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会城旧时这些小河涌,有多少是你见过的?

有思想有情怀的新会记忆

本号曾以宜民桥为题,讲述了一个因建桥而引发的明代正邪之战的新会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并从中引出了另一个话题:会城旧时究竟有过多少河涌和桥梁?

关于宜民桥,我先补充说一点。过去有不少人,包括我的外婆,都把宜民桥叫做义民桥,毕竟建桥是一件义举,而“宜”同“义”又是同音字,所以叫义民桥也是没有错的。过去会城有一段数字地名顺口溜,叫做“一系第一巷,二是义民桥,三是三丫营,四系四方井,五系五显涌,六系六湖屏,七系七指坑,八系八角亭,九系九曲池,十系十字市”。这里的“义民桥”,指的就是“宜民桥”。

 

连接大新路与仁寿路的宜民桥。图片来源:林福杰的《大新路仁寿路历史简介

宜民桥究竟是什么时候拆除的?据林福杰先生在《大新路仁寿路历史简介》中介绍,大概是在1920年代末,大新路和仁寿路建马路时拆毁的。曾经见过宜民桥的人,如今还活着的恐怕已经不多了。我外婆是尚志坊人氏,宜民桥近在咫尺,凡讲到华侨大厦街口一带,自然开口便是“义民桥”了。

旧时会城究竟有过多少条小河涌和桥梁呢?对于我这个“50后”来说,应该大部分都见过的。会城虽有一千多年建城史,但变化不大,它们的覆盖和拆毁,大多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情。

 

图片来源:林福杰的《会城旧区的河涌及名称》

讲到会城河,大家都知道,冈州大道底下就是原来的会城河。会城河作为护城河,也是会城的主河道,始建于明代成化十年(1474)。它东起大滘村,西至南安路,向南转入工业大道,到达河口,流入潭江。

唯一没有覆盖的会城河南安路段。

从会城旧城中心跨过会城河,主要有三座桥。一是南隅路南面路口稍偏一点的跨河大桥叫义驿桥,过桥后正对着的是曙光葵厂;一是知政南路口连接募兴路的跨河大桥募前桥;三是从城西一路通往新桥路的新桥,新桥大概建于1960年代,当年建桥后,市民习惯叫它新桥,这一叫便从此成为这座桥的名字。

会城地势北高南低,大小河涌全都流向会城河。大水时对来自圭峰山脉等水流起到疏导作用,平时聚集生活用水,流入会城河。会城旧城区的大多河涌,水浅流急,虽有生活用水,但污染较少,除了用于洗刷,也是小孩子玩水的好去处。

会城河的南面有几条涌,包括泗涌、大口涌、咸虾涌帝临涌。这些涌由于同环城公社农田相连,地势低矮,大多用于灌溉之用。它跟会城河一样,有潮涨潮落现象,所以常年保持一定的水位。我居住在翰林里时,常常在帝临涌玩水,并在那里学会了游泳。

除了会城河以南的几条涌,会城旧城区中心还有如下几条涌。

一条是孔庙附近的文溪,流经迎宾馆,横穿惠民东路底,入菱东花鸟市场(旧称水关头),再接入厂边涌骑虎涌交接处;骑虎涌除了接入会城河,中段还有一条横涌

文溪流经迎宾馆和盆趣之间的小湖进入惠民东路的闸口。

一条是如今爱民路、中心路底的宜民涌深涌,出会城河;宜民涌的另一头接炒米涌,再到五显涌,出会城河。

还有一条是城西的瑶步涌,聚集附近自北向南的山水汇入会城河。桥上有条知名的小桥叫“白石桥”(因附近有龙溪庙,也称龙溪桥)。在古代,此处是由城内西出的必经之道。石桥宽5.4米,桥面由11条长4.6米、宽0.5米、厚0.4米的花岗岩长条石搭成(记得当时炼丹井附近的厂边涌也有一条这样的花岗岩石桥);桥基用红砂岩和灰砂岩石砌成,桥边有水埗头。瑶步涌中有舀水井(绕水井),步下台阶,可伸手舀水。瑶步涌已经覆盖为白石桥市场。某日,笔者来到白石桥市场,看到石桥已被水泥覆盖,但在原白石桥的桥面上,隐约可见“龙溪桥”三个字。

瑶步涌覆盖后,成为熙熙攘攘的白石桥市场。

紫水河位于会城的西部,承接圭峰石涧的溪水,自北向南注入潭江,自成体系,与会城河没有关联。由于是石涧溪水,清冽明净,旧的“新会八景”有“沙堤紫水清”一说。

整治后的紫水河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岁月悠悠,世事沧桑。随着山水的干枯、生活用水的污染和城市的建设,儿时记忆中的河涌与小桥,如今大多已不复存在,成为我们这些会城人永远的乡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比赵州桥早5年、比赵州桥长80米,“沉睡”千年的东平清河石桥
行走湘西:捧捧坳村(1)
【游记】国庆出游之“仙源羊角河”
社旗的桥
城阳风光之
保定天水桥的石狮子,府河一桥最忠诚的守卫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