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场寻遗


  “硬起心肠过老场”,以前这句话在威远县的人几乎是家喻户晓。是什么意思呢?我没有听谁合理的解释过,我想:从威远县城出发,往连界场走,途中要先经过“老场”,再过新场。是不是到了老场后,要把心肠硬起来,再坚持走几公里路才在新场呢?又或许是反过来走,从连界场到威远,要硬起心肠(即新场)过老场呢?无从知晓。我数次经过老场旁,由公路而过,从未进老场里看看。不久前,有位周姓朋友说老场里有旧祠堂等建筑,于是相约沈文忠、曾洪云夫妇一同前往。

   当我们来到老场上,见到的是密集的屋房,不知往哪条胡同里钻。经询问身边路过的居民,得知还有一条老街子。于是,顺着手指方向前进,看到一条巷子穿居民点而过,如果没有人说这是一条老街,很难想象它曾经的商铺街道样子。街道地面是新铺的沥青路面,时而看到两旁还残存着部分老建筑。经打听这是曾经的刘家祠堂,又名五合堂;斜对面的老建筑是曾经的古佛乡公所,后面的关爷庙多年前已拆除。在这条能过小轿车的老街两旁,大都房门关闭,主人家买房搬迁城市,或打工去了,只剩下个别老人在剥包谷棒子上的玉米颗粒。街后一条清凉的渠沟临巷而过,不时有妇人在清洗衣物。除了这条老街外,纵横交错的巷道也星罗棋布在当中,房屋林立,彼此间挨着密实连片。敞坝、竹林随房而就,而矗立在这片房舍中,还有一座邱家院子保存着,住在房中的老妇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她简单介绍了邱家院子的残破的现状。我们也只看到了一座石彻天井地面和部分木制串架结构房屋,这些串架房有的倒地不起,有的依躺休息,有的与现代砖瓦共存,只叹时代变迁,无资修复保存。

据当地老人讲,这里曾是刘、熊、邱三大主姓氏占据,以前兴盛,后来落败,因不甘此场消亡,取名永兴场,永远兴盛之义。另,据说熊家大力办场,所以曾一度改名熊家场。正是由于约清初场址搬迁于长坝寺,取名复兴场,即今新场镇治地。新场的兴起,人们便把原地永兴场称之谓老场。老场是旧时处在威远上成都的大道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有《董氏族谱》可查,元末明初董氏仁郭公迁蜀至此,所以这一大片平坝称董家坝,老场就在其中,临溪而就,董姓应该是较早来到这里后成为集市场镇,因历史原因,董姓人家迁走,而后才有他姓鼎力复场。

老场,在新场河滨,古称献宝溪(因矿产硫磺也称硫磺川),所以在明代此场名“献宝溪场”。据乾隆《威远县志》卷二地理志载:“……一说献宝溪即硫磺川也。旧《志》云:旧传遗王游此,有樵者献一贝,俄不见,故名。又传溪边有漆土地小祠,侧有石刻`金漆里,银漆里,金银只在漆漆里。'土人不知土地即金银人,后有商人过而识之,掘金银而去。……”。卷三建置志四乡古集场又载:献宝溪场:小。治西北五十里。仁、威人共立。每月六场,期一、五日”;五乡今集场载:“永兴场:场期一、四、七日,无市。离城五十里”。又据光绪《威远县志》建置志卷四新乡场五载:“永兴场:一名老场,明献宝溪场旧址。离城六十里。集二、五、八日”。

据上分析,老场最少可追遡到明初,名献宝溪场,明末清初迁场至今新场镇政府治地,取名复兴场。倘若追遡“献宝”来源,则起码在汉、晋时期的献宝遗王还是夷王呢?然后遂步成集市,相当早。而迁走后的原旧场清代起又改名永兴场,意有把场再次振作起来,永远兴旺之义。从县志上看场期,在不同时代均有变化,可见是旧时多次建场更改的结果,几经兴衰。因往威远城前有曹家坝的硫磺川场,往后又有长坝的复兴场,地处中间的永兴场人流两头分散,久而久之集市衰败。当地人多次集资办场也不兴,清末民初还曾一度改名熊家场。大约到建国之后的初期,该场彻底只成为居民集中的自然村,只有供销社下面的代销店存在,和古佛乡公社办公场所,所以也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一部份残留建筑物的原因。而毗邻不远的曹家坝场(硫磺川场),无奈一条大公路穿场而过,早已拆毁不见旧建筑痕迹,更比不上新场的强盛崛起,自然也在历史长河中消亡殆尽。

注:2023.7.30严陵散人(李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婆城三咏之三:长湖碧水
新场河岸远去的硫磺加工业
石硫磺散
金银散 外用
总结一下初次服用生硫磺的体验
硫磺溶解于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