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罗狂喜|在去于斯屈达尔的路上秀恩爱

这是“世界民谣之旅”的第六十六期。除了你现在看到的图文版,还有在喜马拉雅播出的电台版。在我继续按地区介绍民间音乐和文化之前,这期先给大家介绍一首土耳其民谣《去于斯屈达尔的路上(Üsküdar'a Gider İken)》,并分享一些我在学习土耳其音乐过程中的感悟。


比较突兀地插入这么一首土耳其民谣,是因为我发现电台版很久没有播放我自己演绎的传统民谣了。最近我在学乌德琴,正好学了这么一首《去于斯屈达尔的路上》,并且自己编了一个版本(就是下面这个)。然后我就想不如也把音频放在电台版里,顺便图文版也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首歌曲。


先解释一下标题,可能有很多朋友不知道这个“精罗狂喜”是什么意思。我最初在很多音乐视频里刷到这个词也不理解,为什么会有“精神罗马人”这种群体,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在欧洲历史题材的游戏里,一些玩家因为了解了古罗马的文化开始喜欢上那种“古典精神”,就戏称自己为“精罗”,然后在网上看到相关文化历史的内容就会说“精罗狂喜”或者“精罗震怒”之类的。那么今天要介绍的这首土耳其民歌和古罗马又是什么关系呢?因为这首歌诞生于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安纳托利亚,所以虽然今天看来它是土耳其民歌,但曾经它也是属于东罗马帝国的。有趣的是,在最近的另外一款古代历史题材游戏里这个曲子被用作了阿拉伯部分的插曲,不知道“精罗”对此会不会感到“震怒”呢?

这首歌在欧亚大陆上流传甚广,从东欧到西亚,很多国家都有各自的版本,不过大家普遍认为它的旋律是标准的伊斯坦布尔曲调,所以对于它的起源并没有争议。如果大家仔细听,还会发现主歌第一句的旋律和我们过去常听到的《哇哈哈》里面那句“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是一模一样的。《哇哈哈》一般认为是取了新疆民歌或者俄罗斯民歌的旋律,但也有说法是这个旋律最初还是来自于这首《去于斯屈达尔的路上》,这个就没办法考证了,只能说音乐无国界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歌曲里描述的故事。看到歌名大家就能猜到了,“于斯屈达尔”肯定是一个地名。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一座跨越欧亚两洲的城市,而于斯屈达尔是它位于亚洲部分的一个区,人口有一百万左右。这首歌还有一个名字叫“katibim(我的秘书,或者我的书记员)”,这也透露出这首歌的主角是一个秘书。从歌词来看这是一首纯粹秀恩爱的爱情歌曲,但是大家不要误会,这并不是一个土豪老板和一个妙龄小秘,而是一个女性贵族和她的男秘书。

歌词以第一人称叙述,在去往于斯屈达尔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的秘书拖着长袍满身泥泞,看起来没什么精神。但是一看到他衬衫依然笔挺,还是很帅的,“我”也就不再发愁了,能和他相互依靠,“我”也就不怕风雨了。歌词里还有一段唱到“我”在路上发现一块手绢,然后“我”用手绢包起土耳其软糖。之后就没有了,也没说糖给谁吃了还是怎么样,也许是有什么隐喻但是我们不知道,总之应该还是表达某种甜蜜的意思吧。

每段歌词的最后一句都是“我属于他,他属于我,不管别人怎么看”。说明这两个人的身份地位有差距,在世俗眼光中他们的爱情是有点不合规矩的。大家可能会发现,世界各地都有一些古时候流传下来的“不合规矩”的爱情故事,而这类爱情故事总是很受欢迎。我之前介绍过的希腊民谣《埃罗托克里托斯》、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民谣《金发新娘》,还有我们都很熟悉的《梁祝》、《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都是这样。说明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希望真爱会被身份、地位、种族等等任何理由阻挡。不过相比其他故事里男女主角经历的各种磨难,这首歌竟然直白纯粹的秀恩爱,也算是别具一格了。


歌曲差不多就是这样了,电台版除了我自己演奏的器乐版本之外还会播放几个不同国家的歌曲版本,虽然曲调差不多,但是歌词完全不同,有关于爱情的也有关于信仰的。此外编曲的风味也非常不同,都有各自地区的特点,大家感兴趣可以去听听看。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学习土耳其音乐时收获的新知识和新感悟。

