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建筑的绘本:在点点滴滴中启发孩子的创造思维。 (书单推荐)


我们还有很多人对“创造力”有一些误会——总是害怕做了些什么而损伤了孩子的创造力。


其实更多人不是做的太多而是太少啦——创造力更多的是需要练习而不是坐等孩子灵感爆发你可能是想要孩子时时刻刻充满着奇思妙想,然而创造力却是在说如何让孩子思维不僵化(fixed mindset)。


去年写过一篇介绍日本设计科教片《啊!设计》的文章:设计的心态,每个人都必需要有,如果你也看过了,会发现片中并没有总是教大家奇思妙想,即使最“天马行空”的环节,也是基于实际问题去解决困难优化流程


也就是说,这些想法是“落地”的。并不是孩子凭空去想太空是什么样子、想得特别奇幻,才代表这个孩子有创意。


所以兜兜转转,我发现我曾经所从事的建筑设计行业所秉承的方法论和思维,恰恰是一个最合适启迪孩子创造力的切入口。


因此我去研究了下建筑相关的儿童绘本,藉由绘本,来聊聊这个思路。



工程

房子是如何盖起来的


很多父母提起来建筑就会想到给孩子买本建筑工地的书。其实这是工程教育的分支,在我国即使从事建筑设计的人本身对建筑工地也不够了解。对于设计教育来讲这一部分就是补充了解作用,当然工程本身也是STEAM教育的一环。

这类书很多,凭眼缘买就好,因为每个国家的施工工艺都不一样,介绍的也不同。当然要因为国家性格不同,还是德国的这类书最多。


比如这类讲的很浅显但图很专业详细的《建筑工地》↓


以及这种适合大一点(小学以上)的孩子看的承载了更多内容(从规划设计到工地到内部装修),且有更多文字解释的《欢迎来到建筑工地!建造新家》↓


总之选择很多,其实不是我本文的重点(我也不懂)。



职业

建筑师是做什么的


这属于职业教育,很多套装书中都会涉及建筑师这个职业,但每个套系里介绍的都不一样。一言以蔽之,建筑师肯定是设计建筑物的。其实我们中国和外国各国建筑师的工作内涵都是有细微差别的。


然而可以帮助孩子们拓展设计思维的不仅仅是狭义的建筑师——建筑物(比如央视大楼)的设计师,还包含了广义的为建筑服务的设计师——建筑策划师、城市规划师、施工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土木工程师等等。就好比做IT的在外人统称码农,但其中分工细之又细。


在很多国家,比如英美日,很多设计师可以做到包揽全线设计。所以关于建筑师职业的绘本,各个国家介绍的内涵是不同的。

职业科普的书很多,大都泛泛而谈。如果只推荐一本,那就是这本《乔伊想当建筑师》,只有这本是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建筑师这个职业的,孩子更有代入感。

乔伊用纸尿裤粘出来比萨斜塔…

用粉笔搭出了大城堡…是个无时不刻不用身边材料去实现创想的小青年儿。


其他比较有意思的建筑职业教育的书还有《小小建筑师》↓

这本英文版在美亚评价还不错,翻译的略生硬,当然本身原文也略说教。但是结构安排挺符合学习顺序的。


《劳斯先生盖房子》是个挺奇妙的小书,它小小一本(手掌大),图画不精美(可以说没怎么有),1950年出版的,波兰人写的,却依然有生命力,可能源于它的在逻辑框架下又无厘头的行文吧。我试着给闺女讲过,她居然坚持听完了一百多页。


当然,还有建筑启蒙的鼻祖绘本《三只小猪》:


它们都在不同的角度,帮助孩子了解建筑师是个什么职业,可以做什么。




从现在开始,才是我真正想要推荐给大家的视角。


我们不是让孩子未来做建筑师,也不是让孩子做施工人员,所有对工程和建筑职业的了解,都是兴趣的知识储备。然而这种兴趣的拓展并不仅仅是靠这些才能体会,还有很多角度去围观,去扩展孩子的认知范围。


体验

家是什么?


建筑物不仅仅只有房子,但是通过房子来体验建筑带给我们的生活是最直观的,这是一种建筑体验。这种体验可以在旅游中体验,可以在历史中体验、可以在生活的城市中体验,也可以体验自己的家。首先我们需要提醒孩子的就是——房子作为家的作用和体验。


关于家的书也有很多,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这里当然挑选的是以功能的角度去诠释的家。


加古里子这本《你的家我的家》,通过小孩子来讲述“为什么我家房子是这样,为什么有墙、门、窗、锁……”,这时候其实引导孩子思考的层级在提高,偏重点在于思辨,思考事物存在的理由,而不在于工程技术。

不仅仅这本《你的家我的家》,加古里子他所有的书我都很喜欢,最红的应该是《乌鸦面包店》,但可以通过她另外一本书来感受她科普的画风——《地铁开工了》。


卡森·埃里斯是出生在加拿大的美国人,是个热爱建筑的插画师。这本《家》让她成为一名大受欢迎的绘本作家。

这本书除了让孩子明白地球上不同的生物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家的多样性之外,画风上还让读者体会到了一种“家的安全感”。

