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杭州,凭什么?
userphoto

2023.09.23 北京

关注

当绍兴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成为东南都会时,杭州还只是钱塘江畔的一个小渡口然而,经过唐宋时期的开发,杭州“逆袭”绍兴,成为浙江地区的中心城市,并在南宋时期被定为都城。杭州,凭什么?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军宣布“搜山检海已毕”,开始撤离江南,班师北归。一度狼狈逃到海上的高宗赵构,得以返回越州(今绍兴),诏令以其地为行都,以州治为行宫。次年,又改年号为“绍兴”,以示“绍继中兴”。为了纪念在最危险的日子至绍兴才站稳了脚跟,他又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在赵构的心中,绍兴似已进入南宋新都的备选名单。
横屏观看

▲ 绍兴古城一隅。绍兴虽然也是水网密布的鱼米之乡,却在唐宋时期逐渐落后于杭州。供图/小叶子

然而,赵构在绍兴行都住了仅仅一年多后,即移驾钱塘江对岸的临安,作为新的行都。数年后,更是决定正式定都于此。
临安、绍兴两城,仅仅一江之隔,赵构为何选择了临安?

1

背靠浙西,杭州后来居上

钱塘江真是把杭州城害苦了。按照“地转偏向力”原理,北半球的河水在流动时都会向右偏,冲刷右岸。钱塘江自西向东流,照理说对南岸的冲刷更严重。可是,钱塘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北岸为侵蚀岸,南岸反倒是适合围海造地的淤积岸。汹涌的大潮定期逆流而上,猛烈地冲刷北岸。

观赏钱塘江大潮的最佳地点,就在北岸的海宁盐官镇到杭州的六和塔一带。但在海塘修筑未尽完善的古代,大潮是不折不扣的天灾。杭州、海宁一带,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搬沙鬼”的古老传说。
据说古代杭州人都不敢买“江景房”,因为“火烧一半,海坍精光”——房子被火烧了,至少地基还留着,而一旦遇到大潮侵袭,连房带地就都没了。大潮席卷沙土,日复一日地侵蚀江边的土地,据说就是因为江里有“搬沙鬼”作祟。

杭州钱塘江。供图/巍喆

所以,杭州人自古把钱塘江称为“罗刹江”,把江里的龙王也描绘成了一副赤发环眼、性情暴躁的模样。而对于钱塘江南岸的绍兴来说,江水却不啻于送来了一片广阔的良田、一座天赐的粮仓每年八月十八潮神生日,绍兴人还要请戏班子演出,为潮神祝寿。
杭州、绍兴,一北一南,处境迥异。哪里更适合建城?当然是南岸。古越人选的就是南岸,相传越国的始祖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以绍兴禹王陵为中心立国。随着越国威震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绍兴也成了东南地区当之无愧的中心城市
相比之下,杭州的建城史就晚了许多。相传夏禹南巡时,大会诸侯于会稽,此时杭州不过是钱江北岸的一个渡口,因大禹至此造舟以渡,故得名“禹航”,“余杭”的地名即由此而来。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杭州地区也只是毫无存在感地夹在吴、越、楚三大强国之间,谁的实力更强,这里就被纳入谁的势力范围。
横屏观看

位于余杭区的梦想小镇。

那么,古人何苦还要与老天作对,在钱塘江北岸新建一座大城呢?古代的行政区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答的视角。
杭州的行政建制始于秦朝,此后长期隶属于会稽郡或吴郡。钱塘江是一条天然的地理分界线,使杭州和绍兴隔江相望,也把江南地区分成了西北和东南两部。唐朝的行政区划,一度分为浙江西道和浙江东道。浙东领越(今绍兴)、明(今宁波)、衢、婺(今金华)、台、温等州,以越州为治所。浙西包括杭、湖、润(今镇江)、苏、常、升(今南京)等州,治润州,后迁杭州。二者同为唐朝廷的主要赋税之地。
可是,细细比较起来,浙西的总体实力却高于浙东。比如,唐朝行政区划里的州,除有战略意义的都督府、都护府外,分为辅、雄、望、紧、上、中、下七个等级。浙东只有越州是望州,其余都是上州,而浙西的苏州为雄州,润州、常州为望州,其余为上州。浙西的总体政治地位,明显高于浙东。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唐朝两浙地区行政区划图绘制,浙西地区地势平坦,城市实力和总体发展水平均高于浙东,这也是杭州“逆袭”绍兴的重要原因。