因为我买的是土耳其款式的乌德琴,和阿拉伯款式的在定弦和音色上有点区别,所以在学习演奏的时候必须要找土耳其乌德的教程。中文的估计是没有,英文的也非常少(之前学萨兹琴的时候有英文教程),我只能硬着头皮去看土耳其语的视频。第一课就把我看懵了,视频里的老师弹着一个空弦的D音,大声唱着sol,我就想为什么啊,D唱re不行吗?然后他弹A唱的re,弹E唱la,弹B唱mi。我转念一想,可能他们和我们学中国民乐的方法一样,是用的首调唱法,而他们就习惯这个调,我适应适应接着看吧。然后屏幕上出现了一张画着高音谱号的五线谱,上面分明在上加一间那个G的位置有一个音符,他唱sol,可他唱出来的那个音是587赫兹的D!这样说有点绕,不熟悉乐理的朋友可能理解不了,简单来说就是,他唱出来的音高根本对不上谱子。我想不至于吧,就发给会土耳其语的朋友看,他说看评论区也没有说他唱错了或者谱子写错的。于是我带着巨大的疑惑又去看了好几个别的土耳其语的教学视频,发现都是这样。怎么可能是他们都错了呢?我当时真的有一种三观崩塌的感觉,就好像我的认知或者这个世界出现了bug,再也缝合不上了。

后来这个世界是怎么复原的呢,就是我终于看到一个在英国的土耳其人发的视频,他用英语给英国观众简单介绍了一下土耳其音乐的理论知识。他说,在土耳其,440hz的那个你们叫A的音,我们写在高音谱号五线谱上的第四线,也就是re的位置。所以你们的A就是我们的D,我们一般唱re。我是真想不到竟然还有这种可能性,谁都没错,但是真的不一样。学过乐理的朋友可以尝试理解一下,会有种做奥数题的感觉。没学过乐理的朋友体会不了我的感受也没关系,你就想着你觉得是蓝色的颜色,有人一直叫它“红色”,他们的眼睛和你一样,平常和你对话也好像也无障碍,但有一天他们一起指着蓝莓跟你说:“红莓很好吃哦。”差不多这个感觉。


那个英语的视频后来也说了,在土耳其,一般没有固定调的概念,相对音唱准了就行,至于do是不是C(不管是西方的C还是他们的C)并不重要,这个就和我们的首调类似了。他的理由是,土耳其传统音乐是旋律为主的音乐,能把旋律表达清楚就行了。这也让我想到,其实东方音乐都是以旋律见长的(土耳其对西方人来说也是东方),所以在西方音乐传入之前,我们都自然而然地比较习惯用相对音高来理解旋律,但一些不同的定义方式又会导致彼此的不同。

更加细微但又巨大的差别体现在土耳其玛卡姆和阿拉伯玛卡姆上。我就不展开说了,大概就是说,它们音阶、构成都很相似,也都有微分音,只是微分音高一点和低一点的区别。本来就是微分音了,也就是比半音还要小的单位,高低一点好像也没什么。但是说这个差别巨大又是因为,阿拉伯玛卡姆的微分音是按照半音的一半来分割的,而土耳其是在两个全音之间分出9等份,第四份是半音,第一份第五份和第八份又各有一个微分音,加上上下行的情况,就生生多出了好几种升降号来表示这些音。总之就是听起来差不太多,但认知上完全不同。

总的来说,我的感悟大概就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真的可以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甚至体现在认识事物的方式上。所以有时候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没有办法正确理解别人,便会导致很多的偏见、误解、歧视或者矛盾。这么说可能会让人觉得我在硬上价值,但实际上如果不是隔着屏幕,而是和一个土耳其音乐人面对面短暂地这样交流一次,很难说我会不会因为对方在唱对音高这么基本的事情上“犯错误”而质疑他是否专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考的时候旋律摸唱和节奏模仿有什么区别啊?
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重要,可以问哪个更重要吗?如果不可以,为什么?如果可以,是哪个?为什么?
葫芦丝C调那个高音1的指法是什么?
如何辨别歌曲的旋律?
关于电子乐概念(5)-截止1945年底电子乐已经初具规模(上)
小小“中立音”的长长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