这个艺术家的家就是作者自己的家。


插画大师英诺森提的这本《房子》其实讨论的不仅仅是房子,是一个历史的画卷,写的是住在房子里的人跟随历史洪流经历的兴衰。当我读给不到4岁的女儿听的时候,她自然有很多不懂的情节,但是她认真地听了,发现了不同年代房子的形态变化,读到二战时期那一页的还告诉我这一页让她觉得很伤心。有些书是超龄的,但是图画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不分年龄的。把建筑放在历史中,建筑才更有意义

让我女儿很伤心的一页↓



体验

我生活的社区


这是市民教育可能很多父母自己都很少考虑自己的城市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自己可以为城市贡献什么,没有认真去了解过城市的功能。


我国城市化进程非常快,但道路却依然很远,对于已经趋于成熟的一二线城市,以后的工作肯定是精细化,会有更多的市民参与,会有更多的细微优化,这都需要未来的城市市民去去参与。咱不说那么远,仅仅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社区,就已经是安全教育的一环节了。

也许因为各个社区都不同这项科普都是幼儿园老师来承担了,所以系统讲社区功能的绘本并不多,我找到一套韩国《悠闲社区系列》有点偏向这个主题。

除了警察叔叔很悠闲,其余三本分别是《我们社区的消防员叔叔为什么每天都很悠闲》,以及为什么医生很悠闲,为什么保洁员很悠闲。从四个角度讲了这些保护城市运营的人和城市的关系。


另外,斯凯瑞爷爷的《忙忙碌碌镇》也可以算一本不错的社区功能介绍书。


以及这套虽然画风一般,但内容还是挺有意思的《走吧,瞧瞧我们的城市》↓


当然了,这项工作我们父母可以通过带孩子探索自己的社区,回家做手工来完成,更加的直观和有趣。



体验

房子还有什么样子?


房子除了可以成为家,还有其他的许多作用。全世界还有各种各样的房子,各种各样的功能,有些很著名,有些很普通,都是我们世界上重要的部分。


青山邦彦有很多书粉,这本《大房子》也有着历史兴衰的演变,画风更加清新,让我们看看它中亚上的内容简介:“通过对大房子的装修设计、内在陈设以及外部环境变化的描摹,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大房子从贵族宅邸到酒店、餐厅、购物中心等商业休闲的功用,到流浪儿童之家的身份变迁及其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反映了大房子从渴求被理解、寻找认同的迷茫到浴火重生、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委婉而又巧妙地表达出真正的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主题。”


《各种各样的房屋》算乐乐趣比较著名的一套了,选题和内容都很好,就是制作不太精美。

看里面系列的《揭秘房屋》虽然线条复杂了许多,但低龄孩子也是很容易看懂的。


世界上著名的建筑也是孩子了解房子和建筑关系的窗口。但国内译本比较好的不太多,DK的《伟大的建筑》虽然精美但是比较趋于成人,当然著名建筑一般都是科普向,适合低龄孩子的确实少。其实一开始介绍的《乔伊想当建筑师》也介绍了很多名建筑,另外看里面系列的《揭秘名建筑》依然算是浅显一些的了。



而美亚上低龄向的名建筑科普书要多一些,比如这本Cool Architecture就比较适合学龄前的孩子↓



体验

城市是什么?


对于城市的定义,有什么感受,与农村有什么不同,都可以引导孩子去体会。体会回来的,就是空间的气场,是他们小小世界观的萌芽。这里是基于城市的人文体会,所以跟旅游中的著名城市分开来讲。

译本我没有找到最符合我想法的书,但是英文绘本有很多,比如这本Nana in the City,小男孩就对城市病提出了自己的不满。


还有一本记录了八零九零后父母熟悉的城市的书《那些年,那座城》,但是也许是画风比较暗,我家女儿感受一般,我自己是很喜欢的,带有情怀。


还有一些关于中国城市的书,《北京的年》啊,《西安的味道》啊,《上海小时光》之类,我都没看过,但选题就是说的这类选题。用城市记忆、城市纹理,来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城市的魅力。当然乡村的书也有一些,我暂时没怎么关注。



体验

旅行的意义


当我们开启了孩子建筑思维的脑门,那么旅游的时候,就不再只是休憩了。但凡去到一个已经被地球人开发过的地点,都会有不同的建筑物,孩子会开始自我体验世界。这是一门旅游教育


他可能去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造的这样的房子和我们的城市不一样?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上可不可以找到合理性?生活在这个地方的人跟我们自己生活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体验?等等等等,只要开启了孩子设计思维,那就等着五花八门的问题吧。


