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花、意象与境界:李清照生命意识探微1 张向荣

摘 要: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李清照的诸 多词作中,对花的意象性书写占据了独特的位置。作为审美旨趣,花的 意象在李词中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境界,且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特 征,其早年的天真优柔、中年的思念怨怼、晚年的孤寂凄凉无不通过对 花的高超艺术表达而得以流露和展现。因此,以花为线索,以时间为轴 线,将李词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上下关联起来,能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李 清照情感境界的发展与变化,并透过这些变化,得以把握诗人百转千回 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意象;境界;李清照;生命意识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其才情之高,有“千古 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以词名垂青史,后人为其辑录有《漱玉词》。 清照词,词风婉约,词境优柔,言浅境深。在她众多词作中,存在着大 量的花意象,如“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挼 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等等, 花意象贯穿在李清照的全部的词创作生涯中。花作为具有鲜明文化特性 的植物,隐喻着人的审美旨趣,反映到文学中,则是人类情感的对象化。因此,剖析李清照词中的花,就意味着解读她的情感图景,这将有助于 我们深入了解李清照的情感境界及其所赋予的生命意识。

一、“绣面芙蓉一笑开”:优柔的少女 李清照,聪慧早熟,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载:“(李清照)自少

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当 年李清照十几岁时,就与当时的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对弈。张耒写了《读 中兴颂碑》,清照读后提笔作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张耒、 晁补之阅后惊为天人,李清照之才情一时名动京城。

青春期的李清照,与其他女孩子一样,拥有青春期的一切特征:天 真烂漫、情窦初开、多情善感。青春懵懂时对爱情的憧憬、与赵明诚的 初逢初识、和玩伴肆意嬉戏的不拘,这都是少年清照的样子。《浣溪 沙·闺情》中是这样的“她”:“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 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并没有点明这个“绣面”女子到底是谁,但文学“作 品是作者的内心的倒影”而言,想必这个“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 衬香腮”的女子可能就是作者自己,也可能是作者理想中的模样。少小, 情感尚青涩幼稚,但却不可遏制。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波泛起,显然 是心有所动的显现,因此才出现了“眼波才动被人猜”了。想必,清照 到了憧憬爱情的时刻。“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羞赧娇媚 的少女模样跃然纸上。爱情拨动着少女的心湖,无论“一面风情”的“韵”, 还是“半笺娇恨”的“幽怀”,皆如飘云与拂风,来有影,去有踪。“月 移花影约重来”,来的是那月色,去的是那花影。“月移花影”来自元稹《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桥段,张生约莺莺,莺莺如是答张生:“待 月西厢下,迎风半户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显然莺莺应允了张生的请求,并约定了地点和时间。清照借该诗在此,是对自己内心愿 意的某种心理投射。心理投射是将自己的愿望或某种想象、情绪反应于 外部世界,当一切还没发生的时候,玩味“他人”的故事是寄寓美好想 像的最好办法。对受过良好教育的李清照来说,书中故事自然是她想象 的最好方式。月色游动,花影零乱,朦胧了心扉,搅乱了春梦。多么自 然又清澈的情啊!清新而热烈的青春初恋,表达了与心上人约会的渴望。 青春是渴望、是畅想,当然,还可能是单相思。“月移花影”中,“月” 是游弋不定的,“花”是虚影的,是不是深情都可能付之东流水呢?但 那又怎样!对少女来说,青春有的是未来,有无数光阴可以浪,青春的 意义就在这里,不畏他人目光,大胆热烈,在衹有一次的青春中表现出 生命中火热的内涵吧。这首词将少年的多情和大胆表现得浪漫又炽烈。 尤其是对元稹诗的借用,这愿望就不是悄悄的了,而是带着无所畏惧的 高调。清照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未必心有所属,但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却 是人性舒展的必然,是生命神邸中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但是,一首词 还不足以勾勒出李清照的少年情味,那么,李清照的另一首词或许可“窥 一斑而见全豹”了。她的这首词是《点绛唇》,这里投射了作者自己。“蹴 罢鞦韆,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剗金 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是女性, 她天真又好奇,情窦初开而矜持。词中“露浓花瘦”,这是节气,大约 在春天的一个早晨,露水尚浓,“花瘦”,花朵稀疏,开得不够饱满。春 天意味着生命的初始,生物在萌动,情感也在发芽,花季将来未来的时 候。这不就是清照的少年么?多么形象啊。成长的年纪,春光尚好的节 令,一定会有什么事发生吧?当然会,衹不过清照善于留白,接下来的 描写就留出了让人猜想的空间。“见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客人来了, 她慌慌张张地逃了,连鞋子都掉了。客人到底是谁啊?居然让清照如此慌乱。曾有后人鉴定这首词是李清照写与赵明诚初次见面的情景,想必 那“客人”一定是赵明诚。历史渐行渐远,该说法已难以考证其真伪。 但词中主人公的行为难道不是清照“借壳寓情”的艺术表达吗?那时的 清照已懂了爱情,但尚未亲身体会,所以她在渴望、害羞、矜持之间徘 徊着、矛盾着。这是少男少女普遍的心理特征,朴实、真挚、青涩,却 滋味绵长。

