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书房行走是什么职务?

南书房行走是什么职务?

看清宫剧尤其是康熙年间的清宫剧,经常可以见到“南书房行走”这个有点怪怪的称呼,那么,什么是南书房行走呢?官职高吗?

其实,南书房行走不是清朝的正式官职。南书房是清代翰林在内廷侍候皇帝读书和做机要工作的地方,所谓“行走”,是指本来有官职而被派到其他机构中办事、值勤。合起来看,“南书房行走”就是对在南书房里办事执勤的翰林的称谓。

南书房设于1677年,由康熙大帝设立。彼时,正值康熙刚刚亲政,而皇权旁落,国家大事必须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高,势力强,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更何况还存在沿袭明朝的内阁,名义上仍是国家的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因此,康熙大帝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决定另起炉灶,重构权力运转体系。但由于原有权力体系仍然具备相当大的能量,他只能另辟蹊径。所以,他以伴君琴棋书画吟放诗作对为名,召张英(著名的“六尺巷”故事的主角)、高士奇两位翰林入宫,在紫禁城乾清宫西南角一个不起眼角落设立了南书房。

南书房设立以后不久,南书房的性质就悄然发生了变化。再不是仅仅伴读诗书的“学术顾问”了,而是经常参与军国大事,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很多各地上报康熙的“密奏”,也要经过南书房之手呈交康熙,实际上成了一个机要秘书机构了,“权势日崇”,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能,并以此为核心,逐步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使得议政王大臣会议有名无实,内阁沦为“空曹”。

    到雍正继位,由于他曾经经过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在没有真正掌握皇权的情况下,必须自己新建权力中心。因此,他以处理西北军务紧急为由,设立军机处,撇开了南书房,所有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行走不再参与机要事务。但南书房还是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才撤销,这期间就回归到其创立初始的“书房”本色。在此期间,南书房在学术研究和典籍编纂方面成就斐然,尤其是乾隆朝编纂的文献总集《四库全书》规模宏伟,南书房翰林更是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四库全书》开列的任事诸臣衔名,主要职务及任职人员名录中,正总裁16人,其中刘统勋、刘纶等6人入值过南书房;副总裁10人,梁国治、刘墉等8人入值过南书房;总阅官15人中,德保、庄存与等6人入值过南书房。

    清朝中央机构一般都是满汉复职制,唯独南书房基本都是汉人。 皇帝在选拔入值南书房的官员时往往以学问和名望为择人标准,而在翰林看来,这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的肯定与褒扬,也意味著自己成为儒家入世的最高形式的代表——帝王之师。因此,南书房行走里有诸多饱学鸿儒之士。南书房的“老前辈”张英后来官居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象王士祯为诗坛宗匠,张照是书坛巨匠,董邦达、董诰是知名画家,刘墉是书法名家,方苞是桐城文派创始人,沈荃经术湛深,戴梓是天文算学家,等等。

    我是倾城地笑,欢迎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书房行走: 皇帝的“机要秘书”(图)
南书房行走
南书房是什么机构
南书房,被忽略的权力机构
康熙帝为何要将南书房这一“文艺沙龙”,升级为“机要中枢”
清代最年轻的皇子老师,表哥外甥是皇帝,姑姑姐姐是皇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