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往事回首月明中 ——徐朴夫传(一)(江都名人传)

往事不该湮灭。

回首往事,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更多的人。

回首往事,不仅是还原历史的真实,还要反思成败得失,更要让后人从中受到启迪。

——作者题记

第一章  东海家声

历史悠久,景色怡人,名震中外的文明古城扬州,是镶嵌在世界第三大河流——扬子江与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交汇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因为我要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带,为了让人读懂这段故事,所以要多用点笔墨,先将这里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作一简略交待。

说到扬州,其实有“名称扬州”、“名城扬州”和“今之扬州”三种不同的概念。最初出现的扬州这一名称,是在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尚书·禹贡》中。据说大禹治水时,按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分天下为九州,其序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由此可知,扬州为九州之一,曰“淮海惟扬州”。此外,《尔雅·释地·九州》和《周礼·夏官·职方氏》等古籍中,也出现过这一名称,虽然所列九州的名称和地域不尽相同,但是扬州皆列其中。按《禹贡》中的记述:“淮(水)(黄)海惟扬州”,《释地》中的“(长)江南曰扬州”以及《职方氏》中的“东南曰扬州”的说法,这个扬州的区域十分广大,把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的一部分都包括在内了。

还有个“名城扬州”,与前述“名称扬州”的概念完全不同,尽管也包括在“名称扬州”的范围之内,但这两者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说到“名城扬州”,人们立即会想到梁代殷芸《小说》中的两句名言——“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早在汉武帝时,就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扬州便列其中。三国时期,曹魏、孙吴各置扬州,曹魏所置于寿春,辖淮南、庐江二郡,相当于今天的安徽南部;孙吴所则置于建业(即今南京),辖丹阳、新都、会稽、临海、建安、东阳、吴、吴兴、豫章、庐陵、鄱阳、庐江、临川、安成十四郡,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福建大部以及湖北东端。西晋灭吴后,将两处扬州合并,置所仍在建业,并改名建邺,后又改为建康,辖地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江苏和安徽南部一带。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扬州属南兖州。总之,六朝以前各种典籍上所说的扬州,都不是今天的扬州。

我所说的扬州,乃指“今之扬州”。今天的扬州,春秋时称邗,战国时称广陵,西汉时为江都国,东汉至西晋为广陵郡、山阳郡,刘宋改南兖州,北齐改东广州,北周改吴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大业初年,改扬州为江都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兖州,六年又改邗州,九年改成扬州,置大都督府。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一度改为广陵郡,直到唐肃宗乾元三年(758年)又改回扬州,至此方才定型。此后,扬州的称谓再也没有变动。

以上并非一家之说,扬州学者朱福烓先生也有过相同的结论。

扬州东北乡,便是广袤无垠的里下河地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纵横交错的河湖港汊,犹如围棋枰上的一根根线条,密如蛛网。扬子江、大运河那些清凉甜美的淡水,仿佛是生命之泉,源源不断地涌进那些蜿蜒曲折的小溪。它们悠闲地唱着歌,潺潺地流淌着,滋润着千万亩良田,哺育着勤劳善良的人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水乡文化。

沿着大运河东岸南行,过了人烟稠密的高邮古城,不远处便是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渌洋湖。在《水经注》中写作陆阳湖。清代董恂的《甘棠小志》中记载:“南北长十八华里,东西阔十华里。”扬州冶春后社著名诗人李伯通在长诗《雨过渌洋湖》中写道:“东风吹雨不肯住,满卷湖光扑烟树。水鸟群飞相往还,孤船破浪帆悬布”其实,渌洋湖的迷人景色,更像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描写的那样:“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距渌洋湖东岸不远处,流淌着一条较长较宽的盐邵河,起源于著名古镇邵伯境内的大运河,一路逶迤北上,最后止于盐城水乡。虽然随地势起伏不定,河面有宽有窄,河道时直时弯,水流时徐时疾,但毕竟比一般小河深阔得多,水量又很充沛,所以她宛若一位温文尔雅、淡定娴淑的贵妇人。尽管她偶而思春或悲秋,也会在那平静的心湖里激起阵阵涟漪,但总会被理智制约住情感的渲泄,终究也掀不起汹涌激荡的波澜。因此,盐邵河便成了水乡泽国的一条重要航道,同时也给沿岸带来巨大商机。人们傍河建房营业,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星罗棋布的集镇村落。为了便利交通,人们又在河面上建起一座座桥梁。只见那河中樯桅竞渡,百舸争流,岸边街道上行人如织,商肆林立,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自邵伯镇顺盐邵河往东北行约五华里许,便是清澈见底、盛产鸡头(学名芡实,可入药)、菱角的艾菱湖。继续前行七八华里,便是水乡小镇——杨庄,再往前行七华里,就是较大的真武庙镇(后改真武镇)。此镇因庙而得名,《甘棠小志》记载:“由邵伯经杨家庄,而北有真武庙镇。盐邵河流贯镇中,庙在镇东北。镇西北有邱家桥,东北有九华庵,直北有邱墅阁。”据传,邱墅阁是晋代太傅谢安宠妾邱姬的故乡,邱墅阁便是谢安为邱姬营造的别墅。