上述两首词皆为李清照的少年之作,带着强烈的少年情味,有些任 性,但明快清朗。上述词中“花”也独树一树,它们的存在形成了一虚 一实的对照。《浣溪沙·闺情》中的花是虚,它衹以影子的形象出现在 读者面前,说明此时的李清照,对爱情的理解还停留在模糊的感觉中, 心中想象着“那个他”,渴望与“那个他”约会,但“那个他”到底是 谁啊?所以,词中“花影”更象是某种象征,象征着对爱情的愿望,象 征着被虚化了的“他”的样子。当然,愿望并不意味着急切,清照更像 很享受这种愿望。毕竟对爱情的憧憬也是一种感觉,尽管未来未知,但 相信那一定是个美好的东西。所以有个愿望留在心中,陪伴生命的成长, 管“他”是谁呢!此时的清照,生命力犹如旭日初升,迟疑而冉冉。另 一首词,《点绛唇·蹴罢鞦韆》中的“花”就有了实在的样子,想必, 清照的爱情愿望已落到了实处吧。“见客入来”,这是明媚的兴奋,“见 客入来,袜剗金钗溜”,又兴奋又激烈,居然不顾一切,但女性矜持使 然,“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她慌忙中躲开,心却不甘,于 门缝中偷看,“倚门回首”,可是不巧,“却把青梅嗅”,与青梅撞了个满 怀。词到此戛然而止。青梅,青色的梅子,属乔木植物的果实,经酿制 后可作调味品,如青梅酱、青梅酒等。中国古商周时期的人们,已经会 用青梅酿制调味品,青梅的清酸之气可以祛除食物中的异味。青梅制品 对人的日常生活如此重要,以至于文人将之用于文学作品中,赋予其情感的意味。《尚书·商书》记载,商王武丁很器重臣子傅说,对他说“若 作酒醴,尔惟曲糵;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如果我做酒,你就是酒曲, 如果我做汤羹,你就是盐和梅),将臣子的重要性比作日常必需的调料, 可见其信任之浓。三国时期,曹操招待关羽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 事、李白《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 无嫌猜”的诗句等等,青梅成为文学中必不可少的情感意象。因此,清 照《点绛唇》中的“青梅”,其情意不言而喻。女主被青梅挡住了,实 际上,应是她心有“青梅之意”的写照吧。青梅是果实,不是花,但花 与果在艺术效果中,又怎能分出彼此呢?

