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花了两千年,造出了怎样的“小人国”
userphoto

2022.12.08 北京

关注


不,我们不叫侏儒


周饶国在其(三首国)东,其为人短小,冠带。——《山海经·海外南经》
2021年秋天,一部名叫《山海经之小人国》的合拍片悄然上线。影片讲述了周饶国的王子锤木拯救父亲和国家的冒险故事。
周饶国是《山海经》里的一个小人国。有观众在某平台上发表这样的评价:它只是借用《山海经》的壳,拍了一部典型的迪士尼动画。
▲《山海经》里的周饶、焦侥、菌人、靖人,都是侏儒。图为依据清彩绘本《山海经图》而绘制的小人国。
之所以能“借壳”,大概也是因为这壳里原本的“肉”实在是少,少到有足够的空间任其发挥。
《山海经》里的周饶国只有区区十几个字:位于三首国以东,国人个头矮小,戴帽子,扎腰带。后面补充了一句——“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
其实从发音便不难看出,“周饶”就是“焦侥”(也作“僬侥”),说的是一回事。焦侥又出现在《山海经·大荒南经》,还是只有一句话:以几为姓,以粟米为食。
春秋时期的正经史书《国语》倒是讲了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吴王夫差攻克越国都城会稽时,得到了一块大骨头。夫差派使者去鲁国,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
孔子说,当年大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诛杀了迟到的风氏,防风氏高三丈,一块骨头就足以装满一辆车,而僬侥氏身长三尺,个头只有防风氏的十分之一。
字数是多了些,但僬侥也只不过是个参照物而已。《大荒南经》还提到盖犹之山“有小人,名曰菌人”。
菌人又是何意?长得像菌的人?不好说,没准是长得像人的菌。《山海经广注》的作者、清代历史学家吴任臣就这么认为,他摆出了几个证据:
比如,明代类书《事物绀珠》写道,大食国有一种孩儿树,红叶子,树枝会生小孩,六七寸长,见人就笑。刘宋人沈怀远还描述过岭南银山上的一种女树,天亮时,树上会长出婴儿,日出则行,日落则死,循环往复——这几乎就是菌的一生。
吴任臣推测,“菌人”大概即属此类,女树、孩儿树上那些朝生暮死“俨如人形”的,正是那不知晦朔的菌。
当代神话学家袁珂先生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把菌人、周饶、焦侥以及《大荒东经》中提到的“靖人”,都视作“侏儒”的通假字。
“侏儒”一词出现得很早。《礼记·王制》记载:“瘖(yīn)、聋、跛、躃(bì)、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包括侏儒在内的残疾人和手工业者,在周朝都得各自发挥专长,凭实力吃饭。侏儒的专长是什么?一度是表演杂技。
《史记·孔子世家》写道,齐国与鲁国在一个叫夹谷的地方会见,齐国人派出一群倡优侏儒出来助兴,担任鲁国大司寇(主管刑狱)的孔子当场发话:“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
平头百姓胆敢迷惑诸侯?!齐国理亏,场上一众演员就这么变成了刀下鬼。侏儒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左传》里还有个因作战失败而挑起众怒的鲁国大夫臧武仲,被时人骂作“侏儒”。显然,这不是个好词。
▲在秦汉以后的小人国故事里,小人们时常会遭遇天敌——大鸟的袭击。大鸟啄食小人,小人则随身携带短兵以备不测。这个故事,应该是受到汉代神话志怪小说集《神异经》的影响。绘画/晓涵
有趣的是,《山海经》里的侏儒,主要集中出现在东、南两个方位。西汉《淮南子》最早指出,焦侥国在西南方。
《后汉书》也说,汉明帝时,有西南夷前来纳贡,其中就包括僬侥国。此国位于永昌郡的塞外,而永昌郡在今云南省西部,那么僬侥国或许在今缅甸国的北境?
不过,汉时的“僬侥”可能未必就是《山海经》里的“僬侥”,汉代人在为西南地区少数族群命名时,或借用了《山海经》里的名词,也未可知。
唐代佛教类书《法苑珠林》曾引用《外国图》的说法,称僬侥国人都住在野外,身长一尺六寸,风一吹就倒,也有说僬侥国距离九嶷三万里。
汉代九嶷郡在湖南、广西交界处,如此,僬侥国应该在南半球。《列子·汤问》甚至说,僬侥在中国以东四十万里,这更像是文学家的浪漫想象了。
众人围绕“僬侥国到底在哪儿”的话题,展开了七嘴八舌的讨论,看过之后还是一头雾水?
这就对了。因为《山海经》本身是一部具有巫术性质的地理著作,并非官方勘测的地理文献,这就导致它在地理位置的记述上非常错乱。
书中那些名称各不相同的小人国,可能只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原型,且未必真实存在。
▲图为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油画《圣·尼古拉斯》。小矮人圣·尼古拉斯在履行自己在圣诞夜的使命时,闯了不少祸,比如打碎了地上那只烟斗。白胡子红衣服的圣诞老人,据说就是圣·尼古拉斯的衍生形象。供图/Robert Walter Weir