更重要的是,浙西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纵横,而浙东多山地丘陵,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条件有很大差距。隋朝开凿的江南运河,南起钱塘江,北接长江,更是把杭、苏、湖、常、润等州连成了一片,构成了以太湖为中心的水稻种植核心区
作为大运河的起点,杭州在江南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谁占据了杭州,谁就控制了财赋的命脉,这也是杭州在唐朝成为浙西重镇的重要原因。而杭州、绍兴这两座城市的竞争,实际上反映的是浙西、浙东两个区域综合实力的比较。显然,背靠浙西的杭州,显示出了超越绍兴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潜力

2

钱镠“慧眼识珠”,

杭州首次成为一国之都

尽管如此,吴越国主钱镠定都杭州的决定,多少还是让人感到意外。毕竟,绍兴此前已有上千年建城史,单论城市实力和文化底蕴,绍兴都胜过杭州。而且,春秋时期的越国,还有过以绍兴为大本营开疆拓土、问鼎中原的辉煌历史。
后人分析钱镠定都杭州的原因,一般都会说到钱镠是土生土长的临安(今杭州市临安区)人。所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成就开国大业后,回故乡建都,也不枉大丈夫一世称雄。
可是,从历史、地理的角度看,钱镠其实非常有远见。首先,浙西地区近邻江淮、远接中原,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而浙东地区为大海所限,缺少战略纵深。

杭州钱王祠大殿。

其次,在中国地形图上,广袤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从巫山东麓一直延续到了长江三角洲。这个大平原,和中原地区连成了一片,在历史上也是战争频发、容易被中原势力占据之地。而大平原以南,则是山峦起伏、地形复杂的江南丘陵、浙闽丘陵,中原势力要想由此往南推进,则战争成本大增。大平原与大丘陵之间的分界线,大致与长江平行,东西连绵千里,杭州就处在这条分界线的最东端。自杭州往东,则喇叭状的钱塘江口骤然变宽,舟楫难渡。
也许你会问,与杭州一江之隔的绍兴,不是同样扼守在这条分界线的最东端吗?定都江北与江南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若是定都南岸的绍兴,则可以利用钱塘江作为抵御敌人的最后一道天然防线。但与此同时,也容易把自己局限在浙东的狭小空间内,后退无路,变成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政权。若是定都北岸的杭州,则出可接通吴、楚、中原之地,退可渡江固守浙东。
横屏观看

▲ 杭州钱塘江。

换句话说,杭州的政治、军事地位,比绍兴更为显要。因此,在群雄并起、吴越国割据一方的特殊历史机缘下,杭州被钱镠的慧眼选中,第一次成为一国之都。
与国都规格匹配的数轮大规模城市扩建,随即拉开了序幕。最重要的一次是在景福二年(893),钱镠亲自率领兵役20 万人“新筑罗城,自秦望山,由夹城东亘江干,洎钱塘湖、霍山、范浦,周七十里”。钱塘江与西湖之间的狭长地带,皆被纳入城中,一座真正的大杭州城横空出世,后世杭州城的基本格局由此奠定。
钱镠之所以大修“罗城”,一方面是因为吴越国周边环绕着吴、南唐、闽等地方割据势力,杭州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在大运河的带动下,杭州在隋唐时期已经发展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商贸中心。所以,新建的“罗城”基本上是以南北走向的运河为中心,呈长条形,将运河沿线的市集、民居都纳入了保护圈。

图为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中展示的五代时期吴越国修筑海塘的场景。摄影/王雎

城里的建设完成了,钱镠也没忘记解决城外的隐患——“搬沙鬼”。自秦汉置县以来,历代杭州官员都将修筑海塘作为执政要务。而当杭州升级为国都,海塘的战略意义也更加凸显。一开始,钱镠沿用了传统的板筑土塘之法,效果不佳。大潮冲刷久了,土塘迟早还是会垮塌。