李清照早年还有两首词——《如梦令二首》中的花,则表现了爱情 之外的真性情。真性情是少年的天性,它飘逸、洒脱,甚至不羁。《如 梦令·其一》:“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 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藕花”应是荷花之类。清 照记述了自己与玩伴某次出游的经历。她与同伴坐船嬉戏,酒喝多了, 头晕了,船不小心开错了方向,“误入”两个字很富有动感,醉了酒的 少女们,不经意间闯进了藕花成片的地方,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 一只载着巧笑嬉闹的女孩子们的船儿闯入了荷花密开的水面,荷花枝叶 颤乱,水面波纹急促漾开,笑声飘荡在水面。她们虽然迷了路,但风景 在路上,索性就迷失在这片藕花深处中吧。酒引出了花,花衬托着醉酒 的“她们”,两相成趣,勾勒出清照的少年悠闲时光。另外一首《如梦 令》中,其花同样浸润着时光,不过却有了趋向沉静的成年之“变”。“昨 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词中的时光作为一种隐性因素而存在。“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清照醉酒了,她睡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醒来,尚有醉 意。朦胧中,她应是问了人家,外面春光如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人家回答得很巧妙,并用了海棠 作为参照物,海棠还是老样子,“海棠依旧”,时光也没变。然而,作者 还是感到了“时不我待”岁月感,因为啊,如果有“绿肥红瘦”,岂不 是还会有“绿瘦红肥”么?“变”才是人生永远不变的主题。透过海棠 的“不变”,反衬出生命的“变”,时光在凝固与流动之间幻化成了生命 构图,迎接清照的,将是未知的成人世界。《如梦令·其二》彷彿是提 醒,清照在提醒自己,也在提示读者,生命是有规律的,人衹是光阴的 过客,匆匆又匆匆。由此,我们会想到清照的另一首词《浣溪沙》:“小 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依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山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这时的清照,已经深深感动于时 间的恩赐,时光过隙,一片深春,几多梨花。在青云远岫中,季节是有 意识的,它们用不动声色的“变”,悄悄展示着“流光容易把人抛”的 生命质变原理。梨花在古代诗词中往往与美人愁怨有关,如“泪”“雨” “别”等。白居易《长恨歌》中“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刘方平《春怨》中“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欧阳修的《渔 家傲》中“三月芳菲看欲暮,胭脂泪洒梨花雨”,无名氏《杂诗》“一树 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等等。李清照在词中以梨花作喻,显然 她的情感被岁月增厚了,情感成分多了,复杂了。这情感并没有特定的 对象,而是一种标志,标志着清照超越了从前的自己,超越了一般性的 对爱情的渴望,生出了几多人之感怀,这是她的精神宽度,生命意识已 悄然走进了她笔端的灵魂深处。

少年的清照,青年的清照,她在花中飞扬,情感在时光中成长。清 照尝试超越,她的生命之花在超越中破茧而出。

二、“花自飘零水自流”:伤感的夫人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才子佳人绝配,

但又不全是,李清照的才情之高,甚至超过了单纯的郎才女貌观(当然, 清照对自己的美貌也有相当的自信,见其词《丑奴儿》)。然而,少年可 以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婚姻却注定了瀰漫着柴米油盐的烟火气。婚 后的清照,有了离别、烦忧等现实世界中的人之常情。从李清照婚后作 品中可以看出,很多花意象都在实实在在地表达着这些人间况味。

李清照与赵明诚初婚之际,正是北宋新旧党争炽热之时,李清照父 亲李格非蒙冤受屈,波及到小夫妻俩,二人因此被迫暂别。“黯然销魂 者,唯别而已”,别离催生了思念,也醖酿了多愁善感。其词作《一剪 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被南宋黄升在《花庵词选》中归为“别愁”之词。 这首词中,依然有花,且韵味隽永,衹不过参杂了些许的憔悴支离。“红 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又上心头”,这里的花有两处,上阙第一句“红藕”,下阕第一 句“花”。古人认为,花之红色最为尊贵成熟,红藕,正是荷花盛放的 最佳状态,词用“红藕”大概象征清照成熟且有魅力的时候。

但最好的 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红藕香残玉簟秋”,荷花就要枯谢,衹轻淡散发着 一点残香,枕席有了秋意。这样的场景意味着什么?时光是美好而短暂 的,幸福的温存却如昨梦,溜走了。清照带着遗憾写出,为何?过片的 “花自飘零水自流”回答了这个问题。如果说第一处花尚残留开放之美, 那么这一处的花多了枯谢的味道。飘零之花也是飘零之心,清照的心迹 表露无遗,她是孤单的。新婚不久赵明诚就“负笈宦游”,这对新婚燕 尔之人来说,是很残酷的。这首词是清照婚后思念明诚而写。显然,花 谢是象征手法,真实意图却是小别的烦恼。二人情还在,距离却平添了 新愁。此时的清照,在情感中成熟,她尝到了爱情中的滋味,甜蜜有之, 烦恼亦有之。清照的情感体验已经从无限的憧憬迈向了几多的善感。但, 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是成熟的世界,虽然多愁,但思念本身也是一种美感。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思念不是一处,也不是一个人,它是两个人的 隔空对望,立体、有温度,有稍许慵懒情味,兴许清照很享受这种滋味, 否则又怎能“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呢。明代杨慎在《草堂诗余评林》 中评这首词“此词颇尽离别之情。语意飘逸,令人省目”。清照的情感 在词中犹如花朵盛放成熟,藏余味其中。

