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识中医学

一、中医学的概念

要了解什么是中医学呢,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健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那什么是中医学呢?又怎么样区分中医学和西医学呢?我们先来看看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分别:中医学侧重于从整体、联系、动态的角度把握人体规律,而西医学侧重于从局部、分析、静止的角度把握人体规律。西医学认知思路的着眼点在人体的肉体解构结构,而中医学认知思路的着眼点在人体的能量信息。所以中西医学形成的理论不同,如都是针对人体健康的状态,西医学侧重于从检测的量化指标评价,如人体的血压,人体外流血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脂、血糖的指标等等;而中医学侧重于从功能状态评价,如从阴阳角度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状态就是阴平阳秘,即阴阳协调平衡。

经上面的分析和前面医学的定义,那么什么是中医学,大家清楚了吧。中医学也是研究人体生理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但是中医学是基于整体联系动态的认知思路来认识人体,所以形成了中医学有别于其他医学的独具特色的理论。用中医学独具特色理论指导,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给中医学下一个定义: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人体生命的健康状态是阴平阳秘(《素问·生气通天论》);人体的病机状态呢是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用阴阳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断就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而用阴阳理论指导疾病的治疗就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预防疾病的发生就需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而用阴阳理论指导认识中药,中药的气味就是气为阳,味为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等

这些内容都鉴于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相关篇章,这就是中医学的学术语言。这些学术语言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中医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有自己学科的学术语言如: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等等,我们要逐渐习惯于用中医学的学术语言去表达问题,进而用中医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左传》记载,秦国名医医缓曾说: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诊病已能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说明"四诊"方法,这时已基本形成。

《吕氏春秋》就记载了文赞用激怒的方法治愈了齐阂王的忧思病。

长沙马王堆汉墓——《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并记载了药名然7个,药方283个。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灵枢·经水》就有其死可解剖而视之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灵枢·本藏》)。

《难经》是一部可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秦越人(扁鹊)所作。

《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提倡寸口诊法",明确了左寸主心与小肠,关主肝胆,右寸主肺与大肠,关主脾胃,两尺主肾与膀胧的三部脉位——描绘24种病脉

·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指出疥疮是由疥虫所致,寸白虫(绦虫)病是吃不熟的牛肉造成,漆疮的发生与体质有关,某些传染病是由自然界的乖决之气"引起,并有"转相染易"的特点等。

·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著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2.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代表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代表作《儒门事亲》。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代表作为《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等。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代表作为《格致余论》。

3.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王清任(字勋臣)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发展了瘀血理论——创立了多首治疗瘀血病证的有效方剂。

三、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

中医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有别于其他医学,特别是西医学的主要特点之一。那么,什么是整体观念呢?整体观念就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也就是说,在看待人体的时候,按照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要求,不要孤零零的看人体的局部,而是把局部放在人这个整体中,看他们的联系。如中医大夫看感冒、咳嗽时问大便怎么样啊?问大便背后的理论支撑就是肺与大肠有联系,大肠传导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中医大夫看病问咳嗽是白天厉害还是晚上厉害,是把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放到大自然中,把人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昼夜晨晖的阴阳相长,变化对感冒咳嗽有影响,如热性的感冒咳嗽属阳,白天阳盛,所以热性咳嗽白天厉害;而寒性的感冒咳嗽呢,则晚上厉害等等。而人的生存环境不但有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人体也有影响如同事朋友之间的关系有些紧张,导致了情绪不太好,然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影响睡眠了吧?影响食欲了吧?等等,这就是社会环境对人体影响的体现,所以概括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后两者体现的都是人与环境的关系。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学术思想就是受中国古代哲学经济学说影响形成的,因为经济学说奠定了中国古代强调万物同源的创世纪思想。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自然,不仅化生了人类这个物种,同时又提供给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如上天提供给我们的阳光,雨露,空气等,大地供给我们赖以生存的水,五谷蔬菜等。正如《黄帝内经·灵枢》所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所以说,人类这个物种的生离不开天地自然,人个体的成长也离不开天地自然。所以,我们要敬畏自然,敬畏与我们同源同宗的自然界一切生物,一切生命。