无处不在的小人传说


对“小人国”“小人”的想象,当然不会止步于语焉不详的《山海经》。先秦时,还流传着一种叫“庆忌”的小人。
汇编先秦各学派言论的《管子》一书说,湖泊干涸了数百年,而山谷未移、水源未断,就容易形成庆忌这种精怪。
庆忌身长四寸,形状像人,喜欢穿黄衣,戴黄帽,骑小马,使用黄色的车盖。如果呼唤它的名字,它能够在千里之外一天往返,行动非常迅捷。
熟悉历史的朋友,或许会联想起春秋时期的一个人,也叫庆忌。《左传》记载,吴国公子庆忌劝吴王夫差与楚国修好,结果被国内的反对派所杀。
在东汉野史《吴越春秋》中,庆忌又变成了吴王僚的儿子,其人敏捷勇猛。吴王阖闾为夺王位,先杀吴王僚,后派刺客要离在船上刺杀庆忌。夫差是阖闾之子,这么一来,就出现了两个庆忌。
为何会这样?大概历史上的庆忌“群众基础”甚好,被害后,世人怀念他的忠贞与迅捷,于是才分化出妖怪庆忌与传说庆忌这两个形象。
《管子》中的“小人”庆忌,只是一类精怪,尚且达不到“立国”的程度。《庄子》倒是明确提到了两个小人国:一个在蜗牛的左角,叫触氏国;一个在蜗牛的右角,叫蛮氏国
▲身体缺陷,有时也能变成谋生的门路。在中国古代,侏儒一度充当了杂技演员的角色。图为河南洛阳博物馆收藏的唐代彩绘俑,个头明显矮上一大截的侏儒,在当时,多为统治者取乐的对象。摄影/聂鸣
触氏与蛮氏为抢夺地盘而战,战胜方追逐战败方,追了一旬零五天,才得以返回,可见国人身体之细微。庄子好用寓言说理,这个故事要表达的是,茫茫宇宙中,人类何其渺小,与蜗牛角上的触氏、蛮氏并没有不同。
可能有人也注意到了,这里的小人国并不像《海外南经》《大荒东经》那样,集中出现在东、南方,事实上,随着先秦以后“小人”故事的越来越多,小人国在西方的说法也时有出现。比如:
《神异经·西荒经》说:西方有个小人国,国人只有七寸长,文明有礼,喜好佛教,可活三百岁,日行千里。没什么能伤害他们,只有鹄除外。
鹄见到小人,一口吞下,便可一飞千里,活到三百岁,而鹄肚子里的小人并不会死。听起来很像《西游记》里的妖怪和唐僧故事。
《神异经·西北荒经》言:西北蛮荒之地有小人,身长一寸,国君朱衣玄冠,车马出入,神态威严。有人碰到他们乘车外出,就抓住吃了,吃了之后,能通晓古今文字,并杀死腹内三虫,接着就可以服食仙药。
《神异经》旧题为汉武帝时才华横溢的东方朔所作,但学界倾向于认为它是东汉时期的作品。关于小人的记录,明显受到了《管子》庆忌的影响,又加入了一些佛教、道教的观念。汉朝人开始与西
域频繁交流,对西方族群又带有一种“非我族类”的心理,于是就产生了西方小人国的传说。
此外,还有三国魏时记录的短人国。短人国在康居国西北万里之地,男女都只有三尺长,国中多珍珠与夜明珠。还有一种说法是,短人国在突
厥以北,行走一月可达,短人头上没有多少毛发,光溜溜一如羊膀胱,因此被突厥人叫作“羊胞头”。该国无敌寇强盗之扰,却有七八尺的大鸟为害。大鸟啄食短人,他们于是经常会带着短弓防身。
宋代类书《太平御览》收录了这些奇闻,同时还提到了小人国,称小人国在大秦国以南,国人非常怕鹄,大秦派人保护他们,他们就回报以珍宝。
康居、大秦都在西域,一般认为,康居在中亚,大秦位于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突厥则在北方蒙古草原,这说明北方在当时也有了小人国的传说。而短人国、小人国被鸟啄食的传闻,明显又是受到《神异经》的影响。