据说,真武庙供奉的是真武大帝。其实真武原本是玄武,因避清康熙帝讳而改名。按古星象学之说,玄武乃北方七宿星座中的虚、危两宿,其形似龟和蛇。龟,玄也,蛇,武也,故称玄武。又按《易经·五行》之说,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所以北方之神就是水神。真武镇地处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大运河的河底要比这里居民家的屋脊还要高出丈余。加之各处河堤年久失修,水灾连年不断,百姓流离失所。故而在此建庙,祭祀水神,以保一方平安,当在情理之中。至于此庙建于何时,则无从查考。不过《甘棠小志》已有此庙的记载,距今应有一百五六十年了。遗憾的是,该志亦未记述建庙时间以及是否毁圮。

真武镇南北长度不足一华里,盐邵河沿中轴将它劈为东西两条街。河面上自北向南架着三座桥(现已改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彩虹桥,位于原来中桥处),其中中桥最高大,北桥次之,南桥最小。过南桥数步,河东西两岸又各有一条小溪,像大鸟张开的两翼,缓缓地流向东西两边,以便浇灌附近的农田和乡亲们驾船航行。两条溪并无正式名称,当地人都习惯称为东夹沟和西夹沟。

真武镇境内的盐邵河,河面虽不甚宽阔,但是河道平直、水流沉稳,又处于水乡航道上,所以河面上舳舻相接、往来如梭,日日夜夜忙得不停。两岸行人熙来攘往,街道上商肆鳞次栉比,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路边摊贩叫卖声不绝于耳。虽然全镇仅有百余户人家近千人口,但是油坊、酱园、布店、当铺、饭馆、旅社,还有洗澡堂、剃头店、老虎灶、竹木行以及鱼肉摊、蔬菜摊和日用杂贷店等应有尽有。尤其是河西街上,集中了全镇四分之三的商号,整天顾客盈门。其中森泰油坊一家,就占据了河西大半条街,北自北桥口的北巷子,南至中桥边的中巷子,都是他家的商铺和住宅。河东建筑物不多,而且几乎都是戴家房产,他们自家开着木行、染坊,油店和布庄等,生意也不错。

从河东中桥口往南步行五十步,便有一条巷子直通一片空旷平整的大广场,约有五千平方米,这就是沿袭了百余年的真武露天集场。按照农历逢五逢十开市交易,遇到雨雪天气则顺延一天,从不间断。逢集那天,东方刚露出曙光,就有提篮挑担、推车划船的乡民们从四面八方纷纷涌来。这个集场以展销各式农具和粮食交易为主,也有卖仔猪、布匹、菜种,瓜秧的,还有吹糖人、套藤圈、拉洋片的和各式各样的食品摊,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喜欢玩的。更有那些想卖而卖不掉、想买又买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到这里来碰碰运气。偌大的广场上,一下子拥进来近千人,一大片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和呼朋唤友声不绝于耳,就这样乱哄哄地,一直闹到夕阳西下、炊烟袅袅,人们方才匆匆离去。

说到真武镇,人们都会翘起大拇指,滔滔不绝地向你夸耀起真武首富森泰油坊。因为徐老板家不但钱多,而且各种各样的趣闻轶事也特别多。

徐家祖先原来姓张,是住在东海边上的一户穷苦盐民,一家人起早贪黑、累死累活地煮盐运盐,好不容易才勉强吃饱肚子。随着时光的流逝,张家长子张士诚也长成了人高马大、英气逼人、热情豪爽的壮汉。他幼年读过几年书,粗通文墨,又拜当地一位武师,练就一身好武艺,不但兵书上的六韬三略烂熟于胸,而且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以乡亲们都十分敬重他。可惜好景不长,后来凶猛残忍的蒙古贵族骑着高头大马杀过来了,驻守的官兵和地方官员都望风而逃,丢下这些孤立无援、手无寸铁的盐民们无人问津。从此以后,他们便堕入暗无天日的无底深渊,受尽了元朝统治者的欺压蹂躏,尤其是特别繁重的赋税和徭役,逼得他们实在无法生存。一天,有几位从内陆来此贩盐的人说,中原人忍受不了元朝的野蛮统治,都纷纷起来造反,熊熊烈火已经席卷大半个中国了。