这种生命成熟的花意象表征,在李清照的另一首词《醉花阴》中有 更鲜明的体现。无疑,花是承装李清照心思的器皿,她已经离不开花了。 新婚小别思念,成了李清照的爱情形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 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 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醉花阴》所反映的 愁,比上一首还强烈。李清照真是用尽了哀婉低回手法。九月九是重阳 节,已经是秋天,秋带给人们金色丰收,也带来萧瑟落寞。宋玉曾有感 慨“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天是悲伤的季节。因此,李清照的秋,也 是透着丝丝的心凉之意。“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把个 “凉初透”的心情写得无计可施。而且,这是一个没有爱人的秋,节气、 纱橱、夜半,加剧了孤独和寂寥感。李清照的词有个特点,有花的时候 一定会有酒,《如梦令》是,这首词更是。酒是清照情感的引子,它非 常自然地引出了花的象征属性,花是清照迷狂中的几分优柔,比如这句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暗香”借喻菊花,古人重阳节亲人 团聚,饮酒赏菊花的习俗。但在本词中,清照有意无意加入了一些愁绪 在其中,为什么呢?赏菊时思愁,且又喝酒,岂不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么,然而,这正是清照的艺术手段,助长了忧愁,但却助推了情感的浓度。情浓,忧浓,浓得化不开,所以才会进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境界。“人”在这里似乎没有具体所指,而是某种精神 的指代,因愁而倦怠,酒味浓郁,心灵消弭,人也分外的恍惚迷离,也 就格外期待某种浓情的包裹了。眼前菊花细瘦,但尚能傲然挺立,人却 不如花了。这首词没有一个情愁字眼,却道尽其困,尾句“人比黄花瘦” 更是让情的境界高出一筹。情到此戛然而止,音色一路走低,幽婉复沓 而来,生命厚味愈加浓郁。

然而,很多时候,生命的厚味是因为情感的变奏。李赵二人婚后, 有过一段幸福的二人世界。1107 年,夫妻俩返回青州居住,青州十多年, 俩人相濡以沫,共同辑录《金石录》,共游名山大川、遍访友人,一起 挖掘名人珍奇,诗书耕读,佳偶天成,好不惬意。然而,时间在变,情 感也在变。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 1121),赵明诚任莱州知州。莱州任 职期间,明诚纳了妾,借口是与清照无后1。不仅如此,明诚还有“章台 之游冶”的举动,这些都让清照心伤,《怨王孙》大约作于此背景下。“湖 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 早。”此前诸多文献认为,这是一首写秋色明朗的作品,笔法轻松,格 调怡人,清人彭孙遹更是在《金粟词话》中称赞清照这首词“用浅俗之 语,发清新之思”,从语言上看,的确如此,但是,其内涵则颇多玩味。 这首词问世时间是清照临将南渡前,当时的赵明诚已在莱州任上,纳妾、 章台游之事已坐实。在这种情况下,清照即使再轻松,也摆脱不了情伤 之困,这也是此时期词中常有“老”“恨”之字的原因。“莲子已成荷叶 老”,莲,在古代汉语中谐音“恋”,莲花已如荷叶那般老了枯了,稍加分析就知道,清照对与赵明诚的感情生出了太多的失望。往日的卿卿我 我已成“荷叶老”了,心伤加心碎;“眠沙鸥鹭不回头”,这句读者完全 有理由认为这是清照暗指明诚的感情背叛。两厢对照,李清照的心思就 八九不离十了。在爱情中,一往情深的多是女性,可是,情越深伤越重。 李清照的深情,都成了眼下的念念不忘和怨怼交加。情的变奏,让李清 照徒增新愁,此时的愁有了恨的意味。说到恨,有一桩文学史悬案,那 就是李清照词《声声慢》到底是什么时候写的?先看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般认为,这是清照 南渡之后的作品,因思念故旧有感而发。但也有专家发声认为,这是李 清照在发泄对赵明诚的不满。当然,就词本身来说,这已不是重点。从 历史上看,无论南渡前还是之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分居已是常态。南 渡前,赵明诚先后在莱州、缁州任职,莱州时俩人就已分居(虽然淄州 时二人恢复了共研字画的日子);南渡后,赵明诚任江宁府,李清照虽 与其团聚了,但其他家眷也随行其间(家眷中未必没有明诚所纳小妾等), 独享的二人世界一去不返了。一系列变故,让李清照的心怨更加深重。 以此推测,《声声慢》难免是清照对遭遇的抱怨,但另一方面,《声声慢》 却是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顶峰。这首词突破了“先景后情,再寓情于景” 的艺术惯例,而是将情感(或情绪)先行展露出来。开头的叠字复沓也 不衹是为了填调和曲,而是内心的茫然在声声诉说,她反复摩挲着自己 伤心处境。伤情之下,有了“三杯两盏淡酒”的需求,接着更是点睛之 笔:“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这三句是作 者的情绪高潮。天上大雁飞过,地上黄花开遍,对比此时此刻的她,心潮起伏,惆怅难以言表。年年都有大雁飞过,它们都是“我”的旧相识, 但“我”却不能像大雁那样自由飞来飞走。满地都“堆积”了黄花,这 里“黄花”意作菊花,根据常识判断,菊花凋谢似乎不是花瓣片片落地, 而是整朵凋掉。秋天正是菊花繁盛之时,全都落了地也似不妥,因此这 首词中的菊花“满地”,应是到处盛放状态。用“满地”表达,显然为 了增加“憔悴损”的艺术效果。自己如此憔悴,“情伤”就更有感染力 了。假设这首词真是因思念、怨怼而写,那就是清照描写情味的登峰造 极之作了。

