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搞钱”简史
userphoto

2024.02.02 北京

关注


春节快到了,中国人过春节有几样必不可少的内容:除夕夜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去拜年,长辈给小辈压岁钱。压岁钱,是用来压“岁(祟)”的钱。“祟”是一种鬼怪,为了镇住“祟”,古人何不用别的器物而要用“钱”呢?

在古人心中,钱有一种神秘力量——降魔镇妖。借钱护佑,在生活中举不胜举。过年包饺子时,把一枚钱币包进饺子里,谁吃饺子咬到这枚钱币,谁就会有福气。猜钢蹦儿不仅是游戏,而占卜。各种现象背后说明:钱有神力——这种观念来自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钱币史是中国自春秋战国后非常清晰的历史脉络之一。了解钱币,也就更能理解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动荡、变革的原因。可以说,一部“搞钱史”,半部中国史。

“钱”能“压服”谁?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大约从汉代起,开始出现一种类似原始宗教的形式,叫作“厌胜”,也叫“压胜”,即“厌而胜之”,是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压服人、物或鬼怪的目的。用作厌胜的物品很多,比如桃木、玉器、五色药石、纸符,等等,但用作厌胜品数量大、种类多的还是钱币

▲ 汉代画像砖拓片。上图两只凤凰口衔一枚钱币飘然欲飞,下图大量钱纹饰表达了相当强的民俗文化信息。

先来看一个药方:“古钱其铜焦赤有毒,能腐蚀坏肉,但取周景王时大泉五十千,宋四铢、二铢,及梁四铢,北齐常平五铢之类,方可用。”明代李时珍对这个方子的补充是:“古文钱但得五百年之上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铸开元通宝,得轻重大小之中,尤为古今所重。”这些都取自《本草纲目》,是讲“钱”的医用药用价值。还有诸多药方,如治疗“时气欲死”须用“大钱百文,水一斗煮八升,入麝香末三分,稍饮至尽”,治“急心气痛”须用“古文钱一个,打碎,大核桃三个,同炒热,入醋一碗冲服”。李时珍用了一个章节专门记载此类内容。
如果说古钱中某些成分确有药效借以医病尚可理解,而所谓“五百年之上者”、“唐高祖所铸” 等便有些神玄了。这里仅是为了它的“神秘主义形式”看到“钱”的神秘力量或者厌胜意义。清代金陵地区有难产妇女手持“周元通宝”即可顺利分娩——钱的厌胜意义更加典型。

博物馆里,钱币上的图案有“龙凤”“松柏”“西王母”“姜太公”,体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清代人用来治疟疾和难产的“周元通宝”可能不是一般流通领域的同名古钱。传世的“周元通宝”钱有的背面铸有日月、七星或龙凤图案,是专门用于厌胜的厌胜钱。厌胜钱并非一般意义的货币,是人们将有特殊意义的文字和图案铸在钱币之上,用来表达避邪趋吉愿望,祈求神灵扭转命运。
钱”的神力遍及生活方方面面。古代建筑极重视厌胜,上梁是建筑施工很重要的工序,用钱来厌胜避邪是相当重要的一道程序;有“镇水钱”,将“周处斩蛟” 或“钱王射潮”的图案铸于钱上,便可为建造堤防工程所用。钱上铸“太平振宅”文便可镇宅,铸“斩妖伏邪”文便可避邪,背上再加“敕令”二字,“钱”的神力就更加彰显。五月端午,用铸有五毒图案的钱可“禳毒气”;出门行旅,用铸有“出门大吉” 的钱可一帆风顺;身带“状元及第”钱可助功成名就;持有“五男二女”钱可实现完美的生育理想
▲ 明清,全国各地几乎都有除夕门前挂“五色纸钱”的时兴。除了有“利市”、“红火”的烘托意味,也具有抵御疫神妖祟的作用。

为什么一枚小小的“钱币”竟具有如此神通?古人又为什么会如此广泛地借助它来趋吉避凶、祈求神灵的佑护

我们必须从中国钱币的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从神坛走来的“钱”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起源于殷商,统一于秦。不过,钱最初并不叫“钱”。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货币是“贝”。贝在商代后期已变成交换的媒介物,以货币的角色出现于商业舞台。郭沫若曾有论:“贝在周初本来是一种原始的货币,所用的是海贝,学名为货贝。”贝在中国货币史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在汉字体系中凡与财物有关的字多以“贝”为偏旁,甚至“贤”也从“贝”。“贤”与钱有关系吗?《说文解字》释:“贤,多财也。”后世引申为“多才”,或许与“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观念有关。
不过,贝即使最初与“财富”有关,但它与龟甲、玉石等早期的贵重交换物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货币的面目出现的