钱镠决心进行技术升级,采用“石囤木桩法”,即将石块装进竹条编成的长条形竹笼中,然后运到江边一层层码放,堆成海塘。为了防止竹笼滚动,还要在海塘前后都打上粗大的木桩,再在迎潮面放置大石块。这种新式海塘,修筑成本相比土塘成倍增加,但也十分稳固。正如五代断代史《十国春秋》中所说:“潮由是不能攻,沙土渐渍,岸益固也。”
至此,杭州的规模和气势,已非绍兴可以比拟

3

“东南第一州”,

为南宋定都打下基础

唐、五代到宋朝,杭州、越州、明州同为海上贸易港口。相比绍兴,杭州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大运河。虽说绍兴城内外也是水网纵横,可以通过水路与杭州和江南运河相接,但相比杭州,绍兴毕竟多了一条性情喜怒不定的钱塘江为商路上的巨大阻碍。

交通对经济和贸易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拿丝绸业来说,隋唐时期,丝绸的产区遍及中原、巴蜀、江南等地,而到了五代和宋朝,江南丝绸业开始一枝独秀。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浙江的丝绸产业在此时出现了一个变革:缫丝和织绸业分立。

传统的丝绸生产,是以农户为单位,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一条龙操作。单个农户的劳动力有限,产业规模也就很难扩张。而当缫丝和织绸分开,成为独立的生产环节后,生产效率大为提升。宋朝浙江地区的产绢量,比盛唐时期还高出了一倍,一跃成为全国的丝织中心

位于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
专业化的生产,涉及到大量原材料、产品的运输,而水运,正是古代最高效、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因此,作为大运河起点的杭州,自然就占据了比绍兴更多的优势。
总的来说,杭州和绍兴都很“幸运”。安史之乱后,北方地区陷入频繁的战乱,北人纷纷迁往相对安定的江南。相对来说,杭州接纳的移民比绍兴还要多,唐人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写道:“杭州,东南名郡……此州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国家阜成,兆人户口日益增……(安史之乱以来)名士良将递临此部。”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更是成为乱世中的一片净土。当诸国都在你争我夺、图谋一统天下时,钱镠对自己的定位相当清醒:唐朝还未灭亡时,钱镠虽已割据两浙,但仍然忠于唐朝;朱温篡唐建立梁朝后,他又向梁称臣,得到了“吴越王”“诸道兵马都元帅”的头衔;后唐灭梁后,钱镠又向后唐上表称臣……吴越国,主打的就是一个偏安

杭州雷峰塔。

由此,吴越国得以免除干戈,关起门来专心兴修水利、开垦圩田,“闭关而修蚕织”。《资治通鉴》言,自五代起“钱塘富庶盛于东南”,入宋后,宋仁宗更是亲题杭州为“东南第一州”
《道德经》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五代史为这句话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与世无争的吴越国,历三代五王,前后存86年,成为这段乱世中最长寿的政权。最终,吴越国的“灭亡”,也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的。当宋朝的开创者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统一中原、剑指东南时,吴越国王钱弘俶主动亲赴宋京开封“纳土归宋”,将所部州县、户口悉数献给宋朝。

▲ 杭州城市夜景

说起这段历史,后人常常会感叹,杭州是多么幸运。经过吴越国的经营,杭州已经成为东南首屈一指的都会。更难得的是,在改朝换代、旧国破灭之际,杭州城竟也几乎没有遭到任何破坏。
其实,更幸运的是赵宋皇族。当赵光义和平接收了杭州城,命运的齿轮开始悄然转动,在100多年后触发了意外的结果:北宋被金人所灭后,赵光义的六世孙赵构仓惶称帝,一路南逃,在此机缘下,杭州再次被选为都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前代攒下的丰厚家底,这座冠绝东南的繁华都会,为赵家王朝又续100多年的命

图文来源:

《中华遗产》2023年08期,撰文/火火

CHINESE HERITAG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区域视野下之吴越比较
10—13世纪杭州的海港功能探析(上)
《百家姓》中「钱」为什么排第二,到底有什么渊源?
浙江人的祖先从哪里来?大多来自徽州和中原
浙北
在温州人台州人看来,湖州人嘉兴人更像江苏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