清照还有很多表达情伤意象的花之词,如《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 冻》中的“柳眼梅腮”,《念奴娇·萧条庭院》中的“宠柳娇花寒食近”《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中的“醉里插花花莫笑”等等。当然,李清 照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她当然不会让情伤挤压掉生活的艺术感,她会 时刻反思自我,时刻反思生命的意义。即使在巨大的情感失落面前,她 仍然可以抓住什么东西用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花 作为意象,这正符合李清照的心灵寄托。就算愁绪满怀,也不会因此失 重,而且生命也因花美而绽放。

三、“风住尘香花已尽”:孤寂的老人 北宋南渡是宋的分水岭,也是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南渡对她的人生影响极大。失去了家园,散失了多年搜集的古玩珍奇,丈夫赵明诚也 在南渡不久后去世了,自己最初几年一直处于逃难状态。经过多轮打击, 李清照的人生完全进入了“了度余生”的心境。

从山东青州逃难南下,李清照到江宁(今南京)与赵明诚会合,明 诚当时正任江宁政。在江宁的日子短暂、安宁。高宗建炎二年阴历三月 上巳节,清照作《蝶恋花·上巳召亲族》,记录了一段过上巳节时的情景。“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 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 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阴历三月初(后定三月三)的上巳节,古人 在水边祓禊,簪头花,寓意祛除邪气,《后汉书》记载“是月上巳,官 民皆洁于东流水上”。在清照看来,南渡后的上巳节相对于汴京时已少 了很多气氛。“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清照以“长安”喻指北宋都城 东京汴梁,南渡后,清照时常回忆在汴京生活的时光,“清照南渡以来, 常怀京洛旧事”。上巳节到了,她也许想起了东京汴梁旧时的节日场景。 抚今追昔,“甘心老是乡矣”(《金石录序》),不禁神伤啊。为了强化这 种心情,清照在词中先后运用几种事物作为衬托,将感受推向顶点。“为 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这里的“花”并没有具体指向,也可 能是梦中的旧都之花,往昔节日中的花是那么娇艷,不经意间就入了梦, 犹如老相识相遇。这眼前的春光不正配那些花么。然而,眼下却是一地 的现实,“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宴席上有好酒好 菜,却激不起食欲,实在吃不下啊。南渡后,家国离散,清照与明诚的 琴瑟和鸣的生活一去不返了,收藏多年的金石字画也损失惨重,连江宁 是不是可以长居都很难说了。“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春 光好,花也正妙,把花插在头上,却衬出了自己的老。这首词中的“花” 是一对恰当的矛盾关系,一处是“花光月影宜相照”中的旧日京城之花, 后一处是“醉里插花花莫笑”的眼下之花,它们同样娇美,拥有同一个 赏花人,但却是不同的时空,赏花人的心情也因此不同了。春去了,往 日消逝了。清照南渡后,词境界仍然清淡瘦雅,但人生走过大半,早已 没了年轻时的心气,这首词烙上了深深的宿命感。

