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居庸关:它凭什么是「天下第一雄关」?
userphoto

2024.06.21 北京

关注

 居庸关。摄影 / 杨东

本文6500字,阅读约需15分钟。


绝谷垒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偏狭,林鄣邃险,路才容轨……一条长约20公里的绝险峡谷,赫然条列于北京西北,连接起峡谷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化与地理。一座雄关矗立于此,成为控扼这条至关重要的通道的锁钥。
这里是据险应敌、守卫京师的门户,却也是不同民族和文明交流往来的要津;这里驻扎着帝国的精锐部队,却也保存了精美绝伦的国宝级石刻艺术;这里曾是让人指冻鬓冰的苦寒边塞,却也藏着一处层岩叠翠、十里春风的燕京胜景;这里是军事重镇,更是文化宝库……“天一下第一雄关”——居庸关的丰富,超乎想象;居庸关的深度,引人入胜。

居庸关:帝都的守望者

1907年,美国地质学家贝利·维里士发表文章,形象地把北京的地形称为“北京湾”。这确实是一个给人以安全感的“港湾”。太行、燕山两条山脉就像屏风一般,把北京围合起来。屏风之南,是农耕民族与千里沃野;屏风之北,是游牧民族与敕勒草原

然而,这道屏风却有一个“缺陷”——太行山与燕山的交汇之处,由于地壳运动而产生了一条长约20公里的断裂带。因这片结合地带名为军都山,故称军都陉,是太行八陉最北的山口。

▲ 关,是居庸关;沟,即长约20公里的山沟,是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摄影/龚跃贤

清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形容这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峡谷固然绝险,但其中的河流水道形成了供人往来的通衢,即后世所称的“关沟”。它连接起塞外部族与中原内陆,成为历朝历代不得不派兵驻守、设关建塞的军事重地。在数千年间农耕与游牧的交锋中,军都陉峡谷就像是一个掌握对方生死的开关。这便是居庸关存在的最大价值。

战国末期,秦国相邦吕不韦主持编纂了一部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其中历数天下至关重要的九个关塞,其中即有居庸——“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勾注、居庸。”这大概是燕国修建的,史载燕国北有山戎、东胡,利用这个天然隘口修建关塞防御胡人,势在必然。那么,“居庸”是什么意思?

▲ 长城蜿蜒盘旋于群山峻岭之间,仿佛一条巨龙守护着京师之长固久安与人民之安居乐业。摄影/杨东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传秦始皇北筑长城,将囚犯、民夫征调徙居于此,“徙居庸徒”,因而得名。此说早在元代就已流行,见于元初文学家王恽《中堂事纪》。但结合《吕氏春秋》就能发现此说大谬,因为这本书的成书时间在秦始皇之前。也有人联系“庸”有功劳之意,认为“居庸”指能够建立功业之处。

历史学者罗新教授则指出,“居庸”一名大概出自古代山戎的语言。很多边疆地区的地名都源于少数民族语言,像“敦煌”就是汉代统治敦煌之前本地少数民族的汉语音译,却被东汉学者应劭附会出“敦,大也。煌,盛也”的意思。总之,“居庸”的本意已不甚了了,倒是元代蒙古人对它的称谓更显居庸本色。成书于1252年的《蒙古秘史》,将其写作“察卜赤牙剌”,即Chabchiyal,意为陡峭的峡谷或深沟,与Dabaan(山口或关口)结合,便是居庸关。

▲ 为举办冬奥会而特别涂装的复兴号——蓝箭,从城墙下驶过,历史与未来、战争与和平强烈呼应。摄影/申然

东汉是居庸关发展的重要阶段,彼时鲜卑屡屡寇边,“居庸关”之名多次出现在《后汉书》里,彰显着自身的重要军事意义。此后,居庸关随历史变幻、时局变迁而浮沉,关名也屡有变化:东汉末年称“西关”,当时董卓将汉献帝迁至长安,幽州牧刘虞请右北平郡无终(今天津蓟州区)人田畴出使长安,向皇帝表达心意。因经中原去往长安的道路断绝,田畴便出西关,绕路塞外,迂回到了长安。北齐时在此互市收税,居庸关故而也叫纳款关。唐代文献将居庸关与军都陉上的另一个军都关相混淆,所以居庸关又多了军都关的别称。

战争时显露英雄本色,和平时促进地区繁荣发展,让居庸关在名称与内核上存在双重价值。不过,要论对于整个国家政权的意义,汉唐的居庸关,显然还无法和函谷关、潼关等拱卫国都的关隘相比。

