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习作决胜九招之一: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
习作决胜九招之一: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
──第一招:眼到心到才开窍
王小弘(笑着说)

写在前面的话:虽然我一直在教作文,但一直对考试不上心。从作文意义来讲,学校作文考试的要求的确是比较低的,哪怕是到了以后高考的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看图作文、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其要求也一是一,二是二,没有什么复杂的概念。所以我教学生,基本上不讲考试,我相信只要基本功打扎实了,作文能力形成了,考试就没有问题了。但是家长不这么看,家长们以为我一直在教考试,因为孩子们的考试成绩的确都蛮优秀。但我总是说,学习作文,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做人,作文可以培养逻辑、思辨、审美、文明、智慧,作文学得好,就是一种做人的修养。现在我还是这么认为的。

 

但考试也是个事儿,不做不行。有幸得到老师们的信任,我常常为老师分析课本上的单元习作,也常常指导考试作文和竞赛作文,参与考试作文命题和竞赛作文命题,有些经验。眼看又接近期末考试,有些老师对作文复习颇头疼,所以特开此专题,专门聊聊这档事儿,供老师们参考。我写东西多有感而发,少推敲,有不当之处,请多指正。

 

若你有什么作文应试教学上的困惑,也可以在论坛跟帖提出来,我会尽量助你一臂之力,与你一起探讨解惑之法。

 

提纲: 

 

决胜九招:指导学生作文考试所向披靡

 

1.眼到心到才开窍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2.信手拈来都是宝

 

──如何指导学生感悟生活

 

3.有的放矢效率高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考试标准

 

4.排兵布阵第一炮

 

──如何指导学生审题构思

 

5.千军万马循栈道

 

──如何指导学生做好选材立意

 

6.妙计制胜觅绝招

 

──如何指导学生创新突破

 

7.细微之处情思到

 

──如何指导学生形成细节意识

 

8.花红柳绿春意闹

 

──如何指导学生展现文采

 

9.临阵磨枪也有效

 

──如何指导学生考前准备

 

 

 

第一招 眼到心到才开窍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材料

 

写出好作文的前提是有材料可写,特别在考场上,短时间内要审题构思书写,如果平时没有大量材料积累,考试时就发晕了,免不了胡编乱造,或套路,或模式,陷入机械应试的悲剧。这是语文考试的巨大悲哀,好成绩就免谈了,还因此毁了学习语文的基石,悲剧甚至可能蔓延到整个成长过程。

 

材料怎么积累呢?都知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但是,生活人人都有,可为什么有的人提笔就有材料,有的人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习作素材呢?难道是有的人记忆力超强,将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和经历的所有事情都记住了?恐怕谁也不敢吹这样的牛,生活的纷繁复杂,怕是没有人能说得全面、说得清楚。只是,有的人特别善于积累素材,聚沙成塔,从而达到了信手拈来皆文章的境界。

 

1.习作素材积累不同于知识积累

 

习作素材的积累与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区别。知识积累是习作积累的基础,知识积累依靠记忆和经验,习作素材的积累依靠思考和感悟。没有知识,想写好习作是空想,有了知识,没有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想写好习作还是空想。因为习作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自己的情感表达、思想抒发,只有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认识生活、感悟世界的能力的人,才能真正积累习作素材,写出好的习作来。

 

2.看见了与体会了的区别

 

生活中各种事情,各种现象,在身边发生的时候,一定会引起我们注意。比如走在路上,阳光投下的树荫,迎面吹来的凉风,有一个人在大声喊叫,一只白色塑料袋在风中翻滚,等等,是我们能看得见、感受得到的,但是事过之后,基本上就被忘记了。有些突发事件,让人吓了一大跳,或让人笑得肚子疼,总之是那些特别刺激的,就会给人留下一些印象,比如一个人走路摔了一跤,一条虫子突然掉在脖子上,等等。留下印象的事情,往往过一段时间还会想起来,但时间久了,也会忘记的。还有一些事情,别人好像没怎么留意,可是自己印象深刻,事情过后,还要跟自己的好朋友说起。这样的事情,往往印象更加深刻一些,保存在记忆里的时间更久一些,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自己留意了,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并且思考过的缘故。

