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现大同·大不同|教你如何潮玩千年古都
userphoto

2022.12.08 北京

关注

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品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期刊
山西第二大城——大同,有着2300余年建城史和1600多年建都史。
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2008年,前市长耿彦波再造大同。
与西安、北京、洛阳等中国各大古都相比,山西第二大城市大同,曾经的北魏王朝古都平城,一向为人所忽视。
有人说,因为平城为都城时间较短;有人说庆为北魏后来又迁都洛阳,其光芒,被洛阳遮蔽。其实应该说,是我们愧对了大同,尤其是它的北魏平城时代

作为两千年来的北方重镇与文化中心之一,大同的名胜可谓鳞次栉比,但该怎么在这座古城玩出新意呢?

2022年7月15日-19日,“中华遗产”团队携手“同程旅行”团队,招募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万粉丝大咖,共同走进大同,开启了一场文化与潮玩的碰撞之旅,希望能带给大家些许不一般的体验。

肇始:石头与北魏音乐会
提起云冈,没人不知道这里是北魏皇室在1500年前营造的皇家石窟。雄踞北方半壁江山的北魏王朝,让大同的历史地位拔高了许多。
但注意到云冈在去年有新窟开放的朋友可能一只手都数得过来。2021年7月10日,在历时九年的封闭修缮保护之后,云冈石窟第1113窟正式对外开放。
云冈位于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千米,新开放的这组石窟位于中部。3个洞窟自东向西,以第12窟为中心,形成一个整体组合,其中处于C位的第12窟,早已名声在外。
这里12窟的独特之处,在于弥漫着的音乐与舞蹈的气息,琳琅满目的乐舞形象,让人目不暇给,因此又被称为音乐窟、佛籁洞
▲这身弹指伎乐天,堪称第12窟的明星。他站在前室C位,面向北壁的乐队组合,确如一位自信满满的指挥者。对于他的身份,向来有多种猜测,是鲜卑少年?还是远道而来的粟特乐伎?都不无道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室北壁上层的通栏列龛,14身天宫乐伎占一个圆拱龛,龛龛相连,立柱为隔。窟顶、龛楣、门楣等各处,手持乐器、自由自在飘逸飞行的,是飞天乐伎,与天宫乐伎的正襟危坐形成鲜明对比,尽显失重凌虚的美态。
时至今日,第12窟的乐器,绝大多数还可以被清晰辨认,甚至异常熟悉,包括但不限于笛箫筝鼓、竖琴琵琶……这其中有的自西方传入中国,有的就诞生自中国本土,俨然是一个东西交融、胡汉杂糅的皇家交响乐团。
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将云冈石窟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工程量巨大的云冈中期洞窟,耗时将近三十年,起于献文帝即位之初(466年),止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太和十八年(494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北魏平城时代的一段盛世。第12窟作为云冈中期洞窟的杰作,正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

这身弹飞天乐伎,位于北壁门楣,从他手持的乐器可见,北魏平城胡汉融合的音乐文化


佛国:陪都的光荣与梦想
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大同的第二个高峰时代,属于五百年后的辽金王朝。至今我们在大同市区里还能参访到的诸多古迹,比如最为著名的华严寺善化寺,都是此时诞生的杰作。

1902年6月1日,日本建筑历史学者伊东忠太踏上他的山西之旅。半个月后,他来到大同。府城内的一座大寺将他深深吸引,它就是大华严寺。伊东忠太在《北清建筑调查报告》中,向学界介绍了华严寺的时代、结构及规模。这座沉寂了800余年的古寺,就此被“发现”。

▲华严寺南次间一对供养人,一人高举左手,仰望佛祖。

30多年后的1933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营造学社同仁刘敦桢、莫宗江一行,于9月4日由北平西直门车站坐火车,前往大同进行古建调查,首站就是华严寺。

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他搜集正史、地方志以及碑刻等文字材料,详细梳理华严寺的沿革变迁,并重新考证了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建造年代,认定其为辽代。

公元1044年,辽兴宗下诏,将大同军节度升为西京。辽代有在佛教寺庙供奉帝王御容的传统,源自中原王朝的宗庙祭祀与辽地浓厚的佛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帝王也有了神性。

▲华严寺内古建的建筑构件,规格在国内数一数二。图为大同博物馆藏薄伽教藏殿辽代琉璃鸱吻,高约3米。供图/冯立军/FOTOE)。

西京作为陪都,自然要有供奉御容的寺庙。《辽史》记载,道宗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在原有的薄伽教藏殿基础上,扩建寺院,以安放御容像。

“薄伽”,是梵语“bhagavat”的音译,意为世尊,即佛陀。“教藏”何解?在辽道宗在位期间,完成了自兴宗时即开雕的大型佛教典籍《契丹藏》的刻印。

▲薄伽教藏殿门匾。


大华严寺在道宗朝以皇家寺院之尊,也收藏有《契丹藏》。藏经之所,就是薄伽教藏殿。这座辽代皇家佛教图书馆内,供奉了30余尊辽塑。其中最多的是菩萨:坐姿菩萨4尊,立姿菩萨10尊。

