本):郝国遗址,在今祖庵镇郝村,距县城九公里。《陕西志辑要》曰:周郝国,秦内史地,汉置盩厔县,后汉废入武功,晋复置县。

《大明统志》曰:在汉盩厔时置县制,是古郝国,属京兆郡。《说文解字》载:“郝,右扶风周至乡名。”清嘉庆年间郝村《建修庙宇碑记》载"今之郝村即古号为郝国也。" 楼观台《说经台重修记》碑记载郝村为"祖庵镇八所"之一,名为"郝村所"。



关于郝国,传说是远古时期的一个部落。南北朝时南梁江夏太守郝回在《丹阳郝氏源流总序》一文中说“商帝乙之世,裔第期初封大原于郝,为邦国,后因以为氏,凡郝皆其后也。至春秋时,郝为小国,隶盩厔之终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纣王父亲商帝乙封弟弟郝省的封国,就是郝国,为商朝的邦国,后来国民都以郝为姓,到春秋时沦为小国,居周至县终南”。



根据民国十四年《周至县志》记载:“关西夫子祠在郝村。其后裔徙郝村者建。王渼陂,张仰山记碑。”原祠在郝村南门外,山门上有清代康熙年间书法家赵涵的题字:“四知坊”,内有杨震像。关西夫子即后汉华阴杨震。杨震出身于后来的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也就是华阴杨氏。杨震明经博览,利用其父授徒的学馆收徒传业。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学生多达3000人,诸儒称关西孔子(后人亦称其为“关西夫子”)。承蒙大将军邓骘听闻其贤能而力荐为秀才。在东汉初年任刺史、太守,刚正不阿,为政清廉,在东莱太守任内,曾因拒收他荐举为秀才的王密十斤黄金贿礼,说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句千古名言,誉为“四知先生”。

《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四代皆出任太尉或司徒,人称“四世三公”。杨震子杨后代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帝杨家,越国公杨素及子杨玄感等。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等都出自于弘农杨氏家族。郝村的关西夫子祠在“破四旧”的狂潮中,被毁于一旦,也就是现在的郝村学校,现仅余一些遗迹。今郝村和大王西村的杨姓村民据说就是杨震后人。

郝村位于南北2号公路与东西4号公路交界处,在村子中央有郝国剧场,有石碑为证,郝村原为郝国,曾有军队驻扎在这里,郝村由此而来。

                      凿齿村

曾名卓日村。位于陕西户县大王镇镇区东南2.5公里,分为四个行政村(凿齿东村、凿齿西村、凿齿南村、凿齿北村)。凿齿东村分为2个村民小组,人口410人,耕地580亩。凿齿西村分为7个村民小组,人口1017人,耕,1357亩。凿齿南村分为7个村民小组,人口1420人,耕地1530亩。凿齿北村分为3个村民小组,人口390人,耕地420亩。全村以农业,建筑材料,运输业为主,南北七号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

相传五代十六国时,前秦国王苻坚南下攻晋,陷襄阳,其时凿齿在家闲居,苻坚素慕他的才学与名望,曾派车马将他请去,遗赠颇多。不久,他假称脚有病,仍电襄阳。著有《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记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习凿齿在长安不久,便以病请回。晚年曾被朝廷征以国史职事,但未及赴任,就去世了。传言习凿齿埋葬于此,村子随得名凿齿村。后村民把凿齿”讹传“卓日”,名:卓日村,简称卓村。卓村按地理方向分为:卓南村、卓西村、卓东村、卓北村。今为了弘扬传承文化,又改回凿齿村。分为:凿齿东村、凿齿西村、凿齿南村、凿齿北村。

【习凿齿墓】习凿齿墓在大王公社凿齿村西一里处,墓已不存。习凿齿,襄阳人,东晋名儒。民国二十二年(1933)吴继祖《重修户县志》载:“道安与襄阳习凿齿入秦,尝游于户。凿齿村村北有道安寺。”民国二十六年(1937)《户县乡土志》载:“凿齿村有道安寺及习凿齿墓。”今其址已成农田。

                       定舟村

位于陕西户县县城正北,距离县城直线距离10公里,东与大王镇龙台坊相接,西与元村同界,南同小王店接壤,北与渭河为界,与咸阳兴平隔河相望。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100人。定舟村,原名定周村.有相当多的实物可以佐证.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呈王村(今什王村)重修胜光寺,铸钟一架.该村有数位香客参与,钟面记载本村为”定周村”.清康熙年间((户县志)),雍正年间((户县志))皆记载本村为定周村.清光绪末年刊印的户县地图亦云”定周村”.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户县志))始记载本村为定舟村. 关于定舟村村名的来源,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

