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会兴盛的葵艺业|想当年,满城尽带葵制品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热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独特景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织篮女、织蓆女、晒葵佬等等,都是市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而织蓆、葵篮、织葵蓆晒葵衣等等,却是处处可见的寻常景观。

那是一个手工业时代,一个毕业等于失业、待业的时代,而新会兴盛的葵艺业,正好为不少市民们提供了一条独具特色生存之道。

我那时住在会城河南的翰林里,知道在河南、城南一带,拥有众多的葵晒场;而河南街,整条街更是成为了一个偌大的葵艺加工场和晾晒场,蔚为壮观。在那里,大街小巷到处都铺满了晾晒的葵制品,人们在街上行走,脚下踩踏的就是一柄柄葵叶或制作好的葵衣、葵篷。那里的每户人家,几乎都和葵业或多或少地沾上边,专职或兼职从事葵艺的生产。而“连篷女”、“织篮女”成了当年待业青年的代名词。

葵乡人,确实能把一柄葵叶的用途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凡扇、衣、帽、篮、蓆、帘、毡等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都可以用一柄柄葵叶编织出来。一柄已经成熟的葵叶,通过熏白处理,收口缝线,便是一柄圆圆的芭蕉扇;芭蕉扇上,还可以绘上像水墨画似的火笔(火棒或电棒)画。而将葵叶撕成一条条窄窄的叶片织出来的葵辫(当时不少学生便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织),还可以用衣车缝制出如帽子等许多物品来。倘若把还未成熟张开的葵叶(俗称葵笔)撕开,便可以编织出十分精美的心形扇;或用两柄这样的葵叶合织成一把双面的心形扇。

总之,新会的葵艺业,是将编织、绣花、绘画等工艺融为一体。当时,由于葵艺业的兴起,特别是火笔画的盛行,还为当地培养出了一大批美术爱好者来,也让新会葵艺厂名闻遐迩。

当时在河南街一带,就不乏以葵业为生的人家。他们不论是大人或小孩,都整天与葵艺打交道。这当中确实有不少行家里手,隔邻的大妈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大凡编、削、搓、缝,她样样都能精通。只见她手拿葵针,“嚓嚓嚓”地在葵叶上转动、穿梭,不一会,一件能遮风挡雨的蓑衣就被缝制出来了。当然,这位大妈并不是把葵衣的所有工序都全包揽下来,而是专做一些高难度的工序,那些搓绳、撕葵这样的小工,就让给其他人去做。我和邻居的一群小伙伴,尽管家里没有参与葵艺加工,但也常常帮她搓绳。每搓好一条葵绳,大妈便会给我们一二分钱的奖赏。而我高中同班的一位男同学,放学后就专门削葵骨以补家用。削下的葵骨是用来制作牙签的,葵骨牙签带有柔性,不易折断,很受市民欢迎。

我当时心仪的女孩,也以织蓆为业,我常常坐在她的编织台前,一边看她编、磨葵蓆,一边跟她聊天。这段往事,成了我的美好回忆。

而我的外婆,是一辈子以编织葵扇为生的人。她年轻时就守了寡,唯一的女儿出嫁以后,她就是依靠编织葵扇来养活自己。我在小学、初中阶段,还帮过她将织好的葵扇挑回葵艺厂里去;收钱回来,她便会给我一些零用钱。有段时间,我家租住的房子倒塌了,便搬到外婆家里去。每天深夜,外婆坐在煤油灯下织扇,我会帮她编织扇头或扎扇柄。她常常边织扇边跟我讲《薛仁贵征东》、《岳飞全传》等故事。我熟悉的一些民间故事,就是在那个时候听来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葵艺业的兴盛,确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养活了成千上万的新会人,也使无数的待业或无业人员变得勤劳,变得心灵手巧。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一个个美丽图景和未来的梦……

诚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大规模的葵艺业已在新会消失。土地的开发,又使成片的葵林遭到砍伐、挖掘。好在,新会葵博园的兴办和南坦葵林的保护,还能为思乡的游子留下了一点点记忆,为外来的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 河南 “会镇兴盛”五两槽锭
那片葵树林
非遗中国:新会葵艺|新会葵艺|国家级非遗|火画
天理难容,这么挫也能当老大
西汉的兴盛
60岁大妈卖菜卷! 3元一份、以此养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