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宇宙著名的绿林好汉|Izlel ye Delyo Haydutin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四十一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以及将在网易云云村播出的视频版。这期给大家介绍一首保加利亚民谣歌曲《反叛者德约的离去(Izlel ye Delyo Haydutin)》。


1977年,人类向宇宙发射了两艘旅行者号飞船。这两艘飞船上都有一张名为“地球之音”的唱片,因为唱片的材质是铜镀金的,所以也被称为“旅行者金唱片”。两张唱片里除了一些人类与地球的资料外,还有长达90分钟的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制作这个唱片的目的大概就是想着如果哪天被外星人发现了,他们可以借此了解地球的文明。当然,理论上旅行者号要飞到别的星系还有成千上万年,那时候可能已经是另一个时空的故事了。借用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的话说就是:“我们尝试在我们的时光里活着,或许有天会在你们的时光里活着。”

在这张包含31段音频的金唱片里,有各国语言的问候、大自然的声音等非音乐的内容,音乐内容里也还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所以能选入其中世界音乐的部分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中国有一首古琴曲)。而其中就有这样一首保加利亚民谣“Izlel ye Delyo Haydutin”,我没有找到比较好的译名,就姑且自己翻译成“反叛者德约的离去”。这首歌的主角,用我们的话说就是一位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这应该是送去宇宙的唯一一首关于这类人的歌曲了,所以这期的标题叫“宇宙著名的绿林好汉”应该不过分吧。


歌名里的“Delyo”就是主角的名字“德约”,然后“Haydutin”是保加利亚语的“哈伊杜克(hajduk)”。哈伊杜克是巴尔干地区对于劫富济贫的绿林强盗的称呼。足球迷可能会听说过一个克罗地亚的球队叫哈伊杜克,这个球队的名字也是取自这样的典故。哈伊杜克是17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存在于巴尔干地区和中欧的一种非正规步兵。这类人主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奥斯曼帝国的侵略中保护基督徒,反抗土耳其人,类似于一种游击队。因为当时巴尔干地区被奥斯曼帝国占领,所以这里的哈伊杜克就更有绿林豪杰的感觉,除了保护基督徒不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也会做很多劫富济贫之类的事情,当然劫的主要都是土耳其富人和高层。

还要说一下歌名翻译的问题,因为如果有读者去查的话会发现一些资料里和我的翻译不一致。歌名里“Izlel”这个词本身是“出来(come out)”的意思,另外我也看到一些资料把它翻译成“成为(become)”。但是结合歌词内容来看,我觉得无论理解为“出来吧反叛者德约”还是“德约成为了反叛者”,都很不通顺,和歌词也不搭。直到我找到保加利亚本地人写的资料,把它翻译成“Delyo Hayduk Has Gone(反叛者德约离开了)”,才恍然大悟,因为歌词本身就暗示了英雄德约即将被阴险的敌人杀死,再加上如泣如诉的音乐,这当然是一首唱给英雄的挽歌。


接下来我们说说这首歌的主角德约。德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他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活跃在保加利亚罗多彼山脉(Rhodopes)的一个叛军领袖。这个叛军是在当时统治保加利亚的奥斯曼帝国的立场上,在保加利亚人的立场上就是游击队队长这样的角色了。当时奥斯曼帝国强迫保加利亚人改信伊斯兰教,如不服从,就会遭到迫害甚至被杀死。德约就组织了一支非正规的部队来保护想要坚持基督教信仰的人们。这个内容在歌词里也有提到。

像德约这样的民间英雄比较少被正史记载,他们的故事能流传下来,主要就是靠人们通过民间故事或者民谣歌曲口耳相传。这种传播方式比较受人们主观意愿的影响,所以德约也在这个过程中被神话了,传说中说他可以刀枪不入,没人能杀死他。德约的敌人发现他不能被普通的刀枪杀死,所以做了一个局,让一个老妇人假装乞丐从德约手上讨了一个银币(也有说是偷的),然后用这枚银币制作了一颗银弹。歌词有提到德约的爱人警告他将有危险,但是德约没有当听从她的劝告,最终土耳其人给德约设了一个埋伏,用这枚银弹击毙了他。

在德约死去的山坡上有一块石头,被人们称为德约石,据说至今这块石头每周五的早上都会流出鲜血。当然这是一个传说,实际上可能是露水和石头里的矿物质产生了什么反应所以变成了红色。


讲完历史,我们回到歌曲本身。因为Valya Balkanska(瓦尔雅·巴尔干斯卡)的版本是选入“旅行者金唱片”的,所以我们这期试着来分析一下这个版本。

音乐刚开始,高亢而又悲怆的风笛声就立刻吸引了听众全部的注意力。两个音之后,风笛上的低音笛开始发出持续的低音铺底,这个音会一直持续到歌曲结束。这个风笛是巴尔干风笛盖达(gaida,前几期有介绍),听起来和大家相对熟悉的苏格兰风笛差别不大,总体感觉盖达可能会更粗犷一点。持续的音是这首歌的主干音,一方面给这首歌曲定了调,另一方面也让旋律有了坚实的根基。这种持续主干音的编曲思路在世界各地的民间音乐中都会出现,尤其是从中亚到东欧的这个范围。我说这是编曲思路只是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在“编曲”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而且西方的和声体系在全世界普及之前,在一些民族文化里,一首音乐的主干音是决不能改变的,因为它象征着“大地”,而旋律和节奏是“天空”和其他天地之间的万物,这些才是可以变幻的。

前奏很长的风笛独奏当中,出现了非常多的装饰音,这种装饰音和之后人声中出现的“喉塞音(之前也有介绍)”装饰技巧,据说最初都是源自对羊叫声的模仿。可见在牧民的文化中,探索自然、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他们很重要的精神生活。在这首歌里,人声的穿透力很强,慷慨激昂,如泣如诉。要知道,风笛是可以作为古代战争中壮大气势震慑敌人的乐器,以这种乐器来伴奏演唱,人声如果没有巨大的力量,很容易就被风笛淹没了。虽然现在的扩音技术和分轨录音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的唱法依然因为它无法替代的情绪感染力而充满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清明是一支相思的风笛
风笛:漫步神秘园
远方传来风笛是什么梗
风笛
绿林好汉(国语)
莫斯利安·美丽的保加利亚酸奶故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