诸如此类的异闻形形色色,不可枚举。为何要写这么多小人国?袁珂的一句话可谓切中要害:“盖人体大小,自古恒为士庶兴会所寄,扩而张之,想象生焉。”
低头看自己,抬眼看别人,人体结构的大小、长短、伸缩,实在是最容易观察并引发联想的对象。在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会不会有人长得比山还高,或者,比草还矮?这的确是任何人都可以坐在家里尽情施展想象力的话题。
不过,袁珂此说可能只解决了一部分小人国的来源问题。另外一部分,或许要归因于古人对科学认知的匮乏。
比如,他们有可能将猿猴类动物视为人的一种。传说中的山魈,现在一般认为属于猕猴科,今天也叫鬼狒狒,体长61~76.4厘米。
不少猿猴生活在山林深处,来去无踪,很难被人抓到。人们偶有所见,就会以讹传讹,这也符合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猎奇心理。
值得注意的是,后世笔记杂谈在记录小人国时,慢慢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先描写小人的外形;接着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用类似史料加以印证;最后发出“无奇不有”的感慨。
与这些记录相伴的,是人们与外界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古人对异域展开“华夷之辨”的想象和论述,从而强化了以华夏为中心的思想观念。
类似的故事,在台湾原住民的“小黑人”神话里也能找到。东吴大学中文系的鹿忆鹿发表过一篇论文,认为“小黑人”“地底人”超乎平常得矮小、黝黑,或无肛门、有尾巴,嗅闻炊烟即能饱食却无需排泄的奇异习性,正如“巨人神话有巨大的阳具,小人神话短小成一分或一寸,或多是对非我族类的夸大化或缩小化”。
据鹿忆鹿说,赛德克(泰雅族的一支)的老人称体型短小如豆的小黑人为“susungut”,他们相信,小黑人曾经与自己的先祖有过真实的交集。——就像以往所有人在讲述小人国的奇遇一样,言之凿凿。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大千世界,总有意想不到的奇妙机缘。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要在现实中寻找小人国原型的也大有人在。
比如,《漫话小人国》的作者王永宽就认为,历史文献中的小人国,可能与古代一类身材较矮的人种——俾格米人有关。俾格米人分布在中非、东南亚和大洋洲等地,身高大约在1.22~1.46米之间。
然而,这跟《国语·鲁语》里“三尺之长”的僬侥人相比,已经算是高个儿了,战国秦汉的“三尺”,换算过来只有0.6米多,不到0.7米。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盖犹之山“有小人,名曰菌人”。菌人长什么模样?书上没写,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图中的菌人游弋于莲塘中,细小如莲子,灵动可爱。绘画/翔鱼


人参果就是菌人?


