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激发阅读的能量:评述《当图书进入战争》

激发阅读的能量:评述《当图书进入战争》

责任者:张艺兵作者:(美)莫里·古皮提尔·曼宁 犹家仲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01月

在图书馆工作,目睹过无数个阅读场景,在脑海中是无数个优美画面,有时候自己也会出现在画面中,并幻想以这种姿态优美地过完一生。如果有“事”搅乱了这片宁静,比如说“战争”,那阅读的可能还在么?阅读的意义还有么?图书馆在战争中能屹立不倒、发挥和平年代的作用么?这些隐隐约约的问题最初权当是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胡思乱想后就罢了。

《当图书进入战争》英文版原著

直到邂逅《当图书进入战争》,发现我的胡思乱想却是大洋彼岸一位作家的“深思熟虑”。没想到的是,这个答案一直掩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尘埃散去,真相被渐次还原。

“那天晚些时候登陆的士兵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些身受重伤的士兵靠在悬崖边读书的场景……”,这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如果不是有人亲眼目睹,很难相信,那些在枪林弹雨中负伤累累的士兵正使尽微弱气力,通过阅读寻找精神慰藉。

当图书走进战场,作家的笔就像剑一样威猛,文字像剑刃一样锋利,图书成为一种充满威力的“秘密武器”,阅读的能量因战争而被激发。

纽约公共图书馆人们为战争捐赠图书

战争中的厮杀与博弈既有正面的交锋,也有暗地里的较量。二战期间,这种暗地的较量就是“思想战线”,是一条不见硝烟的隐形战线,其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枪炮一致,所以战争的发动者“他们想推倒的第一根支柱便是图书馆”,然后是激进地“焚书”;而反战者也清楚地了解这一意图,针锋相对地进行“思想反攻”:让图书成为耗不尽的弹药,让阅读的能量激发“子弹上膛”。

几乎与军事行动同时,纳粹集团发动了“思想战争”,战火蔓延至整个欧洲,甚至波及美国。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管理员们“揭竿而起”,组织了“胜利图书运动”,募集到了数千万册图书送往战争前线。谁曾料到战争中图书会变得“炙手可热”,图书作为“另类”的战略资源变得“供不应求”。

军供版图书是特殊时代的产物 成为了出版史上独特的一页

为此,美国图书馆协会联合出版商与美军展开了一个非比寻常的“军供版图书”项目:为参战美军提供小巧、轻便的特制平装书。至二战结束,1200种不同主题,涉及各个阅读领域,共计1.2亿本军供版图书为士兵带来弥足珍贵的精神食粮与绝无仅有的阅读体。

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利用图书赢得二战的故事”,不免有夸大之嫌,但作者的意图很明显——阅读的作用从来不应被低估。无论是在生死难料的战场,还是在远离喧嚣的孤寂角落,阅读都能安抚陷入困境的灵魂,“阅读是一座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英国小说家毛姆的话在图书进入战争的语境下得以验证。

二战期间,美国的军队从最初的17.4万人增至1400万人。“新兵”陆续加入,如何让其尽快适应军队生活又满足作战要求,是决策者面临的难题。加强营房建设和训练力度乃应有之义,但思想与精神不能“拖后腿”,“胜利图书运动”虽是美国图书馆界 “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并非军队“主动需求”,但军人的潜在需求被满足,欲望被激发,因此被寄予厚望。

阅读是受伤的士兵的疗药之一

如果说“胜利图书运动”点燃了战士们在战事之余阅读的“星火”,那么“军供版图书”的出现则是让“星火燎原”。与一开始由“胜利图书运动”发起的募书所筹到的精装书不同,军供版图书更接战争地气,由华丽转身朴实。轻巧便携文艺的设计,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阅读推广”。相较于“胜利图书运动”募集到的精装书,军供版图书的传播范围更广,许多偏远、零散的部队均因此受益。

军供版图书项目是对纳粹“思想战争”的有力反击,其发行数量与被纳粹焚书数量大致相等便是明证。军供版图书不仅为美军战士热爱,也深受盟军官兵追捧。在一些关押盟军的纳粹监狱里,居然也可以看到军供版图书的踪影,足见传播影响之大。军供版图书就像一颗颗顽强的种子,随着美军战线的迁移而生根发芽,战场阅读的能量在不断蓄积。

