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1759年的《姑苏繁华图》到2022年的《中华遗产·震泽》
userphoto

2022.12.08 北京

关注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蚕丝。摄影 / 孙晓东
江南何所有,此物最相「丝」
丝绸,是江南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从种桑、养蚕到织绣、贸易,江南的众多城市、村镇各司其职,囊括了丝绸的整条产业链。蚕丝,是造就这条产业链的基础,而太湖畔的小镇震泽,借助运河之利,成为了古代中国最核心、最优质的蚕丝产区之一。即便进入工业化时代,江南市镇纷纷转投他业,震泽的蚕丝业仍以变求存,焕发出蓬勃生机。
认识丝绸、品读江南,不妨自“震泽”始。
1759年
宫廷画师笔中的震泽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耗费了宫廷画师徐扬整整24年心血的鸿篇巨制《姑苏繁华图》,终告完成。画卷长12米多,一共出现了200多家店铺,2000多栋房屋,12000余人,就像一张巨幅照片,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当时的苏州城“商贾云屯,市廛鳞列”的盛世图景。
▲《姑苏繁华图》及出现的“震泽绸行”。画卷的高潮位置,描绘的是苏州的商贸中心——阊门外至枫桥镇一带地区。其中,光丝绸店铺就有14家,包括一家“震泽绸行”。在栉比如鳞店招中,带有商品产地的招牌是极少数,因此“震泽绸行”显得非常醒目。显然,“震泽”两个字,在当时的苏州乃至江南已经是优质丝绸的代名词。
1843年
英国“植物侦探”眼中的震泽1843-1848年,清道光二十三至二十八年。由英国皇家园艺协会派遣的“植物侦探”罗伯特·福琼,先后两次来华采集植物种子,顺带收集园艺、农业情报。他从上海登岸,相比与之相邻、当时已有近600万人口的大都市苏州,上海这座当时只有27万人口的小城市,却是中国生丝的主要出口地。他对此大感兴趣,决定深入中国的蚕丝产区,一探究竟。福琼沿着水路西行,惊叹于上海以西“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河流和人工运河。坐着航船,人们可以到达任何一个市镇。有些运河连通到大城市,比如松江府、苏州府、南京等,通过大运河北上的话,还可以通向首都北京”。
▲水路交错的震泽镇。摄影 / 孙晓东
福琼在回忆录中没有说明他到过多少市镇,可是从他的探访路线来看,他有可能到过太湖南岸的震泽一带。这是他的沿途所见:运河的河岸上——实际上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土地上,栽种的都是桑树。显然,丝绸是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在这两天的行程中,这段时间我应该航行了100英里左右,除了桑树,我很少看到别的树种。这些桑树照料得都很好,非常茂盛,生长出来的桑叶又大又好,同时还很有光泽。这一丝绸产区的面积……相当于一个直径至少100英里的圆圈那么大。它是中国最主要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丝绸产区。
▲震泽镇的桑树。摄影 / 孙晓东此时,震泽已发展成为太湖南部最重要的蚕丝产销中心之一。福琼所说的这个“中国最好的丝绸产区”的蚕丝,便是通过纵横交错的河道汇集到震泽,再经运河运到上海,转海路出口到世界各地。
1936年
社会学泰斗所见的震泽1936年,刚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的费孝通,通过在震泽搞了多年“蚕丝革命”的姐姐费达生的关系,来到震泽开弦弓村(他称之为“江村”)做社会调查。他观察到了一件新鲜事:每天早上,村子里都有两条航船摇往震泽,采办全村的日用品。出村前,两岸的村民、商户一个接一个地招呼船主,这家要代购大米,那家托捎些盐。待航船满载而归,守候在岸边的村民们便上前卸货,各取所取。
▲20世纪30年代的江村。更新鲜的是,当有人需要搭船去镇上时,都不需要付船钱。原来,村民们和船主之间早有默契。每年的收丝季,村民们的蚕丝都要通过航船卖到震泽,而镇上的丝行每到年终都会给船主结清一年的佣金,抵了村民的船钱。费孝通意识到,震泽通过纵横交错的水网和几百条航船,和其周边的众多村落连成了一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商品流通组织”。震泽,就是这一地区不可或缺的商品中转站和经济中心。两年后,他根据这段考察见闻,写下了人类学经典著作《江村经济》。