▲ 居庸关长城踞伏在山峦之巅,犹如巨龙出没于碧涛。摄影/吴宝林

直到金朝贞元元年(1153), 海陵王完颜亮迁都北京,称中都大兴府。后来的元明清三朝也定都北京。作为京师屏障的居庸关,地位水涨船高,正如金朝监察御史李英在蒙古起兵反金时上书所言:“中都之有居庸,犹秦之崤函、蜀之剑门也。”蒙元占领此地后,很快就设立了南北口屯军。明代,由于京师始终受到蒙古势力威胁,更是加大了对居庸关的建设。

从北京的舆图延展出去,太行山与燕山构成拱卫北京最近的防线,居庸关、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称为“内三关”,设置于此;再向外,恒山、管涔山、吕梁山组成了外围的防线,雁门、宁武、偏关合为“外三关”,再添一重保障。居庸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名副其实,正所谓“折冲险道四十里,制胜中原百万兵”。

为了增强居庸关的军事功能,其位置也屡有变化。元代居庸关的具体方位众说纷纭,学者杨程斌根据文献所载云台与居庸关的相对位置,推论元代居庸关在云台以南约1.5公里处的南站村东城堡遗址,以上关为北口。明初,大将徐达、常遇春北伐,在古居庸关旧址亦即上关重建居庸关,此处曾出土有“庸关”残字门额。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朝对蒙古采取守势,由于上关城小地狭,遂在南侧开阔地重建关城,这也就是今天所见到的居庸关。

横连与纵截,看不见的“陵京巨防”

居庸关防区不是在一日里长大的。从明初至弘治的百余年间,明朝建立起一套长城防御体系,在北部边境从东至西,设立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镇,每镇各领一边,由镇守总兵驻守,称“九边重镇”。各镇之下设有路,各路之下又有卫、所、堡、边墙和隘口等末端设施,形成一套立体的防御管理体系。居庸关在明初,便为地控军都山隘道中枢的蓟镇隆庆卫驻地、指挥所。
朱棣五次亲征漠北都途经居庸关,他还不时派太常寺官员祭祀居庸关山川之神,隆庆卫的防御设施密度也大大增加……然而,当时的居庸关尚属“内陆”,皇帝驾临的场面充斥着奢华、庄重的氛围,而非剑拔弩张。

▲ 居庸关如帝都卫士伫立于星空之下。摄影/肖勇坚

危机与压力给到嘉靖一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鞑靼俺答汗率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以“开市”为由交好鞑靼,请俺答勿攻大同,俺答遂转由古北口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丁汝夔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掠饱了自然离去。丁汝夔会意,令诸将坚壁不战,于是敌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八日,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后,依旧由古北口退去。事后,严嵩坐视丁汝夔被斩以塞责。史称“庚戌之变”。

无论如何,这场“庚戌之变”极大地震撼了明朝的统治阶级。就在嘉靖中期的这段时间,原来的“九边重镇”增加到十一个,多出的两镇都围绕京畿:京西增设真保镇,辖紫荆关、倒马关、故关。京城西北则从蓟镇中分立昌镇,管辖范围东起渤海所,西至镇边城,全长达230公里,而此“巨防”的核心即是居庸关城

 居庸关关楼与两臂长城将一片开阔谷地围合起来,形成壮阔的关城。摄影 / 杨东

居庸关控扼京门、卫守皇陵,地位至高。作为“居庸路”驻地,居庸关设置的兵员从明初到嘉靖年间时有增加,此外昌平行宫巩华城的兵员也受其调遣,其规模远超一般的路级建制。

这一日臻完备的关防体系,在纵向上共设立了五道防线:最外侧的岔道城为前哨,城外的山上还筑有墩台以为掩护。关沟北口的最险要处为外镇,即著名的八达岭,这里城墙宏伟、敌楼耸峙,分布着主要的防御力量,明人王士翘早有“居庸之险,不在关城,而在八达岭”之论。
关沟之内最狭窄处为上关城,与八达岭共同构成前沿阵地,今仅存遗址与摩崖造像。继续向南,规模最大的居庸关城内,各种作战、生活、宗教等设施一应俱全,是整个居庸关关防体系的指挥中心。南口城则扼守着关沟南面的出入口,以防敌人迂回包抄,如今也只残存城门遗迹。
▲ 八达岭位于居庸关关沟北口,是“京师北门”居庸关的“锁钥”,居高临下,可由此通达八方。供图/Getty Images

在横向上,居庸关关防体系据险设置了诸多隘口、堡垒:西路有白羊城、长峪城、镇边城、横岭城,东路有灰岭口城,皆为防止敌人从边路绕攻居庸关。隆庆年间,谭纶、戚继光等名将都曾大力整修内边长城,来杜绝“抄小路”的可能性。