第一种:按照定舟村现名的字面意思来解释。元末明初,定舟村十户军籍的先祖在战争结束以后,受命屯垦,率家小沿渭河溯流而上,寻找屯田之处,当走到此处时,但见芦苇千顷,野鸭鸬鹚出没其间,地广人稀,田肥水美,遂定舟下 船,扶老携幼,相率定居于此。继而此地称为“定舟村”。这种说为我们后来所发现的资料所否定。原因是,在清末以前,我村一直叫“定周村”,而非“定舟村”。这种纯粹根据字面意思来解释的说法 ,过于牵强附会,况且,我们先祖初时是以”隶属军籍,形同民户”的身份来的.其性质相当于今天的,是集体安置,其屯垦的时间、位置均由明王朝的有关机构统一安排,不能自行解决.很显然,这一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种说法是:”定周村”是周文王定天下之发祥地.持此说者认为当年周文王曾在此施行仁政,与民生息,从而奠定了周王朝800年的基业.因而命名为定周村.然而纵观我县各村,元明二朝者居多,涝店镇余姚村得名于明朝.大王镇得名于元朝;大王镇凿齿村得名于南北朝;得名更远者可以上推到汉.龙台坊因位于汉代龙台观旧址附近而得名.甘亭镇之娄村,是为了纪念汉代向刘邦提出与匈奴和亲和定都长安的政治家娄敬.城隍爷纪信,相传为户县湄坞岭上纪家庄人氏,而今己难觅踪迹.我国有确切文字可考的历史年代为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周武王伐纣更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事情,汉代的纪家庄已然难考,而周文王定天下之发祥地却确切到用一个村子来命名,不亦惑乎?兴平市的定周村亦为周朝之发祥地乎?

定周村原名含意为何,它蕴含着怎样的想法,寄托着怎样的希冀?在学习古代兵书((六韬))的时候,偶然阅到古人论述(定)和(周)的关系.阐明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该书在第四篇<<大礼>>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文王问太公:君臣亡礼如何?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周文王问姜太公:君臣之间 的礼、法有哪些内容?姜太公回答说:为君主者主要是体察下情,为臣子者,要谦恭驯顺,体察下情,就不能疏远臣民,谦恭驯顺,就不能有所隐朦,为君主者,要普施恩德,为臣民者,要处事安定.君主的恩德要太阳一样普照万物,人民要像大地一样载物沉稳,君主效法天,人民效法地,君臣之间的大礼就形成了”。这就是说,“周”的意思是君王要体察下情,普施恩德,“定”的意思是人民要谦恭驯顺,处事安定.定和周是存在因果关系的.封建统治者所谓的大礼就是这样,只要人民按照大礼所指出的方法生存,就会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社会就能稳定发展。“定周”二字就包涵着这样丰富的社会政治内容。

再来看一看《六韬》成书的历史背景;该书相传为周朝姜望所撰。确切著录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从内容看,该书有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阴阳家思想。书中以《武骑士》《战骑》两篇论述骑兵的作用。而骑兵的大量出现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事,因此学术界一般认为,《六韬》是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托名姜望的后品。书中对于政治军事作了颇为详细周到的论述,很为后世武者所推崇,宋、元、明三朝把《六韬》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为武学必读之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定舟村先民系明朝洪武年间来“屯籍吏户”的军籍,自然对当时影响颇大的兵书《六韬》相当熟悉。在元末的民族战争中,天下大乱,十室九空,民生调敝,百业待兴,他们来此屯田,自然希望君主的恩德像天一样覆盖万物,也希望天下安定,人民能休养生息,过上幸福的生活。用“定周”给他们居住的村庄命名,寄托了美好的愿望,他们通过这蕴涵着吉祥、平安的村名,来实现胸中无限的希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歷史文化古跡——陝西西安戶縣重陽宫祖庵碑林(二)【圖文】
西安历史上的“诸侯封国”都在现在啥地方?看看有没有你们村?
生态甘峪“话春秋”□宋小娟
西安古村揭秘:西安市鄠邑区五竹镇牙道村!
陕西首条市郊铁路,为什么开往了这里?
户县大王镇两千村民迎城隍 文武官乘敞篷跑车护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