 

平时养成思考的好习惯,探求一些事情和现象的起因和发展方向,让各种事物和现象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更深的印象,就可以说是在进行习作素材积累了。当然,如果勤于动笔,将自己思考的内容都记下来,就实现了更有效的积累。

 

不论知识的积累,还是习作素材的积累,都是一个逐渐聚积的过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积累不起来的。并且,人的脑袋瓜只有经过反复思考和感悟,才会越来越聪明,懒得思考的人,就会慢慢地变成笨蛋。

 

3.从神奇的名词开始

 

名词是一个事物的名称。每个名词后面都有一个神奇的世界,在直感中,这个世界是静态的,特别利于培养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直观感觉中的静态世界,是构成生活环境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孩子观察条理性与逻辑性的最佳内容。不论看图写话,还是现实场景,传统作文教学中讲究观察的上、下、左、右、前、后、远、近的顺序,都是对培养观察基本条理的积极探索,可惜只停留在顺序本身,生硬的观察方法让孩子们感觉索然无味,自然就无心观察,导致了只有培养形式,没有培养效果。需要扬长避短,融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将对世界的认识变成了一种紧密结合生活的快乐。

 

身边的静态世界,是一个无声的神奇世界,城市有城市的心事,乡村有乡村的想法,山有山的理想,湖有湖的愿望。身边的每一幢楼房,每一条街道,每一棵树,每一株草,它们静静地守在自己的位置上,默默相望,共同感受着大地传递的信息。因为它们不会到处乱跑,以一种相对稳定的顺序构成我们的生活环境,甚至影响了人们很多生活习惯,到学校读书,到电影院看电影,到家里吃饭,到床上睡觉,等等,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生活习惯。可见,这个静态世界其实与生活融为了一体,聆听心跳,感受呼吸,偷听梦呓,陪伴成长,对我们的喜怒哀乐了然于心。这样的世界,怎么可以忽略?

 

不过静态世界虽然相对稳定,却是非常复杂的,不单构成的事物繁多,而且各有各的形状,各有各的颜色,谁也不会屈从于谁,所以乍眼一看,实在是乱得很。怎样从这看似乱糟糟的世界中整理出一些条理和逻辑来,是习作素材积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逻辑是一种思维上的规律,是合理的基本保障。

 

静态世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能否顺利建立完整的概念,决定了对静态世界的顺序与逻辑的把握程度。完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认识,每个年龄段需要达到的要求不一样,是从身边生活和自身体验开始,最终达到可以容纳整个世界的胸怀。所以,完整不仅是习作素材积累的方法、习作表达的技巧,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培养和追求。

 

这种完整的意识,就是从一个一个简单的名词开始的。

 

 

4.围绕习惯去想象

 

生活习惯是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行为,有的是由生活规律决定的,有的是追求个人爱好形成的,有的是由生活环境影响的。吃饭、睡觉、上学、写作业、走路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习惯是自己最熟悉的行为,什么时候,到哪里,做什么事情,怎样做,会有哪些不同的结果,往往都因为熟悉而胸有成竹。从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去认识身边的静态世界,就找到了一个最基本的条理。在这些习惯性的行为中,会有很多情感体验,产生很多想法,这就有了一点最基本的逻辑。这些条理和逻辑是由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已经有了深刻的感受,在理解的时候就变得很容易了。比如写作业,有的同学就有这样的习惯:到自己的小房间写作业,要看一会儿无关紧要的书,再来写。写的时候,总是喜欢另一只手里攥个东西,橡皮、尺子或者废纸团什么的。每写完一题,喜欢起身去喝口水,找点东西吃吃,或者在书上、草稿纸上画点什么,或者看着窗外发一阵子呆。所有作业写完之后,把笔一扔,走人,总不爱收拾。当然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习惯,我们写作业不能这样。这个习惯行为是在小房间里发生的,涉及的静态素材很多,也很乱。习作的时候,只把写作业的过程写下来,写得再细致,也不见得能吸引人。或者只把小房间作为写作业的地点介绍,也没有多少意思。但如果按这个习惯行为过程,将涉及到的静态素材做一些观察,用前面学习过的拟人化思考等方法思考一下,那么,小房间、无关紧要的书、笔、作业本、橡皮、尺子、废纸团、杯子、水、吃的东西、草稿纸、窗外等等乱七八糟的事物或现象,都会成为表现这个习惯行为的元素,并可以帮助表现出对这个习惯的认识和态度。这不仅丰富了习作的内容,还将自己的直观感受直接融入到了习惯行为的每一个环节中,使习作在有话可说的基础上,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实施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自己生活习惯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围绕这种认识和理解去观察、表现生活中的静态世界。