殿内最著名的辽塑,是一尊合掌露齿菩萨。在古代笑不露齿、衣不露体、行不露足的封建礼制下,这尊菩萨像却赤脚露背地站于莲台上,好像是领悟了中央佛祖讲经说法之意,会心一笑,露出了洁白的牙齿

菩萨身体微微前倾,双手合十立于胸前,重心落于右脚之上,体现出了一种曲线之美,被郑振铎先生赞誉为“东方维纳斯”

▲图为薄伽教藏殿中最著名的辽代露齿菩萨彩塑,面容沉静,姿态优雅。菩萨与身后高大的主尊佛像,共同构成了殿内庄严而和谐的信仰空间。摄影/张嘉庆
相比于华严寺的皇家气魄,善化寺的故事更有人情味一些。在善化寺的三圣殿中,存有一方《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碑记》,记载了普恩寺(明改为“善化寺”)修复前后的历史。
由于作者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因此碑文具有“现场报道”般的价值。
碑文的作者叫朱弁,出生在徽州婺源,是一名典型的江南才子,原本与万水千山之外的大普恩寺毫无交集。命运的转折从“靖康之变”开始。靖康年间(1126—1127年),金兵攻宋,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大殿中的碑记。

1127年,宋高宗赵构即位,拉开了南宋的序幕。为了和金人谈判,他陆续派出使团出使金国。经历了国仇家恨的朱弁挺身而出,自荐出使敌国,不想在行至金国西京大同时,却被软禁整整十六年,朱弁就在生死威胁与思乡情切中煎熬度过。

最严重的一次,金人以南归诱惑朱弁接受伪齐(北宋灭亡后金朝在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地建立的傀儡政权)官职,又用饿死来威胁他,朱弁大骂伪齐国贼“吾尝恨不食其肉”,并干脆“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金人反倒被他的气节感动,“致礼如初”

正是在这样的困厄中,朱弁结识了大普恩寺的圆满大师,并索性搬到寺中居住。这座寺庙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原叫开元寺,五代时改名大普恩寺。由于在辽金战火中屡遭破坏,毁去大半,于是圆满大师以花甲之年发愿重修。

▲善化寺三圣殿。

义无反顾的老僧与宁折不弯的使臣,从此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挚友。而身为江南才子的朱弁,也机缘巧合地见证了遥远北方大普恩寺在金初重修的全过程。
今天的善化寺依旧沿袭自金代的格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主殿大雄宝殿面阔7间,进深5间,庄严端坐在近3米高的台基之上,俯瞰着芸芸众生。难怪当时人都要赞叹一句“大”普恩寺或者“大”兰若,而即便现代学者,也常以“辽金巨构”形容它。

▲善化寺大雄宝殿。

走进大殿,舒朗空旷的感觉扑面而来,这是因为这间大殿的柱子很少。如果按照故宫保和殿一般“满堂红”的内柱布局,大雄宝殿应当有从南向北4排柱子,每排6根。然而当时的工匠却通过巧妙的调整,将第一排和第三排中间的4根柱子减去,极大扩展了大殿的空间。

▲善化寺大雄宝殿。

这样通过减去或移动柱子来获得空间的方法,就是辽金时流行的“减柱造”“移柱造”。三圣殿的移减柱更加令人惊叹。按照间数来算,殿中应该有12根内柱,但实际却仅用了4根柱子,可谓“艺高人胆大”。
三圣殿顶部还采用了“彻上露明造”,也就是不用“天花板”,以便将佛像塑造得更加高大。
1143年,大普恩寺终于大修落成。而在同一年,朱弁也得以回到故土,结束了长达十六年的软禁羁押。
他的生平故事,由其侄孙、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朱熹写成《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其后进入《宋史》而流传下来。
而故事的另一位主人公——圆满大师的身世、俗家姓名,甚至他的民族全都不得而知。或许,传奇本就不必追根究底,带些朦胧之美又有何不可呢?

▲善化寺大雄宝殿内有金代所塑二十四诸天像。图为“大辩才天”像,传说他通晓世间语言及技艺。六臂造型为视觉重点,躯干部分简化处理,呈现出优美的曲线动态。


明长城:塞王们的守边命运
其实,大同作为汉人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前沿阵地,即便不做都城,也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军镇所在地。
明初,朱元璋分封儿子朱桂就藩大同,为“代王”,成为驻扎在边境的“塞王”之一。大同城里的九龙壁就是代王府当年的照壁。

▲大同的九龙壁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一种龙壁,堪称中国九龙壁之首。2001年6月,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


为了让这座城市在蒙古铁蹄之下顽强挺立,明朝重启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行动。这便是今天我们依旧能见到的晋北明长城