关开绝壁上,孤悬而不孤立的关城

在关沟之中,那些贴着车窗张望的旅行者,都不会错过气势迫人的居庸关城。在这里,城墙飞跨山谷中的河流与道路,又绵延着爬上东西两侧的翠屏山、金柜山,仿佛勾连起横亘华夏北方的万里长城——这座关城是万里长城的重要部分,但却是一座封闭、完整的椭圆形城池,它并不与我们所熟悉的长城主体相连。
横屏观看

 一条关沟,两种地形。摄影/郑金炜

长城上的名关多开设在城墙主体之上,居庸关例外。这是因为居庸关的防御体系已经依据关沟建立起足够的纵深,足以使关城“孤悬”于长城主体之外而不被孤立。在五重防线中,更接近前线、地势也更为险要的八达岭,才是昌镇长城的主体部分,可御敌于太行山和燕山北侧的山前地带。居庸关城身处“二线”,更适宜做运筹帷幄的指挥中心,也是理想的屯兵之地。

或许因为居庸关作为关城和关防体系的多重语义,洪武初年所建居庸关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有争议。清代的《延庆卫志略》中引述旧志认为,徐达、常遇春的建关之处,在今之上关城,因毁于土木堡之变,才于景泰年间迁至今址。
但历史学者胡汉生结合《西关志》《四镇三关志》等史料考据,认为洪武的关址即为今址,重要依据之一,便是今日关城内的许多建筑都在洪武年间始建,当时的衙署、教场、仓房、儒学等建筑,其实已经以居庸关城为中心进行布局。
明代居庸关防御体系分布示意图。
居庸关城经历的一次重要扩建,是在景泰六年(1455),大学士陈循在碑记中记载了当时的扩建情况,城墙“通增其高厚,视旧加三之一,坚广过之”。而在20世纪90年代修缮关城时,确实发现墙体有增厚的痕迹。
如今游览屡经修缮的居庸关城墙,仍能读出许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如东山长城特有的“劈山墙”设计,可以增强东面九仙庙沟的防御。劈山墙是指在山地地形,利用迎敌面的陡峻崖坡,加工成崖壁,并在上面增筑部分观察、射击用的雉堞,西面金柜山顶也有类似设计。从金柜山顶向西北伸出的人字形城墙,制约着西面羊台子沟的来敌。甚至就连最不起眼的垛口设计,也可以看出不同段落防御的“压力指数”。
横屏观看

▲ 从守城墩台处向南眺望,一马平川的“北京湾”风光无限。摄影/杨金枝

城墙上最醒目的建筑,来自另一位参与建设居庸关的著名人物。隆庆年间,内阁重臣张居正力主戚继光北上,这位昔日闽浙沿海的抗倭名将,遂投身于北方长城的建设,戚继光跋涉千里、实地考察,厘清了长城的许多缺陷:敌台稀疏而不实用,不仅缺少军火、粮草的储备空间,也没有足够的战斗空间,使长城的防御密度与强度都不如预期。种种缺陷酿成了庚戌之变,嘉靖后期虽已有大规模重修,但鞑靼的不断内犯,使得防御压力依旧不减。
戚继光的重要改革,有一项便是将昔日的实心敌台,改造为空心的敌台,也称空心敌楼。这种敌楼建筑突出于城墙的内外墙体,内部设有拱券式空间,可供士兵居住及贮存粮草军火,顶部的平台砌有垛墙和铺房,供士兵执勤瞭望——正是戚继光的敌楼,塑造了明长城在世人心中的典型形象。
横屏观看
▲ 居庸关东山翠屏山悬崖峭壁上的敌台,临于山险,并抢占着山头的制高点。摄影/金尧
此后短短数年内,蓟镇、昌镇约1200公里的城墙上,新建起1017座敌楼,戚继光亲自督建,建筑用的青砖物勒工名,最终的工程质量非常理想。加之隆庆四年(1570)又与鞑靼开放封贡互市,鞑靼边患基本纾解。
从某种角度而言,居庸关利用政治与军事的双重手段,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标。后人多称赞隆庆一朝,海内澹然、边陲宁谧。

居庸关为何是“天下第一雄关”?

