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知道这个“小人物”吗?邹澍,《本经疏证》这本书是他写的

如果你能活得长,那你有没有产生出价值先不说,最起码你的寿命,就是一种象征性,一种说服力。

就像我们总是会对老寿星们充满了敬意,管他们是干嘛的呢。

但这种事情岂非每个人所能掌握。

(一)他这个小人物

像清朝的医家,邹澍,本经疏证的作者, 看了他的生平,活到了五十五岁左右,在当时来说,也不算活得短的。但针对医学家们来说,他这个年龄就显得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以至于,你在历史资料里看他的相关记载,内容不多。

所以,不知道他这个“小人物”的,也就不奇怪。但不耽误他的书,一直牛气地被人谈起。

你去看他的书,自然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高低。

他写书的功底是如何造就的呢?

邹澍算得上出身在一个名门家庭,但到了他那一代,基本上家里也没啥家底了,于是请不起老师,只能算是自己啃中医了。结果就是当这人啥也没有,也没啥欲望了,于是成绩就出来了。因为够厉害,于是在道光元年广纳贤才时,下令全国招募推荐时,他被乡里所推举,引荐。但他对于做官没啥心思,于是坚持回绝。

现在想想也是,当时在清代,在江苏,在常州,当地的学术流派很多,涌现出了各类门派,对于中医来说,本来就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生活家,其实啥都是要知道,要了解的,于是他结交了各路文人英豪。不用多想,这对他的写作那自然是应该有很大的帮助。

难怪龚自珍会说: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儔。这就是所谓的层次,一个层次遇到另一个同频的,于是大家都在共同进步。

你会看到他书中会有很多的厉害角色,这是惺惺相惜,彼此间的一种体现吗?

他的书写得也是不少,但是能看出来,他基本上是继承了《伤寒》《金匮》的衣钵,所以当他和同行讨论治病心得时,他对于经方的使用很是推崇,但对于同行使用验方来说,他有些不认可,于是两人也是争的面红耳赤,互相都说服不了对方,于是拂袖而去。

文人相轻是这样的表现吗?他这个爱憎分明的性格,也是服了。

(二)他的书《本经疏证》

也可能和他出自名门有关,他所推崇的基本上都是公认的经典,他的《本经疏证》,是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完成的,他始终是以《神农本草经》,《别录》为主旨,然后以《伤寒》《金匮》《千金方》《外台秘要》为底色,基本上可以看出经典文献在他一生学术生涯里的地位。

《本经疏证》中他提到了很多医家,应该都是他所喜欢,所欣赏的,只是可能因为没有他的名气大,于是到了现在,我们再在网上搜索,都不一定能找到有关的资料。

可见,人就是个永不停歇的过程,你要跑得比别人快,你要胜出,才能更行,这个古今都适用。

他行,只是在他的小圈子里,但写了这本书,你才知道有些人的书可以保留着一直看。

有些人的书描绘得那叫一个详细生动,因为作者的名气大,但其实书里的内容也不过如此。

但就是那些没有那么有名气的人物,像邹澍,你看他的书反而会更有收获。为何,因为你的思想高度还没到那个层次,你还想着从这些书里学到一些临床中的一招一式,而且能有效,那就看邹澍的书就好。

而现在来说,用药经验体会,要么是从病人身上反馈,要么是从书中借鉴而来,而且那么多的书里,哪一种你更顺手呢,你不能一个一个书里去试,于是当你看到这本书,它就是从实践里的一种总结,他能把各种常用药物的特性,在方子中的应用特点,描绘得简洁明了,这个要临床心得娴熟才能做得到。

你看了这本书,你就能明白,每个常用药该如何去用,每个药在方剂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就像人都有一体两面,药物它的角色也是如此,不是纯粹只是用它的一个特性。

虽然我们现在考中药,考功效的时候,总是会要记着这味药的功能主治如何,但你记住了这些,你去研究古人的那些名方,你会不理解。为何和你的记忆知识点如此不同。

那是因为你并没有掌握住这个药的多面性。人参,大家都熟悉,它的几个多面性,如何配伍是除邪气,如何是补益剂,哪一种情况是禁用人参。你未必都明了。

我们学中药是为了什么,不单单是因为好奇,觉得好玩,而是为了能在方子里运用好。那你看这本书,实属太划算。

而且邹澍非常大气,这本书里他把自己的推崇医家都做了一遍论述,让我们知道学术的渊源所在,不是他多厉害,而是他站在了厉害的人物堆里。

他在书中论述的各位医家,可能我们都没有怎么在史书资料里见过,但真正的很多大家,我们知道的又该有几人呢。

追本溯源,从这本书里我们再可以去看到其他厉害的大家。也正因为这些所谓的“小人物”一直在群众身边,于是他知道你想要什么,也知道你最容易在哪个方面搞不定,于是你现在学习,去看书,去买书就要买这一类的书。

像孙思邈,那都是大家,都是牛人,人出名,书自然没得说,但你的层次达不到,书里的大部分你都看不懂,于是这类书买回来能起到的就是装饰工程了。

看邹澍,如同和本草,和伤寒,和金匮干上了一般,你看他写的书,就能知道他在哪些方面最为擅长。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突破口,写书对他来说就是。当他说起了药,他总是会从药,然后论到方,最后是论到病。

表达那叫一个流畅,过瘾。

医经,经方的连贯,药、方、病浑然结合,他做到了。

我们平时总是会说要学以致用,那你是如何体现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名医邹润安
国学讲堂(970):清代名医邹润安
(转)经方本草溯源
说说几本学习药物的书(五)
清代医药家邹澍及其本草著述
一本既谈本草又说《伤寒》《金匮》的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