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艺术民谣”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一期番外篇。最近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艺术民谣”,关于它的定义,我在《艺术民谣概论》里已经写清楚了,链接会附在后面。这篇文章主要是结合我自己的经历分享一下,我是为什么会想出这个概念的。


先描绘一个真实发生过的场景。

我来到朋友A的城市,A把我介绍给他的朋友,这些朋友有个别也是音乐从业者,但大部分是审美比较明确的音乐爱好者。A介绍说我是“南京的音乐人”,于是有新朋友就问我具体是做什么风格的。我说,“民谣。”然后新朋友们就对我失去了兴趣。直到大家坐在一个舒服的地方,朋友A提出放一些我的作品给大家听。

听过几首之后,新朋友纷纷表示,之前对我有点误会,还以为我是“那种民谣歌手”,并给我一个“你懂的”那种表情。然后还建议我以后介绍自己的时候不要给自己贴“民谣”的标签。我就问,“那你们听起来我做的这是什么风格呢?”大家讨论了一会儿,互相否定之后陷入了沉默,最终有一个人说,“确实也是民谣”。

像这样的情况,我几乎每次认识新朋友都会遇到。后来有一整子,因为我当时的新作品用的民族乐器比较多,我干脆说自己是做“民族融合音乐”的。即便听到这个词的人八成不知道这是个啥,但接下来的聊天氛围反而会好一点。直到新一批歌写出来,我又非常认真地审视了自己,觉得我的这些歌真的就是民谣,我不能错误地介绍自己。从那之后,我又开始经历上文所述的情况了。

于是在又一次发生这种情况之后,我和朋友们讨论出,想一个新词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具体这个新词是什么,就得我自己思考了。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歌?它具体又是怎样的一种音乐呢?


一切又要从头说起。

我还很小的时候,只知道两种“民谣”歌曲。一种是传统民歌,比如“茉莉花”、“祝酒歌”这一类的,另一种是叫做“校园民谣”的流行歌曲,比如老狼这一类的。后来又得知民间诗歌也可以叫“民谣”,此外也就没有什么了。

虽然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也主动被动地听过很多音乐,甚至还在学校合唱队学会了一些艺术歌曲(当时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我正式开始认真学习音乐,已经是上高中的时候了。开始只是对欧美摇滚乐非常狂热,为了理清思路,我把属于广义流行音乐的各种音乐流派都梳理了一遍。然后我知道了Bob Dylan,也知道了“当代民谣”和一种精神叫做“来自民间的叛逆”。即便如此,在青少年时期,我的热情主要在于“后朋克”和各种重金属音乐。

高中的时候,我会把极其珍贵的零花钱和更加珍贵的自由时间用来在酒吧、咖啡馆(一开始还没有LiveHouse)看独立音乐演出,无论出演的乐队(或者个人)是什么风格。在这些演出中,我接触到了国内的独立音乐。在民谣这个领域,我也看了万晓利、周云蓬、李志等音乐人的演出。再后来,练琴、组乐队、写歌、排练、参加各种有可能的演出,这些成为除上学之外(有时候也包括在学校)占据我全部头脑的东西。

在乐队刚有一点起色的时候,我出国留学了。在意大利的那几年,除了到处看欧美大牌乐队的演出以及参与一些以华人为主的摇滚乐队外,可能是出于思乡之情,我私下里开始听更多的中文民谣,也开始用木吉他写歌。我在意大利的最后一年,国内开始了民谣热,从《董小姐》到《南山南》到《成都》。很多原本对音乐流派没有概念的人知道了“民谣”。但有一些独立音乐乐迷变得愤怒,觉得这些歌曲内涵上和流行歌没区别,玷污了“民谣”。另一些观念比较传统的人也变得愤怒,认为这些歌风格上没有民族特色,玷污了“民谣”。

需要说明的是,我个人并不讨厌上述几首歌,只是在一段时间里经常被迫听到,有点腻得慌。而让我反感的是,在这几首歌走红的前前后后,还有很多歌词内涵更加匮乏,曲子更加口水的歌,也贴着“民谣”的标签大行其道。

随着这股热潮的慢慢退去,好像所有人在某一天突然就和解了,并共同接受了这样一个说法:“民谣就是比较穷的流行歌曲”。我自己写的歌暂且不论,我CD架上,万晓利的《北方的北方》、张玮玮和郭龙的《白银饭店》可都不是“比较穷的流行歌曲”。还有野孩子、小河等等,他们的歌又是什么呢?


近两年,我开始做《世界民谣之旅》这个项目,包括电台节目和图文专栏。为了写稿,我查阅了很多书籍和文献,在更高的维度下观察“民谣”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音乐类型的存在。再结合上文中提到的一些现状,我发现不仅是我自己,更多的创作者和听众也需要有一个新名称,能把国内这些“非流行”、“不迎合”、“小众”又“非传统”的民谣音乐从一个已经变味的“民谣”概念中独立出来。

既然本质上这种音乐还是带有民间元素的,形式上也是以原声乐器和民族乐器伴奏为主的,那“民谣”二字自然可以保留。而其更强的观念性、更深的思想内涵以及相对复杂的作曲思路(相较于“比较穷的流行歌曲”),让它有更高的艺术品质。因此将“艺术”二字作为定语应该是非常合适的。

另一个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一些上文没有提到的,比如李志早期的部分作品(后期风格上就不属于民谣了)或者周云蓬、刘二的一些作品,因为比较现实主义,批判性比较强,应该放在“当代民谣”的范畴里。此外还有“新传统民谣”比如张尕怂等,都不需要放在“艺术民谣”里面。即便如此,我也同样希望更多听众喜欢这些流派。

到这里,“艺术民谣”的概念就形成了,它是什么、不是什么,大家应该差不多清楚了。如果你想更加详细地了解它,请阅读《艺术民谣概论》。

https://mp.weixin.qq.com/s/ZiVW1dmssmBk48l9-lDg5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深夜朋友圈分享音乐,是当代疼痛文学
原来音乐是生活状态的秘密发现者
布衣乐队《我爱你亲爱的姑娘》
摇滚客
白衣飘飘的校园民谣,是矫情忧伤却再也回不去的时光
都2022了,还有人听民谣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