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专业阅读”之我见

记得朱永新老师在《好教育的三个关键词——读<做中国立德树人好教师>》一文中提到:只有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才可能做一个好教师。好教师就是一本书,永远站在学生前面,把自己这本书打开,让学生读懂这本书,读懂什么叫做真诚、崇高、纯洁、幸福、道德……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教师的人格在塑造学生的灵魂。学生读懂了,他将来自己也会成为一本书。我们老师终生学习、不断成长的根基是什么呢?就是专业阅读!

一、参与专业共读

截止目前,我已经参加王荣平老师组织的两次共读,从读陈大伟到读帕尔默,一群人,早起就讨论一个章节,逐字逐句,这样的执着认真,我很敬佩,同时也很珍惜。

昨晚读《教学勇气》之《唤醒我们的导师》的摘选三句,感觉是重要的部分同时自己可以理解但自己又解释不清楚的内容。未曾想今日早上的共读大家也都提到了这三句:

导师的力量在于能唤醒我们的内心去认识真理,一种多年后回想起导师对我们人生的影响仍可再次感悟的真理。

导师指导学生具有唇齿相依的互动性质,不仅学生要遇到合适的导师,而且导师更要遇到合适的学生。

教育犹如人类自古有之的一种舞蹈,教师和学生历来就是这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共舞舞伴,教学的一大好处就是它每天给师生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两全其美的舞蹈:年长者给年少者以经验,年少者给年长者以活力,他们在一起蹁跹起舞,共同塑造着休戚与共的人类机会。

朱小会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一节用“唤醒”我们的导师?

孙羽老师总结:导师的三个含义,以人为师,以己为师,己为人师。

李春刚老师认为:一种内在发现、生发,自我完善。

我把自己的领悟也写在了公屏:

刻意保持与学生的距离。我们害怕自己说的某一句话伤害了学生,导致他的家长将来用这句话来作为“呈堂证供”。我们不敢批评学生,不敢惩罚,不知道什么叫“惩戒失当”。我们宁可不批评,宁可不关注,我们和学生之间由我们砌了一堵高高的墙。我们天天在一起,但我们的心灵却从不交汇,常常小心翼翼地擦肩而过。

刻意保持与学科的距离。我们不敢表达自己对学科的认识,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在自己的班级里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宁可“照本宣科”,按照备课组、年级组的统一格式完成自己日复一日的工作流程。我们害怕改革和实践,因为我们无法应付领导的质疑和上级的检查。但如果我们属于统一格式,我们的内心会有莫名的安全感。


这是王荣平老师昨晚发布的共读感悟内容,我认为唤醒应该就是帮助我们拉进和学生的距离,和学科的距离,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没有想到王老师还说我领悟的很深刻,于是立即回应:

其实是王老师您写到我心里去了,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前几年的状态,所谓的“佛系教师”。然而新网师的学习就是对我的最强大的唤醒,在共读方面,王老师您就是我的导师。因此我开始把我的所学所悟分享给我的共读团队,她们也因此重新每日阅读,每日及时反思,比如我们群里的吴丹老师、郭亚玲老师,都是我学校的同事好友。在她们眼中我可能是导师,我觉得是我做到了她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大胆尝试。但实际上她们两个也有很多是我想学习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互为导师,和学生亦是如此。

这次王老师组织的共读,我积极主动承担导读,会两个版本对比读,会用荔枝录音打卡,会在十周年版书中写下第二次批注(二十周年版的书留给下次阅读的时候批注),读完后及时整理自己感悟,争取学以致用。我觉得这是专业阅读了吧?

二、专业阅读理解

自从我读了郝晓东老师的《阅读史就是我的生命成长史》这篇文章,更加明确了一个教师专业阅读的重要性。郝晓东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一个通过专业阅读改变了人生轨迹的老师——从中学教师转变为大学教师,继而脱产攻读博士。

郝晓东老师从小就喜欢读“小人说”(连环画),大学读中文系,他认为自己增加的大多是消遣性阅读,缺乏深刻影响自己的“根本书籍”(新教育实验把那些在童年至青年期出现过、深刻影响人的生命以及精神气质的书籍称为“根本书籍”)。而刚参加工作(一所民办高中的语文教师)的他,除了读一些语文教学杂志,几乎没有读过其他书。他说在阅读上既没人指导,也没有学习的榜样。几年后,专业阅读匮乏的弊端逐渐显现:教育教学遭遇“天花板”,既不知道如何做,也不知道学什么。久而久之,职业倦怠潜滋暗长。还好,在生命还有可塑性的而立之年,偶然加入了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简称“新网师”),幸运地开启了专业学习。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竟如此相似!或许每一个老师都曾有过类似的职业倦怠,只是在十字路口处,选择了不一样的方向。

新教育实验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理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交往。如今自己亦开启专业交往,在学术大咖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何其有幸,遇见李镇西老师,遇见新网师,遇见郝晓东老师,遇见王荣平老师,我离自己的榜样如此之近,一定会遇见更专业的李艺芳老师。

我想做一个专业的教师,就要从专业阅读开始。

三、阅读愿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从经验中提出了这种作为背景的阅读和作为知识的学习之间的大概比例:3:1。即“要正确理解一个知识,则需要拥有三倍于这个知识的背景知识。而没有一个可观的读量,这一点显然是无法达到的”。

郝晓东老师前几年世界读书日在自己公众号(啃读者)发表的《这些年,我反复阅读的十本书(上)(中)(下)》,我已收藏。这三年决定跟着郝老师的步伐尝试着(想读,不一定读得懂)读一读这十本书。这十本书,之所以对郝老师影响深,是因为有四方面的共同特征:

1.每本书逐字逐句通读、批注了三次以上,近十年反复读,经常翻阅,都快翻烂了。之所以反复读,一方面是书有价值,需要经常用到;二是书有难度,一两次不容易读懂。

2.每本书都开课讲授过,其中三本书的讲义出版为《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

3.这些书都与解决现实问题相关,不是为读而读。

4.围绕一本书,参读了其他书籍。

专业阅读之路很漫长,专业成长之路也不易,但我不畏惧,愿意时刻满怀热情度过属于自己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最后还是想以郝晓东老师的话共勉:“在不断阅读中,理解教育,也在理解自己。只有真正理解自己,才能真切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好像自己每次发言都应该有完成标点符号,这点又没有做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生间有天然血肉联系
这本书,为何如此受一线教师好评 | 教师成长力
林忠玲:为教师的幸福摆渡——通往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之路
答郝晓东老师线上问卷
成为人民教师的这半年。
国培计划(2019) 市县级骨干教师教学反思改进提升培训简报 第二期 跟岗实践(小学数学一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