1.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中医学整体观念作为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贯穿着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及康复等的方方面面。首先,在生理方面,整体观念指导我们观察一个活动中的人体由五脏六腑和形体官窍等构成,其中五脏指肝、心、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形体指人的筋膜、肌腱、血脉、肌肉、皮肤、骨骼;官窍指人体的眼睛、舌头、口腔、鼻子、耳朵及排小便的前阴和排大便的后阴。这些组织结构是如何联系到一起的呢?一是以经络为桥梁,通过经络系统的联络作用,向内与脏腑联系,向外与形体官窍联系,形成了内外统一的人体。二在人体这些组织结构中,五脏是主角,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形体官窍等,构成了肝,心,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这个五个系统之间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和机能的统一性,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用一个中医学的学术语言表述这种关系,就叫五脏一体观。五脏一体观,就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如心系统包括五脏的心、六腑的小肠、形体的血脉、官窍的舌及经络的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如肝系统对心系统有相生关系,而肝系统对脾系统有相克关系等等。另一方面,通过精气血津液密切了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些物质是哪里来的?这些物质是通过脏腑功能而产生的。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到人体各处发挥作用的呢?这些物质又是通过脏腑功能而运行输布到人体各处,同时这些物质又分布到各脏腑形体官窍,以维持脏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及相互联系。比如津液的生成与脾、胃、大肠、小肠等功能有关,而津液的运行输布和排泄则与肺、脾、肾、肝、三焦、膀胱等的联系密切。而脏腑功能活动又离不开津液的滋润濡养。可以说,以津液为桥梁加强了上述相关脏腑之间的联系。

人体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五脏一体观,可以说仅仅反映了一个方面,也可以说人体的整体性不仅仅体现在结构与机能的统一性上。因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除了有上述的形体及物质基础,还有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喜怒哀乐的情绪及面色红润、反应敏捷等各种外在的功能表现。在中医学理论中,把人的形体结构及物质基础可以统称为形,而把后者统称为神。具体而言,神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总体现。比如我们平时说这个人很有精神的神,就是广义的神,一般是综合了这个人一系列功能表现后的总体结论,如这个人的面色红润、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流畅、反应敏锐等等;而狭义的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形体是神的藏舍之所,神是形体的生命体现。如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正常,人的体力就强健,思维就活跃,情绪就稳定。即形健则神旺。而一个人遇到高兴喜悦的事情就会感觉身体清爽,即神轻则形健。可见形与神,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中医学把这种人的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关系称为形神一体观。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理状态下人体是一个内紧密联系的整体,因此在病理状态下内脏有病可以反映于外,而外在的病变,也可以内传于脏腑。如肺的病变,可以反映到皮肤,像肺热可以导致痤疮,而皮毛受邪也可以内传到肺,像感冒出现咳嗽等。

人体的整体性还体现在内在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病理状态下,脏腑病变也可以相互影响。如肝病,不仅病位在肝,还可以影响到脾胃。如出现脘腹胀满、不想吃饭。也可以影响到肺,出现咳嗽;还可以影响到心,出现失眠等等。由于身体状态下形神统一,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两者也相互影响,如躯体脏腑病变,会导致人情绪异常。如肝气疏泄太过,人会出现情绪急躁,易怒。而精神情志的异常,也会躯体脏腑及精气血津液等的病变,像人生气后会导致胃痛,再者由于人体在生理病理状态的整体性联系,所以中医学诊断治疗疾病也体现了整体观念的指导,如中医学的望舌、切脉、由外查内的诊病方法就是中医学整体诊病思想的具体体现。之所以望舌切脉可以诊病就是因为人体内外具有统一性,由外可以查内。

 中医临床治疗也离不开整体观念的指导。如咳嗽可以用通便方法来治疗,为什么?因为肺与大肠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医大夫看病的场景中,大夫要问咳嗽患者的大便情况,正是贯彻了肺与大肠联系密切的整体联系思路。通便可以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咳嗽病愈。又如久病泄泻,虽然病位在下,但是可以艾灸人巅顶部的百会穴以治疗,就是因为百会穴属督脉,督脉通行人体上下,艾灸百会穴,人体的阳气得到温煦,则泄泻病愈。

因为人是形神一体,所以在养生方面,就需要形神共养,既需要合理膳食,劳逸适度等以养形,又需要恬淡虚无,调畅情志等以养神。康复阶段同样需要形神共调,如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病变时,当以调控躯体疾病为先,而精神情志伤害引起的躯体疾病,当调理精神的失调等等。

总结一下,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或者说整体观念在人体的体现主要是:生理功能的整体性;病理变化的整体性;诊断治疗的整体性及养生康复的整体性。简单的讲就是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等方面都有体现。

1.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灵枢·五窿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原文: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 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人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1.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

  • 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2. 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症,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症状:主要是患者自我感觉出来的,如头晕,头痛等。

体征:医生检查出来的,如脉象,舌苔等。(症状与体征重在理解)

辨证论治(两点)包括,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如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治疗麻疹病有初起解表透疹,中期清肺热,后期滋养肺阴胃阴等不同的治法。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异病同治——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术语释编(三)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基本特点之整体观念
【干货】考研中基最易忽视的记忆点
从式法截法谈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