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疾病患者最怕遇到这4类家属,希望你不是
很多朋友认为,精神疾病能不能治好,完全看医生的水平。
实则不然,如果患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即使再高明的医生也是束手无策。
除此之外,家属的态度和做法,尤其是和患者的相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人会不会好。
以下4类家属会成为患者康复路上的绊脚石,希望你不在其中~
一、敏感多疑型家属
一位医生朋友说他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家属。
这位医生接诊了一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鉴于病情比较严重,医生给患者的妈妈推荐了一位北京的名医。
但去了之后,这位妈妈就跟医生抱怨说专家的态度不好,医生告诉她,治病更重要的是要看医生的专业水平,可这位妈妈没有听进去。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她带着孩子把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都跑了个遍,她总想着用这个医生的诊断去验证另外一个医生的话对不对。
结果,孩子的病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最后因为杀了一个身份特殊的人被判处了死刑。
家属课堂:
互信、稳定的医患关系,是疾病成功治疗的前提,对精神疾病更加重要。
跟高血压等疾病不一样,精神疾病缺乏可靠的客观诊断指标,医生很大程度上会依赖患者的病史、疾病表现、精神检查、治疗效果等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如果你今天换一个医生,明天换一个医生,每个医生都不了解患者病情是怎么个来龙去脉,又怎么能给出一个适合患者的最优治疗方案呢?
另外,每个医生的视角、思维方式、用药习惯不同,他们给出的诊断或者开出的治疗药物可能不完全一致,如果你凭直觉判断谁说的“有道理”,这会增加你的焦虑和对医生的疑虑。
所以,既然来看医生,至少要在一个时间段内相信他,不要做出过多质疑。如果治疗一段时间后不见效果,可以考虑再换一个医生。
二、麻木不仁型家属
网友小胡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在上大学期间,因为跟舍友发生矛盾,瘦弱的小胡被揍了一顿。从此,他总感觉非常压抑,没法正常上课。
在老师的建议下,小胡的妈妈带他去了医院,医生给出的诊断是中度抑郁症,并给他开了一些抗抑郁药。
但小胡的妈妈没有让他吃,她认为小胡就是一时想不开,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于是便给他办了休学手续。
结果,这一待就是15年,小胡的病情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变得更加自闭了。他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没有工作,最后身边只剩下了他的妈妈。
家属课堂:
面对精神疾病,很多家属会跟小胡的妈妈一样,抱有“否认心理”,他们往往认为这不是病,而是患者在闹情绪,是性格问题,是失恋或者工作不顺利等因素引起的。
为此,他们会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带患者外出旅游散心等等,但这些做法都于事无补。
跟高血压疾病一样,精神疾病也是一种病,通常不会不治而愈。如果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很有可能导致病人的病情加重。
所以,当家人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时,我们要尽快认清这个现实,丢掉所谓的“面子”,积极带他去寻求正规治疗。
切记,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做到“足量、全病程治疗”,尤其要重视维持期的治疗。至于原因嘛,可点击蓝色标题查看→《使用抗精神病药常遇到的5个问题》
三、焦虑型家属
朋友的爸爸就是焦虑型家属的典型代表。
三年前,朋友的姐姐出现了幻听,她总听见有人说自己丑,是蠢猪、是笨蛋,而且总看见一个穿着白衣服的无头老人出现在自己周围,每次就几秒钟,但每天会出现很多次。
本来学习成绩很好的姐姐,因为害怕无头老人总来找自己,根本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听课,导致成绩一落千丈。
从老师口里得知了姐姐的情况后,朋友的爸爸就第一时间带姐姐去了医院,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自此之后,朋友的爸爸开始天天失眠,一想起孩子日后的工作、婚姻都会受到影响,他就感到绝望、恐惧,有时候甚至想带着朋友的姐姐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家属课堂:
家里有精神疾病患者,哪个家属会不着急呢?但你不妨静下心来想想,你的烦恼和睡不着能让他的病好起来吗?
如果能,那也值了。但事实是,你的烦恼和睡不着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倒会削弱你的体质,缩短了你照顾病人的时间。
另外,家庭氛围就如同一个“道场”,是可以感染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你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会加深患者的无助感和愧疚感,成为他康复路上的绊脚石。
是不是很不值?
所以,作为家属,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先给到自己支持,才能支持和照顾患者。
那怎么才能让焦虑远离自己呢?
在平时可以多学习一些疾病相关知识,这样你就知道,精神疾病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恐怖,只要我们不轻言放弃,终有一天会将其打败。
另外,你也可以多结交几个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听听他们都是怎么熬过来的,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找到一个适合你自己的。
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减轻照顾者心理上的压力。
四、批判指责型家属
一位网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照顾双相妈妈的经历:
我妈妈是一名双相患者,几乎从我记事开始,她每年都有3~4个月的发病期,每次都会陷入“狂躁-抑郁”的死循环。
处于狂躁阶段还好,她就是特别自大,感觉无所不能、经常没事找事而已。但到了抑郁阶段,我真的就没办法理解她,尤其是看到她那双无神的眼睛时,我就会莫名奇妙地想冲她发火。
有一次,我没能控制住,跟妈妈大吵一架,我质问她:我们都在尽心竭力地伺候你、供着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妈妈趁我们不注意时吃下了大量安眠药,好在发现及时,妈妈被救了下来,但我至今无法原谅自己。
家属课堂:
患者家属也是人,面对让我们困扰、无力改变的事情,有不良情绪是正常反应。但在精神疾病患者面前,我们要注意自己的沟通方式,不能去批评指责他们。
病人之所以叫做病人,是因为他症状轻时不能胜任工作和学习,症状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很好地反馈家属的关心。
再加上患者的内心是极度脆弱和敏感的,如果家属还是按照以往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说教和抱怨,对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和痛苦。
建议大家凡事要多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行动,千万不要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去陪伴,那么就能避免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另外,还是要多学习,当我们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我们就能更加理解、包容患者,有助于我们保持理智。
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点亮文末“在看”+“点赞”,也建议把文章“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帮他们做个合格的家属。
更多问题可咨询专家
参考资料:
[1] 周志英. 家属心理行为对病人康复的影响[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2(1):27-28.
[2] 章连明. 精神病患者家属心态误区及应对措施[J]. 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9(018):818-81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何防止精神疾病复发?
精神科探视的注意事项
我院医生为社区举办精神病康复知识讲座
陈大夫讲情绪抑郁和病态抑郁症取别
精神分裂症缘何易复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