阅读与写信成为士兵们的精神寄托

欧洲的战火几近熄灭,军供版图书的威力延续到了亚洲战场。美军需要重振士气奋力一搏,此时他们想到的还是阅读。军供版图书再次挺身而出——1945年,军供版图书数量“从200万册骤增到至500万册”,仍然供不应求,阅读的能量被军方和士兵所认可。

回头看“胜利图书馆运动”、“军供版图书”项目,其历史光芒已照进现实,这种“这种战争中的阅读推广”是士兵们精神慰藉的源泉,是战后美国阅读风气盛行的助推器。这反过来刺激了国内的创作者,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作品和作家因为军供书而相继而“走红”,比如被好莱坞翻拍数次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当原著从众多书目中被挑选为军供书,并受到官兵热捧后,该书“一举成为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作者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也因此家喻户晓。

直到现在都赫赫有名的《了不起的盖兹比》出自那个时候

军供版图书还推动了出版革命。战后平装书“从1943年的4000万册增加到1947年的9500万册。到1952年,更是增加到2.7亿册。1959年,平装书销售在美国出版史上第一次超过了精装书”。书业革命是人类阅读史演变的重要标志之一,平装书的普遍化促进了战后美国“阅读的常态化”。

而战争士兵阅读的实景照片

1947年9月,当最后一批图书分别送到陆军和海军后,军供版图书项目随着二战的结束而落幕。阅读军供版图书的记忆是生命中不息的回声,成为老兵们终身的记忆。许多军人在战争中养成了阅读习惯,这种习惯映射在他们日后的学习能力上,一方面战后数以百万计的退伍军人根据《退伍军人权利法》走进大学校园,其学习能力是战争期间阅读能量的释放。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因为退伍军人特别用功,成绩更为优异,那些没当过兵的“普通学生开始用该死的平均分提高用来指代退伍军人学生”。如果没有军供版图书送往训练营地,送往前线,战争间隙争分夺秒的阅读,让阅读变成战事之余最好的“放松”,阅读习惯何以养成,士兵们的“求知欲”何以如此强烈?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战场阅读培育了战地“文青”——“几乎每个士兵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作家”,许多人还投稿或者向出版社咨询,希望自己的战争故事可以付梓。

战争中深受欢迎的《布鲁克林有棵树》

作为图书馆员,读毕此书,对通过阅读构建精神世界的问题的理解或许通彻:

一、阅读不要等到陷入困境之时。美军军方在战争中为士兵提供的休闲方式并非只有读书,在所有的休闲方式尽享之后,看书成为落脚点,尤其在战事紧张之时,其他一切休闲方式都成“空谈”,唯有阅读可以利用战争间隙的“碎片时间”。可以说战争期间的“碎片化”阅读就此形成。在和平年代,如果给一个人最多的独处时间,等一切喧嚣过后,阅读不免也会成为最终的归宿。如果在陷入紧张与孤独的境遇下才想起读书,那一生中的某个时段我们难免陷入精神虚无的悲凉境地。

二、阅读的能量不可低估。纳粹起初意欲通过“焚书毁馆”之举摧毁犹太人的精神大厦,以貌似“无关痛痒”的手段对欧洲所有敌对国展开以毁书为特征的“思想攻势”,这反倒说明了纳粹对阅读能量的看重;这一行为或多或少地激发了尚未参战的美国对战士阅读的重视,进而通过一系列行动让阅读的能量蓄势而发。

三、图书馆的地位不容忽视。令人诧异的是,发起“捐书助战”运动的是图书馆界,而不是出版界,图书馆界对图书是否被重视的嗅觉更为敏感,他们更懂得图书被焚毁、阅读被践踏所带来的痛感。图书馆在美国的地位及其图书馆人的担当更加凸显。事实证明,美国图书馆人的做法是正确的,图书馆在战争中同样能凸显其不可替代的精神构建者的作用,图书馆人让阅读的能量重新被估量。

阅读需要和平的环境,沉迷阅读就是享受和平的美好。战争中士兵们渴望阅读何尝不是对和平的渴望,对胜利的渴望?也许正是因为阅读激发了战士们的“求胜”之心,战争状态下的阅读才产生了无法估量的能量。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仍同此理,不要再压制阅读,让其能量尽情释放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书】0732 《当图书进入战争》:图书如何帮助美国赢得二战?
读书札记2020年9月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一幅照片,你知道是怎样拍出来的吗?
10本让人一见倾心的企鹅封面设计 | 图赏
上周读了7本书,什么也不说了,好看就对了
在战争中,书籍的力量不亚于子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