首先,《北京》首都是要学习的,此书也是国产绘本的上乘佳作。这不是讲北京味道的书,而是讲北京的规划设计,所以算比较难得的一本书了。


然后这本《北纬36度线》用一个很好的角度,让孩子们感受到地球一家人的概念。不仅科普了不同的家园同一个世界,也科普了地理。


这本介绍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圆顶怪杰》,虽然是个建造手记题材,但画面精美,我家女儿读的时候虽然不太懂意思,但其他城市建筑的样子,对比着实景照片,还是击了一下她的小心灵的。



DK这套《儿童穿越时空百科全书》,胜在绘图精美。

跟着地图去旅行也是一个好办法,只是低龄孩子看懂地图着实是个高能技能,不强求。学前年龄阶段,我还是倾向于情感科普,先把理念的种子种下,知识类技巧类6岁以后慢慢学。比如这本《我们的地图旅行》就适合上小学的孩子↓



拓展

通过建筑学知识


通过建筑学数学,学艺术,学建构之类的就都是技巧了,即不一定必须通过建筑来学,是一种好的媒介。也就是说,跟我们以前说的数学启蒙的数学滤镜一样,有了这一层建筑滤镜,怎么样都可以找到新的玩法。因为可以拓展的知识学科挺多,在此一并泛泛而写。

《跟着线走》这套挺有创意的,用一条线贯穿全书,趣味训练观察力,顺道学了知识点。


这种很简单的建筑形状配对书,自己拿建筑图片自制都可以了。


建筑与数学的书,译本不太多,这本韩国的《我和爷爷的建筑之旅》算译本里比较好的了。


其实,到了小学高年级,直接看科普书就很好,或者低龄阶段,家长自己学了,来设计游戏引导孩子。比如这种书就可以做为家长课本↓


或者用这种立体书《我们的城市》,来感受立体变化,这本缺点就是贵了点。


以及让他们去学习建构,自然可以买一本乐高MOC宝典《乐高创意指南:城市建筑》,当然这部分还要更多靠玩具来完成(戳右边链接)这些玩具是在培养建筑师么?不……它们给孩子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建构类玩具大盘点



而英文绘本世界里,用建筑或者城市来传授数学、艺术之类的知识的就很多了。比如这本数数书“Little Houses”↓



以及用城市来数数,用城市来学颜色的系列绘本。“用旧金山来数数”↓


用巴黎来学习形状↓

用纽约来学习颜色,都是很适合低龄宝宝↓


用砖块来学习数学↓


再大一些的孩子,直接会有一些绘画书↓




介绍了这么多书,我如果六一或者618买书却没有新的书单灵感时,这篇文章也许能在畅销书洪流中帮大家找到一个新的门类,如果能帮到你,也就不枉我疯狂搜索了上百本相关绘本来筛选到偏头痛了。


不过作为家长,大家可能觉得我自己不懂建筑啊,你家女儿是不是遗传啊?我觉得哪里有天生的(我们又不是什么大师),只有耳闻目染的言传身教而已,看起来遗传只是我职业背景造就了一种特别的语境or风格?去无意间引导她向这个方向而已。就跟人家那些商业世家的孩子会经营,数学世家的孩子数学好一个道理吧?


然而世界上的很多事物我们都不懂啊,哪里有全才?音乐不懂啊、舞蹈不懂啊、英语不懂啊、数学学渣啊……但统统都不耽误给孩子提供素材吧,普通家庭教出来看起来天赋异禀的孩子,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素材到位了啊,给了孩子一种跟父母不同的语境。所以我们家长只需要长颗心就可以了,就好像现在懂牙齿重要大家都长颗心来给孩子护齿一样的道理啊。


孩子接触的维度越多,通过世界的反射,越会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


如今设计思维很流行,这个概念就是从建筑设计来的,建筑是少有的艺术与工程结合、美与实践结合、初始设计与再设计结合的学科,是个理想的、很契合的去练习设计思维的角度。它能让人开拓思维,脑洞大开,这是为什么很多学建筑的可以跨界。比如吴彦祖、陈奕迅,你看他们跨界跨得可还好?


建筑设计从业者喜欢用上帝视角看世界,上帝视角并不是贬义词,不带有价值审判的意味,而是带有一层俯瞰全景的语意,带有一层心系他人的同理心,上帝视角是一个富有责任感的设计师应有的视角。好的落地的创新产品&服务,它的原型都是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来来回回的碰撞,这时有全景思维就尤为重要,才不容易顾此失彼。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创新思维的时候,不是给他某种职业教育,而是让他懂得掌镜上帝视角;不是教他天马行空,而是教他落地生根。



(动图的来源找不到了,但这个动图深刻的表达了我的心情:我终于写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首发丨畅销近36万册,精选全球100 建筑,10本书带孩子读懂世界!
给孩子看的建筑入门书
青山邦彦作品系列成人读书会
孩子的科普书如何分出高下?且看样板:来自孤独星球的儿童科普绘本
【科普贴】建筑师教你如何看房子! ​​​
城市中的森林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