先秦汉晋的小人国故事,大抵属于博物笔记的范畴。作者更多是把小人国作为一种传说记录下来,真伪不作评判,也没有明显的加工痕迹,故事情节相对比较单调。
到了明清时期,长篇神怪小说的创作者开始有意识地对此类素材进行再创作,最典型的就是《西游记》《镜花缘》
《西游记》里,镇元大仙种的人参果很有名。果子长在五庄观的人参果树上,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再三千年才成熟,外观像三岁不到的小孩,四肢俱全,五官兼备。谁要是有幸闻上一闻,就能活三百六十岁;吃一颗,能活四万七千年。这个传说取材自宋元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不过,在《诗话》中,能延年益寿的是西王母的蟠桃,而怂恿猴行者摘桃的,正是唐僧本人。猴行者一开始是不愿意摘桃的,但架不住师傅一直念叨,恰在此时,三枚熟透的蟠桃从万丈石壁中的桃树上,掉进了池子里。
白捡的便宜谁不要,他便用金镮杖敲打池内盘石三下,只见“一个孩儿,面带青色,爪似鹰鹞,开口露牙,从池中出来”,一问,年三千岁;敲五下,“见一孩儿,面如满月,身挂绣缨”,年五千岁。猴行者把他们都放了,“又敲数下,偶然一孩儿出来”,年七千岁。他把孩儿放在手中,摩挲数下,见其化为一颗乳枣,便吞下了。后来回中土时,猴行者路过西川,将枣吐了出来,西川于是盛产人参。
▲图为今人绘制的《西游记》“大闹五庄观”一节的故事场景。小说里的孙悟空因为偷吃人参果,又毁了人参果树,而惹怒了镇元大仙,最后不得不去求观音菩萨亲自下场救火。镇元大仙是地仙之祖,对付悟空可谓手到擒来,应该不会像图中那样低声下气。而恩怨的导火索人参果,则是以小人为植物精怪的典型例证。
这种以小人为植物精怪的观念,至晚到魏晋南北朝时就有了。东晋干宝的《搜神记》说,吴丹阳太守诸葛恪出猎,见山石之间有物一如小孩,会伸手摸人,便派手下去抓它们的手,一拉出来,它们离开山石就死了。
南朝任昉写《述异记》时也说,西方大食国有一块大方石,方石上的树干会生小儿,见人就笑,手舞足蹈……与前述“菌人”的特征如出一辙。
取经路上有“菌人”,远方异国还有“靖人”。清代小说《镜花缘》写道,武则天在位时,唐敖、多九公等人游历海外,路经靖人国。
国城门低矮,道路狭窄,唐敖、多九公低头才能进城,难以并肩同行。靖人国国人身高不满一尺,行路时因怕大鸟所害,皆手执器械防身,民风冷酷狡诈,民众满口谎言,甜的喜欢说成苦的,咸的喜欢说成淡的。唐敖感叹,世上竟有如此小人,倒也罕见。
其实哪里“罕见”!“靖人”源于《山海经》,手执器械防大鸟的桥段,不还是出自《太平御览》中的短人国么。
小人国的传说,从《山海经》的只言片语中剥落,数千年来开枝散叶,长盛不衰。结果,世人早就忘了“周饶”是何意,却对那些“小人”常怀热情。

编辑:

编辑:zq 作者:林屋公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古人眼里的外国世界那么怪异?/叶开
典型蒙古人种的形成与史前扩张 - 5
《山海经》奇人异族寻踪
小人国的灭绝,《山海经》的奥秘
民间故事传说
汉字历史——抽象篇(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