在更为微观的地理尺度内,居庸关城的选址也充满了智慧。
关城所在之处,是关沟内一处相对开阔的梭形谷地,南北两端临近瓮城处的河谷都较为狭窄,可形成掎角拱卫之势,易守而难攻。中间的河谷相对开阔,河流在此略向东弯,河流西侧则有一处土坎,关城内的多数建筑,即在土坎上西侧,如遇洪水,主要建筑地势高爽,又处在少受侵蚀的凸岸,可以很好地避免洪水破坏。“重门悬锁钥,夹水布屯营”,这一诗句就很好地描写了居庸关的风貌。
横屏观看
▲ 关沟在东西向上分隔了燕山和太行山,在南北向上则沟通了北京平原和延庆盆地。摄影/郑金炜

4100多米长的城墙,共同围合出关沟之内最大的关城,这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城。但城内的大多数面积为金柜山、翠屏山的山体占据,可供营建的空间,仅限于河谷之中狭长的平坦地带,明人正是在这“方寸之地”,建起了一座“五脏俱全”的城。

除了瓮城、敌楼、水关等带有强烈防御色彩的军事建筑外,居庸关城的内外还建有行署、兵营、仓库、寺庙、祠堂乃至学校和书馆等,它们服务于官兵和百姓的日常生活。作为一座军事重镇,居庸关城的信仰空间呈现出鲜明的军事色彩,有的也可视为明朝几次重大战争的纪念地。
横屏观看

 庸关南瓮城,呈马蹄形,易守难攻。主城门修复有一座巍峨壮观的三重檐歇山城楼。供图/范光辉

居庸关不仅有战争时期的“武功”,也有和平年代的“文治”。在这本应充斥着紧张、压抑的边关气氛中,居庸关还有不少文教设施,也提供了一种难得的轻松与自在的气息。南门之外的儒学,始建于正统四年(1439),虽在土木堡之变中被夷为平地,但此后又被重建,规模更甚于往日,至嘉靖时,戟门、棂星门、大成殿、明伦堂等一应俱全,规制颇为完备……城内建立起叠翠书馆,师生讲学其间,叠翠峰屏峙其前——燕京八景之一的“居庸叠翠”,或许在这里最得其葱茏又旷达的真味。

从南侧进入关城,遥望居庸关高耸的城楼,“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上那六个苍劲的大字十分醒目。匾额集唐代颜真卿书法字而成,是20世纪90年代修复关城时经专家论证后悬挂的。

▲ 居庸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控扼着北京西北南下北上的大通道,犹如一位巨人,从容而威严。摄影/刘炜

居庸关悬挂“天下第一雄关”匾额的最早时间,已不可考。但据记载,清朝康熙二十七年(1688)五月初三日,有一位叫钱良择的旅行家随军前往蒙古,他写下《塞外纪略》一书记述旅行见闻。

在途经居庸关时,他这样写道:“初三日甲戌,天晴无风,山行竟日。石路崎岖,时蹶马足。两峰壁立,中为通衢,愈登愈高,不知其所止极。十五里至居庸关城。城门额曰天下第一雄关,盖京师北面之极冲。”居庸关城门上有“天下第一雄关”题匾为钱良择亲眼目睹,当不为虚。
据称,明朝中叶时居庸关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在关城外马神庙东南的山坡草野中,还曾经发现有一通明朝嘉靖二年(1523)所立的“重修隆庆卫儒学碑记”。在这通碑记中记载着:居庸关“为京师之北门,乃天下第一关也”。更为详细碑文则收录在《西关志·卷十》一章中。

▲ 居庸关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摄影/杨东

居庸关,曾经从一处单纯的关城,日益壮大为关沟关防体系的中心,它屡历战事,屡经洗礼,堪称明代军事防御建筑的精华。

设关、修关、守关,这一过程循环不断。但对居庸关乃至所有长城的修筑者而言,至高的理想应该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如今,当我们回想起一些描写居庸关的诗,其中最出色的或许出自元代诗人、画家萨都剌之手,诗中曰:“居庸关,何峥嵘!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光线穿过券城西侧的门洞,犹如时光的影子。经历了无数磨砺的边隘变身成为历史的纪念地。摄影 / 安立琨

2016年,罗新老师花了15天时间徒步走向金莲川——从元大都(北京)到元上都(内蒙古正蓝旗)。这是元代皇帝的专属道路,名为辇路,而居庸关就是必经之地。就像无数过往的文人墨客题诗留念一样,罗新老师也记录下自己穿越关沟的体感:“山南山北的气温差距应该超过五度……空气不仅不再呛人,甚至还略有甜意,使得你不由自主地深深呼吸。
在旅者的行走中,居庸关这一重要的历史坐标,不再虚无缥缈,而是触手可及。它是地理、气候的分水岭,也是民族、文化的分隔线。曾经,它的过客是金戈铁马;如今,它属于每一个走近它的人。

图文来源:《中华遗产·居庸关专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下第一雄关秋色(图)
天下第一雄关到底是嘉峪关,还是居庸关?
居庸关,据险制塞的天下第一雄关
家门口绝美景观竟没人知道 燕平八景居庸霁雪你一准儿没见过
【北京十景】没有山海关有名,没有八达岭人旺,却是万里长城最精华的一处
【北京】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