▲ 在创造甲骨文的殷商时代,“玉”与“贝”尤为珍贵稀少,二者都是弥足珍贵之物,所以甲骨文“宝”字是一个屋里有玉与贝。

从滨海流入内陆的贝,最初与玉和龟甲等礼器一起,共同行使神权政治文化象征的功能。上古时代的玉礼器和稍后的青铜礼器,以及与占卜巫术关系密切的珠玉、龟贝等,一直是上古文明中具有神秘属性的权力、财富的象征

贝在古人心目中具有“魔术”性或巫术性,可从它的使用得到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从事渔猎的先民就把贝壳作为避邪的灵物挂在颈项和胸前,还把它用作奉祀的祭品。20世纪中叶,在河南辉县琉璃阁的考古发现中,有8座商代墓中有贝,它们不是被放在死者的胸部便是放在腰部。正是由于它们的装饰性和神秘性,贝才普遍地被希求而变成交换媒介。
 用钱占卜的习俗由古代蔓延至今天。一定有种神秘的灵力来沟通人与未知的命运,而“钱”似乎能完成这种沟通。

所以,钱一开始就是带着“神魅”的色彩和力量来到这个世间的。不过,钱那性情单纯的少年时代并不长。春秋战国时期,当古人将目光从海贝的形制转向陪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用具后,大量布币、刀币出现了。

货币史专家汤可可说:“ 包括宗教幻想在内的多元文化色彩,一直贯穿于钱币自身的演化历史。从巫师的灵物、贵族的礼器到世俗大众的交换媒介, 这是一个人文理性解除原始巫术之魅的思想观念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历史上蔓延了相当长的时间。

古代钱币发展演变图。来源:《中华遗产》

到战国时,使用更方便的圜钱出现了, 圜钱的主要铸行国秦国开始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秦半两”是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 时铸行的。
秦惠文王“初行钱”时铸行的这种“秦半两”,在中国货币史上有着奠基性的意义——中国圆形方孔古钱币千百年的形制就是由此而来。秦以“初行钱”时的“半两”钱统一了货币,“钱”也随之身价陡增,而且经过“秦半两”“天圆地方”的演绎之后, 意义也不一样了。
秦始皇将方孔圜钱作为统一货币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钱铸成后要进行锉边等加工,把方形细木棍插入方孔,可使钱固定,便于操作。方孔钱也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种说法,即秦始皇笃信当时极为流行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吕氏春秋》:“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 所以立上下。”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信仰,已是神权的象征

▲ 秦半两。

在两千多年的古钱币史中,最有名的三枚是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秦半两确定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汉五铢确定了钱的质量标准;开元通宝则确定了钱文
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钱文由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开元通宝标志着我国货币史上称量货币时代的结束,开创了被后世称为“通宝钱”这一新的货币体系,并延续使用了1200多年直到清末。

▲ 开元通宝。

从此以后,钱币不再以重量命名,而称为通宝或元宝,摆脱了以重量给钱币命名的束缚,增加了政府利用货币管理经济的能力此后的钱币,无论是称通宝还是元宝,都是来自开元通宝。
在民间,有人习惯又将“开元通宝”按顺时针读作“开通元宝”,简称元宝由此可见开元通宝对后世钱币影响之深远。

▲ 上面钱币是阿拉伯帝国金币,上有帝国哈里发的肖像;下面是1902年的光绪头像银元,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头像银元。

一枚钱币,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体现出来。而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等国早期的钱币,仅为防伪而刻有帝王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比较起来,中国的方孔钱体现了中国人对天地时空无限丰富的想象,承载了厚重的文化信息。

寻找“钱神”

在古人的心目中, “钱”具有超乎自然的神秘力量,可以战胜妖邪并寄托人间的祈愿。中国人的宗教观相当实用,神灵也比较分散、灵活,有人略统计一下,就有三百余位,且不少神仙都有着助人为乐的情操。那么,在诸神中,
会不会有一位“钱”的代表——“钱神”?
南梁元帝承圣三年(554)年三月,发生了一件异事。皇帝见一条丈许长的黑蛇盘屈在路前,一群小黑蛇围绕着它,“宫人曰:'此非怪也,恐是钱龙。’”皇帝遂敕有司取来数千万钱镇于蛇群附近。后来竟又有蛇从屋顶堕落到皇帝的龙帽上, 恍然间又消失。更神的是,当时“城濠中龙腾出,焕烂五色,竦跃入云, 六七小龙相随飞去。群鱼腾跃,坠死于陆道”。
史家将这件异事记录在册,说明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中,人们已将“钱”的神异附之于形象——“钱龙”。龙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可见神化的“钱”已渗透上流文化,深入帝王意识,而民间有关钱之神异的演绎更是丰富多彩。

 明代人用一枚枚铜钱,新而光亮的最好,红绳子逐枚细编,编成一条龙的形状。年三十的晚上把这条钱龙放在房中床角,可驱恶鬼,保护家宅的平安。图片来源:唐志远,《博物》 2009年01期