 

就是说,以一种习惯作为线,可以把生活中各种常见的、却总是被我们忽略的事物串接起来,这样的观察既有利于积累材料的丰富,又有利于培养逻辑的秩序。

 

举个例子。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只要上课预备铃一响,你看谭立的桌子,书本和文具盒就像准备出征的士兵一样,肯定已经排列得整整齐齐了。上课的时候,谭立坐得端端正正的,两手交叉着搭在桌子上,背挺得直直的,好像照在他背上那一片阳光是一块平展展的板子,把他固定住了。老师一讲课,他的目光就跟着老师走,不管教室里飞进一只苍蝇,正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挑逗他,还是外面的梧桐树间突然传来两声鸟鸣,都不会吸引他一点点目光。老师一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好像老师不是在提问题,而是在发布举手的指令。抄笔记的时候,他总是如饥似渴的样子,似乎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变成了春天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他这只蜜蜂正在快活地采蜜呢。

 

看,写他认真的习惯,却写了很多他身边的事物:书本文具盒,阳光,苍蝇,黑板上的字。因为有了这么多“神奇的名词”,他的认真才被表现得这么生动。

 

 

一个同学上课总是很认真,认真是他的一种习惯了。用上面的方法来积累材料后来再表现这个习惯:

 

只要上课预备铃一响,你看谭立的桌子,书本和文具盒就像准备出征的士兵一样,肯定已经排列得整整齐齐了。上课的时候,谭立坐得端端正正的,两手交叉着搭在桌子上,背挺得直直的,好像照在他背上那一片阳光是一块平展展的板子,把他固定住了。老师一讲课,他的目光就跟着老师走,不管教室里飞进一只苍蝇,正停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挑逗他,还是外面的梧桐树间突然传来两声鸟鸣,都不会吸引他一点点目光。老师一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好像老师不是在提问题,而是在发布举手的指令。抄笔记的时候,他总是如饥似渴的样子,似乎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变成了春天的花朵,散发着迷人的芳香,他这只蜜蜂正在快活地采蜜呢。

 

  

6.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孩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是没错,但前提是这十年功还得使对地方。稍有心思花点时间去学习的老师,都知道观察是积累材料的基本方法,也都知道观察有直接观察、间接观察、无意观察、有意观察之类名堂,应该还知道作文观察中流传广泛的看、听、闻、尝、摸的观察手段,所谓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立体观察,但仍然不免满怀困惑:再怎么教孩子去观察,孩子依然没法突破作文时常见的瓶颈:1.没材料写。2.写得干巴巴,一看就像费劲地凑出来。3.胡编乱造,没有真情实感。这说明还是观察方法出了问题。

 

最大的问题,就是眼到了,心没到。心没到,孩子再怎么耐心去观察,也无非是完成了一个观察任务,写出来的文字,也就是完成了一篇作文任务。

 

孩子每天经历着的这个世界,是跟我们一样的丰富世界,但孩子看世界的眼光一定与我们不同,每一个孩子的眼光也彼此不同。只有发现这种不同,引导这种不同,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观察者,让他用自己的真心去与身边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沟通交流起来了,材料积累就成了一种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才是“信手拈来皆文章”的基础。有这样的习惯后,培养感悟生活的能力也就有基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作文
激发说写兴趣,提高习作能力
作文教学随笔
别再欺骗孩子说“作文很简单”
心得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