2022年
从震泽,看懂江南震泽的蚕丝产业,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明清时期,震泽所产湖丝和“辑里干经”,已作为优质蚕丝的代表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明清时期,也是江南文化的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湖州、嘉兴、松江等江南名城的繁华锦秀,可谓冠绝天下。可是,江南何以成为江南?要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在小镇震泽。江南的一切文物风流,都是建立在繁荣的经济基础之上。而丝绸,是江南举足轻重的支柱产业。正如明人张瀚所说:“总览市利,大都东南之利莫大于罗、绮、绢、苎,而三吴为最。”这在《姑苏繁华图》中的众多丝绸店铺和琳琅满目的丝绸制品中亦可见一斑。
震泽,正是以蚕丝产业闻名的江南大镇。“康乾盛世”时期,织造康熙、乾隆两位皇帝的龙袍,使用的就是震泽所产的蚕丝。这里出产的蚕丝,不仅质优,而且量大。罗伯特·福琼注意到,鸦片战争后开埠的上海港,在短短两三年内,生丝出口量就从3000包增加到了20000包。而且,“每年用以出口而额外多出来的这17000包生丝,对市场上的生丝价格或丝绸价格没有带来一点影响”。福琼推断,太湖地区的生丝产量“必定非常之大,它才能轻而易举地满足这额外增长出来的需要”。到了光绪年间,震泽出口的生丝,竟达到了全国总量的十五分之一。正是这些源源不绝的生丝,再加上四通八达的运河交通,织就了江南的锦绣繁华。进入现代,在费达生(费孝通的姐姐)等人的努力下,震泽又积极推动“科学养蚕”和机器缫丝,使震泽的蚕丝产业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仍然维持了蓬勃的生机。江南,也是中国最早开展“洋务运动”、进入工业化的地区之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纷纷建立了近代化工厂。可以说,震泽既是古代江南的蚕丝产业中心,也是近现代江南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20 世纪20 年代,蚕丝专家费达生等在苏州推广桑蚕新技术,为当地蚕桑事业做出贡献,图为费达生在苏州东山宣讲新法养蚕。摄影/张祖道
1981年,71岁的费孝通先生再次乘坐航船访问开弦弓村和震泽。他听到乡间缫丝厂的机器声再次响起,得知乡民们的收入节节攀升,感到非常高兴。考察结束后,他前往伦敦领取了国际人类学界最高荣誉赫胥黎奖。他在颁奖大会的演讲中说:“我觉得特别兴奋的是,我在'江村’看到几十年前所想象的目标已在现实中实现,而且为今后中国经济的特点显露了苗头。”
一根蚕丝,撑起了一个延续千年的产业,冲破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界限,也造就了一个小镇的千年兴盛。震泽的故事,也将在变革中延续、发展。
▲震泽镇的吴江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摄影 / 韩青芝2022年7月,中国国家地理《中华遗产》杂志推出7月刊《中国大运河》,全新、重磅解读这条政治之河、经济之河、水利之河、景观之河。同时,特别策划《震泽附刊》,随主刊发行。在江南水系“两进三出”的汇水与分水格局中,太湖是掌控全局的那个“总开关”。大运河的开凿,让这部精密的水网机器运转得更完美,演绎了一段太湖与运河互为成就的千古佳话。震泽作为桑蚕之乡、丝绸之源、运河人家、太湖古称,与大运河和太湖都密不可分的古镇,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日益闪耀。
2022年7月9日,第十六届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召开,《中华遗产·震泽》附刊正式发布并发行上市。
长河不朽,古镇焕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吴江运河八景亮相虹桥高铁站:厚植“生态底色” 擦亮“城市名片”
罗伯特·福琼《两访中国茶乡》读后记(25)——从上海往杭州经过嘉兴、石门和塘栖
【二十三期】世界之最大运河
大运河:一条流光溢彩的“文学之河”
京杭大运河的城市之美-微信精选-江苏微旅游
大运河走过扬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