《搜神记》记载:南方有种名为“青蚨”的虫,形似蝉而稍大,如果将子虫拿走,不论距离多远, 隐藏多深,母虫也会飞来找到它。如果以母虫之血“涂钱八十一文”,再以子虫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这是钱的又一种神化现象——“子母钱”青蚨。北京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便取其“蚨” 神,以求财富滚滚而来之意。
此外,还有许多有关“飞钱”的传说。唐宪宗时,中国社会产生了持凭证异地提款购货的汇兑业务,被叫作“飞钱”—— 这称呼本身就很有想象力,神妙得紧。而民间传说中的“飞钱”是真正能飞的钱。譬如《太平御览》录有某公以十钱投入井中,“公井上以器呼钱,人见从井中一一飞出,入公器中。”在《艺文类聚》《类说》等类书或逸史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不少这类透着神力的钱的故事。
传统节日大多与原始崇拜或宗教祭祀有关,比如正月初一压岁钱, 还有“二月二,引钱龙”,北方有些地区在二月二这一天会将灰或谷糠撒在地上,蜿蜒成龙形,从井旁、河边一直画到家中,以求把钱龙引到屋里发财致富;“四月初八,置钱摸孙”,是说在四月初八佛诞日这天,庙中设铜盘,置释迦太子小铜像于盘中,众妇女向盘中投钱还愿,老媪则可以在城隍庙的“城隍奶奶床”褥下摸钱,据说得字下者为孙男,字上者为孙女。此外,还有五月初五佩系五色彩绒裹饰的铜钱避邪,七月初七姑娘们吃“七夕钱”,即吃到包着铜钱的饺子有福等节日礼俗。
总之,一年到头的众多节日中,钱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人注重礼仪, 这些礼仪中有不少含有神秘的意味, 从人降生时的“洗儿钱”、婚配的“撒帐钱” 到去世时的“口含钱”,普通人的一生又哪里离得开“钱”的参与、“钱”的佑护?
这种佑护的力量是否来自“钱神”?
  过年了,一家人欢聚一堂吃饺子,妈妈包进饺子里的钱被谁吃到了?——“是我!我多有福气!”

元代《钱塘遗事》记述,说南宋奸相贾似道有一天做了个梦,梦见一位面圆口方的男子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说:“我乃金主,天下的事,不由您决定,而是都由我做主。”蹊跷的是, 这位“金主”在贾似道梦中所言之事,后来居然都一一应验了,贾似道于是“乃知男子钱神也。

这是对钱神做人格化描写的唯一文献。贾似道梦中的这位“钱神”“圆面方口”,适肖钱形,算是给“钱神爷”画了个大致模样。

▲ 面圆口方、头戴金元宝、手持“太平通宝”— 诞生于我们心中的这尊“ 钱神”,带着散落满地的大钱儿,冲到咱的眼前:赚钱啦,赚钱啦!绘图 / 李强

其实,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钱神”的说法,其中影响最广泛的要数西晋鲁褒的《钱神论》,文中有云:“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吾以'死生有命,富贵在钱’。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
“天”在古代人心目中无比崇高,能说出“天不如钱”,可见当时“钱”已“为世神宝”的情形。只不过,鲁褒此论的背景是西晋“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因此学界一般认为文章是时政批评—— 天道不如钱道。王子今在《钱神》一书中说,这样的理解低估了这篇作品的社会价值。《钱神论》揭示了意义更为广泛的民俗史和文化史的社会画面,文中所言“亲爱如兄, 字曰孔方”不但为“钱神”崇拜提供了具体的形象,更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妙语。

▲ 手上有钱总是会喜上眉梢。看这两座现代雕塑,不论是穿着中山装还是西装,两位仁兄从心中涌出的笑容都那么富有感染力——是不是钱神对他们有格外的眷顾?

对于神灵,从来都是信则有,不信则无。那么,究竟是否有这样一位“钱神”?如果问我,我会给以肯定的回答。
希望冥冥中的“钱神” 能保佑我:对于身边的事物,我还有诸多未知,对这些未知,我宁愿在一定程度上像古代人一样心存敬畏;另外,我希望有更多的钱,只要它是通过正当的劳动所获。还有,今年过年包饺子时,如果有人悄悄包上一枚钱币,我希望我能咬到它

图文来源参考:

《中华遗产》2009年01期,撰文/孟亨,摄影/耿艺 等

《“钱神”在你身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钱币“开元通宝”。市场拍卖价值也随着这些人的关注而变得急速走高,其珍稀程度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钱币大全,有多少依然价值连城?
历代各朝代古钱币大全赏析(中华古币大典)
钱币学基础知识(4)
中国封建王朝发行的钱币(从秦开始-清结束)
我国古代货币的种类及其演变规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