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建炎三年,江宁发生兵乱,赵半夜弃城逃走, 清照为此耿耿于怀。后夫妻俩投奔江西赵明诚的妹夫,“具舟上芜湖, 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途中经池阳(今安徽贵池) 时接到朝廷调令,调任赵明诚知湖州任上。但赵在赴任途中,于健康去 世。这对李清照来说,简直天塌地陷,五雷轰顶,生命彷彿源头活水被 抽干了一样。清照为此大病一场,“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经历 了一系列变故,生活天翻地覆,安享晚年已成奢望。晚年的李清照,常 要为避战乱而东奔西跑。1135 年,清照避居绍兴,《武陵春》就写于此 时。“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衹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 “风住尘香花已尽”开篇就是花,想必这花十分可人,但还有后半句, “花已尽”,为什么?花是美的,但它在风的吹蚀下,已纷纷从枝头掉落, 碾于尘土之中。花的美与花的落同时被提及,从艺术效果看,这表达了 美之忧伤;而从经验角度谈,这又是人对逝去事物的无限留恋,清照用 此意显然意味深长。花美是表象,超越表象的是花落,花落是作者对人 生况味的揭示。好心情在岁月中吹蚀殆尽,就算春光明媚,又能怎样呢?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双溪地处金华风景区,清照有意去 那里游玩,但她心中有万千“愁”,这令人步履为艰。“衹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话是“画外音”,解释了“花已尽”的情感境界, 又强化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人生体悟,为生命提供了精神的语义场。

风住尘香花已尽,此时的“花”犹如清照生命链条上一个个被虚化 了的环,日子越来越扣紧,生命却越来越扎实了。环环相扣,生命沉醉 如酒,辛味散去,徒留陈香。

四、李清照的生命意识:从意象到境界的生命经验 花是清照的生存世界,情感是清照的生命世界。花展示了李清照的生活存在,情感却蕴含着她的生命经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自然在变,其时序轮回也在有规律循环。现象的变,终究要回到规律中 去,清照通过诸多的花意象描写,在追寻着某种深层的精神存在。贴近 人间,也超越梦想。所以,李清照的花是透视生活表象的烟火,更是触 及生命本质的艺术表达。

花意象所创造的情感世界,是清照情感境界的体现。经历了早年的 天真、婚后的小别、中晚年的孤寂之后,李清照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 因此她词作中的花也具有丰富的情感指代。无论是爱情、亲情还是离别 之情,对李清照来说,花是她“无处不在”又“无时不在”的艺术旨归, 它成就了李清照对生命世界的构筑。《如梦令》的“兴尽晚归舟,误入 藕花深入”,《醉花阴》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花黄瘦”等等。 这些以花为主体的艺术话题,造成了简单却深刻的生命体验。毛先舒评 该词“尝论词贵开宕,不欲沾滞。忽悲忽喜,乍远乍近,所为妙耳…… 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觉耳。”毛的赞赏固然有道理,但如果没有 对生命的深刻体悟,是无法创造出如此流畅的艺术效果的,显然,李清 照做到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云:“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 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花之于清照,是对的事遇到了对的人,她与花相视, 犹如老友重逢,莞尔一笑。

花所承载的意象世界,融合了情韵与和谐,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最 高境界。情韵,“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 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和谐,景与 情通融,“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王夫之《古诗 评选》)。花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此消彼长、四时(春生、夏荣、秋收、 冬藏)规律性更迭,由此所引申出的花意象就是情韵的与时俱进,它带动着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同步更迭。“文学的历史变化,首先是'与世 推移’,随着社会现实而演变”1。意象、情韵、境界,这是传统文化中 的最重要的生命观念,在清照词中,境界归于情韵,情韵归于意象(花), 意象(花)归于“指事造形,穷情写物”的情景交融。

综之,花意象之于李清照,就是情境界俱像化,是她“生命的样板”, 就像王国维所言“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月移花影”的少年之花, “绿肥红瘦”的暮春之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中的冬之花……花 勾勒了清照的人生轮回:少年天真、成年忧郁、晚年孤寂,这些深隐在 她的生命世界中,并形成了现实与“诗和远方”并行不悖的精神局面。 现实如此,但有花照进心灵,心借着花的光亮望向远方,似乎远方也不 那么远了。行文到此,我们发现,花的千姿百态,其实是李清照为后人 提供的关于生命意识的答案:生命是一场体验,回归自然,这是向每个 生命的致敬。

#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论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聆听经典|《点绛唇·蹴罢秋千》
李清照诗词荷花的意象
山东女子图鉴——千年才女告诉你:彪悍的人生不必在乎世俗的眼光
《少女李清照》音频欣赏?作者/任成凤?朗诵/蒋瑞证
李清照《点绛唇》:遇见爱情,只柔柔的一瞥,青梅便熟成了红豆
夜谈 | 青梅是什么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