张士诚听到这些激动人心的消息后,犹如黑夜里的行人忽然见到一丝亮光,令他热血沸腾。当晚,他便召集家人和好友密商,大家一致认为“寻死不如闯祸”,反正活不下去了,不如起来造反,或许还能闯出一条生路来。经过一番周密准备后,张士诚便登高一呼,响应者竟有千余人。他们没有武器,就举起木棒锄头,狠狠砸向那些蒙古鞑子,有些人还勇敢地夺到蒙古人手中的武器。不到半天时间,便将入侵的蒙古骑兵杀得片甲不留。他们又迅速打开官府的粮仓和兵器库,将粮食分给穷人,兵器则交到义兵手中。首战告捷后,青壮年盐民都踊跃投军,于是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张士诚便当上了这支义军的领袖。

在张士诚的领导下,义军愈战愈勇、愈战愈强,一直打到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和山东一带,终于成为与朱元璋、陈友谅齐名的三支最强大的义军之一。遗憾的是,元朝灭亡后不久,张士诚的义军就被朱元璋击溃了,他本人也不幸殉难。他的弟弟张士良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杀,便带领一家老小和部分张氏族人,改为萧徐二姓后,便沿着大运河东岸南逃。一路上忍饥受寒、风餐露宿,吃尽千辛万苦。这一天,来到渌洋湖东南岸边,这里西濒大运河,东傍盐邵河,北临渌洋湖,是三面环水、河网密布的沼泽地。一眼望去,遍地杂草丛生,水中鱼儿畅游、水禽嬉戏,岸边绿树成荫、鸟儿欢叫。虽然交通闭塞、人迹罕至,恰是避难人的绝妙家园。于是,他们便选择一处干燥避风的小树林,暂时露宿在这里。谁知这里的蚊虫又大又多,闹得他们彻夜未眠,好在他们原来都是苦力出身,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这点辛苦不在话下。

翌晨,一家大小便全部出动。首先选择一片较高的朝阳坡地,接着就砍树木、割茅草、平宅基、脱土胚,不久便建起一排土墙茅草屋。有了安定的住处,他们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不间断。大家又都忙着围堰造田,开沟引水,割草沤肥,春种秋收,从来不误农时。俗话说“人不误时,地不欺人”,一家人的辛劳,换得了年年丰收。从此以后,一家人吃的是自家田里收获的粮食和蔬菜瓜果,穿的是自家种植的棉花织成的土布,六畜兴旺,鸡鸭成群,农闲时下湖捕鱼捉虾,或采集菱藕等水生特产,有时还张网围捕野鸭,不仅供家人尝鲜,还能挑一些到附近集镇上卖钱,以作购买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和添置小型农具之用。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这里形成了人畜兴旺、自给有余的一座大村庄。后来由于人口持续增加,这个村落已经容不下了,他们的子孙便纷纷移居到附近空旷之处,并陆续建起牌楼庄、老虎墩和邱家桥等村落,还有人到六七里外的真武镇去开店经商了。

徐姓后裔为了记念先祖的养育之恩,便将他们开始定居的那片发祥地称作“张士良”。后来人们口口相传,发生讹误,最终演变成今天的“张四娘”了。他们还在牌楼庄和牌坊庄建起了祠堂,即徐氏宗祠和牌坊,将东海堂这个堂名一直保存至今,永远铭记这一支是从东海边迁过来的。所以这一带的徐姓人家,大门上春联写的都是“南州世泽,东海家声”。“南州世泽”,典出东汉时期的豫章人徐孺子,南指豫章郡,时人皆称徐孺子为“南州高士”。此外,还规定萧徐两家不准结亲,因为他们原是一家人啊!

还有人说,徐家先祖心地善良,每晚收工回来时,都看到成群结队的绿头野鸭在家门口觅食,便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每天早晨出门时,都将满满一竹篮大米饭挂在屋檐口喂野鸭。野鸭竟然也知道报恩,待它们吃完一篮米饭后,便又在这篮子里生下满满一篮子蛋。徐家就靠这些野鸭蛋,慢慢地积累起笫一笔财富。

从东海边迁来渌洋湖畔的这一支徐氏宗族(实际上应该是张氏后裔),传至今日已繁衍到第几代呢?幸好,张士良的徐氏子孙道虎堂兄吃尽辛苦,费尽心机,终于寻到了简化本徐氏族谱,兹将《徐氏近代字派排列顺序实行录》抄录于次备考:“廷,福,朝承应明海,惟可延效之,耀国方正道,乃时学修纯,尔能积志美,锡福丙鸿才。”

以上共列三十二代,“廷”之上和“福”之下是否还有?均不得而知。此外,此排列顺序中,为何出现两个相同的福字辈?亦无人能解。据道虎堂兄云:“第十二代之玚公于道光二十年曾参与修撰此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邵伯,一个盛产清水小龙虾和看得见美景的好地方
江淮之都
骑行邗沟泗水,第三天
毛川《柳风集》面世
争做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先行示范
《自驾房车,环游中国》第三季,第9集:江苏苏北游—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