可以说,在明代的晋北,一切都是围绕军事与长城而运转的,包括人们的生活。这也养成了晋北人的性格。

▲新平城中心的镇边楼,供瞭望敌情之用,站在楼上,可俯瞰全城,向北望去,山势绵延。

这里的老百姓对繁文缛节和打官司都不感兴趣,唯独钟情于打仗。晋北土著自小学习弓马武艺,十之五六都在军中从戎。在一个军事化的社会里,堡寨里不乏武器装备,操弄兵器就成了晋北人的必备技艺。
新平堡现在是大同天镇县下辖一个乡镇,规模不大,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长城建筑在绵延起伏的山脉上,源于内蒙的西洋河,从两山中间流向南方,新平堡便扼守在山北的河口。
嘉靖年间,蒙古人屡屡由此入寇,故在此特设新平路,管辖新平、平定、平远、保平、桦门等堡。书中描述道:“不惟边垣曲折加长,抑且哨夜近虏难瞭……孤悬口外,危如累卵。”由此也可以看出它的特殊性。

▲大同天镇县的李二口长城。

今天走入新平堡,战争早已烟消云散,昔日固守的城墙,也已是断壁残垣。在城中心的十字路口,仍然耸立着高大的镇边楼,明代的将士就是在上面瞭望敌情的。
明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年),明朝与蒙古之间持续长达两百年的对峙局势,终于缓和,达成了封贡、互市的和议。此后,许多边堡都开设了马市,新平堡下有个地名叫做西马市,便是明蒙互市的产物。在大同新荣区有一座市场堡,建造在得胜堡之侧,是全国现存最大的马市遗址
不过,大同长城的威风赫赫并未因与蒙古的议和而烟消云散。崇祯八年(1635年),后金军队攻破长城,侵略大同、山西二镇,明军望风而逃、逃避作战。然而,后金军队却在攻占民堡时啃了钉子。
剽悍的晋北老百姓们纷纷组织起来,不仅用火器守卫城堡,还敢主动出击。山西巡抚吴甡(shēn)被晋北老百姓的勇武所震撼,以至于专门上疏表彰。
看来,英雄之地,从不会因为时局而有所改变。

▲自明代根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摹绘的《九边圣迹图》,描绘了新平堡和马市,可见当时明蒙互市的态势。

在晋北繁衍不断的明朝王族,很快便将一座北岳恒山的寺庙纳为自己的“香火院”,它便是今天以险峻闻名世界的浑源悬空寺
美国《时代》周刊曾将其选入“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其“高”与“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者、探险家前来一探究竟。
悬空寺的总面积不过150多平方米,却在崖壁上分隔出了41间楼阁,与地面的落差在古代曾一度达到90米。当年的工匠发现,这里的半山腰处有天然的凹陷,于是脑洞和胆气同时大开,从空中悬索而下,在凹陷处开拓一平台。

▲木梁进洞的一端,先把一个楔子打入梁内少许,等楔子接触洞底,随着继续用力,楔子就会把木梁撑开,紧紧卡住石洞。

然后,从平台上往山体内凿出孔洞,选用坚硬木料,一头打上楔子。等到将木材插入石孔,楔子两端就会膨胀开,牢牢吃进山体。此等“黑科技”,如同今天的膨胀螺丝,如此反复,岩石平台上的“实木”地面便完工了。
之后,工人就可以像在平地上一样,盖起高楼来。为了双保险,平台底下还有细长的木柱,起到避险时的支撑作用

▲悬空寺。

悬空寺的始建年代成谜,寺内的建筑和彩塑,都是明清时的遗存,而寺中最早的石碑,则立于金朝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
碑文记述的是几位金朝游客的所见所感,他们也提出了不知建寺时是何年代的疑问,只是模糊地讲“一废一兴迄今几□百年矣”。金世宗往前推一个世纪,是辽朝大修佛寺的全盛时代。而清朝的《恒山志》等材料,则将悬空寺的创始年代定为北魏,可聊备一说。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北天师道创始人寇谦之接受魏太武帝征召,到平城布道并在恒山北麓建立道场,开创道教体系化的时代。448年,寇谦之仙逝,留下遗训: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达“上延霄客、下绝嚣浮”,让人们上了这处寺院,感到与天上的神仙共语,而将人世间烦恼抛掉。弟子为完成师傅遗愿,在恒山金龙峡西壁上建立了一座三面凌空的向西朝拜的道观,千年之后人们称之为悬空寺。
可以说,大同的历史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长达两千年的碰撞中,绽放出的烟火。无论是北魏的定都、辽金的崇佛,还是明蒙间的战争,都脱离不了这一大背景。

而在这长久的纷乱之中,却开出了令人惊异的艺术之花。佛像华丽的金面,古建超常的设计,还有中西合璧的乐舞……这不正是大同的古迹,至今拥有的魅力吗?
“发现大同·大不同”的几天行程下来,我们对大同这座城市“挺气”的!

因为,它除了厚重的“文化底气”和避暑胜地的“宜居天气”,还有热火朝天的“烟火气”。大同地处晋冀蒙交界,南来北往,美食特别丰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化美食。因此,去趟大同,美景、美物、美食、绝对让你文化与潮玩都得到满足!

文章部分内容节选自
《中华遗产》2021年12月刊
编辑:zq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发现大同】一个外地女孩的大同游记,没有比古城更美丽的地方了!
大同游记
山西之旅(上)
云冈石窟
大同·云冈北魏博物馆-2
一个山东老网虫拍摄的大同云冈石窟图片(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